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精)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_张殿发

收稿日期:2001-11-20; 修订日期:2001-12-12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920-04-0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833002);王宽诚博士后研究基金(200012) 作者简介:张殿发(1964-),男,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发表论文30多篇。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张殿发,王世杰,李瑞玲(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摘要: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主要表现为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抗干扰能力弱和稳定性差。
地球内动力机制奠定了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背景,如地貌类型复杂、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山高坡陡、土层薄而不连续等。
季风活动和人口压力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扰动的外动力机制,大气环流决定了贵州省阴湿多雨的气候特点,为岩溶发育提供了重要的侵蚀营力;社会经济压力超过了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环境;石漠化;贵州中图分类号:X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07(2002)01-0077-03 喀斯特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物质、能量、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1],其特征是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基岩裸露,旱涝灾害频繁。
喀斯特地表渗漏性强、保水能力差、土层瘠薄,土地生产能力易于受到干扰而大幅度降低或丧失,其主要原因在于石灰岩成土速率慢[2],地形切割强烈、坡度陡峭、溶蚀和水蚀作用显著,特别受到人为干扰后,植被恢复困难,地表土层遭侵蚀而石漠化。
前人对于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特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3],本文侧重对其成因机制进行探讨,以便为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 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的环境背景贵州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范畴,从晚远古代震旦纪到古生代及中生代的第三纪,每一个地质时代的地层都有不同面积和厚度的碳酸盐岩分布和出露,在湿热气候的外力作用下,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岩溶发育。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魏媛,吴长勇(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的重要指标。
贵州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问题日趋突显,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绿色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是提出促进研究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实现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与摆脱贫困共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绿色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建议;喀斯特;贵州省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8) 01-020-006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8.01.003Study 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een Developmentin Karst Ecological Fragile AreaWEI Yuan, WU C hangyong(Sc hoo l o f M anag eme nt S ci e nc e, Guiz hou Uni ve rs ity of F inance and E conomics, G uiyang 550025, China)Abstract: Gree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index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Guizho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ssu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t is urgent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symbiosi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 area.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to realize green development and get rid of poverty in Karst ecological fragile area.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Counter Measures; Karst; Guizhou Province魏媛等: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引言我国长期以来均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
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探析

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探析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我国喀斯特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存在石漠化严重、滥用农药、有机化肥造成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
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强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建立生态环境灾害的保护体系等。
是保护和改善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问题;对策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类型之多、世界罕见。
虽然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是桂、黔和滇地区分布最广。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突出,农民收入低,经济落后。
喀斯特地区虽然资源充足。
但受恶劣的自然条件、边远封闭的区位因素及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等影响,导致农业环境存在诸多问题。
加强农业环境的治理,对改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喀斯特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喀斯特地区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石漠化严重。
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土地利用率低。
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该地区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广泛。
面积达21300平方公里。
占该州面积26197平方公里的81.30%,其中,石漠化面积为7717平方公里,占全州土面积的29.45%。
石漠化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4576平方公里,占全州土面积17.47%;中度石漠化面积2098.90平方公里。
占全州土面积的3.24%;强度石漠化面积3715.41平方公里。
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94.48平方公里,占全州土面积的0.74%。
因此,黔南州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灾区”。
尽管当地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
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石漠化治理强度缺乏监督、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系统规划等。
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主要依靠政府的推进和管理,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源,缺少社会资本注入。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环境脆弱性表现、原因以及防治对策

i鬟糕自然秘学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环境脆弱性表现、原因以及防治对策吴庆东李光建(贵州省遵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遵义563000)[摘要]受自身的种种因素影响,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的环境脆弱性很强。
为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制定环境保护规划、遏制人口增长、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大环境整治技术的研发力度和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与管理系统等手段来予以防治。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表现原因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P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10019一01一、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脆弱性的表现(一)贵州喀斯特山区的人口数量少。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中的可耕地比重很小,仅占贵州可耕地面积的10.75%,而且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人均耕地只有0.052hm2,低于联合国的人均耕地警戒线。
第二,可耕地质量差,产量低。
贵州喀斯特山区上等田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1.2%。
第三,贵州喀斯特山区非耕地利用难度大。
(二)贵州喀斯特山区适生树种少,群落结构简单。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肥力低,限制因子多,因此适生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食物链极易受干扰,生态系统稳定度差;同时这些植被生长速度缓慢,生物繁殖力明显低于全国其他湿润亚热带地区。
(三)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敏感度高,易遭破坏但恢复及难。
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转换途径十分脆弱,对外来影响的适应能力很差,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十分强。
例如,贵州喀斯特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就会暂时中断,生态环境将迅速逆转,恢复治理相当困难。
(四)贵州喀斯特山区承灾能力弱,旱涝灾害频繁。
贵州喀斯特山区岩体裂隙和地下水系管网发达,地表降水容易迅速转入地下深处,使地表环境干旱缺水;而转入地下水系管网的水,由于各地段地下管网的通畅性差异很大,所以一旦遇到大雨就很容易在低洼处堵塞造成局部涝灾。
从近几十年来的情况看,贵州喀斯特发育典型山区的早涝灾害出现的频率明显比气候条件类似的非喀斯特山区高。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分析

贵州碳酸盐岩强烈发育, 其面积 占全省土地面积 的
7 %。喀斯 特环 境是 一 种 极其 脆 弱 的 环境 , 境 容 3 环 量小, 土地 承 载力 低 , 干 扰 能力 弱 。近年来 , 抗 随着 人类 活动增 多 , 生态 环境受 到极大破 坏 ; 恶 贵州 环境 化 又助 长了人类 的某 些掠 夺性 行为 , 形成 恶性循 环 。
贵州生态环境的恶 化, 将会阻碍全省乃至整个西部
地 区经济 和社会 的发展 。故研 究贵州 喀斯 特地 区 的 生态环境 , 西 部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迫 切 需 要 。 是 了解 贵州喀斯 特地 区生态 环境恶化 的现状 及原
草丛和石漠 , 原始林逐渐被次生林代替。次生林树 种单一 , 适应环境能力较原始树种差 , 保护生态系统
动加剧 , 被 以惊人 的速 度减 少 。以全 省 森林 覆 盖 植
率为例 ,o 纪 5 2世 0年代 以前 , 全省森林覆 盖率为 4 %左右 , 5 保存有大片原始林 ;0 2 世纪 8 年代森林 0
覆盖率一 度下 降至 1.%。据航 空相 片显 示 , 定 26 普 县蒙铺 流域林 地 面积从 15 98年的 3 .2 21%下降 到 目 前的 5 %左右 , 纳雍 县 沙 子河 流域 同期从 3 .%下 85 降到 1 %… 。绝 大 多 数 森林 植 被 已退 化 为灌 草 丛 、
维普资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专题讨论
刚 “
盎 身
贵 州喀斯 特地 区生态 环境 恶化 的人为 因素分 析
李瑞玲, 王世杰, 张殿发
( 国科 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 国家重 点实 验室 . 中 贵州 贵 阳 5OO ) 5O2
的能力 大大 减弱 , 至 已基 本起 不 到对 喀斯 特 生态 甚 系统 的屏 障作用 。原始 生态 系统逐 渐被单一人 工生 态 系统 代替 , 态系统 多样 性 大大 降低。 生 () 土 流 失加 剧 , 漠 化面 积 日趋 扩 大 : 土 2水 石 水 流失是 和森 林退 化密切相 关 的 。贵 州山丘面积 占全 省总 面 积 的 9 . % ,5 以 上 的 陡 坡 占总 面 积 的 2 5 1。 5 .5 陡坡上 的原始 林被 破坏后 , 面 失去保 护 , 96%。 坡
贵州地区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贵州地区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交141 冉越201402040105摘要分析贵州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探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贵州;对策;喀斯特地形我来自于贵州省,贵州,简称“黔”或“贵”。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
贵州相对于全国来说是较落后发展地区,在之前的20年前,工业还没有现在的发达,环境也比现在好很多。
依稀记得,小时候经常去的那条河清澈见底,小鱼小虾什么的成群游来游去。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晚上等着大人们从河里电鱼,那意味着一顿丰富的天然无污染的美味。
但那时候在河流上方有一家化工厂,化工厂那会可不敢向河里投放工业废料,但当化工厂废料泄露之后,记得河流变了颜色,一大群一大群的小鱼翻了白肚,那时候河流的自我清洁能力比较强,所以就慢慢的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可是随着经济的逐步提升,工厂,公路等的修建,人类对于树木的严重砍伐,后来那条河就越来越容易干涸也容易有洪流,记得死了不少人。
但是当时当地的一些部门也没有引起重视,直到现在,河流时不时断流,河里面很难看见有活物,直到现在,依旧没有相关部门关注这个现象。
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面积的比重高达73%,且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成土速度慢、土层薄,土被多不连续、地表渗漏强、临时性水分亏缺严重、现实生产力低、生态环境稳定性差、敏感性强、环境容量小、土地人口承载力低,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抗灾承灾能力弱、植被遭受破坏难于恢复等这一系列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脆弱性特征,使其成为世界上生态最脆弱地区之一。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以贵州省黔中地区为例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以贵州省黔中地区
为例
安宏锋;徐浩;安宁;王之明;左思艺
【期刊名称】《环境影响评价》
【年(卷),期】2016(038)004
【摘要】从自然状态、人文压力方面探讨建立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变异系数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收集了2010年贵州省黔中地区的自然、人文、遥感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生态环境重度及以上脆弱类型主要分布在裸地、耕地,中度及以下脆弱类型主要分布在草地、灌木林地、有林地。
黔中地区生态极强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而中度和强度脆弱区则沿极强度脆弱区分布;轻度脆弱区集中在中部、南部;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发生在坡度25°以下的区域。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安宏锋;徐浩;安宁;王之明;左思艺
【作者单位】[1]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州贵阳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6
【相关文献】
1.基于"3S"技术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以都匀市为例
2.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以贵州省黔中地区为例
3.喀斯特山区土地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4.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
5.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农村地区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及防治措施

在贵州喀斯特 山区, 每形成 l c m 的风化 土层需要 的平均 时间 据 2 0 1 0年 贵 州 省水 土 流 失遥 感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全 省 水 土 流 失 面 示 , 达 4 0 0 0多年 , 慢着需要 8 5 0 0年 。这是贵州喀斯特地区长时期土 积 已达到 5 5 2 6 9 . 4 k m , 占土地总面积的 3 1 . 3 7 %, 严重 的水土流失 不仅恶化 了生态环境 , 也严重制 约着 当地经济社会 的发展 , 并形 层浅薄和生态环境脆弱 的深层 次原 因。
1 . 4承灾能力差, 旱涝灾 害频繁 贵州 喀斯特地 区总体 上降水量 不少 ,年均 可达 l 1 0 0 am~ r 1 4 0 0 m m, 但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结构特点 , 地表 降水极 易通过岩体 缝隙和地下水 系管 网流人地下深 处 ,水 资源很难 被地表植 物吸 收, 导致地面容易出现干旱缺水的现象 。 而另一方面 , 那些流人地 下的水在通畅 性不佳的地下水 网络 中一遇到 大雨又常 常会 堵在 低洼地带 , 进而导致洪涝灾 害。 而从近几十年气象资料来看 , 该地 的早涝灾 害频 率大大高 于气候 条件相 同或相 似的非喀斯特 山区
2贵 州农村 喀斯 特地 区生态 环境 脆弱 的原 因
. 1抗 风 蚀 能 力 强 。 成 土 过程 缓 慢 贵州可溶性碳酸盐岩面积非常大 , 其 出露 面积达 到全省土地 2 碳 酸 盐 岩 系 的 一 大 特 点 是 抗 风 蚀 能 力很 强 ,据 相 关 研 究 显 总面积的 7 3 %t , 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区 , 生 态环 境非常脆弱 。
防治 。 制 定 完善 的 生 态环境 建设 和保 护规 划 、 实施 生 态开 发
补 偿机 制 、 控 制人 C / ' 的增 速 、 退 耕 还林 还 草 以及 强化 教 育 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02-28;改回日期:2000-05-24。
作者简介:苏维词(1964-,男(苗族,湖南人,1990年北京师大地理系毕业,硕士,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域系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部。
Tel :0851-*******。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苏维词,朱文孝(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1摘要: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本文在阐述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成因机理,并简要地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机理;治理对策;贵州喀斯特山区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3万km 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
全省95%的县(市、区、特区都属喀斯特分布区,91.7%的耕地、88.3%的农村人口、94%的粮食产量和95.7%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出自在有喀斯特分布的县份,贵州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建、旅游、生态等各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喀斯特影响,喀斯特是贵州最大和最基本的省情之一。
受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差,可持续能力弱,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尖锐突出。
因此,探讨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及其成因,搞好喀斯特脆弱环境的治理,对于提高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容量和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喀斯特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体系(地球化学过程占主导地位的双重含水介质碳酸盐岩系、能量体系(碳、钙循环交换、贮存转移强烈、结构体系(地表、地下二元三维空间地域系统[1]和功能体系(开放系统下强溶蚀动力过程的熵控自组织功能构成的多相多层次复杂界面体系,属环境相对均衡要素之间突发转接或异常空间临接的一个非线性典型域,并集中显示出环境界面变异敏感度高、空间转移能力强、生态系统竞争程度高、生物量小、被替代概率大、环境容量低、承灾能力弱、稳定性差等一系列体现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特征。
1.1喀斯特环境的人口容量小水、土、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在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要素水、土、气中,水、土俱缺,尤以可供有效利用的土地要素最为薄弱,而喀斯特环境的人口容量并不取决最优势要素,而是取决于最薄弱的要素,即土地要素。
一是贵州喀斯特环境中的可耕地比重小,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75%,单位面积宜耕地平均只有10.67hm 2/km 2,比全国平均13.13hm 2/km 2和广西11.6hm 2/km 2、湖南18.3hm 2/km 2等邻省区的平均水平都低,全省喀斯特地区人均耕地只有0.052hm 2/km 2,已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
二是耕地资源质量差,与水热条件相似的我国东部非喀斯特区相比,贵州喀斯特地区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低。
据统计,贵州上等田土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2%,而78.8%为中、下等田地;平地仅占耕地的25%,75%为坡地;水田占耕地的42%,58%为旱地,水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占65%;40%以上的耕地耕作层厚度<15cm ,近年全省耕地平均水稻单产约为5250kg/hm 2,玉米则只有3000kg/hm 2~3750kg/hm 2,只相当于同纬度湘、赣、苏等省的70%~91%,人均粮食占有量1996年只有288kg ,仅高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
三是非耕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产出率低。
以喀斯特发18卷5期429~434页2000年10月山地学报JOURNAL OF MOUN TAIN SCIENCEVol.18,No.5pp429~434Oct.,2000文章编号:1008-2786(200005-0429-06育典型的黔中波玉河流域为例,自然状况下,经济林(主要是油桐林的产值仅有540元/hm2(按1987年市场价格计算;人工经营条件下,单位面积用材林(杨树林年产出折现款可供养活温饱标准下的人口数量只有1.56人/hm2。
这表明贵州喀斯特环境中单位面积土地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低、人口容量小。
按农业生态区域法概算[2],在目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贵州的合理人口容量约2950万人(而1998年底贵州实有人口3655万人,人口超载达700万,全省每年需调进粮食约10亿kg,即167人/km2,只相当于同纬度我国东部非喀斯特省份如湖南的50%、江西的70%,不到江苏的30%。
1.2适生树种少,群落结构简单,生物量低喀斯特环境下广泛发育的自然土壤是石灰土,属于富钙、弱碱性、自然肥力较低的土类,土层浅薄且不连续,保水保肥能力差,植被生境条件恶劣,只有那些耐瘠耐旱嗜钙的岩生性植被才易生长[3]。
因此喀斯特环境中植物适生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食物链易受干扰而中断,生态系统稳定度低,脆弱性强;同时植被生长速度慢,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均比全国其它湿热的亚热带地区明显偏低(表1,2。
表1喀斯特地区生物生产力与湿润亚热带地区平均值比较(t/hm2・a-1Table1Comparison of the annual growing amount of variouscommunities(speciesin the middle part of Guizhou Karst region(Puding countywith moist subtropical zone of China(t/hm2・a-1项目乔木平均杨树栎类马尾松杉木灌木林疏林草从(g/m2・a-1普定喀斯特区51612616571113418251812186146~205全国平均91761014381858156814110123101据王庆琐、杨汉奎等人资料整理。
表2贵州喀斯特环境下的生物量(乔木层与相似气候条件下的非喀斯特区比较1 Table2Comparison of biomass(arborous layerin Guizhou Karst region withnon-Karst region under the similar climate conditions地点及森林类型经纬度(E,N土壤状况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哀牢山木界石栎木101,24山地黄棕壤(土厚>150cm348.7(t/hm2湖南会同56a杉木林110,27山地黄壤(土厚>100cm274.9(t/hm2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108,25岩缝,黄壤(裸岩率95%89.2(t/hm21据文献[4]资料整理。
1.3生态环境敏感度高,易遭破坏而难于恢复喀斯特生态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转换途径脆弱,对外来影响适应能力弱,对外界变化的响应程度高,敏感性强。
如喀斯特森林植被极易遭破坏,而一旦遭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就会暂时中断1,生态环境就会迅速逆转:以石灰岩山地为例,将会顺序出现常绿阔叶林(如青冈等石灰岩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如栎类、化香等石灰岩山地→灌草丛(如野算盘、月月青等石灰岩山地→草丛(如白茅、野古草等石灰岩山地→裸露半裸露石灰岩山地,即石漠化景观。
目前贵州石漠化面积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8%,并且每年仍以933km2的速率递增。
石漠化标志着生态环境已崩塌,它实质上就是喀斯特生态环境系统逆向演替的顶极阶段,一旦石漠化,恢复治理就相当困难,而且恢复速率也极慢,以黔中的普定县石灰岩采石区自然恢复为例:进行封山后,前3a~5a只能生长少数禾本类、菊科类杂草,后才有藤刺灌丛侵入生长,随着草被复盖率的不断提高和小生境的逐渐改善,化香、朴树、月月青等树种开始侵入,再慢慢发展成喀斯特灌木林地,该过程至少需要30a~45a,经对样区附近胸经为15cm 的树种样本分析,其树龄已达32a。
由此推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成乔木林地,则至少需要60a以上。
1.4承灾能力弱,喀斯特旱涝灾害频繁这除了受气候因素(主导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植被条件变化的影响外,崎岖破碎的喀斯特地表结构和特殊的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喀斯特地区,除盆(谷、坝地外,其余地区土层浅薄且不连续,土壤的贮水保水能力差,加上岩体裂隙、漏斗、落水洞发育,贵州喀斯特地区虽然年034山地学报18卷均降水总量达1100mm ~1400mm ,但地表降水很容易迅速转入地下深处而难以被植被利用,使地表生境干旱缺水;而转入地下水系管网的水,由于各地段地下管网的通畅性差异很大,一遇大雨又很容易在低洼处堵塞起来造成局部涝灾,所以贵州素有“十天不雨即干旱,一场大雨又成灾”的说法,这实质上是喀斯特环境承灾的阈值弹性小、生态环境脆弱的一种反映。
据资料统计[5]:在1500~1949年的450a时间里,贵州共出现过有记载的区域性洪灾558次、即平均每年约1.2次,旱灾377次,平均每年约0.84次。
从近几十年的情况看,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的旱涝灾害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气候条件类似的非喀斯特地区(表3。
表3黔东南州和黔南州在1951~1990年间的旱涝灾害频率比较1Table 3Comparison of the frequencies of drought and flood in Qiannan autonomousprefecture with that of Qiandongn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during 1950~1990地区总面积(km 2喀斯特出露面积百分比(%年均温(℃年均降水(mm 旱灾次数及频率大旱中小旱频率(%洪灾次数及频率大涝中小涝频率(%黔东南州3033723.115.712405(次15(次502(次11(次32.5黔南州2619381.515.912589(次15(次607(次12(次47.51据文献[6]整理,表中的大旱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在100万亩以上,中小旱在40万亩以上;大涝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在20万亩以上,中小涝则在12万亩以上。
2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成因机理分析1杨明德,等.乌江流域地貌类型图及宜林地貌分区研究.1990年.2.1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贵州的灰岩不仅风化速度慢而且含碎屑矿物及杂质很少,CaCO 3及MgCO 3易溶物含量很高,且易淋失,而酸不溶物通常为1%~5%,低者仅1%,能溶滤残留的物质甚少。
据对贵州132个点的分析资料计算1,灰岩风化剥蚀速率为23.7mm/千年~110.7mm/千年,若按平均61.68mm/千年的剥蚀速率、平均酸不溶物3.9%计算,一千年只有风化残余物2.47mm ,换句话说每形成1cm 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3,7],较非喀斯特区慢10~80倍,且厚度分配不均,这是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喀斯特生境先天不足和脆弱性强的背景和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