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

合集下载

未来天气状况是可以什么的

未来天气状况是可以什么的

未来天气状况是可以什么的中国气象报记者徐文彬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100%准确?未来的天气预报是什么样的?日前,在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为北方交通大学附中等4所中学的学生介绍了大家关心的天气预报的难点以及未来天气预报业务发展的趋势。

天气预报为什么会不准?“首先要说明的是,在过去的25年里,数值天气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

这种提高不仅体现在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不断提升,在与其他自然科学的预报如地震预报、海洋预报等领域横向比较中也可以看到,天气预报技术进步的速度是最快的。

”丁一汇指出。

世界上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普遍认为,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成就之一。

1981年,国际上预报未来7天天气的天气预报只能报准40%。

通过不断改进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近年来,7天的预报准确率能达到65%,5天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3天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不断改进,目前也接近这个水平。

科学界将准确率超过60%的预报称为“有用的预报”,即可以对外发布的预报。

我国目前天气预报的有效期能够达到5天到7天的水平。

丁认为,虽然天气预报已经达到自然科学预报领域的前沿水平,但要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主要有三个难点。

首先,主要的难点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减少大气中混沌的影响。

现在使用的集合预报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是用数学方法描述大气运动规律,形成方程组,计算结果。

因为大气非常复杂,我们对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用数学手段完美地描述大气的运动规律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初始条件不准确。

在建立天气预报的方程组后,我们需要输入初始条件,通过计算得到答案。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观测是不完整的,无法获得预测初始时间的准确初始条件。

由于预测结果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很难得到一个完美的计算结果。

这个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步解决。

第三,方程组是连续的,但我们的观测站分布是点状的,不连续的。

适合哄男女朋友开心的100条幽默笑话段子

适合哄男女朋友开心的100条幽默笑话段子

适合哄男女朋友开心的100条幽默笑话段子1.为什么月亮比太阳冷?因为它是个冷酷的美女,总是披着一层薄薄的云裙。

2.老板问员工:“你每天都迟到,你知道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吗?” 员工回答:“是的,我迟到一次就能让整个团队都记住我。

”3.我每天都会对镜子说:“你很重要。

” 不是因为我对自己有多自信,而是因为我的镜子是个电子秤。

4.我的狗学会了数学。

现在它可以在三秒内把我家的鞋子算个干净。

5.为什么书会觉得冷?因为它们总是被放在冰箱里的“冷知识”层。

6.我告诉我家的电视我喜欢它。

现在它每次看到我都自动调到我最喜欢的频道。

7.我妈妈说,手机比男朋友好。

因为它可以在没电时,随时关机。

8.为什么猫咪喜欢打鼓?因为它们觉得这是最酷的“爪子运动”。

9.我的朋友说我总是过于悲观。

我不同意,我觉得我是现实主义者。

我只是在防备着天上会掉下块砖头而已。

10.我的眼睛像相机一样。

它们有时候会自动对焦,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模糊的。

11.我们家猫咪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体操,因为它总是能把植物给“掰”弯。

12.为什么有人喜欢坐在火车头?因为那里有最好的“驾驶位”。

13.我的狗经常在我的床底下藏东西。

然后我就被迫进行一场“寻宝”游戏。

14.我曾经试图让我的书睡觉。

结果它们总是在夜里翻来覆去,把我吵醒。

15.如果生活对你摆出了柠檬,不要忘记带上一把调料。

比如盐巴和玛格丽特酒。

16.为什么音乐老师总是很安静?因为他们知道音乐能够让人心旷神怡,无需多言。

17.我家的灯泡不工作了。

我对它说:“别泡了,快亮!”18.如果你迷路了在森林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静下心来,闭上眼睛,然后问问你的手机导航。

19.我告诉我的计算机一个笑话。

它没有笑,但是我在文件夹里找到了一个叫“笑话”的新文件。

20.为什么鸟儿从不感到压力?因为它们总是“自由飞翔”。

21.为什么钢琴总是被当成厨房的重要家具?因为它有“键”盘,而且总是和一堆“调料”放在一起。

22.我不是懒,我是在节能。

“天气预报是不准的”的神回复?

“天气预报是不准的”的神回复?

龙源期刊网 “天气预报是不准的”的神回复?作者:张田勘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29期日前有网友称,早上如常刷天气预报,结果被中央气象台的一番操作惊呆了,中央气象台官微居然明确表示:“天气预报是不准的!”为何中央气象台不维护自己的权威性?事情起因是,上个月,一位演员发微博说自己出海玩帆板遭遇台风遇险,还好人没事。

有部分网友留言:台风没被预测到,是中央气象台的重大失职。

但经查,这并不是台风,只是一种强对流天气。

于是,中央气象台发长文回应,解释了天气预报为何不百分百保准,有特殊需求建议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临近天气预报,同时学会看气象雷达图,相信科学。

网友留言的剑拔弩张,被中央气象台的回应巧妙化解。

中央氣象台不像过去那样以权威部门自居,摆出一副神圣不可质疑的面孔,而是承认天气预报并不全准,又尊重了对方需求,用科学理论、证据来解释如何看待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

政务微博,又向生动和有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心理和感知上指出天气预报和其他一些预报的准确度,有一种定向思维的局限性。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天气预报就是要准,否则没有预报的必要。

而准确的预报在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反过来,不准确的天气预报,在人们看来就是气象预报部门的失职,将局部的不准确扩大和上升为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不准确。

所有的预报都不会是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一个常识。

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预报天气的技术手段日益先进,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大大上升。

这从天气预报的发展中可以看出。

我们现在采用高分辨率运行模型,并在预测中输入多个变量,处理更多的涉及天气的相关数据,创建更精确的大气图表,做到最接近于实际的预测。

即便如此,天气预报领域既有蝴蝶效应,在大气中还有2×1044的分子在随机运动,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预报。

因此,在对待天气预报上,公众一是要有平常心,二是在追求更高准确性的时候,需要多做一些功课。

例如中央气象台提出的,看临近天气预报和学会看气象雷达图。

天气预测原理

天气预测原理

天气预测原理嘿,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气象预报员是怎么知道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是冷还是热的呢?这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但其实呀,这背后有着非常科学的天气预测原理呢。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有一次我们打算周末去野餐。

周五的时候,小李就特别担心会下雨,把野餐给搅黄了。

我就跟他说:“放心吧,我来看看天气预报。

”他就好奇地问我:“这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啊?他们怎么知道天气的呢?”这一下可就把我给问住了,不过也激起了我的兴趣,我就开始研究起天气预测的原理来了。

天气预测啊,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样。

气象学家们就是那些聪明的大侦探。

他们要寻找各种线索来推断天气的走向。

那这些线索从哪儿来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气象观测站。

你看,在城市里、乡村里、海边、山顶,到处都有这些小小的气象观测站。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哨兵,每时每刻都在监测着天气的各种情况。

比如说气温啦,就像人的体温一样,是冷还是热,观测站的温度计能准确地告诉我们。

还有气压,这气压呀,有点像空气给大地的压力,气压的高低变化可藏着很多天气的秘密呢。

湿度也很重要,就好比是空气里的水分含量,如果湿度很大,就像是空气喝饱了水,那下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除了气象观测站,还有气象卫星在天上俯瞰着地球这个大舞台呢。

卫星就像是一个超级眼睛,能看到大片大片的区域。

它可以观察云的形状、大小和移动方向。

你看那些云,有的像棉花糖一样蓬松,有的像黑色的幕布一样低沉。

云就像是天气的表情,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如果云又高又薄,那可能就是个好天气;要是云又厚又黑,那可就得小心了,暴风雨可能就要来了。

这气象卫星就像是在天上给云画画的画家,把云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传给地面的气象学家们。

还有呢,气象学家们会用到一种叫数值天气预报的方法。

这数值天气预报啊,就像是在解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

他们把大气想象成一个巨大的三维空间,这个空间里有各种各样的物理规律在起作用。

比如说热量是怎么传递的,水汽是怎么蒸发和凝结的。

天气预报是怎么了?_600字

天气预报是怎么了?_600字

天气预报是怎么了?_600字
每天晚上看“天气预报”是我家保留的节目!我们最爱看宣城台的天气预报了!可是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冬天来了!人们都知道:冬天最让人们兴奋的就是雪了!冬天到了!宣城台的天气预报也说要下雪。

妈妈也高兴地告诉我:“要下雪了!是中雪!”我可高兴了。

心想:“这次下雪下得可真及时!正好在‘平安夜’下的!到时候一定特别的美丽!我可要好好的准备准备!”我把平常不用的手套、帽子和围巾一起准备好了!就等着下雪了!我高兴地蹦蹦跳跳!
一天跑到窗户那儿看了好几遍!但连雨也没有看见!我心里挺纳闷:天气预报不是挺准的吗?今天怎么不准了?妈妈,趴在窗户上,皱着眉头,不知道在想什么!我走过去,问妈妈:“妈妈,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雪,怎么还不下雪呀?”妈妈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天气预报上面说着是今天下雪呀!”我听后,心里的第一反映就是:天气预报有一次不准了。

这使我想起了那一次——天气预报也不准!
一次,我的妈妈要带我去乡下的外公家。

临走时,妈妈信了天气预报的话——今天要下雨。

就把所有的没有晒干的衣服收了回来。

结果,我们到了外公家,发现:这儿的人都在晒衣服、晒“菜”……觉得挺奇怪:“古泉”(我外公住的
地方)不是也属于安徽的吗?怎么他们在晒东西呢?他们不怕大雨把这些东西弄湿了吗?我在那儿待了一天,没有雨。

原来,今天根本不下雨!又是宣城台的天气预报在骗人!
天气预报怎么了?你要干这个工作、这个事,就把这事、这个工作干好一点!不要马马虎虎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2.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一、填空题。

1. 我们关心天气1.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 一些探测仪器和卫星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观测天气。

3. 我们能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4.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一时间的大气状况5. 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

6. 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天气观察,并把每天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这一段时间内我们这个地方的天气变化了。

7. 可以从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 天气日历1.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有了天气日历,我们在做长时间的天气观察时,就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记录,并利用这些记录,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3.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3. 温度与气温1. 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

2.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中午,最低气温出现在凌晨。

3. 我们可以利用温度折线图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4. 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

在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不同。

5. 用温度计测量室外温度时,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4. 风向和风速1.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

红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简单规律第一单元天气风速和风向等。

领巾向西北方向飘动,那么这天的风向是东南风。

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2.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风向标的方向是指西北方向,那么风向是吹西北风。

未来天气预测准吗可信吗

未来天气预测准吗可信吗

未来天气预测准吗可信吗
很多人都说,现如今的天气预报是越来越不准了,明明报道的是今天晴天,却下起了大雨;有时明明是多云,却刮起了大风;由此很多人都纷纷表示,如今的天气预报真的是越来越不准了,但事实上,天气预报真的是不准了吗?
天气预报是我们每个人几乎晚上都会干的一件事情,提前知道第二天的天气,从而为第二天的出行做准备,可以为我们第二天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便捷。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人们之所以能预报出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主要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前一天的空气流通程度、空气湿度、风速,风向和云层的厚薄层度等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科学的估计,从而预测出的下一天的天气情况,因此天气预报本身就是一个对天气概率预测的事情,本身也就有着准与不准的情况发生。

天气预报所能预测的天气情况是第二天大概率发生的事情,当然因为某些不定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有小概率的情况发生。

那么什么是大概率与小概率呢?
大概率我们就不用说了,就是有很大的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小概率,我们举个例子:有些时候我们很可能遇到天气预报说不下雨,但第二天又下起了雨的问题,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小概率,但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说天气预报不准,
只能说小概率发生了。

所以,现在的天气预报并不是不准了,而是因为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们的生活活动的影响,天气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导致原有的天气预报所预测的有效时间越来越短,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很多人的手机上都有实时天气预报的功能。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1.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空中落到地面的量。

降水量可以用雨量计来测量。

2.雨量计是一种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它能够准确地测量出某个时间段内的降水量。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降水量。

3.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的湿度和植物的生长。

因此,了解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非常重要。

4.降水量的变化与气压、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在天气观察中,我们要把这些因素联系起来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5.通过观察和记录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降水季节、降水量的多少以及降水的规律,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1.降水是天气的重要特征,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2.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降水量的装置,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气象学家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4.层云是一种靠近地表的扁平云层,通常呈灰色。

它们经常覆盖整个天空,当它们变厚时,会带来XXX、大雨或雪,因此也被称为雨层云。

5.积云看起来像棉花堆,通常与好天气联系在一起,但也可能发展成积雨云,导致雷阵雨。

6.卷云是一种纤细的羽状云,只能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形成,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7.经过观察和整理天气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天气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对生活产生影响。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

8.风速等级表包括13个等级,从烟垂直上升到暴力性破坏。

简化版的等级表只有3个等级。

9.降水量等级表包括6个等级,从XXX到特大暴雨,根据24小时内的降水量进行分类。

三、XXX。

1.有人说“天气就是气候”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天气和气候是不同的概念。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现象,如一天或几天的气温、降雨等情况;而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个地区的气象特征,如常年的气温、降雨等。

因此,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程度和时间尺度不同。

2.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应注意些什么?答: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温度计是易碎品,需要轻拿轻放;二是应将温度计放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以获得准确的温度读数;三是读数时应保持视线和温度计液面水平,避免视觉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是如何预报出来的??开放日现场,不少市民把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抛给了专业人士,而专业人士则一一揭开了这些问题里的秘密。

预报结论有分歧,首席预报员说了算
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气象台为什么能预报天气?面对一些市民的疑问,烟台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曲凤说,天气的变化虽然很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除了要用仪器测量地面情况,还要利用雷达、气象卫星等探测空中变化。

气象台会定时收取全国以及国外各地的气象资料,然后根据各地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周密的研究和分析,最后才能作出天气预报来。

烟台市气象台台长石磊告诉记者,要做到准确的天气预报,必须了解上游的天气情况。

他以降水来打比方说,上游地区出现降水并不代表烟台也会出现降水,这要综合考虑烟台的本地条件是不是适合降水出现,其中包括水汽、热力、地形等因素,最后才能下结论。

气象台天气会商室每天下午最忙碌,此时,气象预报员都要坐在一起商讨天气情况,预报员要自己先下结论,而后发送省台最终确定。

如果几位预报员在意见上有分歧,一般会由首席预报员和上级决定最终结论。

目前,烟台市气象台共有2名首席预报员,他们的的经验相对较为丰富,责任心也较强,在预报方面有高人一筹的能力。

电视预报也挺神秘,说话穿衣有讲究
影视制定室内,参观人员络绎不绝,电视预报员娄笑萍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不少市民一见到她就握着她的手说:这次终于见到真人了,以前总在电视上看你播音。

看到大家面对着众多叫不上名的仪器,娄笑萍便给大家做起了现场演示。

娄笑萍走进一间背景为蓝色的小屋子里,挂在墙上的电视机里便出现了她的样子。

娄笑萍说,目前所有的电视天气预报都是通过抠像技术完成的,这技术对播音员的着装有特别要求,因为背景是蓝色的,所以播音员不能穿蓝色的衣服,否则在电视上出现的就会是一个隐形人。

一次电视天气预报留给她的时间只有55秒,期间一般会有3-4个画面出现,每个画面应该说什么话都有严格要求,因此每次录像时都要认真计算说话时间。

记者了解到,烟台市的电视天气预报从2006年底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节假日期间照常播出,从无例外。

去年灾害天气多,变暖趋势没改变
目前气候的走向是怎样的?石磊说,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极地冰雪融化速度继续加快。

有的市民提出,全球都在变暖,那为何去年冬天比常年都要冷呢?石磊解释道,去年冬天,北极被暖气团占据,原有的冷空气被挤到了亚欧和北美大陆,导致该纬度地区的冬天变冷。

具体到烟台市,2010年烟台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降水和日照与常年比较均为正常,不过在灾害性天气上却比常年要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低温导致的海冰、4月28日出现的最晚春雪、南部地区持续时间长的秋冬连旱。

石磊表示,气象部门今后将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加深对气象工作的理解,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理解误区,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