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岩溶的分布
“中国溶洞之王”织金洞:美若仙境的地心世界

“中国溶洞之王”织金洞:美若仙境的地心世界作者:杨纪来源:《新青年》2018年第06期织金洞原名“打鸡洞”、“乾宏洞”、“织金天宫”,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官寨苗族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距省城贵阳120公里。
景区总面积307平方公里,分为织金洞景区、织金古城区、洪家渡高原平湖景区、裸结河景区。
织金洞是一座形成于500万年以前的大自然迷宫,属西部高原山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980年偶然发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发现规模最大、造型最奇的洞穴宝库,拥有上百余种岩溶堆积物。
有趣的是,去大名鼎鼎的黄果树瀑布时,就经过这里。
我们从县城出发,又坐车行驶了一个小时左右,终于来到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
上行不远,山径渐僻仄,两旁山峰壁立,恍若穿越一条狭长幽深的时光隧道。
忽然步入一方被山峰包围的平地,路已到尽头,原来这就是织金洞入口。
因其规模的宏大和绮丽,它曾有过“乾宏洞”、“织金天宫”的美名。
1985年,被官方正式命名为“织金洞”。
跨入洞内,瞬间让人感觉好不清凉。
驻足流连,入口右上方,还有一个小洞,透过洞口,可以看到外面明媚的阳光。
导游介绍,一大一小两个洞代表着一阴一阳,也就是太阳和月亮,如日月同辉,真是天作之美。
据说当初是有调皮的小孩跑到小洞口上方斗鸡,才在无意中发现织金洞的;现在这个游人进洞的大洞口,是后来经过搜索探寻才发现。
再看怪石堆积的地下,有暗流蜿蜒隐入深幽的洞穴,洞口雾气弥散,神秘幽深中,若乎带着缕缕仙气。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双狮迎客厅,只见一个巨大和一个略小些的钟乳石,酷似一大一小两头雄狮,面朝洞口,细看大狮,怀中抱一小狮,身上还趴一小狮,似两头小狮子在和母亲嬉戏,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细数起来,应该是“四狮迎宾”。
越往里走,洞越高大,一个个巨大的钟乳石,在灯光的照射下,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如火焰,有的黄如美玉,有的蓝如宝石,色彩斑斓,尤其是钟乳石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水塘边的这一岩溶堆积物酷似蹲着的大玉蟾,传说是居住在寒宫中的神蟾,专程赶到这里为人引路。
溶洞塌陷及预测数值分析

4. 岩溶塌陷的机理
岩溶塌陷机理包括: 岩溶塌陷机理包括:
真空吸蚀论、潜蚀论、振动论、液化论、气爆论等。 “水动力机制”观点:强调水动力条件,认为水动力 条件为致塌的外因,包括地下水天然流场的变化、水 位变幅、水力坡度、水流速度等一系列水力特征,这 些特征的改变激化了潜蚀、吸蚀及气爆作用的进行。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地质体结构为内因,是岩溶致塌 的必要条件。 对岩溶塌陷的统一认识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它们都由上部覆盖层及下 部岩溶发育的岩溶块体组成。下面对主要的岩溶塌陷 机理进行介绍 :
从上述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岩溶 塌陷分布的普遍性及解决的迫切 性。这类地质灾害大多数为人类 性。这类地质灾害大多数为人类 活动而引起,少数为自然塌陷。 活动而引起,少数为自然塌陷。 岩溶塌陷已成为我国频发 的地质灾害之一,对社会 发展和工程建设具有严重 的危害;但由于这一问题 的复杂性,许多理论及技 术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处治这类灾害属于特殊岩 土施工技术。加强对这类 灾害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充实 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科学理 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 岩溶的危害实例
广西的岩溶分布广泛,是我国岩溶塌陷的主要分布 地区。据资料统计,桂林市西城区是重点开发新区, 截止到1999年 月,该区已发生的塌陷一共有319处, 截止到1999年1月,该区已发生的塌陷一共有319处, 在覆盖岩溶区塌陷密度达7.59个 在覆盖岩溶区塌陷密度达7.59个/km2,其中人为造 成的塌陷有86处,占27%;1996年发生于桂林市中心 成的塌陷有86处,占27%;1996年发生于桂林市中心 体育场的岩溶塌陷,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近千 万元;1990年广西玉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金工车 万元;1990年广西玉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金工车 间的塌陷,造成损失500多万元;1999年临桂县一粮 间的塌陷,造成损失500多万元;1999年临桂县一粮 库发生塌陷,40t粮食陷入地下。同年1 库发生塌陷,40t粮食陷入地下。同年1月该县城大 圆盘南侧又发生塌陷,造成一死一伤,并损坏一辆 运输车。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喀斯特(岩溶)一词来自于前南斯拉夫第纳尔“karst”高原,即石头之意。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包括水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形成的地貌形态。
喀斯特(岩石圈)与气圈、水圈、生物圈耦合,构造了喀斯特自然生态环境。
喀斯特在世界上分布很广,面积达5100万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其踪迹。
其中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包括中国南部,越南北部、斯洛文尼亚迪纳里克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960万km2的土地上,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124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湖南、湖北,以及北方的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是世界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
闻名于世的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即位于这一区域内。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分布连续、面积广大的质纯、层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最雄厚的物质基础;燕山运动构成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空间分布基本骨架;高原—峡谷地域结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的结构系统和演化系列;强烈发育的热带、亚热带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地貌类型齐全;锥状喀斯特典型发育的高原山地。
基于以上特征,喀斯特构成了整个自然景观中最醒目的主体,它以其自身固有的形态、类型、结构和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喀斯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周围的云南、四川、湖南和广西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贵州具有面积广大、分布连续的碳酸盐岩。
贵州碳酸盐岩石多以质纯、层厚、钙镁含量很高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其总厚达6200-8500m,占沉积盖层的70%以上, 而且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3%,从而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最雄厚的物质基础。
贵州由于碳酸盐岩岩层广泛分布,加之地质构造复杂,不仅经向、纬向及扭动构造互相交接、复合、重叠,而且经过多期活动,在第三纪以来长期湿热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下,和强烈的大面积、大幅度自东西倾斜上升, 并伴以局部断块上升和断陷盆地的相对下降的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地形切害强烈,地势起伏大,喀斯特发育复杂,区域分异明显,地貌类型多样,水动力条件的区域变化显著。
贵州简介

贵州简介贵州素有“公园省”“天然氧吧”之美称,地处祖国西南,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
常被冠以“七山两水一分田”、“地无三尺平,三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的描述。
但贵州省却以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占据着国内旅游市场一块不可忽视的份量!贵州省根据自身的区位与资源优势,把旅游业确定作为带动全局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要实施超常规、飞跃式的发展战略。
树立旅游形象的根本依据是当地旅游资源最突出的特色.目前政府正准备把贵州改造为“公园省”.贵州的岩溶地貌,孑遗生物跟生活在这片神密土地上的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以及与众不同汉族共同构成的“山地生态”独具特色,这就是贵州旅游资源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可以用“神奇贵州”、“神奇的贵州山地生态”来表述贵州的旅游形象.贵州省标志性旅游景观;黄果树大瀑布爵士闻名,它高77.8米、宽101.0米,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
早在三百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描述其"水由溪上石,如烟雾腾空,势其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具不足拟其状也。
"奔腾的河水自7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上飞流直泻犀牛潭,发出震天巨响,如千人击鼓,万马奔腾,声似雷鸣,远震数里之外,使游人惊心动魄,大水时,流量达每秒1500立方米,银浪滔天,卷起千堆雪,奔腾浩荡,势不可挡,其壮观自不待说。
瀑布激起的水珠,飞溅一百多米高,如云漫雾绕,洒落在上面的黄果树街市,即使晴天,也要撑伞而行,故有"银雨洒金街"的称誉。
水帘洞位于大瀑布四十米至四十七米的高度上,全长一百三十四米,有六个洞窗、五个洞厅、三股洞泉和六个通道。
穿越水帘洞,还有一个绝妙奇景,从各个洞窗中观赏到犀牛潭上的彩虹,这里的彩虹不仅是七彩俱全的双道而且是动态的。
前人说:"天空之虹以苍天作衬,犀牛潭之虹以雪白之瀑布衬之",故题"雪映川霞"。
天河潭景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境内,距离贵阳市区24公里,距离花溪13公里,距离贵阳国际机场10公里,距离贵阳机场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贵阳地区基本地质环境和主要岩土项目工程问答题综述

贵阳地区基本地质环境和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综述袁志英,郝江南(贵阳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3)大岩溶构造盆地,广泛分布着三迭系和二迭系碳酸盐类岩石,出露和分布面积达60%以上,局部地段有碎屑岩分布。
第四系土层多为残坡积成因的红粘土,冲洪积成因的亚粘土、粘土、碎石类土和泥砾零星分布于洼地、河谷阶地及缓坡地带。
第四系土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数米至10余米〔3〕。
目前,贵阳地区建筑物向“重、高、深”方向发展,第四系土层很难满足上部荷载要求,一些新区的开发建设除需对上覆第四系土层进行研究,还涉及到下伏岩石和基坑边坡的稳定问题,故对第四系土层、下伏岩石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适用性,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课题。
贵阳地区以沉积岩为主要岩石类型。
地质历史上频繁的海侵、海退导致种类繁多的岩石类型产生,这从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类型及厚度上均可反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海侵时多为深海相沉积形成碳酸盐类岩系;海退时多为浅海相沉积和海陆交替相沉积形成碎屑岩类岩系。
贵阳地区自中生代燕山运动后,构造运动强烈,古生界地层普遍遭到皱褶和发生断裂,后再经喜山运动,老的构造形迹被复活和强化,形成今日的地形、地貌以及构造十分复杂的地质景观。
主要褶皱为近南北向的贵阳一中曹司船型向斜,断层基本上是以北北东、北东、北东东向为主。
以水口寺一图云关逆掩断层、照壁山张性正断层为主要代表,并伴随次一级构造形迹。
地貌以岩溶洼地和岩溶丘陵为主。
受构造影响,地貌呈现背斜呈山、向斜成谷且规模不等的构造山体。
贵阳市中心区,较主要地层岩性分布及工程地质特点由于贵阳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土单元繁多,导致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地质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现将贵阳中心地区主要岩土构成情况、分布范围以及与之相应的工程地质特点和主要的岩土工程地质问题分述如下:侏罗系(J):为陆相沉积,主要岩性多为砂岩夹泥、页岩。
主要呈带状分布于黔灵湖、二桥、小河地区。
表层风化严重。
岩溶

1. 世界岩溶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东欧、中东、东南亚、美国东南部、加勒比海地区等,岩溶分布区多为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的地区。
2. 我国岩溶分布广泛,类型众多,比较集中的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一、华南地区,包括广西、广东和台湾,均为我国典型的热带岩溶地区,广西岩溶分布面积大,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1%左右,以泥盆(D)、石炭(C)、二迭系岩层(P)岩溶发育最强,岩性多为厚层石灰岩和白云岩。
因此,岩溶地貌可分为四种类型: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广东岩溶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北江、连江和西江流域,面积小,多呈零星分布。
台湾岩溶主要分布在南部,面积很小。
二、西南地区。
包括贵州的中部和南部以及云南的东部。
贵州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面积占全省的80%左右,厚度占地层部厚度的50-70%,以石炭系和二迭系岩层岩溶发育最强。
云南东部碳酸盐岩石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0%,其厚度占地层部厚度的63%,以中上石炭系、下二迭系和中三迭系岩层岩溶最为发育。
贵州在构造上以线形褶皱为主,可溶岩与非右溶岩常成五层,在地表呈带状交替出露,故岩溶多作与构造纹一致的带状分布,非可溶岩构成隔水层,有利于岩溶区的水为建设。
贵州黔西高原的水城、威宁一带,主要发育一些小洼地、漏斗、落水洞和低矮峰林地貌,贵州南部为向广西盆地倾斜的斜坡地带,地下水以垂向运动为主,峰林最发育,还伴有峰丛、洼地地貌,如兴义一带。
贵州中南部六枝一带有覆盖石林,高达10m以上,已被第四系沉积物掩盖。
三、中部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浙江,其中尤以贵州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和四川东部碳酸盐类岩石分布较广,从震旦系到三迭系的碳酸盐类岩层均有出露。
贵州北部主要为北北东----南南西的平等褶皱,岩溶分布亦作北北东---南南西的平行条带。
由于灰岩与页岩相间分布,一般页岩或垅状丘陵,灰岩成槽形谷地,故在地形上,丘陵与槽谷相间分布,如遵义一带。
四、华北地区。
主要分布在北京的西山地区,山东中南部,山西与河北的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和燕山一带,该区碳酸盐类岩石以寒武奥陶系为主。
贵州气候特点主要的特征

贵州气候特点主要的特征贵州气候特点主要的特征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贵州气候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贵州的气候特点(1)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高原气候或温热气候只限于海拔较高或低洼河谷的少数地区。
境内包括省之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在内的占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而其余少数地区计有省之南部边缘的河谷低洼地带和省之北部赤水河谷地带,为18~19℃,省之东部河谷低洼地带为16~18℃,海拔较高的省之西北部为10~14℃。
各地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
就全省大部分地区而言,7月平均气温为22~25℃,1月平均气温为4~6℃,全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4.0~36.0℃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6.0~-9.0℃之间,但其出现天数均很少,或仅在多年之中偶尔出现。
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中心部位的贵阳市在四季划分上具有代表性,四季以冬季最长,约105天,春季次之,约102天,夏季较短,约82天,秋季最短,约76天。
(2)常年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
全省各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1100~1300mm之间,最多值接近1600mm,最少值约为850mm。
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全省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
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省之西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其中西南部多雨区的范围最大。
该区的晴隆县,年降水量达1588mm,是全省最多雨量中心。
三个少雨区分别在威宁、赫章和毕节一带,大娄山西北部的道真、正安和桐梓一带,舞阳河流域的施秉、镇远一带。
各少雨区的.年降水量在850~1100mm之间。
因此,对全省绝大部分地区而言,多数年份的雨量是充沛的。
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看,一年中的大多数雨量集中在夏季,但夏半年降水量的年际变率大,常有干旱发生。
贵州省岩溶塌陷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贵州省岩溶塌陷的成因及防治对策杨胜权(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550002,贵阳)摘要 贵州省近年来开发建设等各种人类活动日益增强,对喀斯特地区岩溶环境的开发力度加大,局部诱发了地质塌陷问题。
为探讨贵州省的岩溶塌陷情况,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论述贵州省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阐述岩溶塌陷所引起的危害,总结3种环境治理措施,提出排气管法并进行讨论。
这对进一步认识贵州省岩溶塌陷特征及防治途径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岩溶塌陷;实例;成因;防治对策;贵州省收稿日期:2007-07-25 修回日期:2007-10-08作者简介:杨胜权(1981)),男,学士,助理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
E -mail:mujoy@Formation causes of Karst collapse and its preventingmeasures in Guizhou ProvinceYang Shengquan(Supervi s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Workst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550002,Gui yang,Chi na)Abstract Guizhou Province is a re gion with Karst landform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developments and construction and other human activities,the Karst region has been expanded ser-iously,which leads to a regional Karst collapse.In order to discuss the proble m of Karst collapse in Guizhou,based on lots of case 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s the genesis of Karst collapse in Guizhou and the harm caused by Karst collapse.There are three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measures sum med up.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exhaust pipe to treat the new karst collapse.All above mentioned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Karst collapse in Guizhou Province.Key words Karst collapse;exa mples;cause of formation;preventing measures;Guizhou Province 岩溶塌陷是指可溶岩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岩溶动力作用与现象[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岩溶的分布:
贵州碳酸盐类岩石分分布面积占全省80%左右,其厚度占地层总厚的50-70%。
以石炭系和二迭系岩层岩溶发育最强。
根据岩溶层组的岩性特点,出露面积,构造条件和岩溶发育程度,对岩溶发育强度进行分区,将全省划分为强烈发育,较强发育,中等发育及弱发育四个大区。
如下图所示。
(I)强烈发育区(I )
位于苗岭中段长江与珠江分水岭的南侧,三都、丹寨以西,安顺,镇宁以东地区,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区内地貌以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等组合形态为主,个体形态发育多样。
岩溶洼地密度约3-4个/KM2,且漏斗、落水洞、溶洞密布。
地下河总长度1670KM,发育密度约14.5KM/KM2,是全省地下河发育密度最大的地区,形成地下河系,荔波小七孔地下河系等属辖于此区。
⑵较强发育地区(II)
根据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又可细分为三个亚区。
①兴义-关岭亚区(Ⅱ1)
位于贵州西南部,南盘江北岸至北盘江中下游地区。
区内岩溶组合形态的分布表现为:北盘江、南盘江河谷两岸为陡峻的峰丛峡谷,岸坡地带则多分布峰丛洼地,远离河谷地带则出现峰丛谷地和丘陵谷地。
②威宁-赫章亚区(Ⅱ2)
该区位于贵州西部高原,是高原面保留较完整的唯一地区,岩溶发育较强烈。
岩溶组合形态主要有溶丘洼地,峰丛谷地和峰丛沟谷等个体地貌形态众多,丘峰,溶丘,峰林,溶原及洼地,漏斗,落水洞伏流等星罗棋布。
③安顺-普定亚区(Ⅱ3)
位于乌江与南盘江分水岭地段,岩溶发育强烈,岩溶组合形态以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为主。
峰丛谷地:分布于六枝,郎岱等地,特点是谷地平坦,有长年流水。
峰林谷地:分布于普定,安顺,镇宁间的丘盆区,特点是峰林稀少,锥体浑圆,谷地宽阔,其间杂有高20~30m的残丘。
个体形态发育,普定波玉河一带及中部分水岭地带,溶洞,漏斗落水洞发育密度达38.5个/100km2,北西部地区仅27个/100km2.
(3)中等发育区(Ⅲ)
该区可溶岩出露特点是白云岩大面积分布,石灰岩类面积比例较小,约占全省岩溶发育区的50%,根据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又可分为以下5亚类:
①仁怀-黔西亚区(Ⅲ1)
区内岩溶形态组合以垄岗谷地,峰丛沟谷,峰丛谷地为主,伴有峰丛洼地岩溶丘陵洼地,落水洞,漏斗等个体形态稀疏分布。
②湄潭-道真亚区(Ⅲ2)
区内岩溶发育强度北部低于南部,非岩溶地貌及溶蚀侵蚀比例增加。
岩溶地貌以峰丛沟谷,垄岗谷地及峰丛谷地为主,峰丛洼地仅在小范围内出现。
局部分水岭地带常形成岩溶丘陵洼地,乌江等河流两岸则多呈峰丛峡谷,落水洞,漏斗等负形态发育强度降低,数量减少。
③贵阳-瓮安亚区(Ⅲ3)
该区地貌类型形态复杂,溶蚀及溶蚀构造地貌突出。
岩溶地貌组合形态:
a 贵阳-修文一线北东广大地区:以峰丛谷地垄岗谷地及岩溶丘陵,岩溶盆地为主。
b 贵阳-贵定以南:以岩溶丘陵及溶蚀谷地为主。
c 贵阳以西的平坝,清镇等地:以峰林谷地,岩溶洼地为主。
④盘县亚区(Ⅲ4)
区内岩溶地貌与侵蚀地貌相互交错穿插,岩溶地貌组合形态以峰丛洼地,岩溶丘陵洼地,峰丛谷地及峰丛沟谷为主,其间有小规模岩溶盆地分布。
⑤松桃-铜仁亚区(Ⅲ5)
常形成峰丛谷地地貌,但谷地底部不平坦。
(4)弱发育区(Ⅳ)
位于黔西南的册亨-望漠一带,地处南盘江以北,局部形成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及其他岩溶个体形态。
(5)非岩溶区(V)
包括镇远、凯里、三都一线以东及习水以西地区,区内极少或无岩溶液地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