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13(5):48 54

Journal o f China A g ricultur al U niv ersity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刘东霞1 卢欣石2

(1.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2.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 为了对草原态环境脆弱程度进行分析,以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原陈巴尔虎旗为例,以多元空间信息为基础,采用G IS技术手段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模型引入了水热条件、土壤、土地覆盖、地貌状况4个方面的7个指标,通过空间随机取样并对样点进行主成分分析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来构建模型。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将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分为4级;表明生态环境质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差,并沿着海拉尔河和额尔古纳河的两岸呈条带状辐射分布,这一变化与水热等气候因素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变化趋势有较强的相关性;各草原类型为单元的分类结果表明,沙地植被的生态环境质量最差,其CEVI(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为1 51,沼泽类较之稍好,为1 24,低平地草甸和典型草原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其CEVI分别为0 24和

0 22,草甸草原和山地草甸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其CEVI分别为-0 45和-0 99。各类草原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

的优劣顺序为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低平地草甸>沼泽类>沙地植被,基本符合我国草原由东向西草原类型逐渐演替的趋势。说明该评价模型具有科学合理性与客观准确性。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GIS;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章编号 1007 4333(2008)05 0048 07 文献标志码 A

Evaluation of eco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of

grassland in Hulunbeier steppe

LIU Dong xia1,LU Xin shi2

(1.College of Agri culture and Forest,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 iakou,075000,China;

2.College of Natural R es ources and Environment,Beijing Fores try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 In orde r to a naly ze the g ra de of e co e nvironmenta l vulne rability,the study wa s conducte d in Chenbae rhu Banne r.Geo graphica l info rmation system(GIS)techno log ies w ere a do pte d,and a nume rical e valuation model of eco enviro nme nt v ulne ra bility w as dev elo pe d by using spatial principal co mpone nt a nalysis method base d on the v ecto r da tum.Acco rding to the nume ric al results,the v ulnera bility w as cla ssifie d into four leve ls.Eco enviro nme nt vulne rability in study are a pres ented distinct ge og ra phical horizontal belt dis tribution,a nd hea vy vulnerable are as were distributed in tw o sides of the Haila r Rive r and Arg un Rive r.The eco enviro nme nt wa s gradua lly de te riorating fro m northea st to south w est,w hich has s trong rela tiv ity c ompa re d to the changing tre nd o f clima te fa cto r,and status of reso urce e xplo itation.

Moreo ve r,the ass essment result base d o n the type s of g rasslands showe d tha t the e co e nvironmenta l quality of Sa ndy veg e ta tio n g ra ssland wa s the wo rst and the CE VI(compre hensiv e ec o environmental v ulne ra ble index)was1.51,and the fo llowing is Mea do w steppe,of w hich the CEVI was1.24.The CEVI of Mea do w steppe in hill and Typica l steppe were0.22a nd0.24re spe ctive ly and the e co e nvironmenta l qualities o f them belong e d to media l lev el.The qua lity of eco env ironment in Mo untain mea do w s te ppe a nd Me adow steppe wa s better and the CE VI rea ched-0 99and-0.45 re spective ly.The va lue o f CEVI w as widely rang ed that me ansthe ec o env 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w as mo re se rious,

收稿日期:2008 02 22

基金项目:科技部林业科技支撑项目资助(2006BAD26B0403)

作者简介:刘东霞,博士,E ma il:liudongdong2879@sina.co m;卢欣石,教授,通讯作者,主要从事草地生态方向研究,

E ma il:lux inshi@https://www.360docs.net/doc/b83699860.html,

第5期刘东霞等: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and the order of e co e nvironmenta l qua lity was:Mounta in me adow ste ppe>Mea do w steppe>Typical ste ppe>Mead o w steppe in hill>Me adow morass>Sa ndy ve g etation g ra ssland,which w as consis te nt with trend of ve ge table succ es sio n.This indic ated that the asse ssment mo de l has s cientific ra tionality and impersonal v eracity.

Key words Hulunbeir grass land;de gra da tio n;eco env ironment;vulne rability ev aluation;GIS;environment e va lua tion

呼伦贝尔草原地处内蒙古东部,是东北森林草甸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的严酷性、气候的波动性、以及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复杂性使这一地区成为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敏感带。因此评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脆弱性是当前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因地形、气候因素引起的植被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推进特征,另外,草原退化也表现以水域及居民点为中心的点状发散式分布。 近年来,国内外对脆弱生态环境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1 15],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目前,指标的选取多采用专家推荐法、数学分析法、反推法、信息量法等,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不断的系统和完善,但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选择过程中为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而不断提出新的指标,使指标种类和数目过多,而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数据资料不易获取导致实际评价工作困难;而且,数据资料一般来源于统计年鉴或地方志,数据代表了较大区域范围的属性,评价单元也较大(一般以县级为评价单元),很难反映局域特征。 3S 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不断开发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变化分析,利用GIS技术对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是环境评价的主要研究方向[1 2]。权重的确定方法分为经验法和数学方法。经验法即以研究人员的实践经验或专家咨询打分来确定指标权重[3 6],灵活性较高,但主观性较强。数学方法,如灰色关联法[7]、隶属函数法[8 10]、特尔裴法[11]、层次分析法[12 13]、主成分分析法[14]等,用数学方法确定权重,虽受到数学方法本身的局限,灵活性较差,但可以对其结果进行准确性检验。由于评价指标之间相互影响,评价指标间普遍存在信息覆盖不全和之间信息重叠,而主成分分析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工具[15]。

目前,单一对草原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性评价的研究很少见,只是将草原生态系统融入到整个地区中,评价区域范围较大,不同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属性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是否能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旨在对草原生态系统,以GIS技术为手段,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陈巴尔虎旗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为草原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立而进行方法上的探索,为当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陈巴尔虎旗,位于大兴安岭西段。行政区域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地理位置为东经118 22 30 121 10 45 ,北纬48 43 18 50 10 35 。陈巴尔虎旗东部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余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四季分异明显,水热资源差异较大。据陈旗1971 2001年30年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2.0~0 ,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28 ,绝对最低气温可达-49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 ,绝对最高气温40 ;全年 10 的积温为1800~ 2200 ,无霜期90~110d。降水量全年变率较大,降水变率中部地区为13 9%,到西部沙地则高达19 0%,最少降水年份仅有191 4mm;地区分布也不均匀,并由西向东呈递增加趋势,平均230 ~380mm,其中70%以上集中于夏秋季节(6 8月份),冬春季节(11月 次年5月)降水不足全年降水的30%,而蒸发量西部沙地最高达1700 mm,中部为1300m m,为降水量的4~6倍;全旗经济主体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为呼伦贝尔市西部牧业4旗之一[16]。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

地图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是进行陈巴尔虎旗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重要原始资料。原始资料主要包括: 陈巴尔虎旗降雨量分布图(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陈巴尔虎旗 10 的积温分布图(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地形图(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出版的1 1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 陈巴尔虎旗草原亚类分布图(来源于内蒙古草原勘查设计院及

49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3卷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督管理所完成的2005年草原资源与生态试点调查报告,并将其矢量化成电子地图); 陈巴尔虎旗退化、沙化、盐渍化分布图(来源于内蒙古草原勘查设计院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督管理所完成的2005年草原资源与生态试点调查报告,并将其矢量化成电子地图); 陈巴尔虎旗草原类型图(来源于内蒙古草原勘查设计院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督管理所完成的2005年草原资源与生态试点调查报告,并将其矢量化成电子地图); 土壤类型分布图(来源于内蒙古之治区土肥工作站编制的内蒙古全区土壤类型图,并将其矢量化成电子地图)。

2.2 坐标系及投影系统的统一

水热条件、土壤、土地覆盖、地貌状况等空间数据都是以矢量数据的形式提供的,投影方式和比例尺也不尽相同,为保证不同专题层面的栅格数据具有良好的空间重合性,需要对各种图形数据作一致化处理。数据的一致化包括统一坐标系统的建立和数据格式转换。各评价因素数据图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和投影系统,分析中采用A lbers双标准纬线等面积圆锥投影方式[17],全国统一的中央经线105 E,双标准纬线分别为25 N和47 N,椭球体为KRA SOVSKY椭球体,起算点为赤道0 。对于矢量数据格式的专题图(草地亚类图、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图和土壤类型图)经投影变换和量化分级后,在ARCPINFO中用POLYGRID命令转化为栅格数据,便于各个图层的叠加。

2.3 评价单元的确定

评价单元反映着一定的空间和实体,包括一系列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其划分应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同类单元应具有一致的基本属性。评价单元的选取必须依据所用的方法而定[17]。由于本次评价采用了GIS技术,所有的评价要素实现了定量化、空间化表达,因此选用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由于农田、林地、牧草地、水域以及其他建筑用地的土地覆被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很难对它们之间进行脆弱生态环境比较,本研究主要是针对陈巴尔虎旗草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土地利用图筛选出草地覆盖区域,而将农田、林地、水域和其他建筑用地设置为空值,不参与分析。基于栅格的数据格式更有利于叠加分析、代数运算和逻辑操作,它有效避免了矢量数据在多源空间信息叠加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细小图斑。在GIS软件Ar c/Info的支持下,将水热条件、土壤、土地覆盖、水质状况等多源的空间数据栅格化,每个栅格大小为25m 25m。

2.4 评价因子的量化

进行陈巴尔虎旗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量化指标十分关键,在建立数字环境模型过程中,需利用ARCInfo模块中的叠加分析工具来提取空间信息数据库中的各个专题数据。由于各个专题的数据性质不同,量纲各异,无论从指标的分级值,还是从计量单位上看,都不具有可比性,因此需要对不同参评因子的等级区分,实现统一标准下的量化表达,使其在参与多因子综合分析计算时,不至于因其分级数量的不同而失去因子要素间的公平与合理性[18],将各因子的变化情况和导致生态恶化的阈限值相比较,根据该因子变化所能引起的生态脆弱性程度,将因子进行重分类。各个参评因子数据经量化处理后,是一组反映其属性特征的数值,其值位于0~6之间。即给它们设置相同的等级体系,这个相同的等级体系就是指每一个单元的脆弱程度,经过标准化后的值就具有了一致性,标准值越大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海拔图:>900m或 600m赋值6,800~ 900m赋值4,700~800m赋值2,600~700m赋值0。低海拔的岗地多易受风蚀、沙化;封闭和半封闭的低洼地和相对的低地是积盐重点区,易涝、易碱化;在平缓沙地风积作用为主,而沙平地、风蚀洼地和丘间洼地风蚀作用明显;高海拔山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坡度图:对坡度>25 赋值6,10 ~25 赋值4,5 ~10 赋值2, 5 赋值0,表明坡度越大越脆弱。

年均降雨量分布图:对年均降雨量 330mm 赋值6,330~350mm赋值4,350~370mm赋值2,>370m m赋值0,表明年均降雨量越小越脆弱。

10 积温分布图:对 10 积温 1400 赋值6,1400 ~1700 赋值4,1700 ~2000 赋值2,>2000 赋值0。

植被类型:按照各草原亚类的利用率进行重分类,草地利用率为45%的沙地典型草原亚类和沼泽类赋值6,草地利用率为50%的低中山草甸亚类赋值4,草地利用率为50%的平原丘陵草甸草原亚类、山地草甸草原亚类、平原丘陵典型草原亚类和山地典型草原亚类赋值2,草地利用率为70%的低湿地草甸亚类、沼泽化草甸亚类和低地盐化草原亚类

50

第5期刘东霞等: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赋值0。

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分布图:根据退化(沙化、盐碱化)程度分类,重度退化(沙化、盐碱化)赋值6,中度退化(沙化、盐碱化)赋值4,轻度退化(沙化、盐碱化)赋值2,未退化草地赋值0。

土壤类型分布图:根据土壤肥力等级进行分类。草甸风沙土11级,土层瘠薄,有机质、全氮、全麟含量低,赋值6;粗骨土和栗钙土分别为8~9级和5~8级,表层有机质含量低,结构差,易沙化,赋值4;草甸土常分布于湖滨、河滩或丘间低地,地表常年积水,在草甸植被作用下形成大量有机质,肥力潜力高,赋值2;灰色森林土和黑钙土土壤土层厚,养分储量高,结构性能好,保水能力强,赋值0。

2.5 主成分分析

运用ArcGIS中的com bine命令,将表达各个要素的栅格化图层按坐标位置配准叠置,这样研究区内任一点都被赋予了7种要素的属性值,在全区内随机取样点300个,使样点均匀分布,这些样点的属性能够代表陈巴尔虎旗的属性。将样点的属性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因子排序

通常专家评判法将各指标划分定级后,还要针对各目标对于评价目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其所带有的主观意识远大于将指标的评分定级,而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完成各原始指标对评价目标影响的划分定级后,利用主成分分析函数将多指标通过坐标轴旋转,可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叠加信息消除,再以各主成分的加权值作为权重,形成生态环境脆弱指数,受专家主观意识影响相对较小[19]。

按|P xt|得分大小排序:|P x1|>|P x2|>|P x3|> |P x5|>|P x4|>|P x6|>|P x7|,即这7种原始因子按对综合指标EVI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降雨> 10 积温>土壤>海拔>草地退化程度>草地利用>坡度。

3.2 空间评价结果

从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图版 1),陈巴尔虎旗生态环境质量从东北向西南有逐渐变劣的态势,这与自然条件、气候因素、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相关性。东部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多,土地退化的程度较轻,植被的覆盖较好。从整体看,东部地区比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要好,但局部地区由于超载过牧,生态环境质量也在逐步恶化;西南部地区,气候较干燥,草地退化,尤其是海拉河两岸草地沙化严重,该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劣。近些年来政府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沙漠化趋势还在不断扩展,生态环境修复整治工作还任重道远。

数字环境模型是具有多元空间属性的数据,它是以栅格为基本单元,每一单元具有了各个参评因子属性。因此就可以对每个栅格评价单元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计算每个单元的生态环境脆弱指数。通过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得出的生态环境脆弱指数是一系列连续的数值,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将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进行分级处理,等级划分对于区域脆弱性评价是致关重要的,必须遵从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原则。

本研究通过分析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EV I, eco env ir onm ental v ulnerable index),统计数据的直方图分布模式来对其进行分类(图1),EVI的平均值为-0 031,标准差为0.874,EVI分布服从波状分布,波谷分别出现在-0 27,0 77和1.36的地方,根据数据分布以波谷作为分类界限,把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划分为潜在脆弱( -0 27)、轻度脆弱(-0 27~0 77)、中度脆弱(0 77~1 36)、重度脆弱(>1 36)4级,不同等级生态环境脆弱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体现了生态环境状况的区域性差异,分级结果见表1。

3.3 区域分布特点

陈巴尔虎旗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 级)占总面积的42 69%,轻度脆弱地区( 级)占地区总面积的37 02%,而生态环境较差( 级)和恶劣( 级)的地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3 95%和6 34%,由此可见,陈巴尔虎旗生态环境总体属于轻度脆弱区(图版 2)。

生态环境较差和恶劣地区主要分布于海拉尔河以及额尔古纳河流两岸。陈巴尔虎旗草原生态环境脆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西部和西南部气候条件恶劣,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土壤沙化、盐碱化严重;另一方面是陈巴尔虎旗牧民一直没有彻底摆脱逐水草而居的粗放经营方式,由于近年来牲畜头数不断增加,特别是牲畜集中在饮水点、湖泊附近,啃食牧草,草原植被覆盖降低,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造

51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3卷

图1 呼伦贝尔草原陈巴尔虎旗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数据分布直方图

Fig.1 Data distr ibution histog ram of index of eco env ir 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 Chenbaer hu Banner

表1 试验区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类属性表

T able 1 R esult of eco envir onmental vulnerability classification

脆弱水平级别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特征描述

潜在脆弱 -2.15~-0.27稳定的生态系统,雨量充沛,腐殖质层深厚、富含有机质。轻度脆弱 -0.27~0.77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雨量中等,腐殖质层变淡、变薄。中度脆弱 0.77~1.36生态系统不稳定,雨量减少,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

重度脆弱

1.36~

2.72

生态系统极不稳定,气候干旱,土壤沙粒含量大、结构差,土壤贫瘠。

成沙丘活化,沙化趋势不断发展。而在湖泊周围盐碱化严重,地下水位高、蒸发量大、气候较干旱,造成盐碱在地表面聚集,影响植被的发育。

草原类型、分布与生产力,主要受水热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及他们的组合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水热地分配着这重要重分配作用,气候特征的差异和地貌类型的多样化制约着草原类型的演化和分布,所以各草原类型也表现出不同的脆弱特征,以草原类型为评价单元,对每一草地类型全部栅格的环境脆弱性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取各草原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CEVI,com prehen sive eco environmental vulner able index ),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环境质量的总体平均脆弱程度,评价结果见图2。

各草原类型为单元的分类结果表明,不同的草原类型,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之间差异显著,其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顺序为: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低平地草甸>沼泽类>沙地植被,基本与我国草原由西向东草原类型逐渐演替的趋势相一致。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划分标准将6

个草原

图2 各草地类型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Fig.2 Comprehensiv e eco env iro nmental vulnerable

index of ty pes o f gr asslands

类型分为4级,其中生态环境最差的是沙地植被,其CEVI 为1 51,属于第 级;沼泽类较之稍好,属于第 级,其CEVI 为1 24;低平地草甸和典型草原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其CEVI 分别为0 24和0 22,属于第 级,山地草甸和草甸草原,生态环境良好,

52

第5期刘东霞等: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属于第 级,其CEVI分别为-0 45和-0 99。

4 讨 论

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取样,对样点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各主成分来确定权重,不仅较小了主观随意性,而且消除了评价指标之间的重叠信息,使评价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通过降维使数据简化的应用数学方法,黄淑芳、黄方等等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全国以及吉林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19 20],其在主成分的选择中均选择了贡献率达到85%的成分,而本文在评价中选取全部的主成分,即当累计贡献率达到100%时,反映了全部的原始数据信息,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

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指标的脆弱程度的数量化与研究对象的区域特征有很大的关系,如干旱地区、江河流域、山区、湖泊、湿地等,不同的区域特征选择评价因子需从寻求和诊断在自然和认为共同作用下可能导致或影响整个系统脆弱的生态因子着手。同时,即使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性质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农田和草地),甚至有本质的区别(如建筑用的和草地),对于不同的土地类型,由于其结构和属性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是否能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选择了属性相对均一的草原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可靠性。另外,研究区域尺度以及评价指标属性数据的精度将直接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区域尺度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是另一个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

5 结 论

1)陈巴尔虎旗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属于轻度脆弱地区,从东北向西南生态环境状况有逐渐变劣,降雨等气候条件决定了生态系统潜在的脆弱性,重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牲畜过量承载,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向脆弱性方向发展的进程。

2)草原类型是自然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的综合反映,气候条件的差异和地形地貌的多样化制约着草原类型的演替和分布,以草原类型为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表明,各草原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顺序为: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低平地草甸>沼泽类>沙地植被,基本与我国草原由西向东草原类型逐渐演替的趋势相一致。

参 考 文 献

[1] 蔡海生,陈美球,赵小敏.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研

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2):270 275 [2] 郭明,肖笃宁,李新.黑河流域酒泉绿洲景观生态安全

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06,26(2):457 465

[3] 覃小群,梁茂珍,陈阵.基于GIS的广西岩溶生态环境脆

弱性评价[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3(4):103 106 [4] 赵雪雁,巴建军.河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生态

环境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

(6):79 82

[6] 孙兰东,张富.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气候脆弱性分析

[J].人民黄河,2006,28(3):10 12

[7] 王经民,汪有科.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计算方法探

讨[J].水土保持通报,1996(3):32 36

[8] 韩茜,熊黑钢,李思.新疆脆弱生态区定量评价及发展

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19(3):1 3 [9] 王言荣,郝永红,刘洁.山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J].中国水土保持学报,2004,12:16 17

[10] 姚建,王燕,雷蕾,等.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模糊评

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90 92

[11] 陈美球,蔡海生,赵小敏,等.基于GIS的鄱阳湖区脆

弱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

学报,2003,25(4):523 527

[12] 刘振乾,刘红玉,吕宪国.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研

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2):241 244

[13] 万忠娟,于少鹏,王海霞,等.松嫩平原典型湿地脆弱

性分析与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5(2):93 99

[14] 章程,曹建华.广西岩溶石山地区耕地整理的生态适

宜性综合评价 以县级区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04,11(1):120 121

[15] 王得炉,喻理飞.喀斯特环境生态脆弱性数量评价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6):

23 26

[16] 王召国.陈巴尔虎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

版社,1998:2 90

[17] 麻素挺,汤洁,林年丰.基于G IS与RS多源空间信息

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资源科学,2004,

26(4):140 145

[18] 吕辉红,王文杰,谢炳庚.基于网格空间数据的晋陕蒙

接壤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02,

18(1):11 141

[19] 黄方,刘湘南,张养贞.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态

环境脆弱态势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1):

95 100

[20] 黄淑芳.主成分分析及M A P INF O在生态环境脆弱

性评价中的应用[J].福建地理,2002,17(1):47 49

53

54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3卷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次 1 立项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1国内现状 (3) 3.2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1编制原则 (5) 4.2技术路线 (6) 4.3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1适用范围 (7) 5.2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I

1 立项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 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一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O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 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O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O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 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 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 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全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我国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生态脆弱地区要实行限制开发。为此,“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将通过实施“三区推进”(即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战略,为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政策保障。 本纲要明确了生态脆弱区的地理分布、现状特征及其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为恢复和重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一、生态脆弱区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一)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映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而且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 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因子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体表现为气候持续干旱,植被旱生化现象明显,生物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 3.时空波动性强。波动性是生态系统的自身不稳定性在时空尺度上的位移。在时间上表现为气候要素、生产力等在季节和年际间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生态界面的摆动或状态类型的变化。 4.边缘效应显著。生态脆弱区具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因处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接带或重合区,是物种相互渗透的群落过渡区和环境梯度变化明显区,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 5.环境异质性高。生态脆弱区的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导致环境异质性增大。具体表现为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流失加重等。 (二)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行政区域涉及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类型包括: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基于AHP的聊城市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目录 前言---------------------------------------------------------------------------------- 1 1 聊城市地区生态环境概况 --------------------------------------------------- 1 2 聊城市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2 2.1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标体系的确定 ------------------------------------------------------ 2 2.2建立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标体系原则 --------------------------------------------------- 2 2.2.1科学性原则----------------------------------------------------------------------------- 2 2.2.2代表性原则----------------------------------------------------------------------------- 2 2.2.3综合性原则----------------------------------------------------------------------------- 2 2.2.4系统性原则----------------------------------------------------------------------------- 2 2.2.5可操作性原则-------------------------------------------------------------------------- 2 2.3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具体指标 ------------------------------------------------------ 3 2.4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3 2.5评价方法------------------------------------------------------------------------------------- 4 3 聊城市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计算 ------------------------------------------ 5 4 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 5 4.1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生态屏障体系 --------------------------------------------------- 5 4.2以生态恢复为载体,创建绿色农业生态环境 --------------------------------------- 5 4.2.1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 5 4.2.2开展防治沙漠化工程建设 ---------------------------------------------------------- 6 4.2.3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建设 ------------------------------------------------------- 6 4.3大力开展农业点面治理污染攻坚工程 ------------------------------------------------ 6结论----------------------------------------------------------------------------------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从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统计值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作为环境质量评定尺度。近几十年来,这一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应用的指数法有美国的NWF环境质量指数和加拿大的“总环境质量指数”(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应用此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06年5月1日起试行。 技术规范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是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规范》行业标准做出修改,重新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计算方法修改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晓华等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另外还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经验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1 B原始数 C100 D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B-1~1 C-~ D-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A差 B中 C良 D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地势平坦低洼 B排水顺畅 C长期潮湿

D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t/(km·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 ~ ~ ~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生态用地比例 B绿地覆盖率 C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地表水质量 B空气质量 C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等方面表示。 A大气环境质量 B水环境质量 C声环境质量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分指数 A生物丰度指数 B植被覆盖指数 C水网密度指数 D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简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解决办法

简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解决办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关系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的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合理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尽管也有治理,但治理的力度却远远跟不上破坏的强度,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说,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状况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再加退化和污染;局部有所改善,整体却是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首先表现在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再加上汽车尾气,形成的雾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其次是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村污染逐渐跟城市一样,甚至超过了城市;其它的还有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在此以农村污染和大气污染为例。 首先是农村污染。一是农村废弃物污染。农村人畜粪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农村三类主要废弃物。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区粪便不经处理或化粪池便直接排入江河,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能统一有效管理,农户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便倾倒、流向田头沟渠、池塘、路边,大量有害有毒废弃物如废旧电池等严重污染着土地、水源、庄稼,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场地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区,农村承受了农村和城镇共同产生的生活垃圾。垃圾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及水分,在雨水的淋滤作用下,垃圾中的重金属被溶解并随渗滤液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垃圾中的病源微生物也可渗入滤液中,构成了有机物、重金属和病源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二是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推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民在土地上投入的有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快速增长且氮磷钾使用比例不平衡,其结果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三是农村乡镇小企业污染。乡镇企业由于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造纸、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而环境污染严重。四是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公共利益意识淡薄,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恢复,开采矿山时直接剥离地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体滑坡,一些煤矿、磷矿等企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田间地头、沟渠河流,被部分农户用来作为灌溉水源,破坏了生态,也污染了农作物,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其次是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

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摘要:本文在对评估指标、计算方法与分级标准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对湖州市 及所辖各县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运用加权平均数学计算方法来计算湖州市的总 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湖州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湖州市;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 前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保持生态环境的较稳定和平衡为前提。因此,建立生态评价模型,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了解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从而提出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湖州市位于东经119度14分至120度29分、北纬30度22分至31度11分之间,东西长度126公里,南北宽度90公里。湖州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图1:湖州市在浙江省的区位图 2.1.2 地形地貌 湖州市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全市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东部为平原水网区,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有东苕溪、西苕溪等众多河流。 2.1.3 气候和水文 (1)气候:本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总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少;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2)水文:湖州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苕溪、东苕溪、下游塘、双林塘、泗安塘等;境边南接东苕溪上游,北濒太湖,东联大运河及黄浦江。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库容10立方以上水库149座。域内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约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积496平方公里。 2.1.4 资源情况 (1)水资源 湖州市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18亿立方米,可供发展淡水渔业的水面2.2万公顷。 (2)矿藏资源 湖州有煤、铁、石灰石等矿藏,与安徽省交界处的长广煤矿是省内最大的原煤基地。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 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从生态系统层次上, 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类型主要包括:1、生态安全评价;2、生态风险评价;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4、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2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分析,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确定规划中环境敏感问题。 第三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对环境现状和规划的方案分析后,从空间战略、产业用地布局、功能定位、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风险、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第四是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及改善措施。在前述基础上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确定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调整和完善的领域,并对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于一些环境敏感问题,需要给出适当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及其阶段性目标和指标。 第五是规划方案修改、再评价,直到最终方案确定,对规划方案本身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并需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点进行重点分析,提出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敏感区的管理措施。 规划环评的核心是规划方案比较和优化,通过建立在各子系统、各种方法的综合,对方案的反馈、规划调整、再分析。规划方案的比较核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规划目标的比较,将各个发展目标的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方案比较。二是对用地方案的比较,主要包括各项用地之间,尤其是对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影响,以及不同的布局方式所产生的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方面,其结果也是复杂的。其结果可以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进行描述分析。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13(5):48 54 Journal o f China A g ricultur al U niv ersity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刘东霞1 卢欣石2 (1.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2.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 为了对草原态环境脆弱程度进行分析,以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原陈巴尔虎旗为例,以多元空间信息为基础,采用G IS技术手段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模型引入了水热条件、土壤、土地覆盖、地貌状况4个方面的7个指标,通过空间随机取样并对样点进行主成分分析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来构建模型。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将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分为4级;表明生态环境质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差,并沿着海拉尔河和额尔古纳河的两岸呈条带状辐射分布,这一变化与水热等气候因素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变化趋势有较强的相关性;各草原类型为单元的分类结果表明,沙地植被的生态环境质量最差,其CEVI(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为1 51,沼泽类较之稍好,为1 24,低平地草甸和典型草原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其CEVI分别为0 24和 0 22,草甸草原和山地草甸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其CEVI分别为-0 45和-0 99。各类草原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 的优劣顺序为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低平地草甸>沼泽类>沙地植被,基本符合我国草原由东向西草原类型逐渐演替的趋势。说明该评价模型具有科学合理性与客观准确性。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GIS;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章编号 1007 4333(2008)05 0048 07 文献标志码 A Evaluation of eco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of grassland in Hulunbeier steppe LIU Dong xia1,LU Xin shi2 (1.College of Agri culture and Forest,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 iakou,075000,China; 2.College of Natural R es ources and Environment,Beijing Fores try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 In orde r to a naly ze the g ra de of e co e nvironmenta l vulne rability,the study wa s conducte d in Chenbae rhu Banne r.Geo graphica l info rmation system(GIS)techno log ies w ere a do pte d,and a nume rical e valuation model of eco enviro nme nt v ulne ra bility w as dev elo pe d by using spatial principal co mpone nt a nalysis method base d on the v ecto r da tum.Acco rding to the nume ric al results,the v ulnera bility w as cla ssifie d into four leve ls.Eco enviro nme nt vulne rability in study are a pres ented distinct ge og ra phical horizontal belt dis tribution,a nd hea vy vulnerable are as were distributed in tw o sides of the Haila r Rive r and Arg un Rive r.The eco enviro nme nt wa s gradua lly de te riorating fro m northea st to south w est,w hich has s trong rela tiv ity c ompa re d to the changing tre nd o f clima te fa cto r,and status of reso urce e xplo itation. Moreo ve r,the ass essment result base d o n the type s of g rasslands showe d tha t the e co e nvironmenta l quality of Sa ndy veg e ta tio n g ra ssland wa s the wo rst and the CE VI(compre hensiv e ec o environmental v ulne ra ble index)was1.51,and the fo llowing is Mea do w steppe,of w hich the CEVI was1.24.The CEVI of Mea do w steppe in hill and Typica l steppe were0.22a nd0.24re spe ctive ly and the e co e nvironmenta l qualities o f them belong e d to media l lev el.The qua lity of eco env ironment in Mo untain mea do w s te ppe a nd Me adow steppe wa s better and the CE VI rea ched-0 99and-0.45 re spective ly.The va lue o f CEVI w as widely rang ed that me ansthe ec o env 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w as mo re se rious, 收稿日期:2008 02 22 基金项目:科技部林业科技支撑项目资助(2006BAD26B0403) 作者简介:刘东霞,博士,E ma il:liudongdong2879@sina.co m;卢欣石,教授,通讯作者,主要从事草地生态方向研究, E ma il:lux inshi@https://www.360docs.net/doc/b83699860.html,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解读】 (一)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题一: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104 km2.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此外华北、东北等地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 (1)以上材料显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请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上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请分析黄土高原较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资料二:“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某年云贵高原某地区坡度与土层厚度的实测数据 (3)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根据材料二和表格,分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4)请分析南方丘陵山地地区水土流失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解读】 (二)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题二:读图回答:

(1)从自然条件看,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其主要原因是 ? (2)说明西北地区的气候对地理环境其它因素的影响。 (3)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据右图可知所占比重较大的因素有哪些? (4)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最为有效? (5)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解读】 (三)分析说明某区域在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减少带来的负面效应、湿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题三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条等年降水量线间的大小关系是,请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原有鱼类和鸟类等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几十年来,该湖泊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鱼类资源数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请说明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3)乙所在的狭长地形区是,这里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来自的水源进行灌溉。近年来由于等自然因素和等人为因素导致河流上游水源不断减少。有人建议将图中黄河水引来乙处灌溉,请说明此方法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情况报告

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情况 报告 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是检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XX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转发的通知》及省、州环保部门相关要求,现将我县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县是省XXX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之一,属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类型为生物多样性维护。近年来,我县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一)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把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国土、住建、环保、林业、农牧、水务、统计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

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年度考核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部门职责,落实了具体任务。 二是建立生态保护规划。根据《县生态县建设规划 (20XX-2020)》,按照“一核二廊三区多点”的生态建设构架要求,编制了《省州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20XX~2020年)》,继续以开展4大体系和9大重点生态项目工程建设来支撑我县的自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是编制了检测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20XX年度环境监测方案》,继续委托州环境监测站对我县大渡河流域2个断面25项水环境质量指标和县城区4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2家工业企业污染源进行现场环境监测,确保辖区内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安全。 四是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认真学习考核办法,准确把握各项指标的报送要求。同时,将考核指标填报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要求每年1月15日前提供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所需的各项数据和资料,并由县环保局负责完成考核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在工作中,各相关部门严把指标的填报关,确保了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目前,自查报告的资料收集、汇总、软件录入等工作已经完成。 (二)严格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20XX年,我县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根据《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