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与中国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中医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不仅是医学,而且还包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篇之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法。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医的经典理论《黄帝内经》,开篇之语不是阐述医学,而是讲明做人的道理,如何才能活的健康,活得长寿。

开篇之语用现代汉语解释大意就是:上古之人,饮食节制,劳作有道,符合自然规律,自然活得长寿。

今天的人,把酒当水,酒后行房,纵情色欲,声色犬马,物欲横流,违背规律,过了50岁就衰弱,自然就是寿命短暂。

中医的诊断之法“望闻问切”,也是具有哲学的含义,望:就是观察,查看整体。

闻:就是感知对方,也是感知事物的存在。

问:就是搞好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

切:就是自己动手进行实践。

中医的诊断方法也是符合“实事求是”的。

1、中医的整体原则。

《黄帝内经》这个起源于战国,后由多人增补而成的医学经典,是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尤其强调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阴阳五行说。

进一步阐明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认为“人”在自然界中适合周围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解释了人得各种疾病的起源和病因,这与现代的人们对养生和环境的好坏的理解,是有着共同的看法,只不过中国人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

2、中医的诊断是实践的。

众所周知,中医诊断是非实验的,这一度是西方医学信徒们攻击和嘲弄的关键。

但在中医成功的治疗效果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医的合理性。

合理什么呢?按照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用经验的可以解释。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一些人认为中医是经验的医学。

中医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中医这门古老的学科以来,我便深深地被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吸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中医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理论体系独具特色,涵盖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1. 阴阳五行:中医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五行组成,阴阳代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则代表着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对阴阳五行的学习,我明白了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 脏腑经络: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通过学习脏腑经络,我明白了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脏腑经络来治疗疾病。

3. 气血津液: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对气血津液的学习,我了解了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气血津液来治疗疾病。

二、中医诊断的精准独到中医诊断方法独特,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论治。

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精准独到。

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结合四诊合参,可以准确判断病情。

我认识到,中医诊断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这种全面的诊断方法使得中医在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得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三、中医治疗的独特疗效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这些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1. 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点。

通过学习中药,我了解了中药的药性、功效以及配伍原则,为今后运用中药治疗疾病打下了基础。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朴素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朴素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朴素哲学理念传统医学是指在现代医学之前,已经独立发展起来的多种医疗知识体系。

它和现代医学的主流体系不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它是利用基于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物、精神疗法、肢体疗法和实践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来进行治疗、诊断和防止疾病或者维持健康的医学。

中医是中国医学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医学之一。

在其传统医学中蕴含着很多古老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古人的朴素唯物主义医学观。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五色五行论与西方医学的解剖不同,中国传统医学重在从人体表面的体征现象得出是否身体有疾患。

中医认为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与其被感知的对象,比如手指可以感觉到皮肤的温度、脉搏的跳动等,耳朵可以通过听病人的呻吟程度判断病人的痛苦程度。

这些感知器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器官。

通过眼睛的观察医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人的体格、姿势、皮肤状态等。

但是,传统中医学里,医生们往往运用更多的是“望色”。

“望色”即是通过对病人脸部的颜色的观察判断病人的病因或病情。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相关颜色与病情的记载,如脸色呈黄色或者红色代表热,白色代表寒冷,青色或黑色则為痛。

患肝热病时,左脸颊会先呈红色;患肺热病时,右脸颊会先呈红色,等等。

这是传统中医通过长期的观察以及经验累积得到的关于医学的知识,虽然在西医看来,这样的总结不具有任何的逻辑推理以及事实根据,但是往往在就医中,这些“冷知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这样,中医理论中所说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便和五色(红、青、黄、黑、白)对应起来,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

然而,在这个独特的传统医学理念中,有一个更加根本的理论支撑着这一理念,这便是传统医学中的五行论。

五行说原本就属于哲学范畴,五行说最早是当作本体论被提出的。

《尚书·洪范》中说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元素是构成世界的本源。

可以说,五行论是中国古人对世界万物生成本源的高度概括。

同时,《尚书·洪范》还说明了五行的特点以及其味道:“水月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探究“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探究“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探究“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医学、文化和哲学。

在中医学中,“天人合一”思想被广泛地应用和发展,成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理解,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人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中医学中,“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身体健康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同时也重视对环境因素的观察和分析,这与“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致的。

中医学强调调节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调整饮食、起居、作息等方面,使之与自然的变化相适应,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诊疗理念的影响也非常深刻。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的阴阳、五行变化密切相关。

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中医师常常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疗法也主张因人而异,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病情和环境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与“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天人合一”思想还影响了中医药材的选择和使用。

中医药材的选择和使用受到自然环境、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中医师在使用中药时往往会考虑到这些因素。

比如某些中药只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地域采集,因为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才能保证中药材的品质和药效。

这种选择和使用中药的方式与“天人合一”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医对自然、季节、地域等因素的重视。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的针灸疗法、药膳疗法、气功疗法等也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针灸疗法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人体的经络与自然界的经脉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通过针灸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中医学的发展就是认识到了个人生理功能存在差异的生物基础,又深入探讨了多种差异复杂的社会背景。

•中医基本理论以哲学为基础,借用中国传统学术的类比思维、辩证思维、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元气及暗示、简洁、联想学说,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关系,阐明有关人体疾病的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问题,指导临床实践。

中国中医学不仅是一门理论体系完整的疾病治疗学科,还是一门社会学科,是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要素”或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学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整体社会,或局部社会,包含社会的某一些方面、某一些领域、某一些层次。

社会学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揭示社会规律。

严复先生说过:“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群学者,将以明治乱,盛衰之由,而于三者(正德、利用、厚生)之事操其本耳” (《群学肄言》)。

宏观上,社会学持科学态度,用科学的、哲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

主要着眼于建构社会的各种要素,特别是社会的起源、发展、成熟和变化以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制度、体系、活动、关系、运行程序、群体等。

,以寻求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内在原理。

微观上,中医学的“厚生”本质,对社会现象、社会公民的体质素养,影响巨大。

“厚生”见《尚书·大禹谟》中,“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孔颖达注疏指出:“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

”所以人和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人组成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

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人,包括人的身体,带来一系列的医疗问题。

因此,中医的发展就是要认识到生理机能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并以复杂的差异去探讨各种社会背景。

作为中国文明社会制度基础的中国哲学,以其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孕育了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以哲学为基础,借用我国传统学术的类比思维、辩证思维和整体观,运用阴阳五行、元气暗示、凝练联想等理论来解释人与自然、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阐明人体疾病的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哲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

这些哲学思想融入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赋予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通过深入探讨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首先,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中医药学提供了一种整体、系统的思维模式。

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中医药学能够从疾病的本质出发,进行全面、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这与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个体化医疗”的理念是一致的。

其次,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与现代生态学和健康观念相契合,促使人们重视自然的保护和个体的健康,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和治疗干预。

此外,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预防和调理是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对于指导人们科学地预防和调理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通过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等思想,中医药学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这些哲学思想赋予中医药学全面、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提倡预防和调理。

这些哲学思想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人们科学地预防、调理和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因此,深入研究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具有重要价值。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摘要]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从传统哲学是中医理论形成基础;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理论的联系;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在中医学的应用等几方面具体阐述。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整体观;思维方式;阴阳五行学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孙思邈说:“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医源是指医学的源头,即是哲学。

哲学高于具体学科而又指导具体学科,可见所有学科追溯其根源都属哲学范畴。

综观世界哲学发展史,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医学本身就根植于这个哲学理论体系之中,传统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医学理论的各个领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中医理论的形成中医产生于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古中国,自然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之处。

事实上正是这样,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

“六经”之一的《易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

中医理论中的各个学说,均是以易为本源的,并且全部具体应用到人体生理、中药药性、辩证施治以及病因病机等方向。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等等,都与《易经》有着渊源。

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如天人相应原理,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平衡原理等等均得到中医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这一学说直接指导了中医学理论的创立。

二、重视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系统整体的思想蕴涵在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

“天人合一”主要阐述天道与人道。

在天人关系中非常重视其“合”的一面,虽然“合”是以分为前提,但是中医哲学的分”是同构异形之分,即人道和天道之分是普遍的天道在特殊的人道中的具体展现,天人之分的本质是合,这种本质之合是天人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的,即天人都由共同的物质之“气”构成,这种内在同质性规定了宏观整体的统一性[1]。

中医在新时代的传承

中医在新时代的传承

中医在新时代的传承一、理论传承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结晶,其核心思想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在新时代,中医理论传承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传承其中蕴含的医学思想和诊疗方法。

2.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中医理论教学,提高中医学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3.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医理论在国内外传播,增强中医的国际影响力。

二、诊疗技术中医诊疗技术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和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治疗方法。

在新时代,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继承传统诊疗技术,发掘并推广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方法。

2.创新诊疗手段,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诊疗设备和技术。

3.规范诊疗流程,提高诊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三、药材炮制药材炮制是中医用药的重要环节,对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代,药材炮制的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药材资源,推动中药材种植、养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药材质量。

2.传承传统炮制技术,挖掘和整理各地具有特色的炮制方法,推广应用。

3.加强炮制工艺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炮制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四、预防保健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保健。

在新时代,中医预防保健的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推广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提高民众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2.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服务,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调理方案。

3.加强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西医结合在预防保健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五、科研创新科研创新是推动中医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新时代,中医科研创新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机理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临床研究,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效果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动态平衡观告诉我们,正常人体内部是平衡协调的。人与外界环境也是平衡协调的,整体观和
动态平衡观都着眼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不同的是后者指出前者有机联系的状态是动态平衡的,前 者指出后者动态平衡是在诸方面、诸因素的有机联系中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两者相互补充,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 可以称为整体的动态平衡观。一切事情的运动,是既平衡又不平衡,都是在平衡不平衡的辩证统一中存在和发展的。 人的生命运动也是这样。健康是阴阳平衡状况,人的生命运动在健康发展过程中,经常不断地出现一系列的不平衡, 也就会产生疾病。
2.2整体观念
人类不断地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人体某一脏腑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 身的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反过来,通过对某一脏腑疾病所反映的外在表象,则可以判断该脏腑的病变情况。像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也是疾病在人体的外在的表象,诊治疾病的过程就是通过这些所看、所闻、 所听、所感,结合八纲辨证,做出综合诊断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医认为在形态结构上,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 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
性寒凉、滋润、降敛的药物属阴。由此可见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辨证、药性、
治疗等各个方面。
1.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用五种属性来归类,用以概括它们的性质,说明它们之间的联 系。以五脏为例,肝、心、脾、肺、肾,依次属木、火、土、金、水。如肝属木,功能主调理 全身气机,像木的生发条达之象。五脏的相生关系中,如“水生木”,指的是肾强精充则可以 涵养肝脏。五脏的相克关系,即相互的制约关系,如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即
3.1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态度, 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 范畴,它的产生和发展也同样受着当时最前沿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中医作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如果没有哲学 的指导和医疗实践积累的经验,只能是一大堆零散的素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就是中医学的纲,只有在这个纲的统领下,中医 学的实践才组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医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临床疗效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
参观过程中,我们感叹中药丰富的种类与药用价值,发现中医中深深 地蕴含的哲学理论与特点,例如在医史馆看到的广彩十二时辰小药瓶。最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子午流注取穴推算盘,便于推算、教研、收藏等。古 为今用,在当今仍然有非常大的价值,其中也蕴藏着许多哲学现象特点。
4.3参观总结
本次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都能以同学们都能以认真负责的态 度,扎实、持久地开展实践,在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进行 有深度的探究,获得可贵的一手资料。通过缜密的组织、认真 扎实的开展实践,使社会活动实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组员们对于哲学和中医理论有更 深入的了解,实践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图书馆 查阅书籍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当今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哲学 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等的知识更加深入。增强了组员们的民族 自豪感,坚定了我们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我们为博大精深的中 医学而自豪,爱国主义热情高涨,增强了建设祖国,为社会做 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员一起去参观博物馆,
学习、做笔记和拍照, 分摄影、记录中药标
本和记录医史三组,
细致分工有利于实践 活动高效地进行。
分工准备
实地实践
讨论研究
4.2参观感受
该博物馆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展览厅、医史展览馆、中药标本馆 三个部分。刚踏进们就看到贯通3个楼层的以岭南中草药为主的600瓶中药 液浸标本,站在馆内不同楼层、不同角度观赏,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美 感,令人叹为观止。带给我们震撼的还有展厅中的各种干中药标本、与中 药有关的古老物件和由中药制成的精美物件,感受到不同的中医魅力。
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运用它们分析和处理问题。临床辨证论治的认识论、方法论正是如此。
现代哲学主要延续研究前人的哲学问题,在结合当今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辩证看待问题,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律,把 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生命过程的动态平衡协调,人之生命的阴阳平衡为贵,认为健 康是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而构成的,一切世事的变化都与阴阳二气这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分不 开。 中医辩证思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概括和挖掘中医中蕴含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的结果。中医辩证 思维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总结和概括中医学的内容及其发展,揭示人类生理、病理和防病治病的辨证过程的一般规律。
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在生理功能上,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都是相互协调活动的,任何一个脏腑器官、组织的活动都是整体机能活动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器官、组织在这个整体中既分工不同,又密切配合。每个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都有 利于其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经络不仅对联络人体周身组织、器官起了纽带作用,同时又是输送营养、传递信息
“金克木”。以此类推。关于五行相克的规律,严格地分,凡属生理上制约的现象,称为
“克”;若成为过分的制约和排斥的反常变化,如一脏偏亢,导致另一脏偏虚的病理现象,则 称为“乘”。还有“反克”现象,即本脏虚弱,其应克之脏反而克本脏,这种情况称为“侮”, 或称“反侮”。五脏在生理上、病理上均循着相生、相克的规律互为影响,这就构成了生理上 的充分协调和病理上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五行学说不但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恒动的整体,而且把人体与自然界各种物质、 生物、季节、时间、方位、气候、自然现象、致病因素等,也形成了有机的联系。所以说五行 学说的运用是中医学“天人统一观”的充分体现。
相互制约的协调关系,这种协调关系处于稳定状态(即稳态)。中医承认人体生命活动中相对平衡的重要性,更承认生
命活动中运动的绝对性,承认生命活动相对平衡是通过不平衡斗争实现的,生命过程中的相对平衡协调是生命活动 的趋势处于稳态的结果。 整体观告诉我们,正常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联系而不紊乱的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中华 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指 导思想,是贯穿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线,是中医 学进一步完善、丰富、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思想理论的结晶。中国传统哲 学在形成之初,不断地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 将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而结晶 成为哲学理论。中医学是发生较早的人类实践活动,可 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医学实践活动。中医学作为人类初 We’re the best 期的自然科学实践活动,不断为古代哲学提供总结概括 的材料,成为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实践基础。
的通道,经络脏腑化生的气血运行全身,营养机体,产生机能活动。
2.3动态平衡观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平衡不是绝对的、僵死的,而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一种有限制的运动形态,即事物在质变前具有 质的稳定性量变阶段。恩格斯说:“平衡中的运动和运动中的平衡”,指的就是动态的平衡,平衡与运动不可分割。 平衡,按其构成形式划分为对称性平衡和诸多方面的协调吻合关系,按其表现形态的不同,区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 平衡。中医辩证思维认为人体的平衡,不是简单的对称性平衡,而是人体五脏六腑,组织器官及其机能活动协调吻 合而产生的平衡,认为人体的平衡不是消极的静态平衡,而是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人体脏腑阴阳之间相互滋生、


中医理论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中医学是双向的互动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母体个活水源头, 不断给中医学提供营养,不同历史时期的 学术精华也不时地为中医学提供生长资源 和动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中国传 统哲学为中医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反过来,中医学作为自然科学实践活 动为传统哲学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基础。 作为最具有活力和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载体。在 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医学与传统哲学文化 两者呈现出互化互生的关系。
1.3精气学说
古人认为:"精气"是万物本根。后人称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 经络、组织器官关系的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气是宇宙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 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气 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医学借用精气学说气的本原性、运动性的特点,以说明生命的物质性和运动性,生命起 始于气之聚合,终止于气之离散,一旦气绝,生机便息。而气不断运动的属性,也使生命表现
为物质的运动过程,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变化过程。
精、气、神各有不同的含义,但又密切相关,被合称为人身之"三宝 "。神是由精与气所 派生的,精与气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尽管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在形体和物质运动基础 上产生的,但它又反馈地作用于精、气,影响着人的整个生命中医理论与 中国哲学思想 戊 戌
[
从古代哲学与中医理论的联系、现代哲
学与中医理论的联系和中医理论与中国哲学思
想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探究中医理论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哲学关系。
前 言
]
目录
第 一 部 分
医古 理代 论哲 的学 联与 系中
第 二 部 分
医现 理代 论哲 的学 联与 系中
第 三 部 分
哲中 学医 思理 想论 的与 关中 系国

实践总结
4.1实践过程
开会确定各自的 分工和责任,所有组 跋山涉水来到位于大学城 的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一进 门就被三层楼高的馆藏的标本 所震撼。组员们认真负责,按 照我们之前的分工细致认真地 负责自己的任务。约2小时后, 收获满满,实地实践活动顺利 结束。 实地实践过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