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中国书法的美
书法艺术的鉴赏

书法艺术的鉴赏欣赏书法艺术,就要欣赏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真正体会书法之美,应知晓古今之书法演变,知晓古今之书法家背景;有鉴别碑帖之能力,懂书写技巧,才能有艺术涵养;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骨力、姿态、神韵、气魄,鉴赏书法才有意义。
1.书法作品的布局之美。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正文是作品的主体,可以是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凡是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正文题目,出处,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
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
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
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
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2.欣赏书法的笔画线条之美。
藏露结合,方笔圆笔并用。
有的笔画写得比较收敛,有的则很舒展。
含蓄之美增添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笔道停匀,有长短区别,有轻重的变化,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腾挪起伏,收放有对致、参差变化,有曲折之美;点画呼应,留白的疏朗与紧凑笔意相连,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端庄流动,重心平稳,结体严谨端庄,显得流美动人。
笔画的美是由运笔的美所创造的。
所谓“运笔美”是指熟练地掌握、运用笔法技巧而形成的姿态美,是书家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特殊动作。
“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
”翻译成白话就是:于是运动灵活的手指,悬起柔和的臂腕,铺开洁白的细绢,就濡墨挥毫,这是指书写前的准备。
“彤管电流,雨下雹散。
点驻折拔,掣挫安按。
中国书法作品的鉴赏技巧

中国书法作品的鉴赏技巧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要欣赏中国书法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欣赏中国书法作品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
中国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不同的书体,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要欣赏书法作品,首先需要了解这些书体的区别和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要注重书法作品的整体感和结构美。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注意整体布局的和谐与统一,文字的排列、间距、笔画的粗细、长短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协调一致,形成美感。
同时,要关注作品的气韵和节奏感,感受到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动和动静结合的美感。
另外,要善于品味和感悟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字的表现,更是艺术家内心思想和情感的抒发。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通过文字和笔墨的表现形式,感受到艺术家的心灵与意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从而更深入地领略书法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此外,要重视笔法和墨韵的品味。
中国书法以笔墨为工具,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韵来表达文字的意境和气质。
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留意书法家的笔势和用墨技巧,感受到文字所展现出来的力度和韵味。
同时要注意墨色的浓淡和渗透、勾勒的粗细,这些都是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的表现形式。
最后,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欣赏书法作品是一个长期的修行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感悟和领悟。
通过多观摩名家书法作品,参加书法展览和讲座等活动,积累经验和提高鉴赏能力,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书法的魅力。
总的来说,欣赏中国书法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同时也需要有一颗敏锐的鉴赏之心。
通过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注重整体感和结构美、品味和感悟意境与情感、重视笔法和墨韵的品味以及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悟中国书法作品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线条、结构、章法、墨色等为表现手段,通过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有以下几点:
线条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线条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笔画的起落转折,形成了丰富的线条变化,既有刚劲有力的直线,又有柔美流畅的曲线。
结构美: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字的结构布局,要求字形规整,结构均衡。
每个字都是一个小整体,字与字之间的空白也是构成美感的一部分。
章法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整体布局和节奏感。
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要求行行整齐,字字有序,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墨色美:中国书法艺术还强调墨色的层次感和质感。
通过控制笔触的深浅、快慢,以及墨水的浓淡,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墨色变化,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鉴赏中国书法艺术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观其形: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要看字形是否规整,结构是否均衡。
赏其神:书法是书写者情感和个性的流露,因此要欣赏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
品其韵:书法作品要有韵味,这包括线条的韵律感、结构的和谐感以及章法的节奏感等。
书法美的品评标准

书法美的品评标准
书法美的品评标准历来都是书法艺术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中国古代,书法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文人修身养性的途径。
因此,书法的审美标准不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还涉及到书写者的内在修养和情感表达。
以下是一些传统书法审美的基本标准:
1. 形神兼备:书法作品既要追求外在形式的美,也要表现内在的神韵。
形,指的是书法的点画、结构和章法;神,则是指书法的气韵、风格和情感。
2. 线条美:书法是以线条为基本构成元素的艺术。
线条的力度、节奏、流畅度和变化都是评价书法美的重要标准。
3. 结构美:汉字的结构是否均衡、协调,字形是否准确、美观,是书法审美的另一个维度。
4. 章法美:章法是指整幅作品的布局和构图,包括字的大小、行距、留白等。
章法美要求作品具有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5. 气韵生动:书法作品要有生命力,要能够表现出书
写者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6. 创新与个性:虽然传统书法强调继承和模仿古人,但是创新和个性也是书法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展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7. 功力深厚:书法的美还体现在书写者的技艺熟练程度上,包括控笔能力、墨色变化、笔触的精细度等。
8. 意境深远:书法作品除了形式美之外,还应该能够激发观者的思考和联想,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意境。
以上这些标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的书法创作和鉴赏过程中,这些标准往往综合考量,共同作用于书法作品的整体评价。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书法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不仅要求字体的形状和布局,还要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本文将从书法的起源、分类以及欣赏与赏析等方面探讨书法的魅力。
一、书法的起源与分类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
在甲骨文、金文和篆字的基础上,经过演变和整理而形成了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的书体形式。
1.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汉时期,是对篆书的改进。
它以直线为主,笔画平整,字形规整,清晰易懂。
楷书字体端庄大方,被广泛应用于印章、书法作品和书籍中。
2.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扁平而简洁,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一般用于记事、书信等实用场合。
3.草书:草书起源于汉朝,是书法中最具艺术创造性的一种形式。
草书的字迹横空出世,形态多变,笔画迅疾奔放,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力量和个性。
4.隶书:隶书是汉代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制定的一种官方字体,其字形严谨简洁,线条纵横交错。
隶书主要用于文书、碑铭等场合。
二、书法的欣赏与赏析书法艺术的欣赏与赏析需要准确把握字体的韵律、筆画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的笔墨情趣。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1.韵律与节奏:字体的韵律是指笔画的顺序、距离和力度等因素所造成的节奏感。
通过欣赏字体的韵律,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力度变化和情感表达。
2.构图与布局:书法艺术中的构图和布局是指字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合理的构图和布局可以使字体在纸面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使欣赏者产生舒适的感觉。
3.笔画与用墨:通过观察字体的笔画和墨迹的运用,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笔墨情趣和个性特点。
一支硬笔或毛笔,一块墨,通过精准的运笔和呈现,带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
4.意境与情感:书法艺术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书法的美学特点

书法的美学特点一、引言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汉字书写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笔墨为工具,以纸为载体,通过书写者的巧妙运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的美学特点体现在线条、结构、章法、气韵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书法的美学特点,以期深入理解这一古老艺术的内涵与价值。
二、书法美学的核心要素1.线条美书法的线条是其基本构成元素,也是展现书法美学的关键所在。
书法的线条美,体现在线条的质感、流畅度和变化上。
通过不同的运笔方式,如提按、转折、轻重、快慢等,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线条,表现出书法的节奏和韵律。
2.结构美结构是书法的骨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组织,使文字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
在书法中,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字形的构造、笔画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等方面。
优秀的书法作品,其结构往往严谨而富有变化,展现出平衡、对称、呼应等美学原则。
3.章法美章法是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法则,涉及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排列等。
章法美要求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和谐统一、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安排,书法家能够创作出行间错落有致、气脉相通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4.气韵美气韵是书法作品内在精神的表现,涉及到作品的神采、意境和格调等方面。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笔墨的挥洒,表现出书写者的气质、情感和精神境界。
气韵美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修养才能达到。
三、书法美学的文化内涵1.含蓄之美书法强调含蓄之美,通过简练的笔墨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在书法作品中,往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留给观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种含蓄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理念,即不过分张扬,追求内在的丰富与深刻。
2.人格之美在古代,文人墨客常以书法作品表达自己的气质与修养。
书法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将自己的性格、情感和价值观融入作品中。
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展现出书写者的人格之美,体现出一种高洁、雅致的艺术品味。
如何鉴赏书法艺术

如何鉴赏书法艺术如何鉴赏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因而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过程。
欣赏书法要把握书法美的几个主要方面:1.气韵生动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
原始社会先民们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已经具备了文字的雏形,线条也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意味,天真朴拙。
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绝大多数都是以刀代笔刻画出来的作品,线条以方直线为主,劲挺明快。
青铜铭文是先做成泥范,然后以铜浇铸而成,称为金文。
金文拓本书法线条遒劲朴厚,结体天真烂漫。
先秦的书作虽然力能扛鼎,但都系工具刻画而成,线条还缺乏生动的表现。
秦汉以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普遍被采用。
毛笔是用狼毫等兽毛制成,具备"尖、圆、齐、健"的特点,书写得法,能产生刚健、遒婉、秀逸、凝重、流丽的非常生动的表现。
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而又沉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又会产生生动的墨韵,使书法线条的表现更加传神。
所以如何用笔用墨就成为书法家终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审美的关键。
古代书法家总结出一整套用笔、用墨的原则和方法。
比如执笔要以意念带肩,肩带肘,腕竖掌平,五指齐力,力注笔尖,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达到有力而不浮滑。
书写笔画要藏头护尾,逆入平出,中锋用笔等等,这样笔画才能达到匀实遒劲而不妄生圭角,产生诸如"柴担"、"蜂腰"、"鹤膝"等病笔。
用墨要浓而不滞,清而不弱,水墨相渗,达到墨分五色的生动表现。
总之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2.形和意的合一汉字以象形和会意为造字的基础,每个单独的字都是古人创造的写意的造型艺术作品。
例如:"德"字金文里写作" ",表示"道德、品德"的意思。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之美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之美欣赏书法先识五品欣赏书法作品有个十六字箴言:“首观神采,次论章法,三审结字,四看笔墨”。
一般来说书法作品可分为五品。
一、精品,或称神品。
这类书法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品位高尚,雅俗共赏,就好像维纳斯雕像、贝多芬的音乐一样,无论是多么杰出的艺术大师还是卖菜的老妪都对其无可挑剔,既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将其放大后放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得到国际友人的共同赞赏,把它放在乡村的草屋之中,依然令人心旷神怡。
二、良品,或称仙品。
这类书法作品大多为大艺术家的刻意之作。
这类书法作品的一大特点是品位飘逸,个性突出,但却做不到雅俗共赏。
仙和神不一样,神是至高无上的,仙却各有各的道行,赤脚大仙有赤脚大仙的风格,长眉大仙有长眉大仙的特长。
这类书法作品,由于特色鲜明、技法娴熟,章法老辣、笔墨功力深厚,没有败笔,往往能得到专家的好评,但外行有时理解不了,所以一般做不到雅俗共赏的品位。
三、雅品。
雅品是人间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文人的书法。
这类书法作品的特点是,品位儒雅,笔墨潇洒,信笔拈来,不加雕琢,有时或许有一二处败笔,但不伤大雅。
这类书法作品个性含蓄,势气平和,章法随意,结字儒雅,笔墨流畅。
这类书法作品在气势、章法、结字和笔墨上都不如职业书画家精心雕琢出来的仙品之作,但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却胜于前者。
四、俗品,也可以称其为商品。
这类书法作品的特点是品位平庸,笔墨华丽。
这类书法作品主要是服务性质的,但只要内容合适,书写者有时也能表达个人情感。
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俗品并非作品不好,而是品位的取向不同,也就是说服务的对象不同。
五、杂品。
杂品是指一些无法归类的书法作品,有些作品将字融合于画中,不知道算是字还是算是画。
比如:将“寿”字,写成一个活灵现的猴子;“龙”字写成一个龙的样子,龙角、龙须都有,还拖着一条长长的龙尾巴;写“虎”字的时候,将虎头、虎爪、虎尾都融于字中,特别是虎尾,用飞白的笔法,画得逼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赏析中国书法的美
汉字书写的形式有很多种,早期刻在龟甲等上的叫甲骨文,后来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又叫大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随之统一,那叫小篆。
汉代以后又有隶书,后来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行书、草书。
所以书法的体式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
行书和草书是书写的快捷化,实用性强,又有流畅的节奏,是人们平时很喜欢的书法形式。
中国有书法艺术,得力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形式感提供了条件。
一是毛笔。
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中国绘画的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毛笔。
由兔毫、羊亳、狼毫等做成的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当代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
他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
它活化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其中《行草贰》最为典型。
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如同一个即兴创作的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而停顿,时而激越,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
虽然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没有字迹,但使人感受到书法的气脉在流动。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整天沉浸在他的行草世界中,他日日临摹前代大师的书迹,但进步不大。
一日,他到长安街头,看到人头攒动,凑前一看,见一位女舞蹈家,姿容曼妙,身材纤秀,挥舞着长剑,凌空飞舞,柔美的身躯,飘拂的衣带,随着剑起伏。
舞蹈家的身体、长剑和外在的世界几乎合为一体。
她就是京城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大诗人杜甫曾这样赞扬她的舞蹈:“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张旭看得如醉如痴,从中悟出了书法妙道,从此书艺大进。
一个是当代舞蹈家在书法中得到舞的智慧,一个是古代书法家从舞蹈中得到书法的启发,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
这共通的因素,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
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
有的人说,看中国书法,就像看太极拳,拳手以优游回环的节奏,在茫茫虚空之中,舞出一条流动的线。
中国书法所说的“一笔书”,就是就这一内在线条(或者叫气脉)而言的。
一笔书,不是说一笔写成,笔与笔不间断地连在一起,而是一气相连。
外在的笔迹可以是缺断的,但内在的气脉不能断,内在气脉断了,就没有了生机。
“一笔书”的提倡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他的存世名作就是气脉不断之作,一气呵成,气韵流荡,线条之间时
断时连。
我们读这样的作品,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内在的线条所抓住。
中国书法反对“墨猪”的笔法。
所谓“墨猪”,是由于墨太浓,笔力太弱,笔画太肥,臃肿的样子,就像一头肥猪。
这就是没有将线条的活力表现出来,内在流动的气脉没有了。
中国人认为,世界万物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书法应该有活泼的韵味,书法家要尽一切可能创造动感,表现世界万物的生机活趣。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一句格言:“书法如兵法。
”学书法,就如学用兵布阵。
王羲之教学生的时候,就拿来兵法,一一解说他对笔画的理解。
兵法中有一个概念叫“势”。
《孙子兵法》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剑弩,节如发机。
”湍急的水流向下奔驰,它的力量可以将石头漂起来,这是因为水有势。
巨大的猛禽迅速地搏击,以至于能捕杀到飞禽走兽,这是因为蓄了势。
所以用兵的人,要善于造成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态势。
书法也是如此,也要有剑拔弩张之势,似动而非动,将发而未发,蕴万钧之力,等待最佳时机。
“势”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书法在形式上,努力造成内在的不平衡,在不平衡中产生冲突,形式内部厮杀起来,使力量最大化。
“势”其实就是一种张力形式。
中国书论中有
一个比喻很形象,它说书法之妙,要像“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一只兔子突然被惊吓,正准备奔跑,但还没有奔跑,书法要把这一瞬间的妙处表现出来,因为这样的瞬间,将动未动,是最有张力的空间,具有最大的“势”。
蔡邕是东汉著名书法家,他学书法的过程很苦,久久不得法,白天练习,晚上思索。
一天想着想着,进入梦乡,梦中遇到一位神人,向他传授一本秘籍,打开一看,上面只有两个字:“疾”、“涩”——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这对概念的重视。
疾,形容用笔之畅快。
涩,形容用笔之迟慢。
疾涩互动,笔有飞动之势,又要有顿挫之功。
如骏马从高山飞奔而下,突然打住,马首高昂,嘶鸣不已。
又如大河中激流直下,忽然前面有巨石挡住去路,湍急的河水冲击巨石,浊浪涛天,声震百里。
书法就要有骏马飞奔、激水漂石的气势。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中,有个三希堂,乾隆皇帝把他最喜欢的三件书法作品藏在这里,认为它们是“稀世珍宝”,所以命名为三希堂。
这三件宝贝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是父子俩,被称为“二王”,他们的书法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
前人用“矫若游龙”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就像一条矫龙在婉转游动,风流潇洒。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件中国书法的无上瑰宝,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这篇《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一个诗集所作的序言。
在一个暮春季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和朋友们在河边一个亭子中聚会,玩一种“曲水流觞”的游戏。
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沟,人们将酒杯放在水的上流,酒杯随着水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喝酒作诗。
这次欢快的聚会,留下了很多诗篇,王羲之将它编成诗集,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
这件书法作品便由此而来。
这件书法作品透露出活泼的趣味,字里行间有一种流荡回环、参差错落的美,显示出飘逸不凡的气质,受到历代书家的喜爱。
据说,唐太宗非常喜欢这件宝贝,死后把它作为殉葬品,《兰亭集序》的真迹因此而不传,现在人们所见的都是这件书法的摹本。
即使如此,也没有减轻人们对这件书作的膜拜之情,它滋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书法家。
中国人认为,做人要含蓄,书法也是一样,不能露锋芒。
一个“藏”字,最不可忘。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被称为“颜体”,初学书法的人,多由临“颜体”开始。
颜真卿早年学书法,曾向草书大师张旭求教,张旭对他说:“我学书法,开始时不得其门。
一天和友人来到江岸散步,当时水净沙明,白色的沙
滩在眼前延伸,我忍不住就想写字,当时没有带毛笔,包里正好有一个铁锥子,就用它在沙上写字。
锥子划入沙中,写后,沙子又掩埋了大半,只留下字的一些痕迹。
我忽然悟出了写字的方法。
书法其实就如同锥划沙,关键在一个‘藏’字啊!有了这个‘藏’字,才能沉着凝重,才能力透纸背。
”
颜真卿对张旭这个故事心领神会,毕生以“藏”作为他书法的最高准则。
他发明的“藏头护尾”的颜家书风,影响了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
颜真卿是一位儒家学者,刚正不阿,在一场动乱中,为了说服叛逆的敌人,他孤身前往敌营,临危不惧,以身全节。
他的书法也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既重书法之“骨”,如人的身体,有骨头才能立得住;又重书法的“筋”,有“筋”才能产生运动感。
有“筋”有“骨”还不够,他的字还能做到方正平稳,坚韧厚实不露筋骨。
将骨力藏于其中,才是“颜体”的根本特点。
外露的笔法,力量外显,没有内蕴,即为劣品。
书品如人品,书法是人格境界的体现,中国人是通过书法修身养性的,儒家美学追求温柔敦厚,要委婉含蓄,外柔而内刚,笔底如有金刚杵,但表面上却不露痕迹。
颜真卿晚年名作《颜家庙碑》充分体现出“藏”的特点,此碑气势博大,又含而不露,庄严肃穆,挟泰山岩岩之气象,反映了颜体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