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理论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ch03现代教学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ch03现代教学媒体

3.2.4交互式媒体
2.计算机
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是教育媒体技术的一次飞跃。 (1)计算机的优点。
计算机提供的色彩、音响和动画图形能够增强真实性,
并能够使练习、实验、模拟操作等教学活动具有更大的 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计算机的缺点。
计算机的硬件配置较为昂贵,因
此,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地考虑投 入和效果的关系。
3.1.3教学媒体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1.教学媒体的基本功能
从微观上讲,有助于传递教学信息标准化,使教学
活动生动有趣,有效地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 从中观上讲,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灵活多变,适用 范围非常广泛,将大大改进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环 境,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从宏观上讲,为业余学习和终身教育提供物质条件 ,影响传统教师、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 发生改变,并将推动教育内容结构、教育组织结构 和教育方式结构的深刻变化。
3.2.1视觉媒体
(1)是图像信号输人设备。它对原稿进行光学 扫描,然后将光学图像传送到光电转换器中变为 模拟电信号,又将模拟电信号变换成数字电信号 ,最后通过计算机接口送至计算机中。 扫描图像的步骤是:首先将欲扫描的原稿正面朝 下铺在扫描仪的玻璃板上,原稿可以是文字稿件 或者图纸照片;然后启动扫描仪驱动程序后,安 装在扫描仪内部的可移动光源开始扫描原稿。

3.2.1视觉媒体
(3)扫描仪的使用
选择原稿类型 分辨率与文件大小
一般的扫描应用软件都可以在预览原始稿样时自动计算
出文件大小。
选择扫描分辨率
扫描分辨率越高得到的图像越清晰。
使用OCR软件
OCR(Optical Character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虚拟大学(远程教育) 虚拟大学(远程教育) (二)电子出版物 (三)智能化教师系统 (四)虚拟真实 (五)交互式电视
远程网络学校
国际互联网 家庭电脑 电话线路
学校多媒体网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虚拟大学(远程教育) 虚拟大学(远程教育) (二)电子出版物 (三)智能化教师系统 (四)虚拟真实 (五)交互式电视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一)视听教育理论 (二)学习理论 (三)传播理论 (四)系统科学理论
“经验 经验 语言 10 符号
视觉符号 9 照片 幻灯 8 广播 录音
抽象 的 经验 观 察 7 6 5 4 的经验 的经验 的的 经验 3 2 1 的 经 验

电 视 电 影
做 的 经 验
*学习理论 联结理论
接受者 躁声 反馈
(一)拉斯韦尔(Lesswell)传播理论 (“五W”) 拉斯韦尔( ) )
谁 传播者 控制研究 说什么 信息 内容研究 通过什么渠道 媒体 媒体研究
向谁 接受者 受众研究
有何效果 效果 效果研究
传播理论
(二)香农--魏佛(Shannon--Weaver) 香农 魏佛( ) 魏佛 传播理论模式
2、系统方法是教育技术的核心 、
3、教学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
2、教育技术学 、
基本概念的含义
;(2) (1)媒体传播教学的理论与技术;( )个别化教学的理 )媒体传播教学的理论与技术;( 教育技术;( )教育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技术;( )教育 。 是教育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是教育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论与技术;( ;(4) 论与技术;(3)教育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技术;( 技术的基本概念、定义、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学科性质; 技术的基本概念、定义、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学科性质 教育技术学是关于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 ; 是关于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 ;(6) (5)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技术的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7) ;(8) 管理;(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传播新技 新方法。 术、新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资料整理汇总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资料整理汇总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资料整理汇总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术与应⽤第⼀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第⼀章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是⼈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的⼀切技术⼿段和⽅法的总和。

包括有形(物化形态)和⽆形(智能形态)。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1994年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1994定义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2005年定义:(由莫伦达等⼈起草的AECT 协会⽂件)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2005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3.根据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4.AECT ’1994定义的结构:研究形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5.“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

6.以美国为代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视觉教育阶段 20世纪初-30年代(2)视听教育阶段30-50年代(3)视听传播阶段50-60年代(4)教育技术阶段70年代⾄今7.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

石大现代教育技术讲义第4章 教育传播媒体

石大现代教育技术讲义第4章 教育传播媒体

第4章教育传播媒体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传播媒体的基本概念。

2.了解视听媒体的基本类型与主要特点。

3.了解常用视听媒体的基本工作原理。

4.理解各种视听媒体的教学应用方式及其特点。

4.1教育传播媒体世间万物无时不在进行信息的传递,一切信息的传递都必须依赖着媒体这个中介物。

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为了有效实施这一活动而选择何种教育传播媒体。

因此,了解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概念,熟悉常用教学媒体的基本知识与功能,掌握它们的选择和使用技能,是教育工作者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求。

1.教育传播媒体什么是媒体?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一一笔是手的延伸,书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电视是眼和耳的延伸。

媒体的变化,会引起人的感官的变化,引起感觉重心的转移。

例如:使用书本,感觉重心是视觉;改用录音,感觉重心就从视觉转移到听觉了。

•媒体也是信息一一随着媒体而来的〃内容〃可能是另外一种媒体。

如:电影的内容可能是一部小说、一部戏剧,或是一部歌剧,而小说、戏剧、歌剧都属于媒体。

•媒体有〃冷〃、〃热〃之分一一对象参与程度小的是热媒体,如报纸、书籍、广播;对象参与程度大的是冷媒体,如电影、电视。

•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一一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什么是教育传播媒体?教育传播媒体是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2.教育传播媒体的分类(1)传统教育传播媒体(2)现代教育传播媒体2教育传播媒体功能与特性1.在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基本功能传递信息。

•存储信息。

•控制学习。

2.在教育传播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给教学活动提供具体的经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更加明确,使抽象事物的概念更加清楚,防止过分重视讲述形式的教学。

•促进学习者的思维活动,供给更加详细的思考材料以扩大经验的范围,提供模仿的良好示范以训练正确的观察与思考方法。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1
学生现有 认知结构 学科内容 结构
学生显示 适当的/预期的 认知结构
输入变量
输出变量
(三)客观主义学习理论
主张: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 结构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 界的可靠知识。 知识是不依赖于人脑而独立存 在的具体实体,只有在知识完全“迁移”到人 的“大脑内部”后,并进入人的内心活动世界 时,人们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其强调 “知识灌输”
确认
正答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 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 看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
10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主张: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 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过程。与 行为主义者不同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信息纳入 认知结构 记忆结构 转化 调整或完善记 忆结构操作 过程变量 认知教学理论模型
共识律 使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 材料产生有意义的联结。 谐振律 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 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从而产生共鸣。 选择律 选择是指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 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 匹配律 教学传播活动环境中各种因素按照各自 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
传播: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即传播者运用一 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 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传播: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具有教育 相关特性的传播活动。它是一种以培养人和训 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2
信源
编码
信道 干扰
解码
信宿
反馈
香农—韦弗模式
3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五-教育传播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五-教育传播理论
拉斯韦尔的5w模式信源信道干扰反馈共同经验领域??香农施拉姆香农施拉姆模式的结构和所包含的要素模式的结构和所包含的要素与与香农香农韦弗传播韦弗传播模式模式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强调了教学中信源与信宿必须有强调了教学中信源与信宿必须有公共信道即教师与学生必须有共公共信道即教师与学生必须有共同的经验领域这同的经验领域这共同的经验领域共同的经验领域是什么
⑶施拉姆循环模式请尝试用你自己的语 言来解释施拉姆模式, 并分别用实例来说明 老师和学生的编码与 译码过程和现象
⑷贝罗模式(S-M-C-R模式)
信息源 Source
传播技术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
信息 Message
通道 Channel
成分
结构 视




容 处理 号 嗅

受传者 Receiver
⑴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续)
受传者收到信息后,将产生反应,并通过 各种形式给传播者“反馈”信息。
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可 影响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等部分, 简化集中表现对信道的干扰。
优秀的传播者,应经常注意受传者的反应, 修正传播内容,使适合受传者的需要、兴趣 和经验,以加强传播效果。
三、媒体传播理论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1)主要观点
戴尔将人们学习的各种渠道统称为获得经 验,将各种经验按照抽象程度的不同,由低到高进 行了划分,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划分为三大类11个层 次(先是10个层次,后改为11个层次) 。
戴尔的“经验之塔”
⑵⑴
教最
学底
活层
动的
应行 从为 具最 体具 经体
观察之后,也许会直接介入活动。
“经验之塔”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传播理论对教学有哪些指导作用?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许多研究者利用传播理论的概念及有关模型中的要素来解释教学过程,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式,为教育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美国政治学家H. 拉斯韦尔提出了表述一般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元素“5W”的直线性的传播模式,有人在此基础上发展成“7W”模式(表2-1)。

其中每个“W”都类同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应要素,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所关心和分析、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7w所指的分别是:(二)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

它认为受者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者的意图。

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提出的模式强调了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

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但为了研究方便起见,南国农、李运林将它分解为六个阶段。

确定教学信息:教学传播过程的第一步是确定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

传递什么信息,要依据教学目的和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般说来,课程的文字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由专家精心编写的,通常都体现了要传递的教学信息。

因此,在这一传播阶段,教师要认真钻研文字教材,对每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仔细分析,将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确定每个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学习水平。

选择传播媒体:选择传递信息的媒体,实际上就是信息编码的活动。

某种信息该用何类符号和信号的媒体去呈现和传递,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用一套原理作指导。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1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它把教师原本难以表述清楚、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物,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事物内在的规律。

它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实在,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多样化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它所提供的交互式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就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1.2 相关的理论基础1.2.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多媒体教学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依赖于传授者的灌输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重新建构知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提取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效的关联性的结合,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

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是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有选择的接收和加工的学习者。

另外,知识的意义也不是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

学生应该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恰巧与多媒体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2】1.2.2 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际的场所,教学是他们之间的意义谈判,它是一个相互影响及双向交流的过程,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外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的行成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传播媒体
教育传播媒体:指在教育传播过程中
所采用的媒体,也就是载有教育、教学信
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
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
学信息的工具。
媒体
教育媒体
两个条件
媒体用于存储与传递以教 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能发 展成为教育传播媒体; 媒体用于教学活动时,才 能发展成为教育传播媒体。
视频展 示台
MP3
视听型媒体 特点 交互型媒体 特点
程序教学机、影碟语机言实 验室、微格教学训练
系统
电磁感应
视觉媒体的特点
印刷媒体的特点
可大量复制 可反复阅读,易理解 使用方便
能观察静止状态下放大(缩小)的图像
电子视觉媒体的特点
能将某些实物、标本放大显示 放映顺序、数量,时间可控制,灵活性好 教学软件制作比较简单
VCD与DVD等。
视觉媒体应用模式
• 图示讲授法——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利用 投影片代替黑板和挂图。
• 实物实验演示法——把实物、投影教具 或实验演示器件等投影到银幕上,便于 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观察。
• 录音配合教学法——在用投影显示画面 的同时,运用录音机配以语气解说,做 到声画同步,以增强教学效果。
需要一定的放映和遮光设备
听觉媒体的特点
听觉媒体的特点
可根据需求重放 能将声音放大、扩大教育面 广播传送信息迅速 携带方便,使用简单 播放顺序固定
视听媒体的特点Leabharlann 给人视听两方面的信息 呈现效果逼真
视听媒体的特点 能分别表现事物或现实的缓慢变化与快速动作
能将实物扩大或缩小 能将事物的本质用明白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 受时间限制,操作复杂,价格较高
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
麦克鲁汉的媒体观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汉 在其著作《认识媒体—人体的延伸》 和《媒体就是信息》中阐述了他的 媒体观。
麦克鲁汉的媒体观
1.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2. 媒体就是信息; 3. 媒体有“冷”、“热”之分; 4. 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
评价:其中前两条得到多数人的肯定,主张研究媒体时 把它与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考虑,把它置于广阔的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但后两条过分强调了 媒体的作用。
听觉媒体教学应用
• 扩大教育规模和范围
– 广播、录音、扩音等设备的使用,打破了教育时 空的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听取优秀教师的 演讲、优美的音乐、准确的外语等声音资料,扩 大教育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教学规模。
• 提供标准典型的声音示范
– 在语言、音乐课的教学中,经常要求提供标准的 发音和发声。利用录音教材不失原始声音的特征, 可多次反复播放标准录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 的模仿能力,常用于听力、语音训练,示范朗读、 教唱欣赏,模拟音响等。
交互媒体的特点
交互媒体的特点
其教学过程是双向的、连续的与相互交流 的,学生能与媒体沟通
有利于个别化教学 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程序教材编制工作量较大 计算机操作较复杂且价格昂贵
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
• 呈现力:表明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呈现力由 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声音特征来决定。 • 重现力:对信息的重现能力。重现力强的有:录像、 录音、幻灯、投影等,反之有:无线电广播、电视广 播等。 • 传送能力: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收者的空间 范围。 • 可控性: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 参与性:指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 活动的机会,分为行为上和感情上的参与。
教育传播媒体的类型
1. 教学媒体发展先后
传统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
2. 教学媒体的印刷与否
印刷媒体 非印刷媒体
教育传播媒体的类型
3. 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质
光学投影教学媒体
电声教学媒体
影碟机
电视教学媒体 MP4
计算机教学媒体
电磁感应
CD
三星MP3
教育传播媒体的类型
4.按作用于 人的感官分
视觉型媒体 特点 听觉型媒体 特点
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从而比较清楚 地发现适用于某种情景的媒体。 2、矩阵式
矩阵式通常按两维排列,如以媒体的种类为 一纬、教学功能和其它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 用某种评价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习 类别
教学 媒体
静止图像 电影 电视 三维物体 录音 程序教学 演示 印刷教材 口头表达
学习 事实 信息
学习 直观 辩别
学习原 学习 理概念 过程 和规律 程序
完成技能 的知觉, 运动的运 作
发展期望 的态度, 观点和动 机
M
HM
M
L
L
M
HH
• 提供个别化学习的听觉自学材料
视听媒体教学应用
➢主体式教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教 学工作者,主要完成组织、辅导答疑、实验指导 及批改作业等工作。
➢补充式教学 :视频、远距离、跨国度难以见到 的风土习俗等教学内容。
➢示范式教学:提供规范标准的行为模式,让学生 观摩仿效,如:实验操作过程、行为动作规范技 能等。
➢个别化教学:自定步调、因需求学等。 ➢微格教学:利用视听媒体对学生进行某种技能的
训练学习,采用小规模教学活动的形式。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1、根据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内容 3、根据学生者特征 4、根据一定的教学条件 5、根据教学媒体自身功能和特性、策略等方面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1、问题表 问题表是列出一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
第三章 教学媒体理论
学习目标
• 能够说出教育传播媒体的概念、几种 常用的分类方法及主要分类的特点
• 能够分析麦克鲁汉的媒体观 • 媒体的教学应用
教学重点: 麦克鲁汉的媒体观
学习内容
一 相关概念 二 教育传播媒体的类型与功能 三 媒体与教学
一 相关概念
媒体 教育传播媒体
媒体
媒体一词源于拉丁语“Medium”。 定义: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 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 具。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 二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
• 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
传递信息;存储信息;控制学习。
• 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
给教学提供具体经验;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 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视听教学媒体
1.视觉媒体:光学投影仪、照相机、视
频实物展示台、大屏幕电子投影仪等。
2.听觉媒体:录音机、CD唱机与CD光盘 3.视听媒体:电视系统、录像机、摄像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