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溶系统之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介绍

合集下载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目的:对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与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t-PA)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28例胃癌患者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检测者血浆标本PAI-1和t-PA含量。

结果:病例组血浆PAI-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t-PA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胃癌患者血浆PAI-1含量在Ⅲ期明显高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t-PA含量与胃癌TNM分期无关。

血浆PAI-1含量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最高,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次之,在正常对照组中最低,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浆PAI-1含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并随着淋巴结转移的产生而增高。

血浆t-PA含量在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浆t-PA含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

结论:PAI-1在胃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PAI-1可以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估计的指标。

标签:胃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胃癌是世界上最高发病肿瘤之一,胃癌转移是肿瘤最重要的恶性特征,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

目前相关研究认为恶性肿瘤侵袭转移与纤溶活力密切相关[2]。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纤溶酶原活化系统的特异、快速的抑制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细胞的迁移、黏附及侵袭过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是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系统的主要激活剂。

国内研究表明,PAI-1浓度与结肠癌[3]、子宫内膜癌[4]、肺癌[5]密切相关。

本研究检测胃癌患者血浆PAI-1和t-PA含量,分析以上各项指标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为临床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纤溶亢进

纤溶亢进

纤溶亢进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fibrinolysis(简称纤溶)。

纤溶活性异常增强,即称为纤溶亢进。

纤溶亢进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概念原发性纤溶亢进: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剂(t-PA、u-PA)增多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使它们的血浆水平和活性下降。

临床表现常见于t-PA、u-PA增多的疾病。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纤维蛋白原在没有大量转化成纤维蛋白之前即被降解,D-二聚体为阴性或不升高。

继发性纤溶亢进症,如血栓性疾病、DIC等,由于疾病前期凝血机制增强,纤维蛋白大量生成,继而引起纤溶亢进,因此D—二聚体阳性或显著升高。

血浆D-二聚体这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特异性产物,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已经生成,从而为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症提供重要依据。

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400μg/L。

纤溶的激活物(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溶解酶即纤溶酶)和抑制物以及纤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总称为纤溶系统。

血浆中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统称为纤溶抑制物。

它们存在于血浆、组织及各种体液中。

根据其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称为抗活化素;另一类是抑制纤溶酶的作用,称为抗纤溶酶。

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止血药,如凝血酸、止血芳酸和6-氨基己酸等,就是抑制纤溶酶生成及其作用的药物。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抗纤溶酶的含量高于纤溶酶的含量,因而纤溶酶的作用不易发挥。

但在血管受损发生血凝块或血栓后,由于纤维蛋白能吸附纤溶酶原和激活物而不吸附抑制物,因而纤溶酶大量形成和发挥作用,使血凝块或血栓发生溶解液化。

2纤溶系统组成及特性(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t-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t-PA激活纤溶酶原,此过程主要在纤维蛋白上进行。

(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u-PA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生物制药论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生物制药论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引言(或绪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是体内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激动剂,在人体纤溶和凝血的平衡调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一种新型的血栓溶解剂。

t-PA在组织和体液中含量甚微,分子量很大,从天然组织提取或人工合成药用t-PA均有很大难度。

本实验运用基因工程手法,从人胎盘染色体基因库中筛选出TPA基因,将其雨质粒结合,导入到人黑色素瘤细胞当中,组建能够表达t-PA基因的工程细胞。

然后将人黑色素瘤细胞无血清连续培养,并运用高效诱导剂,从而快速、大量地获得了含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水平较高的培液。

经免疫亲和层析、Sephadex G-150凝胶过滤,培液中t-PA得以快速有效地纯化。

将纯化后的tPA与WHO标tPA抗体作免疫鉴定。

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简述2.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原激活剂(PA)是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

它能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在纤溶系统中有重要作用。

同时,PA与细胞转移、血液凝固、组织重建、激欣产生及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等生理和病理生理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人纤溶酶原激活荆有尿激酶型(uPA)及组织型(tPA)两种主要类型。

这两种蛋白质免疫性不同,分子量有区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tPA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约为68000,在纤溶酶或胰蛋白酶作用下,水解Arg275-Ilu276肽键,形成由二硫键连接的双链结构。

氨基末端在重链,羧基末端在轻链。

重链有两个三角区结构,并有与纤维结合素指形结构有同源性的区域和生长因子样区域等。

轻链含有由His(322)}、Asp(371)、Ser (478)组成的酶活性中心。

tPA对纤维蛋白原亲和力很低,对纤维蛋白亲和力极高,. tPA-纤维蛋白复合物能高效且特异地激活血凝块中的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后者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但几乎不激活循环血液中的纤溶系统,因此,tP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血栓溶剂。

我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肺血栓栓塞(PTE)中的应用进展

我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肺血栓栓塞(PTE)中的应用进展

我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肺血栓栓塞(PTE)中的应用进展摘要:本文对我国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肺血栓栓塞(PTE)中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表明rt-PA在PTE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及阐述我国对rt-PA的研究状态。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自全身静脉系统或右心的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占肺栓塞的绝大多数,是最常见的肺栓塞类型,通常所称的肺栓塞(PE)即指PTE。

①目前将PTE和DVT(深静脉血栓)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对于肺栓塞的流行病学资料至今仍然缺乏,根据Heit JA、Cohen AT、Anderson FA等的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确诊的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人数约数百万人。

美国致死性和非致死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例数每年超过90万,其中约29.64万例死亡,其余非致死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37.64万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和23.71万例肺血栓栓塞症;在致死性病例中,约60%的患者被漏诊,只有7%的患者得到及时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②我国目前缺乏肺栓塞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随着临床医师诊断意识的不断提高,肺动脉造影等诊断手段的提升,目前肺栓塞的诊断及治疗得到长足的发展。

目前肺栓塞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常见血管疾病。

国外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肺血栓栓塞(PTE)中的应用相关研究及报道已经比较成熟:2003年Le Conte P、Huchet L等人公布了rt-PA治疗急性肺栓塞合并休克的临床研究,该结果证实rt-PA溶栓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大块肺栓塞可将死亡58.3%降至23.8%,且仅有少数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

③1992年Dalla-Volta S、Palla A等人开展一项rt-PA溶栓治疗与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肝素抗凝治疗相比,使用rt-PA溶栓能够明显改善肺栓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肺动脉造影结果,但是会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及渗血状况。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都保留了类似Fg与IIa作用的部位 因此可与Fg竞争IIa,阻止FM形成。
3. 附属物A、B、C、H :
可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
(1)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
作用:能特异抑制t-PA激活PLG;
主要有两种:PAI-1、 PAI-2
①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
来源:由血管内皮细பைடு நூலகம்和血小板合成。
作用:与t-PA或U-PA形成复合物,使它们失去活性。
②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2(PAI-2)
作用:对t-PA的作用较PAI-1弱。
Fb(g)降解产物(FDPs),具有抗血液凝固的作用。 1. 碎片X(X’) 、Y(Y’)、D:
有一部分与纤维蛋白单体(FM)相似的部位,都
能与FM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抑制FM聚合成
可溶性纤维蛋白(尤其是X’片段),因而起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作用:
2. 碎片X(X’) 、Y(Y’)、 E(E’):
纤溶过程:是一系列蛋白酶催化连锁反应,分为两个 阶段:
激活物激活
① PLG
PL
② PL水解Fb(g)及其他蛋白质(V、VIII、XIII等)
纤溶酶原激活的途径:
1.内激活途径:血循环中内源凝血途径中某些因子。 →是继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 2.外激活途径:主要指体内合成的某些激活物。
→是原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
3.外源激活途径:主要指外界进入体内的某些药物。
→是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外激活途径
sct-PA
PAI-1 PAI-2
内激活途径
scu-PA PK KK XIIa、 HMWK
tct-PA
tcu-PA
PL

t-PA简介

t-PA简介

t-PA简介目录•1检查名称•2分类•3tPA的别名•4概述•5原理•6试剂o 6.1活性测定(tPA∶A,发色底物法之一):o 6.2活性测定(tPA∶A发色底物法之二):o 6.3抗原测定(tPA∶Ag)ELISA法:•7操作方法•8正常值•9临床意义•10附注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的内容。

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已经自动替换为tPA,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1检查名称tPA2分类临床血液检查/出血和凝血检查3tPA的别名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4概述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是一种单链糖蛋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不断释放入血液,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内,肝脏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灭活的主要场所。

它对纤维蛋白有高度亲和力,然后将酪氨酸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

降解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

是纤溶系统的关键物质。

5原理(1)活性测定(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A,发色底物法之一):血浆优球蛋白部分含有包括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以及全部凝血因子,但不含PA抑制物。

加入过量的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的共价物,样品中之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易吸附于纤维蛋白,并将血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后者使发色底物显色。

血浆tP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与显色的深浅呈正相关。

(2)活性测定(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A发色底物法之二):在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和加速剂作用下,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后者使发色底物S2390释放出发色基团PNA。

PNA显色的深浅与纤溶酶和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呈正比关系。

(3)抗原测定(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Ag)ELISA法:本试验根据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即将纯化的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单克隆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温育,然后加含有抗原的待测标本。

标本中的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形成复合物。

此复合物与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单克隆抗体起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形成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POD复合物。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使用说明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使用说明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使用说明
药品名称(包括商品名、通用名)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用法用量
本品在使用前应先用附带的稀释剂临时配制,浓度为1mg/m1。也可用等量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进一步稀释成认0.5mg/ml溶液。静脉输注:成人总量为100mg,开始第1小时静滴60mg(开始1~2min可先静注6~10mg),第2和第3小时再分别静滴20mg。如体重(65kg者,总量为L25mg/kg,按上述方法在3h内滴完。当剂量>150mg时,颅内出血的危险增加,不宜采用。用本品治疗的病人早期使用肝素并不能使梗塞的血管通畅,因此肝素的使用应推迟到本品治疗后90~120min。
药理作用
本品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t-pA,天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性能相同,即能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的作用比激活循环血液中纤溶酶原的作用大得多。主要作用是消化局部纤维蛋白凝块。
适应症
主耍用于发病6h以内的严重心肌梗死病人。
不良反应
本品不良反应较少,可有凝血障碍和出血、血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降低:注射部位出血,偶见心律失常、体温升高。罕见血压下降、颅内出血、腹膜后出血、便血、血尿等。
制剂
粉针剂:20mg,50mg,分别附有稀释剂,注意有效期。
注意项
本品无抗原性,可重复给药。70岁以上老人、出血性疾病、近3个月患消化性溃疡者、2周内进行过手术、口服抗凝药者、主动脉瘤患者、高血压患者、近期内发生过中风等应禁用或慎用。大剂量长时间给予本品,可逆转血循环中的抑制机制,而致全身性纤维蛋白原溶解。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人,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或意外,及时抢救处理。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 >>>
临床意义:
(1)活性测定(t-PA∶A,发色底物法 之一): ①肝坏死常伴有纤溶活性的异常, 由于消除功能障碍,故t-PA∶A往往增高。 但同时由于PAI的活性增强故t-PA的活性 实际上是降低的。在DIC和伴有血栓形成 倾向的疾病往往有t-PA活性减低。冠心病 心肌梗死患者PA活性减低。 ②先天
医学检验·各论: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 >>>
临床意义:
性t-PA活性增强已有报道。急性早幼粒细 胞白血病患者t-PA往往增高。 ③遗传性 PA活性缺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表 现为多发性静脉血栓形成。 (2)活性测定 (t-PA∶A发色底物法之二): ①t-PA∶A 增高:表明纤溶活性亢进,见于原发性及 继发性纤溶症,如DIC等。 ②t-PA
医学检验·各论: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 >>>
正常值:
(1)活性测定(t-PA∶A,发色底物法 之一):0.3IU/ml。 (2)活性测定(tPA∶A发色底物法之二): 1.9±0.7IU/ml。 (3)抗原测定(t-PA∶Ag)ELISA法: 1~ 12ng/ml。
医学检验·各论: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 >>>
谢谢!
医学检A)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 >>>
简介: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是一种单链糖蛋 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不 断释放入血液,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 织内,肝脏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灭活的 主要场所。它对纤维蛋白有高度亲和力, 然后将酪氨酸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降解 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是纤溶系 统的关键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溶系统之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介绍近年来,由于血栓性疾病的逐年上升,对溶栓药物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使对溶栓药的研究成为热点,而又以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突变体、嵌合体的研究最多。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t-PA。

t-PA又称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是体内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激动剂,在人体纤溶和凝血的平衡调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是人类血液中存在的两种纤溶酶原活化剂之一。

血浆中的浓度很低,但几乎所有的组织中都含有数量不等的t-PA,其中以子宫、肺、前列腺、卵巢、甲状腺和淋巴结中的含量最高,但肝中无t-PA。

t-PA合成部位
t-PA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起储存在Weibel-Palade小体中,其他细胞如单核细胞、巨核细胞、间皮细胞、肥大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神经元也可合成t-PA。

许多
药物、物理因素及药物可影响t-PA产生。

下肢静脉流体静力压增高时,t-PA的产生减少。

t-PA的半衰期很短,只有5-7分钟,在血浆中很快被清除。

游离的
t-PA通过肝脏内皮细胞及肝巨噬细胞的甘露糖受体被清除,与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AI-l)结合的t-PA是通过肝细胞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清除。

雌激素可诱导甘露糖受体表达,增加t-PA的清除率。

t-PA基因及蛋白结构
t-PA位于8p11-pI2,全长32.7kb,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cDNA含2530bp。

成熟的t-PA是一种含527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68-72kD。

分泌至细胞外时,t-PA呈单链(sct-PA),但很容易被纤溶酶在精氨酸275-异亮氨酸276处水解,转化为由二硫键相连的双链t-PA(tct-PA)。

二者的结构虽发生转化,但均具有酶切活性。

二者生物学特征区别在于:
①单链t-PA与纤维蛋白之间的亲和力比双链高。

②双链t-PA的纤溶酶原激活能力比单链t-PA高10-50倍。

③双链t-PA被PAI-11灭活比单链快100倍。

tct-PA氨基端为重链,亦称为A链,竣基端称为轻链或B链。

重链依次含有指状结构(Fl)、上皮生长因子(EG)区及两个环饼状区(KRl和KR2),氨基端可以是甘氨酸或丝氨酸。

轻链是蛋白酶区,与其他丝氨酸蛋白酶有同源性(指状结构区,由6-43位氨基酸残基构成,此区的功能与t-PA和纤维蛋白结合有关。

尿激酶无此结构区,故与纤维蛋白不能结合。

如果用蛋白酶将t-PA氨基酸末端除去一个12kD的片段,则较野生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