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测(附答案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一、论述类文体阅读(18分,每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

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

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骑马射猎、团队协作为生活常态的游牧民族,与耕地种田、个体劳作的农耕民族相比,自然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

B.中华文明在中原农耕地带崛起之后,经受住了北方强悍游牧民族长时间的军事压迫以及战

争的

考验,一步步地发展壮大。

C.“仁者爱人”、“慈悲为怀”及“兵者,不祥之器”,儒、释、道三家直接表达对战争看法的言

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战争观。

D.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有为追求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基因,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为了正义的事

业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推崇谦谦君子的民族心理,决定了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不推崇战争的理念,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曾经任人宰割的历史根源。

B.中华民族为追求正义,明知必败亦勇敢应战,这种“重义轻死”的精神传统,成为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关键因素。

C.不推崇战争,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对于战争缺乏研究,如《尚书·泰誓》就有民心向背与战

争胜负关系的相关表述。

D.《孙子兵法》将得民心为内涵的“道”放在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之首,这是本民族“胜负根本

在民心”战争观的有力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北逐荤粥,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表明军事优势并非只由兵士的军事技

能、武器装备所决定。

B.中华民族反对一切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惧怕战争,只是本民族不好战尚武,不以

战争杀伐为乐。

C.中华民族重义轻死的文化人格,演化为中华儿女面对战争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呈现出不恃强凌弱的民族品格。

D.中国文化推崇“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的理念,宣扬“舍生取义”的精神,说明相较于战

争结果,中华民族更看重战争的正义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店号

绿穗(漳州作家,原名陈力水)

父亲准备在西城口开一间卤面店。卤面是江城风味小吃,江城的大街小巷,卤面店比比皆是,你开的店想脱颖而出,生意火爆,取一个引人注目的店名是至关重要的。

父亲叫我想一个店名,我便搜索枯肠,开出一张名单,全是香格里、食美思、沙司米之类的新潮名字。父亲看了直摇头说,你是不是想卖洋卤面?我说店名有点洋味才时髦。父亲说,卤面是江城独有的食品,大家都想吃正宗的江城卤面。你让人以为在卖杂种面,还会有什么好生意?

我只好换一个思路,再想出一串店名,什么活鲜、御厨啦!什么山珍、富都啦!父亲看了又摇头说,现在人们买东西都很鬼了,不太相信花里花俏的东西。我们不开大酒店,是开小面店,用这样的店名,给人不实在的感觉,谁还要来光顾?

我对父亲说,你的店名既要烫嘴又要冰凉,我没步了。父亲说他已经想好了一个店名,就叫“东城老店卤面王”,我很纳闷,父亲为何取这么一个土得掉渣的店号?便问父亲:我们的店开在西城,你怎么取名东城?我们新开的店,你怎么叫老店?父亲笑着说:等店开张了你就知道。

店开张之后,生意果然红火,我以为是卤面特别加料。父亲说,没有啊,跟其他卤面店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说那为什么生意会这么好?父亲说就是因为有个好店号。我实在看不出这与店名有什么关系,父亲叫我先去听听顾客怎么议论再说。我便留心顾客的议论,有的说,老店号的卤面就是地道,味道特好;有的说,这店是东城口那边的老店,听说在那很出名。见顾客如此迷信老店名店,我才佩服父亲的老谋深算。

一天,有一个年轻顾客对我说,他住在东城口,从来没听说有这么一间老店,问我这店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一时语塞。父亲赶忙来解围,说那是文革前的老店,你那时还没出生呢!怪不得不知道。过后我对父亲说:“如果来问的是世居东城口的老人,咋办?”父亲笑着说:“那有何难,你就告诉他,是咱家太祖在民国以前开的老店好了!”父亲叫我别担心,城市那么大,有几个人从城东跑到城西来吃卤面?有几个人那么多管闲事刨根问底?咱们尽管放心冒充名牌老店,决不会露馅的。

是呀!城市那么大,东城口我也从来没有去过。于是,我搭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特地到东城口去看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巧,那里也有一间冒牌的卤面店,店号是:“西城老店卤面王”。

(选自绿穗微型小说集《各自潇洒》)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细节刻画,面对顾客质询时“我一时语塞”等处,说明“我”不谙世事、性格刻

板,未能明白“父亲”辛苦赚钱养家的苦辛。

B.文中写人们对于老店名店的偏好,体现了江城当地人对于保护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

度重视、心理传统、文化自觉。

C.本文以小吃店经营火爆这一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题材为背景来展开故事情节,文中有不少

方言俚语,增添了小说的文化气息。

D.文章末段“真巧”二字言简意赅,却极生动地写出“我”当时惊诧的心理状态,神情毕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