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文化

合集下载

航拍中国贵州知识点总结

航拍中国贵州知识点总结

航拍中国贵州知识点总结中国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得贵州成为航拍摄影的热门目的地。

本文将对贵州的航拍知识点进行总结,带您领略这座美丽之地的壮丽景色。

一、贵州自然风光1. 美丽的喀斯特地貌贵州是中国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这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丰富多样。

从高空俯瞰,你会看到成群的奇峰怪石、巍峨的山峦和错综复杂的地下河流。

比如贵阳市境内的花溪景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

2. 翡翠色的湖泊贵州拥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因其湛蓝的湖水而闻名。

比如鲁尔湖,位于贵阳市郊区,湖水呈翡翠色,清澈见底。

从高空俯瞰,湖泊的色彩更加鲜明,美不胜收。

3. 壮丽的瀑布群贵州有许多壮丽的瀑布群,它们在高空中形成了一幅幅壮观的画面。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著名的大瀑布之一,从高空俯瞰,你可以看到瀑布水柱冲击下的水雾弥漫,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

二、贵州人文景观1. 美丽的少数民族村落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少数民族村落保留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建筑特色。

比如镇远古城,这个古城建于明代,是贵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之一。

从高空拍摄,你可以欣赏到错落有致的村落和独特的民居建筑。

2. 历史悠久的古镇贵州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镇,这些古镇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比如凯里古镇,这里是贵州省的首府,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高空拍摄,你可以看到古镇中的街巷、建筑和古色古香的庙宇。

3. 神秘的黄果树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黄果树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的一块文化名片,这里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和苗族文化。

从高空观看,你可以看到这个县城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尽显土家族和苗族的独特风情。

三、航拍技巧与注意事项1. 设备准备在航拍贵州时,您需要准备一台航拍无人机和相应的航拍设备。

航拍无人机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操控性,以确保能够拍摄到清晰、稳定的画面。

2. 天气选择选择适合的天气条件进行航拍是非常重要的。

贵州的天气多变,云雾缭绕的情况较为常见,但这也为航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会。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喀斯特(岩溶)一词来自于前南斯拉夫第纳尔“karst”高原,即石头之意。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包括水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形成的地貌形态。

喀斯特(岩石圈)与气圈、水圈、生物圈耦合,构造了喀斯特自然生态环境。

喀斯特在世界上分布很广,面积达5100万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其踪迹。

其中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包括中国南部,越南北部、斯洛文尼亚迪纳里克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960万km2的土地上,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124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湖南、湖北,以及北方的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是世界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

闻名于世的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即位于这一区域内。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分布连续、面积广大的质纯、层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最雄厚的物质基础;燕山运动构成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空间分布基本骨架;高原—峡谷地域结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的结构系统和演化系列;强烈发育的热带、亚热带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地貌类型齐全;锥状喀斯特典型发育的高原山地。

基于以上特征,喀斯特构成了整个自然景观中最醒目的主体,它以其自身固有的形态、类型、结构和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喀斯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周围的云南、四川、湖南和广西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贵州具有面积广大、分布连续的碳酸盐岩。

贵州碳酸盐岩石多以质纯、层厚、钙镁含量很高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其总厚达6200-8500m,占沉积盖层的70%以上, 而且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3%,从而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最雄厚的物质基础。

贵州由于碳酸盐岩岩层广泛分布,加之地质构造复杂,不仅经向、纬向及扭动构造互相交接、复合、重叠,而且经过多期活动,在第三纪以来长期湿热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下,和强烈的大面积、大幅度自东西倾斜上升, 并伴以局部断块上升和断陷盆地的相对下降的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地形切害强烈,地势起伏大,喀斯特发育复杂,区域分异明显,地貌类型多样,水动力条件的区域变化显著。

贵州荔波小七孔介绍-精选笔记

贵州荔波小七孔介绍-精选笔记

贵州荔波小七孔介绍-精选笔记
贵州荔波小七孔是中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区,位于贵州省黔
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

小七孔景区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
和清澈的地下河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溶洞之最”和“天下奇观”。

以下是对小七孔景区的精选笔记:
1. 地理特点,小七孔景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景区内有七个规
模不一的溶洞相连,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地下溶洞景观。

这些溶洞内
部石钟乳、石笋、石幔等地貌景观十分丰富多样,给人一种神奇而
壮观的感受。

2. 水上溶洞探险,小七孔景区内有许多地下河穿梭其中,游客
可以乘坐小船深入溶洞内部,欣赏壮丽的地下河流景观。

在地下河
穿行的过程中,可以近距离观赏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幔等地质
奇观,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生态环境,小七孔景区周边山清水秀,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是户外探险和徒步旅行的绝佳去处。

景区内的溶洞和地下河水质清澈,保存完好,给人一种原始、纯净的感受。

4. 文化历史,小七孔景区是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里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游客可以在景区内领
略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手工艺品。

总的来说,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是一处集自然景观、探险体验
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适合喜欢探险和户外旅行的游客前
往游览。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小七孔景区。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概况中国南方喀斯特(英语:South China Karst;法语:Karst de Chine du Sud)目前,已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中国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其中云南石林为中国AAAA级景区。

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并获得全票通过。

为什么中国南方喀斯特是它们?第一,它们整体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第二,它们各自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类型的最好代表;第三,“中国南方喀斯特”在一统连片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多样性,表现为高原地区的石林(以云南石林为代表);高原和低地过渡地带的峰丛喀斯特(以贵州荔波为代表);长江北部的深切峡谷喀斯特(以重庆武隆为代表)。

它们的组合代表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申报地的特点。

云南石林云南石林石林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

这里景奇物丰,风情浓郁。

石林县是阿诗玛的故乡、旅游者的天堂、四季花开不败的原生态花园、中外投资者向往的热土。

热情好客的彝家人手捧醇香的包谷酒,诚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看奇石美景,赏迷人风情。

“石林,岩高数十仞,攀援始可入,其中怪石林立,如千队万骑,危檐逐窟,若九陌三条,色俱青,嵌结玲珑,寻之莫尽,后有伏流清冷如雪。

相传有人与隆冬遥见石上有李二株,果实鲜红,临不及取,次日寻之不见,俗呼李子箐。

”这段文字提到的李子箐,就是现在的石林景区,也称“大小石林”,这是见于史籍中对石林最早的描写之一。

石林景区包括西北的步哨山、中心的大石林和小石林、南面的万年灵芝和东面的李子园箐五个片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

深、幽、险、奇是石林景区的景观特征。

17年的漫漫长路早在1991年,云南石林就正式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当时,云南石林是我国第二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5个景区之一。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专家考察评估后,认为当时技术准备不充分,申报文本中缺少与世界同类喀斯特地貌的系统比较内容,并建议就有关问题继续进行考察论证及材料补充工作。

南方喀斯特山区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探析——以贵州省荔波县生态文化建设为个案

南方喀斯特山区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探析——以贵州省荔波县生态文化建设为个案
证 。 ”
该县是贵州省人 口密度最小的贫困县。 荔波是锥状 、 塔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06 20
良好 的生 态 环境 、秀美 的 山川平 原 、人 与 自然
的和谐关系,是世界各民族世代生存和永续发展的 年与云南石林 、重庆武隆捆绑 申报 “ 中国南方喀斯 特 ”世 界 自然 遗产 ,20 0 7年 6月 2 日在新 西兰世 7 根基 。如何 保 护利 用环 境生 态 ?如何 传 承发 展文 化 生态?如何使二者 “ 共生共荣”和谐发展?荔波 , 界遗产大会上全票通过 ,荔波成为了中国第六个 、 作为世界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区 ,这是一个多民族 贵 州省 首个 世 界 自然遗 产名 录保 护地 。这标 志着荔 文化的融合地 ,在长期的环境和文化保护 、传承 、 波 这颗 深埋 在 喀斯 特 山区 的绿 宝石开 始 步入 了世 界
南方 喀 斯 特 山区文化 与 生物 多样 性
的可持续发展 途径探析
以贵 州省荔波县生 态文化 建设 为个案 1
覃敬 念
( 贵州省荔波县文化馆 ,贵州 荔波 58 0 5 40) 摘 要:地域性、民族性是我们 当今构成社会文化 多样性的重要 基础 ,而人类文 明的传承发展 与我们所居住
育 了喀斯特 生物 的多样 性 。 目前 , 已发 现有 植物 10 人畜平安 、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 。荔波境内各民族 23 种 ,脊 椎 动物 36种 ,昆 虫 80多种 。其 中属 国家 与世界 各 民族一 样 ,都 具有 对 大 自然 赖 以生 存 的寄 1 0 重 点保 护 的珍稀 植物 达 10余种 , 用植 物 34种 , 托 与崇 拜关 系 。他 们把 自己的理 想 意愿 寄 附于 自然 7 药 5 动物 2 1种 。它既是 一个 巨大 而特殊 的生 物多 样资 物 的造 化 ,从 而衍 生 了 民族 保 护生 态环 境 的意识 , 5 源基 因库 ,也是 一个 “ 然药库 ” 天 。

贵州省省情

贵州省省情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之贵州省省情山国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依托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贵州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形的典型发育,喀斯特地貌面积为10.91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贵州省是喀斯特地貌的全世界典型地区,溶洞比较多,对全世界的溶洞考察、研究、旅游有比较积极的影响,地势比较高,山高路陡,修筑交通设施比较难,所以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开发利用成本很高,所以,经济相对滞后。

石灰石溶积岩是贵州省地貌的主要特点,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风化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挺拔林立,千姿万态。

湖泊给这个山区省份增添了几分妩媚。

贵州西部的草海,绿如碧玉,风景优美,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

看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大自然的奇迹”龙宫、别有洞天织金洞、湖光山色红枫湖、山水名胜舞阳河、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瑰丽多姿的“小七孔”,以及“贵州山水精华的浓缩”——天河潭。

贵州屋脊——韭菜坪韭菜坪是世界最大的连片喀斯特地区,其中大韭菜坪位于毕节市赫章县境内,小韭菜坪位于毕节市赫章县与六盘水市钟山区交界处,因山腰生长成片野韭菜于山脊侧坡一处处缓平地带,故名。

景区主峰海拔2900.6米,为贵州最高峰,夏季凉爽、冬季积雪。

素有“贵州屋脊”之称,登上山顶、望眼四周,乌蒙磅礴的气势尽收眼底。

因而有“不到韭菜坪、枉看贵州山”之说。

每年8.9月份,过膝高的野韭菜开花,10cm直径的花朵粉红带紫,随平地.山包漫延开去,满山遍野,铺天盖地,蔚为壮观,无论是摄影.野外徒步还是旅游都是难得的好地方,如此大气壮观的野韭莱花风景,可能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绝无仅有。

云台山。

贵州省情的基本特点有

贵州省情的基本特点有

贵州省的基本特点有
贵州省情基本特点:
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河。

地貌类型: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为主。

其中高原山地和丘陵就占到全省总面积的92.5%。

北部有大娄山,海拔1000-1500米,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其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

东北有武陵山,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

主峰梵净山,海拔2572米,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级保护植物31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9种,有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和人类的宝贵遗产之称,同时也是人与生物保护区网成员。

简述贵州自然旅游资源特点

简述贵州自然旅游资源特点

简述贵州自然旅游资源特点
贵州位于中国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贵州拥有壮美的山水景观。

贵州是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典型代表,有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盆地、溶洞、石林、天坑等。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黄果树瀑布、龙宫、花溪河等,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地貌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第二,贵州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贵州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7%,是中国的重要森林资源省份之一。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贵州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贵阳市的青岩古镇、毕节市的赤水河,都以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第三,贵州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艺术和风俗习惯,使得贵州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例如,黔东南州的侗族风情、黔西南州的苗族风情以及黔南州的布依族风情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

第四,贵州拥有丰富的矿石资源。

贵州是中国重要的矿藏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锌、铜、铅等矿藏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支撑。

例如,贵州的铜仁地区以其独特的矿山景观和矿山文化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综上所述,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特点在于其壮美的山水景观、丰富的生态资源、多样的民族文化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特点使得贵州成为一个独特而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喀斯特文化简述 一、 喀斯特一词来源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 、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1、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 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 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喀斯特地下溶洞景观(20张)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2、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二、 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喀斯特地貌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三、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2006年贵州的荔波茂兰喀斯特、云南的路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名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 1、形成原因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 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线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2、地带性特征 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四、 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 贵州被誉为喀斯特王国,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达到73%,除了东南部的天柱、三穗,西南部的望谟,北部赤水、习水一带少数县市为常态地貌和丹霞地貌之外,其余地区均为喀斯特地貌. 五、 茂兰VS万峰林 1、 地理成因 据研究认定,在距今大约3.64乙年前,两地都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滇黔桂古海的一部分。大约2.8亿年前,石炭纪开始形成陆地,又经历燕山、印支、喜马拉雅山等多次造山运动,地壳不断上升,出现山峰,在烈日烘烤和雨水冲刷下,在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的作用下形成。茂兰再地区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暖湿润影响,形成丰富多样的小生境。小生境的多样性导致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及生态系统结构丰富性和复杂性。 2、景区对比 比较景区 比较项目 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 兴义万峰林

地理位置 位于荔波县东南部 107.37′E-108.18′E 25.7′N-25.9′N 位于兴义市的东南部104.51E‘-104.55’E 24.38‘N-25.23‘N

范围 东南部的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积达130多平方千米,我国中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较完好的地方。 从海拔2000多米的兴义七挷高原边沿和万峰湖北岸,黄泥河东岸成扇形展开,连绵逶迤安龙、贞丰等地。总面积达2000平方千米,约占兴义市面积的三分之二。由千万座奇峰组成。

气候类型 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均温 15.3摄氏度 16.1摄氏度 无霜期 283天 300天 年降水量 降雨量 1752.5mm 1531.6mm

土壤类型 红壤(有机质 含量高) 红壤、黄壤、黄棕壤为主

地貌区域 南部山地河谷区 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

区域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高,东南低 (环形山带) 地文景观 岩石 石灰岩 地貌景观 石沟石缝 地下溶洞 石柱石峰 断崖绝壁 地下溶洞(金狮洞、九洞叠帽峰林 列阵峰林 罗汉峰林 群龙峰林 宝剑峰林 天、神仙洞、董哥洞、燕子窟、沙漠洞、地狱门)

地貌形态 峰丛洼地、峰丛漏斗、峰

丛槽谷、锥峰、溶洞、漏斗、峡谷、盲谷等

洼地、溶洞、峰林、水洞、漏斗、峡谷、裂谷、地缝、钟乳石、堆积岩、石峰等

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 洼地森林、漏斗森林、槽谷森林

生物景观 植被类型 南亚热带具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带 云贵高原半湿润常绿润叶林地带 植物 1 203种 1000余种

动物 2 028 种 1000余种

特有植物 单性木兰、异形玉叶金花、南方红豆杉、红豆杉 、小叶兜兰、硬叶兜、水 蕨、中国蕨、篦子三尖杉、翠柏、福建柏、华南五针松、 黄杉、短叶黄杉、四药门花 、喙核桃等 国产兰属31种中,贵州有20种,兴义就产

19种之多,是国兰最富集的地区。贵州产石斛属约20种,兴义就产14种之多,有美花石斛、紫竹兰、束花石斛、黑节草、流苏石斛、苏铁、杜仲、竹荪等种类.

特有动物 豹、中华沙秋鸭、林麝、蟒、白冠长尾雉、斑灵狸 飞虎、黑猴、穿山甲、

娃娃鱼

珍稀植物 单性木兰和40多个动植物新种以及54个兰花品种 天象与气候景观

天象景观 云雾 云雾、气象山、云戴帽、峰插天、日出日 落 水文景观 泉水(地下水露头) 拉雅泉、翠谷泉 朵朵水(男女泉)、太阳泉

河流 打狗河、响水河、樟江 马岭河、南盘江、纳灰河 地下河出口 尧所河、洞山河 地下暗河 响水河、打狗河上游 瀑布(跌水) 拉雅瀑布、翠谷瀑布、68级跌水瀑布

湖泊 鸳鸯湖、卧龙潭 万峰湖 水上森林 野猪林 人文景观

主要民族 瑶族、水族、布依族、苗族 布依族、苗族

民居建筑 吊脚楼 石板房 民族节日 盘王节、达努节、端节 三月三、六月六、查白哥节、火箭节、赶表

民族习俗 凿壁谈婚、洞葬、拦路酒 浪哨、挑金银水、八音坐唱

地方特色菜 水蕨菜、白斩鸡、荔波风猪 狗肉、八大碗、九缸钵、鸡肉汤圆、刷把头、扛子面、卷粉、香酥鸭 传统手工艺品 枫脂染 、银饰、土布

人事记录 邓恩铭、尹真 张之洞 、何应钦、刘显世、袁祖铭、王文华

文物古迹 古战场黎明关、红七军会师旧址板寨、瑶所古桥、五眼桥 刘氏庄园、何应钦故居、兴义府

旅游节庆 喀斯特国际音乐节、冬季赏梅节 万峰林旅游节

旅游发展新动向 生态旅游 、探险穿越、赏梅

资源评价 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中国锥状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