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宗教要素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一、本文概述宗教是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涉及到人类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以揭示其复杂而神秘的面纱。
宗教是一种涉及信仰、价值和灵性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和解答。
在宗教中,人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指引和保护他们,这种力量被视为神的意志或启示。
信仰: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人们必须相信某种超越自身认知的存在,并对其持有敬畏和崇敬的态度。
价值:宗教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与信仰密切相关,它们代表了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的看法和理解。
这些价值观念可能包括善良、宽容、平等、公正等。
灵性:宗教还涉及到人们的灵性生活,包括对神灵的崇拜和祈祷,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修行。
理性和经验:许多宗教都强调理性和经验的结合,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信仰和实践。
例如,基督教中的圣经被认为是上帝所启示给人类的真理,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来理解其中的意义。
辩证和相对主义:有些宗教坚持辩证和相对主义的立场,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和错误,只有相对的理解和解释。
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的宗教传统和思想相互竞争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思想体系。
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在一些宗教中,存在着大量的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元素,如预言、仪式、符号等。
这些元素旨在传达某种无法用理性解释的信息或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和探索。
本文概述了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以及它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宗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因此,对于宗教的研究和讨论应该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二、宗教的本质信仰是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宗教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它源于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认同,并通过各种方式(如祈祷、礼拜、诵经等)得以表达。
宗教的构成要素与分类-文档资料

二、宗教的心态要素
• 2、关系(六个方面) • (6)宗教文学艺术是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的主要表现方
式之一,宗教信仰的流传离不开一定的文学艺术媒介,同 时宗教文学艺术也是人们抒发宗教情感的手段。 • 各种宗教特别重视自己的经籍对传播宗教的作用,突出正 统经典的权威。
• 佛教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判 别佛教真伪的“三法印”。
26
二、根据宗教崇拜对象进行分类
• (5)这种划分的局限性。
• 首先,从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不能被证 明为普遍的规律。
• 其次,宗教信仰的性质和意义从根本上不 取决于崇拜对象的数量,而在于人怎样从 崇拜对象中获得自我意识。
27
二、根据宗教崇拜对象进行分类
• 3、在以宗教崇拜对象为依据的宗教分类法还有一种特殊的主张,即 认为宗教可以区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两种。
体系,其中宗教信仰处于核心地位。
14
二、宗教的心态要素
• 2、关系(六个方面) • (5)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者围绕其宗教观念形成的特殊
心理状态和过程。
• 比较:宗教情感与宗教观念的关系。
• 宗教情感一方面与以认知为主要特征的宗教观念有质的区 别,另一方面又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这种联系首先表现为宗教情感是宗教观念形成的心理基础。 其次,宗教观念又培养并强化了人的宗教情感。
16
三、宗教的行为要素
• 1、宗教行为要素的分类:
• 宗教的行为要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 宗教伦理道德,禁忌,崇拜礼仪,宗教节庆,宗教修炼,
等。
17
三、宗教的行为要素
• 2、宗教伦理道德的双重性和特点:
• (1)宗教伦理道德的双重性 • 作为一种观念,宗教伦理道德属于宗教的心态要素; • 作为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原则,它更多地体现在宗教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2013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讨论学时:4学时复习考试学时:4学时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一、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认识宗教学授课学时:4课时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⑵宗教学与宗教观⑶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授课学时:6课时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PPT课件

汉语、英语、 法语、俄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世界语言分布
世界语言分布图
源于英国、流传最广。
英语 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等。
公元前 6世纪
《佛经》 佛祖
释迦牟尼
佛塔 寺庙
欧洲、南美洲、北 美洲和大洋州各国
亚洲和非洲,特别 是西亚、北非和东 南亚各地
东亚、东南亚和南 亚的斯里兰卡
基督教
世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界
三 伊斯兰教
大 宗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佛教
——世界第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 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 “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 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 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伊斯兰教三大圣地 麦地那圣穆寺
麦加禁寺 耶路撒冷远寺
基督教 ——以尖顶
建筑为主, 屋顶有十字 架标志。
伊斯兰教
——穹隆状屋顶 为主。
佛教
——塔状建筑为主
泰国佛教寺庙
阿联遒清真寺
俄罗斯大教堂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公元
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 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是 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
现在,基督教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教徒遍布四大洲。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
(2)识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3)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起源及教徒的主要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和《世界语言的分布图》能从图中获得人种和语言的分布等知识。
(2)运用地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德育目标:(1)树立民族平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
(2)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观念。
二、教学重点1、世界三大人种及主要分布地区。
2.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3.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三、教学难点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六大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预习目标(1)识记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
(2)识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3)识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起源及教徒的主要分布地区。
预习思考题:课课练—课前指导(二)导入新课在一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外国人,他们与中国人相同吗?不仅人种不同,语言、宗教方面也有差别,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三)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四)自学指导[板书]第三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板书】一、世界的人种【讲述】地球上的人类,根据体质特点的差异,可以分为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活动一三大人种(阅读课文77—78页完成下列问题)(1)黑、白、黄三种人在体态上有何差异(2)黑、白、黄三种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黑、白、黄三种人有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学、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过渡同一人种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世界上三大人种包括2000多个民族。
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板书】二、世界的语言活动二多样的语言(阅读课文78—79页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上最主要的六种语言是什么?2.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3.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4.六大语言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学生自学、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板书】三、世界的宗教【讲述】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古代人们对许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世界和语言和宗教》教案 新人教版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教材分析: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介绍了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两部分内容。
一、关于语言,主要讲述了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两个问题。
1、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叙述与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相配合,说明了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2、课文通过活动1、活动2,使学生通过读图4.13“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知道世界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状况。
二、关于世界三大宗教,课文主要讲述了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以及三大宗教的分布。
1、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讲述了宗教产生的原因,接着讲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最后讲述了宗教所产生的影响。
2、课文第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图4.14“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作为文字叙述的补充,进一步说明宗教分布的地域差异。
教师可适当补充玄奘西域取经的历史故事,以说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是宗教传播的一种途径。
3、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概述了我国少数人信仰宗教的情况。
4、课文最后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设计思想:本课知识点较多,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一定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教学难点①世界上6种主要语言的地区分布;②宗教与文化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讨论的教学方法。
宗教学原理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应该把宗教经验作为宗教生活中 的事实予以承认? 2. “宗教感情”事例讨论
第四章 宗教的行为与活动
宗教信仰者内在的宗教体验和宗教观 念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 来的宗教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 种形式在各种宗教中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 觉,从分散化到规范化的过程。归结起来, 主要的宗教行为有巫术、宗教禁忌、祈祷 献祭、宗教礼仪等。这些宗教行为作为宗 教体验和宗教观念之外在表现,从不同方 面反映了宗教的本质。
一.基本特点 ①政治素质 ②信仰素质 ③理论素质 ④文明素质 ⑤组织素质
二 基督教历史及特征
㈠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时产生与罗马 帝国统治下的犹太民族所居住的巴勒斯坦 地区. 宗教背景 犹太教 社会背景 罗马帝国
㈡ 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
“你要尽心,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 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
㈢Leabharlann 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① ②
从犹太教内部的一个反传统的小宗派走向罗马帝国 从地中海沿岸走向欧洲,成为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共同信仰.
③
从欧洲走向世界,与西欧资本主义想全球扩张同步,用“基 督教文明”取代“异教文明”,企图确立其为全人类的共同精 神.
三.伊斯兰教简介
本章思考题
1.宗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2.宗教的产生与灵魂观念产生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质是什么? 4.图腾与血缘的关系(下节课讨论)
第二章 宗教的观念与思想
各种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 至形成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构成完整 的宗教世界观。它是宗教行为的内在根据,是 宗教组织借以建立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 教体系的构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2课时)第一节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40分钟)一、(讲授)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15分钟)佛教于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此开始了以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为中心的中外文化融合。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印度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
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徒陆续来华。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修建洛阳白马寺,让他们在那里翻译《四十二章经》,从此中国就有了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发展,佛寺和僧尼数量大增。
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1.历时最久。
从两汉之际,直至宋元清,2000年间从未间断。
著名的代表人物: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和鉴真。
(p.110—112)2.影响最深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亚洲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难以估量。
(p.112 —118)3.化得最好佛教的中国化,一是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一是指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的融合。
佛学的中国化,就是佛学的儒学化的过程,这个从形式到内容的佛儒一体化的过程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
此一佛教中国化成熟的6标志,就是以儒学的“人学”把外来佛教从重视佛的印度佛教化而成的重视人的中国佛教。
(p.118 —121)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规律显示,外来文化必须适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原则就不能立足于中国,另一方面,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必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事,而是可以成为去无蕪存精,长是发展的动力。
二、(互动教学,先提问,后介绍)佛教知多少——佛教常识问答(15分钟)1.佛教的创始人是谁?△释迦牟尼佛教创始者,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全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中国春秋时期),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巫术的类别 ▲模仿巫术:遵循“类似法则”:要对某一事物施加影
响,只需对类似的事物施行巫术 。 ▲接触巫术:遵循 “感染法则”:要对某个物体施加影
响,只需对它的某个部分施加影响 。 ▲白巫术:是以行善为目的的巫术,可以分为生产巫
术或保护巫术 。 ▲黑巫术:是以害人为目的的破坏性巫术(妖术)。
2,巫术的性质:很多西方人否认它是宗教行为,我国 学者则看作一种“准宗教行为” 。
(3)神与世界的关系:两种理论取向 ▲ 信仰人格神的宗教: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如上帝,安拉).这种创世论常常与超神论相联系 ▲ 信仰非人格神的宗教:神泛同于世界而存在,万物
则是它的体现(如大梵,真如,道).这种理论容易导 致神秘主义 (如六祖慧能的法偈) ★ 西方的泛神论主要是哲学而非神学
三、宗教情感: 宗教信仰者特有的、同宗教信仰和宗
2宗教理论: 宗教观念的逻辑形态,是随着人类的抽
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导致的宗教观念的概 念化和理论化和理论化(缪勒的八个有圣典 的宗教:吠陀、三藏、波斯古经; 旧约、新 约、古兰经; 四书五经、 道德经 )
它们都涉及三个基本问题: (1)神的存在:一切宗教都不否认神的存在,
但对于如何论证它,则有不同看法, 缪勒 的宗教学导论 (2)神的属性:各大宗教对此作了形形色色的 规定,但有两个共同点 ▲ 自存(selfexistence):如"自有永有 " ▲ 无限(infinite):如缪勒的宗教定义: "
然而,宗教信仰与其它信仰既有相同的一 面, 又有其自身的两个特殊规定性 1,神圣者(the sacred) sacred)
(1)人格神的形态 (2)非人格神的形态:梵,佛,道,无言之天
2,彼岸世界:离开了它,宗教就失去了意义 (保罗——如果死人不能复活,就吃吃喝喝 吧) 升入天堂 (1)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如基督宗教的天国 (2)内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如佛教禅宗的挑水 担柴、无非妙道
文字,教外别传";机锋棒喝) ▲ 被动性: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主体意志便完全丧
失, 处于一种"不能自已"的状态(如圣灵感动)
(2)产生宗教经验的条件: ▲ 宗教理论休养:必要条件 ▲ 潜心修念:基本途径(如道教的内丹学) ▲ 边缘处境:重要契机(如帕斯卡尔) ▲ 药物刺激:辅助手段(主要限于古代宗教和
规定。 有两种区分方法: ▲根据对象可以分为两种:对洁净的事物;对污秽的事物 ▲根据手段可以分为三种: 1语言禁忌:不准说污秽和亵渎的话,非说不可用隐语代替 2活动禁忌:完全禁止或在某一段时间内禁止作某事 3饮食禁忌:最常见,因为最能体现虔诚 饮食禁忌:▲ 永远禁食某种食物(如穆斯林不吃无鳞的
三、宗教礼仪 是关于宗教行为的肯定性规 宗教礼仪:定,
因为它不是从负面规定宗教徒不能做 什么,而是 从正面规定人应该做什么 1,献祭:最古老的宗教礼仪,现代宗教中已日趋衰落 (1)素祭:水果蔬菜,档次最低水果蔬菜,档次最低 (2)燔祭:级别较高(如少牢;太牢) (3)人祭:级别最高(如墨西哥印第安人; 最早割除此 陋习的是犹太教)
2、崇拜:是一种向神表达敬畏感和依赖感的 精神性活动.它比献祭更为高级。
2,依赖感:把神圣者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生 存基础的一种情感,施莱尔马赫把它视为宗 教 的内在本质,费尔巴哈则视为宗教的心 理根源
3,神秘感: 通过祷告或修炼达到的一种神人合一,
心醉神迷的精神境界,东方宗教十分重 视, 西方宗教也强调。 4,安宁感:
伴随着神秘感出现的一种找到归宿般 的,极度放松的感觉 。
四、宗教经验: 在宗教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主观
体验或神秘经历。威廉詹姆斯认为,以它为 基础的个人宗教才是宗教的真正本质
(1)宗教经验的特征 ▲ 突发性:在长期修炼的基础上出现的某个过程的
突然爆发(如穆罕默德突然感到"心地光明") ▲ 短暂性: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2个小时 ▲ 神秘性:绝大多数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不立
印第安宗教) ▲ 其它不常用的方法,如成年礼
第二节 宗教行为 宗教的第二个要素,它与宗教意识是相 辅相 成的关系:宗教意识是它的基础; 它是宗教组织向 人们灌输宗教观念,强化宗教意识的手段 。 可以归纳为5种 一、巫术(magic):一种广泛存在的准宗教行为,其 基本形式是企图通过某种仪式或表演来操纵神秘 的超自 然力量 。
▲ 泰勒:巫术是原始时代的一种科学(象征原理、 类推法则),但它假定的因果联系是主观的联想
▲ 弗雷泽:巫术和宗教的区别在于:前者企图命令和 控制超自然力量,后者则对之祈求
▲ 段德智,吕大吉:巫术对超自然力量采取操纵利用 的态度并非巫术不同于宗教的特殊性, 而是巫术 不同于其它宗教行为的特殊性
二、宗教禁忌和戒律: 禁止宗教徒接触某些对象,或从事某些活动的否定性
教观念相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第 一 个将其提升为宗教本质的人是19世纪的施 莱尔马赫,他认为,真正的宗教一种 "对于某 种截然不同于这个世界的力量或源泉的绝 对的或彻底的依赖感")
1,敬畏感:对神圣者感到既畏惧又向往的一种 情感,当代心理学家奥托指出, "神圣者" 一 词的原始含义是 numinous ( 既敬畏又向 往)
二、宗教观念: 宗教观念是宗教信仰的解释体系, 宗教
信仰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 1宗教神话:人类在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情况
下把握世界及其规律的最初尝试。
▲ 宗教观念的基本形态:它是和宗教同 步 产生的(列维 布留尔) ▲ 宗教观念的基本形态:后来的宗教理论并 未从根本上取代它,而只能对其加以补充和 解释(如亚当偷吃禁果的神话 与基督宗教 的原罪说,赎罪说) 女娲补天
第四章 宗教的要素
第一节 宗教意识 第二节 宗教行为 第三节 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
第一节 宗教意识
宗教的第一个构成要素,也是最核 心的 要素,因为它的变化也必然导 致宗教行为 和组织的变化(如"因 信称义" 导致"人人皆 祭司") 四个子要素:信仰,观念,情感, 经验
一、宗教信仰
宗教意识的基础和核心,因而任何宗 教的教义都把它放在第一位 (因信称 义; 信安拉;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