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古时候的一位皇帝却能侍奉母亲三年之久毫无怨言,他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虽然贵为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对母亲十分孝顺,不管每天公务多么繁忙,都不忘去给母亲请安。
一次,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每天母亲的药,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太烫。
三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被传为千古佳话。
反观现代人恐怕很难做到亲自服侍年迈有疾的父母了,在医院一般是请护工照顾,如果自己照顾估计还得抱怨父母耽误了工作。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
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都算进来的。
”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这样的事例看起来像是杜撰的段子,却是真实存在的案例,令人心寒。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
他是孔子的学生。
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厌恶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
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
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儿童国学故事:弟子规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
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译文】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 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 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 习。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汉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 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 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这本不起眼的“儿童普及读物”,成就了李毓秀的文名。
下面是关于《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易解】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故事】重义轻财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
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
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
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易解】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篇一:《弟子规》小故事】【篇二:《弟子规》小故事】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范文一:弟子规小故事名称由来“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人人都为人子女,人人都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
“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
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5]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时间:三国时期。
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黄香温席(冬则温夏则凊)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他九岁时,就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了孝道、修身和立志等方面的教导。
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弟子规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一些弟子规中的故事,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示。
故事一:井中观鱼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曾子的学者,他非常睿智而且善良。
曾子每天都会来到一个井旁边坐着,静静地看着井中的鱼游来游去。
有一天,有人问他:“曾子先生,你每天为何会来这里观看井中的鱼呢?”曾子微笑着回答说:“我来看鱼,是因为我要学习它们的自由和快乐。
鱼在水中能够尽情畅游,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鱼一样,做一个自由快乐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自由和快乐的生活,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与每个人和谐相处。
故事二:谨守言行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杨善的孩子,他非常聪明而且才华横溢。
他的邻居都很羡慕他,因为他在学问上非常出色。
然而,尽管杨善在学问方面很优秀,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常常不够谨慎,说话不经思考,因此常常得罪了他人。
有一天,杨善的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叫程咬金的人,年轻时奋发图强,出人头地,被封为将军。
后来,他升任上将军,但因为他的骄傲和放肆跋扈的态度,导致自己失去了军队的支持,最终丧失了一切。
”杨善听后深感自己的不足,并决定改正自己的言行。
他开始谨慎地思考自己要说的话,尽量用温和的口气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渐渐地,杨善的言行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也因此而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除了要有过人的才华,更要懂得守口如瓶,言行要谨慎,尊重他人,并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故事三:竹篮打水古时候有一位叫孔融的年轻人,他和父亲一起去打井水。
他在打水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竹篮里根本装不住多少水,感到很无奈。
他决定放弃,并认为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孔融的父亲看到他的绝望,走到他身边说:“孔融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快放弃呢?你试过几次就觉得不可能完成了吗?其实,只要你继续努力下去,多试几次,总会有办法找到的。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zhāngshào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冬则温,夏则�酰�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弟子规的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1我三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弟子规》,要我从小了解国学,学习礼仪。
关于我学《弟子规》,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呢!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高兴的拿出好酒给全家人倒上,却不让我喝,我闹着也要尝一尝,妈妈就说:“悠悠,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
”我撅着嘴不服气的问:“为什么?我就是要喝嘛!”妈妈想了想说:“因为你学的《弟子规》上明文规定了小孩不能喝酒,‘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再也没有闹着要喝酒了。
很多次,妈妈叫我做事的时候,我总喜欢拖拉,要么是不理睬,要么就说:等一会儿。
就算妈妈用了“狮吼功”也没有用。
后来,我看到《弟子规》上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后来,我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爸爸妈妈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弟子规的故事2下午放学,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跑回家,一推开门,我就对着客厅大喊:“奶奶!奶奶!怎么办!我们要开始学习《弟子规》了。
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奶奶笑着走过来说:“傻孩子学《弟子规》怎么可能要你的命呢?”“就是嘛!就是嘛!又要学习,又要写作业,还要背英语。
哪还有时间学《弟子规》呢?”我嘟着嘴说。
这时爷爷皱着眉头从书房走出来说:“这是谁呀!在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就退缩了,看来真要好好学习一下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了。
”“要学!一定要学!”爷爷走过来肯定的说。
这时,我一头扎进爷爷的怀里,“从我开始记事起,我听到有人说学它会使学生变成小绵羊。
我也不愿意学它当小绵羊。
”爷爷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说:“不对,《弟子规》能把野马训成会跑路的千里马。
”我不明白,马也能认识《弟子规》吗?爷爷说这是比喻,是说学了《弟子规》孩子,能让孩子从小知道如何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如何孝顺父母,尊重父母。
做错事了要敢于承担教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真是这样吗?爷爷常说他小时候学校不让学《弟子规》,和他一起长的小伙伴有的对《弟子规》里面的内容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学习《弟子规》有什么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小故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 :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入睡;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
小故事: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
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失分勤奋。
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
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他就会惊醒,起来读书。
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
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译文] 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
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
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
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译文] 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如果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有,就不要吝啬。
[小故事] 明朝有一个叫宋濂的人,他很爱读书,但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书,他常常只有借书读。
但是许多富有的人家虽然藏书很多,却不愿意借给他。
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
到了第十天早晨了,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着雪把书送了回来。
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