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
浅谈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及对策作者:朱红梅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年第07期【摘要】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着气象服务效果和服务效益的发挥。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始终是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
文章分析当前天气预报不准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对策,供各级气象台站参考。
【关键词】天气预报;准确率;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P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7-0096-03天气预报就是预报员应用现有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大气运动的规律,运用天气学、统计学、动力学等方法进行周密分析、会商,对某区域或某地未来一定时段内的天气状况(晴、雨、风、温等要素)做出定性(定量)的预测。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对于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对于利用气象信息来挖掘商机,对于依靠气象信息指导、安排各项工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天气预报往往不“靠谱”,不能令所有人满意。
笔者从多方面分析寻找造成天气预报不准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对策。
1 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分析1.1 天气学理论还不完善现代天气预报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尽管早在距今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气象观测方面的记录,但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却只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我国于1955年才开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不能苛求它做到“万无一失”。
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
人类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
影响大气变化过程是方方面面的,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都使天气过程的预测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1.2 大气微妙的变化无法模拟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2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东边日出西边雨”背后的真相——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做到100%准确

“中盛睿达”杯气象科普作品选登天气预报如何制作天气预报简单来说就是搜集大量的气象数据,通过物理方程利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未来一段时间天气是怎样的一件事情。
从宏观上来说,天气预报的制作需要经过数据收集、天气图制作、天气图分析、数值天气预报等几个方面。
第一是收集各种气象数据。
目前在中国每个县都有一个国家气象站,这些站点的仪器有的能够提供降水量、气温、气压、温度等基础气象信息,有的能够提供天气现象、能见度、闪电定位等复杂天气信息,探空气球则可提供一直到平流层的温度、风、气压等变化信息,再加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等采集到的数据,所有的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固定地方。
它们是天气预报制作的基本素材。
第二是制作天气图。
计算机按照有关规定把传输回来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一张图上,这种图就叫天气图,它可以反映出各地实时天气情况。
第三是分析天气图。
预报员运用所学的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等理论知识加上自己在预报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结合当地天气、气候特征以及地形等因素对天气形势进行简要分析,初步得出一个未来天气概况。
第四是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
把所有观测到的气象资料输入计算机系统,通过计算机中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计算求解出未来的天气现象,这就是数值天气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可以精确到定时、定点、定量,它已逐渐成为天气预报的主流。
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计算出一个天气预报的结果是非常难的。
每分钟采集到的气温、气压、温度等数据都是海量数据,此前处理这么多数据需要花很长时间,“大国重器”的出现将时间缩短到只要几秒。
这个“大国重器”就是中国气象局2018年投入使用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派-曙 “局部地区有暴雨”“午后局地有阵雨或雷阵雨”,这些话在天气预报中经常会被提及,有人就会问,局部、局地到底在哪里,为什么预报员不能准确地告知某时某地有暴雨,为什么天气预报不能做到100%准确。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文|雷君慧“东边日出西边雨”背后的真相——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做到100%准确大气观测光”,其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8 189.5万亿次,约为此前中国气象局使用的进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8倍。
墨迹天气到底准不准

墨迹天气到底准不准
墨迹天气比较准。
墨迹天气预报是一款比较实用的天气预报查询应用,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当天的天气状况,同时还可以提前在线查看预测天气,整体来说,预测也是比较准的,可以放心使用。
能够提供24小时温度变化趋势、最新天气状况、污染情况、体感等状况查询,出门前早早做好准备。
同时还具有随手拍天气时景功能,足不出户看各地实时景观。
墨迹天气预报准,与其他天气预防的区别如下:
1、通用范围不同。
墨迹天气能在安卓以及iOS客户端上都能使用,天气预报是iOS客户端使用的天气预报APP。
2、特色不同。
墨迹天气有一个雾霾相机可以检测空气质量指数。
天气预报AP可以实时动态天气背景,风景壁纸,以及专属主题功能。
3、对天气预报功能不同。
墨迹天气有空气质量指数功能,空气指数界面升级,五天之内逐小时精准预报。
天气预报APP则是长达10日的天气预报和限行预告,超过100小时的实测温度、体感温度和风力风向等气象信息。
2345天气王误差大吗

2345天气王误差大吗
1.天气预报只是预报,是根据当时当地的云层分布,和温湿度值来往雨雪雾霾天气产生的条件上扣,条件吻合度高,产生这种天气的可能性就大,没有准与不准这一说;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实会很害人的,如果你觉得那个APP不好,你可以换一个下载,或许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2.准的,也有不准的,天气预报没有100%准确的。
3.天气预报软件都是从不同的监测系统平台获取的数据资源信息,可以两者结合比对使用。
4.本来就不会那么精准的,只是参考,因为天气随时都在变化,不可能完全预测到没一点变化的。
5.不一定,不要一概而论,局部天气和突发天气是很难预报到某个地方的,相信科学。
6.2345的天气预报还是比较准确的,不论哪种天气预报几乎都是比较准确的,现在的天气预报都是采用高科技技术来测量的,误差率是很低的,当然自然界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有时候感觉天气预报不准确,那是因为报的时间不一样而已,总体来看,各APP都能以一定频次滚动提供较为齐全的天气实况信息服务,为公众获取天气实况信息提供了方便,但准确度不够高,提供的天气现象与实际天气有一定偏差。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日前,与气象界的几位专业人士一起聊“天”,探讨天气预报准与不准的话题。
(一)感慨天气预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游戏。
因为预知是一种生活品质,甚至是一种生命保障。
这是一个“天有不测风云”与“天有可测风云”并存的年代。
预测科学,仅仅提供了一种概率较高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一位前辈曾经说过,天气预报,就是八分把握加两分冒险,有时等于十分精彩,有时等于十分可笑。
网上有一个“我再也不相信... ”的句式,被使用最多的就是:(1)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2)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
第一句话并没有使人们从此规避爱情,第二句话也没有使人们从此放弃天气预报。
浏览一些论坛或贴吧时,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对话:甲说:天气预报,胡说八道!乙说:有本事,你来报!有人觉得有些冤枉:预报对了,大家记不住;预报错了,大家忘不掉。
美国同行有这样一段感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因为上帝从来不做天气预报。
台湾一位气象学者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中留下的打油诗,让我感慨万千: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
今天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
可怜天气预报人,终生被骂上天庭⋯(二)古人如何推测天气?即使在甲骨文中,都有关于占卜天气的记载。
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漫长岁月中,依然有着科学精神的雏形。
例如猜测天气往往都会有“占”和“验”这两个环节,占卜之后,还要验证正误。
对于很多气象谚语,也有人进行是否应验的总结,从而得出“屡验”、“甚验”、“屡不验”的检验分析。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没有常规量化和连续观测和预测的年代,人们缺乏对于气象更迭的物理过程的内在机理进行研判,也缺乏对天气的宏观形势的洞察,由甲现象推断乙现象的逻辑过程常常带有假说意味,并存在诸多谬误,例如腐草为萤、雀入大水为蛤等等。
对于气象的观察和感悟,是以家学传承、文学描述、哲学思辨和史料记载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从严格的意义上,并未形成预测科学。
但在那样的年代,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天气的一定周期性以及物候表象间的呼应关联,折射出非常令人折服的感知力。
30天天气的数据准确吗

准确,现代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报的原理都是数值模型的结果。
说白了,数值模式就是描述大气运动的一组方程组,通过计算机计算得出数值结果。
但是这些结果并不能直接反映天气现象。
相反,它反映了大气的各种变量(气压、温度、风速、降水等。
),预报员或研究人员结合这些变量来预测可能的天气。
有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
数值模型值有两种驱动方式。
一种是输入初始变量,然后看接下来几天的变化。
比如输入今天的各种气象变量(上面提到的那些),然后看看明天这些变量会是什么。
这是每日天气预报的基本原则。
这个预报的准确率在7-10天基本可以接受。
如果超过10天,以现在的技术条件,误差会非常大,几乎和失明一样。
然后有人问,气候预测,一个预测就是几个月几年,那不是更不靠谱吗?其实讲的是另一种驾驶模式,就是输入边界条件,有点傻?不是,边界条件基本上是指地形、海水温度、太阳辐射等变量。
也叫外力。
在这些外部强迫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时间,气候模式可以达到相应的平衡。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平衡状态预测未来的气候。
当然,这种气候预报不是每天的天气状况,而是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状况。
比如明年春天东北会冷还是会暖?是旱还是涝?至于哪一天出现高/低温,哪一天下大雨,就不能报道了。
但是这个定性的信息已经很有用了。
比如秋天,如果提前知道冬天是冷是暖,羽绒服的生产厂家就可以决定备货量(老师上课举的例子有点低,但还是挺合适的)。
首先,每日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随着预报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换句话说,预报时间越长,月份越不准确。
相反,输入外部强迫的气候预测模式,相对于预测时间越长越准确(因为模式达到平衡状态需要时间,时间短,不一定能平衡)。
中间有一个尴尬点,就是预报时间在10-30天的范围内,不允许逐日,气候预报也不允许。
这就是所谓的长周期预测,这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所以,每天看,差不多够看7天了。
未来一星期天气预报准确吗

常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
主要应用统计方法,根据各月气象要素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进行预报。用数值预报方法制作长期预报的方法正在试验之中,已有了一定的进展。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5年、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按预报范围的大小,可将天气预报分为:
1.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中心制作。
之所以叫做预报而不是预测,就是准确的。但是不是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的天气预报,因为那个太过简单,很多信息都不包括,只是简单的介绍天气情况,有时候会有误导作用,所以我们觉得天气预报总不准。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提高是事实,但事实同样证明,也有些特大雨雪没有报出来。民用的准确率实在不敢恭维 ,保守估计正确率在60-70%左右 但是军 用的还可以 稍微高些,也不敢保证100%正确 。 除了军用民用的差别,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差别、城区和郊区的差别也很明显天气预报的精度是这样表述的:24小时内误差不超过100千米,72小时内误差约为250千米(这些数据并不准确)
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假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统计预报方法
分析天气的历史资料,寻求大气状态的变化同前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用回归方程和概率原理,筛选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即得所需的预报值。这种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因子的正确选择。
未来天气预测准吗可信吗

未来天气预测准吗可信吗
很多人都说,现如今的天气预报是越来越不准了,明明报道的是今天晴天,却下起了大雨;有时明明是多云,却刮起了大风;由此很多人都纷纷表示,如今的天气预报真的是越来越不准了,但事实上,天气预报真的是不准了吗?
天气预报是我们每个人几乎晚上都会干的一件事情,提前知道第二天的天气,从而为第二天的出行做准备,可以为我们第二天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便捷。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人们之所以能预报出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主要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前一天的空气流通程度、空气湿度、风速,风向和云层的厚薄层度等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科学的估计,从而预测出的下一天的天气情况,因此天气预报本身就是一个对天气概率预测的事情,本身也就有着准与不准的情况发生。
天气预报所能预测的天气情况是第二天大概率发生的事情,当然因为某些不定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有小概率的情况发生。
那么什么是大概率与小概率呢?
大概率我们就不用说了,就是有很大的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小概率,我们举个例子:有些时候我们很可能遇到天气预报说不下雨,但第二天又下起了雨的问题,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小概率,但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说天气预报不准,
只能说小概率发生了。
所以,现在的天气预报并不是不准了,而是因为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们的生活活动的影响,天气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导致原有的天气预报所预测的有效时间越来越短,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很多人的手机上都有实时天气预报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日前,与气象界的几位专业人士一起聊“天”,探讨天气预报准与不准的话题。
(一)感慨天气预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游戏。
因为预知是一种生活品质,甚至是一种生命保障。
这是一个“天有不测风云”与“天有可测风云”并存的年代。
预测科学,仅仅提供了一种概率较高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一位前辈曾经说过,天气预报,就是八分把握加两分冒险,有时等于十分精彩,有时等于十分可笑。
网上有一个“我再也不相信...”的句式,被使用最多的就是:(1)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2)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
第一句话并没有使人们从此规避爱情,第二句话也没有使人们从此放弃天气预报。
浏览一些论坛或贴吧时,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对话:甲说:天气预报,胡说八道!乙说:有本事,你来报!有人觉得有些冤枉:预报对了,大家记不住;预报错了,大家忘不掉。
美国同行有这样一段感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因为上帝从来不做天气预报。
台湾一位气象学者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中留下的打油诗,让我感慨万千: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
今天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
可怜天气预报人,终生被骂上天庭…(二)古人如何推测天气?即使在甲骨文中,都有关于占卜天气的记载。
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漫长岁月中,依然有着科学精神的雏形。
例如猜测天气往往都会有“占”和“验”这两个环节,占卜之后,还要验证正误。
对于很多气象谚语,也有人进行是否应验的总结,从而得出“屡验”、“甚验”、“屡不验”的检验分析。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没有常规量化和连续观测和预测的年代,人们缺乏对于气象更迭的物理过程的内在机理进行研判,也缺乏对天气的宏观形势的洞察,由甲现象推断乙现象的逻辑过程常常带有假说意味,并存在诸多谬误,例如腐草为萤、雀入大水为蛤等等。
对于气象的观察和感悟,是以家学传承、文学描述、哲学思辨和史料记载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从严格的意义上,并未形成预测科学。
但在那样的年代,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天气的一定周期性以及物候表象间的呼应关联,折射出非常令人折服的感知力。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诠释了跨度150天的天气韵律。
“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借助其他生物的灵性推断气象变化。
其中二十四节气以及数以万计的气象谚语成为民族智慧的宝贵遗存。
每当读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上风虽开,下风未开,主雨;燕子初归风未定,桃花欲动雨频来;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都会对古人朴素的大智慧肃然敬畏。
(三)现在如何做天气预报?中国工程院李泽椿院士说,目前天气预报的核心工具是数值天气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条件,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再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进行求解,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
所以探讨准与不准,可以围绕数值预报展开。
我们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尚未全然知晓,设计的任何方程只能是求得近似。
初始的观测数据除了不准确之外,还有不完整的问题,例如青藏高原上的观测资料就很少。
如果把数值预报计算网络缩小一半,即对更小尺度进行运算,计算量大体增加16倍,但在运算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细节不能很好反映,必须依靠预报员再次订正。
(四)目前天气预报的预报能力如何?以目前国际上准确率及时效性较高的欧洲数值预报为例,1973年成立之初,最多能够预测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数值预报水平及时效稳定持续提高,约每10年增加1天有效预报。
“根据此发展过程推算,到2030年,我国数值预报时效能够再提高两天,这意味着预报员可以提前9天预报大范围的环流形势。
气象大家竺可桢先生1926年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气象台之责任”,气象台之责任,首在调查各地雨量之多寡以及历年之变迁,次则说明变迁之原因,迄今欧美各国气象台,均从事于此。
可见,那时的气象台尚未具备制作和发布常规预报的能力。
即使在十多年前,在电视中发布48小时以上的预报信息需要层层审批,而现在我们经常展望未来一周的天气走势。
天气预报的客观准确性在艰难中逐步提升,例如在中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2012年首次低于100公里(为94公里,略逊于美国,优于日本);2012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6.5%,连续五年高于85%;最高气温24小时预报准确率74.1%,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80.1%,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对于这些要素的预报,简而言之,八成还是准确的。
但不同的要素和项目,预报能力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1)明天会下雨吗?(定性)和(2)明天会下暴雨吗?(定性+定量)这两个问题,预报准确性差异巨大。
(五)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不准?按照北京大学大气系张庆红教授的说法,不准确包括了原料、加工场、产品检测包装的三重问题。
原料的问题在于,仪器的可观测误差、站点的可代表性误差、资料同化误差。
所有的观测数据,都只能是近似的。
例如观测误差,气压观测误差0.5百帕,风速观测误差3米/秒,相对湿度观测误差10%左右。
站点的可代表性误差,在辽阔的疆域内,只有几万个人工及自动观测站,例如北京南郊观象台观测到降水,无法代表全北京辖区均出现降水,反之亦然。
由于观测点的代表性问题,有时会出现大家都懂的“被代表”问题。
加工场的问题在于,例如蒸发和凝结项,是发生在分子尺度上的,而我们对于精细物理过程尚未清晰认识。
另一方面,在求解方程组时用差分的方法,必然引起计算误差,即阶段误差。
所以这个加工厂不是一个能够再现大气真实运动的加工厂。
最后预报员参照这些不同的产品并结合经验,做出采信、判断和修正。
天气在线创始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智协飞教授认为,初始场和模拟大气运动的物理方程都只能近似值和近似解。
让人感到沮丧和悲观的是,无法到达完美;但让人欣慰和乐观的是,可以逐步逼近完美。
所谓初始场,就是大气要素的此时状态,她的一个看似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导致演变结果(预报场)的迥然差异,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提出蝴蝶效应的洛仑兹,当年就是在把初始值由0.改为0.506之后,运算结果产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颠覆性变化。
可见,现代气象科学的核心手段“数值预报”,即使网格再细密、要素再多元、层次再丰富,都无法穷尽大千世界的无数细节,都无法精确再现大气运动的真实情境。
(六)什么情况下更容易不准?换季的时候,影响系统的多重性和气象要素的大变率,容易使天气变化出乎预料之外。
夏季微小尺度天气系统盛行时,大网捞不到小鱼,尺度小、历时短,却往往强度大,这类“漏网之鱼”更容易让人产生天气预报不靠谱的感慨。
“牛背雨”,一头牛的背上,都有晴雨的差别;“雹打一条线”,线内线外,悲喜两重天。
某个天气系统边缘处,看似毫厘之间,天气却天壤之别。
美国对于龙卷风的预报,目前的预报能力是平均提前13分钟发出预警,如果能够提前20分钟告知公众,在现阶段便是十分精彩的预报个例了。
所以,知晓更准确的天气信息,FORECASTING常常是不够的,如果可能,还需要了解NOWCASTING(临近的预报或预警)。
有些天气变化,尚无法提前几天提供预报,只能依靠临近时的补充订正的滚动式发布。
地形复杂的地方,(海洋、高原)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一座山,迎风坡抬升凝结,背风坡下沉增温,恍如千里之异。
气候变率较大的地方、天气节奏较快的地方,都可能加大预报的“本底”难度。
另外,气候变化、下垫面(地表生态)的改变以及人类排放水平的提升,都可能提高预报的难度,例如近年来盛行的雾霾天气。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加强了大气水循环和能量循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频繁地发生,本来长久沉寂的气象纪录常常轻而易举地打破,N年不遇的事情,我们经常不期而遇。
原本的小概率事件却变得此起彼伏。
由于小概率事件的历史样本较少,预报经验累积相对较少,这无疑成为预报难度新的增长点。
(七)理解上的差异是不是也在影响天气预报的可信度?例如气温,常常被理解为地面温度,而气象台发布的气温是指离地1.5米,通风、草坪上、百叶箱中的温度,它是全球统一,具有代表性、剔除环境“噪声”、可对比的大气温度。
在盛夏季节,气温常常低于人们体感的地面温度,所以才会有“气象台故意压低、瞒报高温”的质疑。
例如大雨,人们所说的大雨,常常是观察是瞬间雨强很大,雨势猛烈;而气象上所说的大雨,一般是指24小时累积降水量25-50毫米之间的降雨。
例如春天,大家心目中的春天,与气象上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高于10度为入春的标准往往存在差异。
例如暖冬,大家心目中的暖冬印象或感慨,与气象上12月1日至2月底的气温距平值的标准往往存在差异。
预期上的差异:准的时候,以为当然;不准的时候,才会有深刻的记忆和交流上的共鸣。
(八)未来的气象预报的方向是?中科院大气所段安民研究员认为,未来的天气预报一定是客观化和定量化。
向两端发展:远处看得到,近处看得细。
时效更长,短期和临近预报更精确。
未来的天气预报是朝着时间尺度的两端发展。
一个是短时和临近的精细化预报,另一个是关注10天以上的长期预报。
(九)善解人意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提高,但美誉度并未同步提升。
大家对于天气预报的预期值,其升幅高于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升幅。
气象人需要看到,人们对于天气预报还不甚满意,但这种不满意是建立在大家对天气预报依赖度提升的前提下。
我们毕竟远未达到大家期望中的“神明”的程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预期值管理,是气象人希望公众降低预期,不过望,才能少失望。
同时,气象人懂得更谦卑、更敬畏地优化预报、改善服务,更懂得善解人意,更善于以互动的方式加强沟通。
预报天气,要接通地气,才能增加底气、聚合人气。
公众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抱怨。
预报对了,业内人不任意地吹;预报错了,业外人也不会随意地骂。
多一些对错误预报的回溯和反思,少一些对精彩预报的把玩和自赏。
预报的准与不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既是事实也是感触。
做任何一件事,岂能无怨,但求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