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贫血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机理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机理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机理的研究柳思佳1,孙伟正2(指导)(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再障为血液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其病程长,治疗不易取效,素有“不治之症”之称。

中医药治疗慢性再障自古有之,近现代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篇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的回顾分析,发现中医药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无论单方还是复方中药都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药治疗;机理研究中图分类号:R55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06(2008)01-0014-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1621)作者简介:柳思佳(1981-),女,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级中医内科学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65修回日期3 再生障碍性贫血(A 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现代医学认为,再障是在理化及遗传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通过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破坏造血微环境和损伤免疫等机制而发病。

中医学中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虚劳”、“血证”等范畴。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雄性激素、环胞菌素A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等药物及异基因骨髓移植等方法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

而国内血液病工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许多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丰富的成果。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内容做一综述。

1 单味中药疗效机理的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对再障都有治疗效果,以不同角度刺激骨髓造血、提高免疫力、防止出血、感染等。

阿胶、淫羊藿、补骨脂、锁阳、葫芦巴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当归、白芍有利于多能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及释放。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血液病的范畴与进展专家讲座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血液病的范畴与进展专家讲座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血液病的范畴与进展专家讲座
第28页
骨髓增殖性疾病(MD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定义:
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伴三系增生异常。 原发多见老年人;继发多见年轻人。因为细 胞成熟障碍造成无效造血(全血细胞下降; 贫血;出血;感染;约三分之一肝脾肿大)
二、分型:
RA—难治性贫血 RAS—含环形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以上
祖国医学之“虚劳”、“虚损”、 “血虚”、“血枯”、“亡血” — —贫血
“急劳”、“癥积”、“瘰疬” 等——白血病、恶性肿瘤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血液病的范畴与进展专家讲座
第9页
伴随中医血液病等发展,当代医
学病名与中医血液病病名进行归类:
血虚(贫血)――缺铁性贫血(黄 胖)、急慢性失血性贫血(血枯)、 营养性贫血(虚损)、再生障碍性贫 血(虚劳)、溶血性贫血(虚黄)、 急慢性白血病(血癌、急劳、热劳、 百日劳)、出凝血疾病(血证、紫斑)
3、血象+骨髓检验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血液病的范畴与进展专家讲座
第25页
六、治疗标准 1、 针对性治疗
慢性失血――针对出血原因治疗 缺铁――铁剂,补铁丸 巨幼贫――叶酸、B12 骨髓造血衰竭――刺激造血干细胞、
改进骨髓微循环、免疫疗法 再障――贫血丸1号、2号 溶血性贫血――激素治疗 白血病――化疗
第27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西医:骨髓造血功效衰竭
四大原因基础上—种子、土壤、虫害 中医:内伤虚损性疾病(血虚、虚劳、血
枯、虚损、血劳)
二、分型:
西医:急性再障与慢性再障
中医: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
三、治疗
西医:
雄激素(升血、促红);免疫抑制剂;

当归补血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出自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当归组成,二药用量之比为5∶1,为气血双补方,主治劳损、内伤、气弱血虚,用于血虚阳浮发热证,可治疗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方中黄芪补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取“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之意。

当归甘温质润,补血活血,养血和营。

两药合用,益气生血,益气为主,补血次之,气血双补,气旺而血生。

现将近年来当归补血汤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1 内科疾病白细胞减少症。

刘玉才等[1]用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肺癌放疗后白细胞减少35例,结果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

丁庆刚等[2]用当归补血汤配合雷火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30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

赵红宇等[3]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慢性职业性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80例,结果显效6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

贫血。

鲁超等[4]用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贫血31例,结果治愈6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5%。

庞玉智[5]用当归补血汤加味结合EPO治疗慢性肾衰性贫血56例,结果显效19例、有效2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5.7%。

张莉[6]用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60例,结果基本治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

段学峰等[7]用当归补血汤加减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尿毒症贫血30例,结果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庹小刚等[8]用加味当归补血汤联合维铁缓释片治疗缺铁性贫血35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

高焕等[9]用当归补血汤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34例,结果显效3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

穆冠桥等[10]用当归补血汤联合西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贫血/低蛋白血症(血虚)取得良好疗效。

中医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中医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中医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程艳玲;吴志奎【摘要】参考β-地中海贫血表现遗传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并结合广安门医院吴志奎教授课题组对地中海贫血近30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主要从DNA甲基化、组蛋白共价修饰、红系转录因子与表现遗传学修饰作用以及非编码RNA方面总结了中医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可能的表现遗传学机制,为深入探讨中中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提供另一层次理论基础,为临床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1【总页数】4页(P62-64,80)【关键词】β-地中海贫血;表观遗传学;补肾益髓;研究进展【作者】程艳玲;吴志奎【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6.6+11 β-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机理1.1 β-地中海贫血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性疾病β-地中海贫血是世界上发病率较高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是位于11号染色体上控制β-珠蛋白链合成的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机体不能正常合成β-珠蛋白链。

正常人体β-珠蛋白基因簇由分布在11号染色体中部的调控区及功能区构成,调控区主要为β-LCR,其功能基因按5'ε-Gγ-Aγ-δ-β 3'排列,每条染色体上只有 1 个β-珠蛋白基因(见图1)。

图1 人体不同时期的珠蛋白表达[1]1.2 γ-珠蛋白与β-珠蛋白的生理作用比较γ-珠蛋白较β-珠蛋白有稍微高的氧结合力,用γ-珠蛋白替代β-珠蛋白的个体同样表现出健康的状态。

β-地中海贫血尚无法根治,目前较为普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常规输血和规律使用除铁剂以及相应的对症处理,骨髓和干细胞移植由于配型和髓源限制,很难在临床上普及,基因治疗虽然是未来的治疗方向,但同源重组问题仍未解决,临床应用尚待时日。

2 表观遗传修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除结构基因外,基因外编码即表观遗传学愈来愈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已发现表观遗传学因素在地中海贫血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调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研究进展

关键 词
再生 障碍性 贫血 ; 中医药疗法 ; 疫 ; 免 辨证分 型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0 5 (0 8 0 — 0 8 0 17 — 2 高于正 常对 照组 ,治 疗后
中图分类号 : 5 65 R 5.
fI隧学 趟 i爹 i I 骺
中医药调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研究进展
李 峻 , 明辉 , 胡 周永 明, 孙伟玲
( 上海中 医药大学 附属岳阳 中西 医结合 医院血液科 , 上海 2 0 3 ) 04 7
讲 与述 座 综
摘要
再 生障碍性贫血 ( 障) 再 是一种 常见 的血液 系统难 治性 疾病 , 近年研 究表 明 , 免疫介 导的造 血抑制是 再障 最
向 T h型极 化 , 自身免 疫耐受 被打破 、 胞功能 亢进 而 使 T细
导致造血功能 衰竭 。目前 认为细胞免疫功 能亢进导致造 血 衰竭 的作 用途径有 直接损伤 造血干 细胞 ,抑 制其增 殖 ; 造 成细 胞因子分 泌紊 乱 , 负造血 因子失调 , 制造血 ; 接 正 抑 直 或通过造 血因子间接诱导造 血干细胞发生凋亡 。 周永 明等… 健脾 补 肾活 血法 为主 治疗 慢 性 A 发 用 A,
要环节 ,许多实验研究证实 相当 比例 的 A A患者骨髓 及外 周血 T淋 巴细胞亚 群发 生变化 ( D + C r r细胞 明显 减少 , D + C
T细胞增 多 , D+ D+ 下降 ;h 细胞 比例升 高 ,而 T C 4C s / 比例 T,
细胞相对不足 ,h/h 平衡向 T T ' l h 漂移 ) ,异常活化 T细胞 增多 ( cT  ̄ T R F细胞增 多 )异常寡 克隆 T细胞 存在 . 、h、S C C r / , ( 多个 寡克隆性 T R I C V3亚家族 T细胞增 殖 ) ,这些 变化可

中医药治疗贫血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贫血的研究进展

身之 气 ,使脏腑 之功能 旺盛 ,从而促进 了血液 的生成 1 。 《 灵枢・ 决 “ 血 者水 谷 之精 也 。源源 而来 ,生化 于 脾 。故 日后天 之本在 脾 。” 《 诸病 源候论》 日 : “ 肾藏精 ,精者 , 血 之所成 也。” Ⅸ 理虚 元鉴》
西医 中贫血是指 循环血 液单位容积 内的血 红蛋 白、红细胞计 数或 红细胞 比容 ( 压 积 )低于 正常值 的下限 。造成 贫血 的原 因有多种 ,不
之 源头在 于 肾 ,精气 充足 ,百脉 和畅 。 由此 可见 ,血 的 生成 来源 于 水谷 之精气 ,人摄取 水谷 营养物质 ,由中焦f 脾 胃) 吸收 了饮食 物的精 微 ,通过 气 化作 用 ,变成 营气 。脾 得心 火宣 降之 助 ,转化 为精 、津 液 ,精 之一部分 贮于 肾中 ,以待生化 之用 ,另一 部分得心火 之助转化
温 阳补 肾药 等 ,在 治疗 贫血 方 面有 独特 的优 势 ,取得 满 意 的疗 效 ,值得 临床 进一 步推 广 应 用。 【 关 键 词】 贫血 ;中 药 ;研 究;应 用
中 图分 类号 :R 2 5 5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8 - 0 4 5 3 - 0 3
[ 1 0 】王镜 林 , 董兰. 金 黄 散联 合 红外 线 理 疗 预 防静 脉炎 的效 果 观 察
[ J ] . 临床 合理 用 药பைடு நூலகம் 志, 2 0 1 2 , 5 ( 2 5 ) : 7 3 — 7 4 .
[ 1 5 】刘 涓, 赵林, 郑爱琼. 红 黄洗 液 预 防 留置 针 注 甘 露醇 致 静 脉损 伤 的实 验研 究 [ J 】 . 护 理 学杂 志, 2 0 1 0 , 2 5 ( 1 1 ) : 1 1 - 1 4 .

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法述要

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法述要

瘀 , 肾填精 , 补 有改善微血管循 环的作用 , 此可能调节进 出 藉 微血管 的参与造血调控的体液因子 , 而改善免疫异 常对造 进 血微环境的损伤 , 恢复骨髓造血功能 。
3 疏 肝 和解 法
等) 加减 , 治疗 C A足 6个月后 , A 肾阴虚 型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效率 8 %; 3 肾
阴阳俱虚 型总有效率 9 %。实验研 究 J 2 表明 : 补髓生血颗粒 ( 熟地黄 、 枸杞 子 、 羊霍 、 淫 鹿茸 、 鸡血 藤 、 黄芪 、 白花 蛇舌 草 、
E 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 ) 能改善 血液流变 学异 常, 凋整机体免 疫力 , 改善骨髓微循环 的缺血缺 氧状态 , 达到“ 去瘀 生新”的 效果。研究 [ 发现加 味生 脉二 至汤 ( 贞 子、 莲草 、 … I 女 旱 枸杞
子 、 丝 子 、 七 、 参 、 血 藤 、 冬 、 味 子 、 草 ) 气 化 菟 三 丹 鸡 麦 五 甘 益
肝 肾同源 , 肾藏精 , 肝藏血 , 精血相 互转化 。再障气 血生
红参 等) 可以抑制慢 性再 障患者 骨髓造 血干 / 祖细胞 的过 度
凋亡 。实验证实二仙温 肾汤 』仙茅 、 灵脾 、 ( 仙 巴戟天 、 黄芪 、 当归 、 五味子 、 甘草 、 赤小豆 、 红参 ) 可使免疫介导 的再障小 鼠 骨髓有核细胞 , 血组 织容鼍 百分率 增加 , 造 血窦 微血 管损 失
血 化瘀 药 【l 骨 髓 成 纤 维 细 胞 ( U— )红 系 祖 细 胞 ( F l对 l _ ( F、 C U—
效 。健脾益气法改 善外刷 瓶象 , 酋选 归脾 汤 , 龙眼 肉用馈 大
至 3 疗 效更佳。并提 m“ 0g 壮 升 ‘ 细胞 ) 、 白( ’养阴 升 ‘血 ( 小) ’补气养血 升 ‘ ( 板 、 红 细胞 ) …的经验 。谢 氏l 报 道 以归 2 ]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从肾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从肾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医 学 很早 就认 识 到 肾 、 髓 与 血 液 化 生关 系 密 切 。I 骨 晦床 上 C AA患 者 除
升高 ,D C 4显 著 下 降 。 肾 阴 阳 两 虚证 组 C 8、 C D C 、 较 肾 阴 虚 证 组 显 著
下 降 。 刘 敏 等 发 现 肾 阴虚 型 与 肾 阳虚 型 外 周 血 共 刺 激 分 子 表 达 存 在
等一 派 肾虚 征 象 , 往 往 贯穿 在 发 病 的始 末 。 因此 C A患 者 出 现 血 液 化 且 A
生 不足 , 主要 是 由肾精 亏 虚 所致 , 亏 则 无 以化 血 , 致 血 液 亏 虚 j 0 精 必 。2
世 纪 6 代 以前 中医 对 C A 多按 气 血 辨证 , 为气 虚 、 O年 A 分 血虚 、 血 两虚 3 气
指 导 教师

9 6・ 0
光 明中医2 1 0 0年 5月 第 2 5卷 第 5期
C G M Ma 0 0 V l 5 5 J MC y2 1 . o 2 .
存在 显著性差 异 , 凋亡 基 因 bl 抑 c- 表 达 肾 阳虚 者 明 显 高 于 肾 阴 虚 2的 者 , 促 凋 亡基 因 b x的表 达 肾 阴虚 者 则 明 显 高 于 肾 阳虚 者 。表 明 肾 阴 而 a 虚 型 患 者 发病 原 因可 能 与 造 血 干 细 胞 的 直 接 的过 度 凋 亡 有 关 , 明 在 说 基 因 水 平 上 肾 阴虚 型 较 肾阳 虚 型存 在着 更 为严 重 的 病 理 改 变 。 23 造 血调 控 因子 . 陈 爱 玲 等 6 的研 究 结 果 显 示 C A 患 者 外 周 血 、 1 ] A
型 ;0年 代 以后 多 按 脏腑 、 阳 辨证 , 达 2 6 阴 多 0个证 型 ; 至 1 8 直 9 9年 全 国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贫血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对近二十年来国内应用中医药治疗贫血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甲乙综述。

方法查阅近二十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贫血研究的国内文献资料,总结其主要研究成果。

结果气血同补,健脾助运,补不碍滞,是中医调理血虚的基础,是现代中医改善贫血的总则,贯彻于治疗的始终。

结论中医在利用中药治疗贫血的过程中依据气与血以及脏腑与血液生成的关系理论,适当配伍补气活血药、健脾和胃药、温阳补肾药等,在治疗贫血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字】:贫血;中药;研究,应用西医中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

如: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和增生低下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对贫血及其相关病证的论述古已有之。

但中医却没有单一的定义贫血,而是将其列入“血虚”的范畴,将气与血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血虚是由于气虚所致,而血虚又反过来加重了气虚,导致气血两虚证。

那么什么是气,什么又是血呢?中医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存在是通过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如血的生成和运行,气不足(即气虚)或气的运动失常,人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而血在中医里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其在人体内运行,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血不足(血虚)就会导致人体缺乏滋养。

中医治疗贫血时,依据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以及脏腑与血液的生成关系的理论,适当配伍补气活血药、健脾和胃药、温阳补肾药等,在治疗各类贫血中,临床受益匪浅。

现综述如下:1.中医调理血虚和改善贫血的理论研究中医认为气对血有三个方面的主要作用:(1)、气能生血,血的组成与生成过程离不开气和气化功能;(2)、气能行血,血的运行要依赖气的推动,气虚则会导致血行迟缓、血行不利、甚至血瘀;(3)、气能摄血,气能够固摄血,如果气虚不能固摄,就会导致许多出血病,这也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

而血对气主要是载气和养气的作用,气要依附于血,而血又不断为气提供营养,使气发挥作用。

所以,气虚就会导致血行不畅、出血,导致血虚;而血虚则会导致气虚。

气血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对方,从而出现气血两虚、气虚出血、血随气脱,最终导致血虚、出现贫血,影响人体健康。

血虚又称营血不足证或血液亏虚证,为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百脉失去濡养而出现全身多种衰弱证候的总称。

血虚证是气、血、阴、阳四大亏虚证之一。

气血的生成,一是靠营养物质的摄入,二是靠脾胃的运化功能。

如果脾虚,则不能化生气血,此乃导致气血两虚的重要原因。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现代医学语言解释即为:“脾”具有对饮食中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的功能(相当于西医学中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而营养物质能为机体血液的生成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此是脾的生血影响。

因此,脾虚在血虚证的发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根据中医学“治病求其本”的原则,健脾则利于血虚的改善。

同样,贫血属血虚证,虚者则应补之。

但补不但应从气血两补入手,还应健脾助运。

气血是互生互根的,补血当先补气,气血的生化又需要靠脾的运化,而且补血之品多粘腻,有碍吸收。

所以,健脾益气还能够舒塞,帮助吸收。

因此,气血同补,健脾助运,补不碍滞,是中医调理血虚的基础,也是现代中医改善贫血的总则,贯彻于治疗的始终。

2. 中医治疗贫血常用补血药中药对贫血的作用是补血气,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主要是调理身体为主,具有补血的中药有阿胶,黄芪、人参、党参、当归、白芍、熟地、丹参、首乌、、枸杞子、红枣、龙眼肉、乌鸡,其中阿胶对贫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辅助治疗效果慢,治疗贫血在西医的补铁必不可少,所以建议中西结合来改善贫血,比如服用中西结合含有阿胶的补血铁剂铁之缘片,双重补铁补血,安全无刺激副作用,口感好适合各种人群,一般补充两个月的铁之缘可以有效纠正贫血。

生活中还需要增加营养,多吃易消化、易吸收、含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食物,例如,多吃瘦肉、禽蛋、牛奶、鲜鱼、新鲜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等。

同时配合中药调理,可以进补当归炖母鸡、当归兔肉汤或阿胶糯米粥、红枣乌鸡排骨汤等补血气。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类型,贫血需要补充铁质、蛋白质等食物,首先补血饮食调理:(1)、含铁的食物有动物的肝肾脏、瘦肉、蛋黄、海带、黑芝麻、芝麻酱、黑木耳、黄豆、蘑菇。

(2)、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乳类、鱼类、瘦肉类、虾及豆类等。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的水果和绿色蔬菜。

维生素C有参与造血、促进铁吸收利用的功能。

(4)、补充铁剂:男性贫血患者可以服用铁剂-铁之缘片增强铁的吸收,促进血红蛋白的生成,达到补铁生血增加营养的作用,有效改善贫血。

3. 中药治疗贫血的配伍应用中药配伍依据君,臣,佐,使的原则,将补血药适当配伍补气,健脾和胃及温阳补肾等药对于治疗各类贫血有较好的疗效。

3.1 补血药配伍补气药《医论三十篇》所谓:“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认”,故治疗血虚之方剂,常于补血药中酌配补气之品,以助生化,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诚如《温病条辨·治血论》所谓:“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方如当归补血汤、圣愈汤等。

补气药之选用,多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为常用。

如《本草求真》曰:“血属有形之物,必赖无形之气以为之宰,故参, 芪最为生血之药”。

补血名方当归补血汤之重用黄芪配当归、八珍汤之重用人参配熟地,皆遵气旺血生、阳生阴长之理,为“补气生血”方剂之代表。

例如朱丹溪创制的三黄补血汤(黄芪、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圣愈汤(人参、黄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等,亦为“补气生血”制方原理之运用。

若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则又当着重使用补气药,大补元气以固脱,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现代研究表明,“补气生血”的生物学机理,是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脾细胞等分泌较高的造血生长因子样活性物质,促进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促进血细胞的生成;通过补气又可纠正与血虚相伴的机体功能下降,从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和外周血细胞的趋向正常。

人参、黄芪等补气药能促进和调控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以促进骨髓造血;参、芪与当归配伍,则能提升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刺激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从而发挥其“补血”之功能,显示出补气药与补血药的协同增效作用。

而对于急性大失血时,补血药与补气药配伍,较之单纯之养血补血疗效更好。

3.2 补血药配伍温阳补肾药《诸病源候论》云:“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若阴精不足,髓海空虚则营血日渐亏乏。

又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精血互化。

是以补血类方剂中,宜酌伍补肾益精之品,以使精充而血生。

《济生方》载益精生血之黑丸,以鹿茸、当归等分而成方;《景岳全书》治阴血衰少之大补元煎、治血少阴虚之小营煎、治精衰血少之归肾丸,皆用当归与熟地、枸杞、山药、杜仲等配伍。

以上补血剂之组方,均立论于“精能生血”之理。

临床研究发现,以鹿茸、补骨脂、熟地黄、仙灵脾等组成的补髓益精生血方,可提高再障性贫血(CAA)患者体内SOD及GSH-PX活力,降低自由基含量,解除自由基对骨髓组织中细胞系统的攻击,提高骨髓红细胞内质网的数量,加强细胞解毒功能并可使骨髓微环境中上皮样细胞数量增加,从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而实验研究表明该方药可显著促进CAA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及造血微环境结构的修复,提高外周血红系造血细胞、粒系造血细胞、巨核系造血细胞水平。

以熟地黄、紫河车、当归、人参、丹参等组成的保元生血饮对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肾脏红细胞生成素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肾性贫血,有显著疗效,说明益精生血法对肾性贫血确有良效。

3.3 补血药配伍健脾药《素问·决气篇》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若脾胃虚弱,水谷不化精微,必致营血亏虚,故《医林纂要探源》谓:“脾不健则血不生”,而“亡血之人,脾胃必弱”(《医方论》)。

因此,于补血剂中配以健脾益胃之品,培补中土,充养后天,则可使营血生化有源。

临床常见部分血虚患者,单用纯阴补血之剂,不仅难以奏效且常出现脘腹痞胀,食少纳呆等症,此即所谓“虚不受补”。

究其原因,乃缘于脾胃气虚,功能减弱,加之补血药性多阴柔滋腻,更易滞脾碍胃。

如归脾汤,方中黄芪、龙眼补脾益气;木香理气醒脾;炙甘草补气健脾;姜、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即在此。

4. 小结贫血属于血虚证,虚者则应补之。

对于血的生成,祖国医学与五脏均有关系,但以脾肾为主,肾脾两脏为人体先天及后天之本。

因此,补不但应从气血两补入手,还应健脾助运。

气血是互生互根的,补血当先补气,气血的生化有需要靠脾的运化,而且补血之品多粘腻,有碍吸收,所以,健脾益气还能够舒塞、帮助吸收。

因此气血同补,健脾助运,补不碍滞,是中医调理血虚的基础,也是现代中医改善贫血的总则,贯彻于治疗的始终。

综上所述,对贫血的防治最为根本使气血同补,双管齐下,补脾益肾,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中药在治疗贫血方面作用和独特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1] 郭香云.补血剂的配伍方法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69-70.[2] 刘伟,候丽.癌性贫血的中医临床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报,2011,18(3):31-33.[3] 李宗泽,李天新.阿胶的药理作用[J].河南中医,1989,9(6):27-29.[4] 谭永安.人参三胶汤的临床应用体会[J].右江医学,1992,20(81):50-51.[5] 王鸿燕.人参药对功用探析[J].2009,27(3):649-651[6] 曲京峰.略论补血剂的配伍及应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6(2):46-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