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地貌现状及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摘要:贵州省是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喀斯特地区以其脆弱性和难恢复性使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对影响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喀斯特生态脆弱自然环境人为因素贵州省是在开发中的省份,具有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地形,以及较宜人的气候,植被的覆盖率较高,生物物种较齐全。

近几年贵州经济的发展得到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就必然会破坏环境。

而“两欠地区”的贵州,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导致的生态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度修复。

工业污染、水污染、滥砍滥伐、随意樵采、过度放牧等一系列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已经造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的破坏,在经济发展之后,必然要面临大自然对人类的责罚。

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将得不偿失。

由此,西南的喀斯特生态现状就显得异常的严峻,生态重建势在必行!造成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的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如图所示:图7.1.2-1 影响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示意图一、自然因素第一,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自然地理地貌表现为以土壤承载力弱为特征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脆弱成了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西南地区常年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共同作用形成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年均降水量较大,降水频繁,自古就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这些因素带来的后果是植被覆盖率不高,从而导致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土层中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土地生产率低,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这也是造成喀斯特地区人民生活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环境因素既不利于人类居住,又不利于贫困人口赖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业生产,既是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又是部分贫困人口在初步脱贫以后,又大面积返贫的根源。

从环境地质学及环境地貌学的发展浅析贵州喀斯特环境问题

从环境地质学及环境地貌学的发展浅析贵州喀斯特环境问题

从环境地质学及环境地貌学的发展浅析贵州喀斯特环境问题作者:湛亚礼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28期摘要:喀斯特(KARST)是岩溶,它是水溶地质在溶蚀性石头(碳酸盐,石膏,石盐等)溶解中所起的作用,这些化学作用是由侵蚀,沉降和流动水流等化学作用支撑的,常见的现象岩溶作用引起的土壤形态称为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地形。

在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喀斯特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喀斯特地形。

不同的岩溶地貌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加强,同时也在慢慢侵蚀人均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必须针对保护现有环境的完整及质量,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有进一步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环境岩溶地貌、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等几个方面对其开始进行研究。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环境问题;岩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或人类的自然生态环境。

因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中的环境变化是環境科学研究的内容。

在人类中,地表地质和地貌是最基本的环境,因此研究地质环境和地貌环境,研究影响人类和人类活动的地质环境变化,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类有益或有害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抑制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环境地质学与环境地貌学的发展“环境地质学”一词最早由Hackett提出。

1964年,当赫克托在印第安纳大学讨论“水、地质和未来”时,他在论文中使用了“环境地质学”一词。

在D.R.Coates的两篇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环境地貌”一词。

后来,他于1976年出版了《城市地貌学》也是一门环境地貌学课程相关内容。

环境地质学属地球科学,是应用地质学和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如今,环境科学研究的问题通常是当代相关学科的重大科学问题,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解决和完善了大量问题。

因此,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大量的现代新技术已被用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

环境地貌学是环境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2019年8月,全球自然遗产喀斯特地貌南岳区首次亮相,也是首次被申报为全球地质公园,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的岩溶地貌旅游业的发展。

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其中包括几乎遍及全球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项自然史奇迹。

在中国,贵州是岩溶地貌分布面积最大,最为靓丽的省份之一,这也为贵州的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中,我们详细地阐述了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一、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1.生态保护价值岩溶地貌是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地,它们适应了独特的环境,比如喀斯特地貌上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因此被赋予了重大的生态保护价值。

贵州的岩溶地貌保护到位,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的保护,人们依靠岩溶地貌为生,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方式。

2.风景旅游价值岩溶地貌景观自然壮观、玄妙无比,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游览、观光、探险、拍照等,形成了贵州岩溶地貌的独特风景旅游价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了解贵州岩溶地貌的独特之处,在游览它的同时,也增长了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3.文化历史价值贵州岩溶地貌是一门巨大的文化宝库,分布于不同的区域,陆续揭开了它们的时代面纱。

从遗址上可以看到先民们是如何利用洞穴生活、采集食物的历史遗迹,这些东西都展示着贵州历史文化的轨迹。

岩溶地貌还记录着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和使用经历,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二、旅游开发的前景1.旅游市场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渴求休闲旅游的增长,岩溶地貌旅游市场呈现出巨大潜力。

随着人们对质量生活的追求,岩溶地貌成为了休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将来应当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景区设施建设不仅有着自然风光的岩溶景区,还有了更多的拓展附加值的设置。

随着设施的逐渐改进,游客在岩溶地貌游览中的体验感也越来越好。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引言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

[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1.1成因研究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

[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

[4]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

贵州矿产产业情况汇报材料

贵州矿产产业情况汇报材料

贵州矿产产业情况汇报材料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

本文将就贵州矿产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贵州省矿产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矿产资源概况。

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地下矿藏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铅锌、金、银、铜、铁、锰、硫、磷、石灰石等。

其中,煤炭、铅锌、金、银等矿产储量较大,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二、矿产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矿产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煤炭、有色金属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逐年增长。

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少。

三、矿产产业特点。

1. 多元化,贵州省矿产资源种类多样,煤炭、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品齐全,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2. 区域分布广泛,矿产资源分布广泛,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地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 环保意识增强,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贵州省矿产企业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加大环保投入,努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矿产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 产业升级,未来,贵州省将加大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力度,推动矿产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2. 产业转型,面对环保压力和资源枯竭的挑战,贵州省矿产产业将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矿产产业。

3. 国际合作,贵州省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

综上所述,贵州省矿产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推动矿产产业向高质量发展,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贵州是中国山水甲天下的一座美丽省份,拥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其中,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以其奇特的形态和壮丽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本文将介绍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为人们带来的价值与意义。

一、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点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和崩塌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带所特有的地貌景观。

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域,这里有着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例如溶洞、天坑、峰丛、峡谷等。

喀斯特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地形陡峭、起伏不平、洼地众多,给人一种奇特而壮观的感觉。

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石灰岩的溶解性有关。

贵州地处亚热带和喀斯特地貌的过渡地带,年均降雨量较多,而石灰岩又是一种容易溶解的岩石类型。

长期以来,雨水的侵蚀作用使得石灰岩地层逐渐溶解,形成了大量的岩溶洞和地下河道。

同时,由于地下河道的冲刷作用,地表上的土壤和石层容易发生崩塌,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天坑和峰丛。

三、喀斯特地貌的景观价值1. 自然景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与众不同,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独特的峰丛和峡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流连忘返。

2. 文化遗产: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

这些少数民族在喀斯特地貌区域辟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3. 科学研究: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也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和生态学家前来研究。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可以对地质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深入探讨,对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利用1. 加强科研与保护: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地貌类型,在旅游开发利用中应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

同时,加强对喀斯特地貌的科学研究,促进对其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的深入认识,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

应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合理规划景点布局,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貌

保护和管理喀斯特地貌
鉴于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和独特 性,贵州省毕节市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来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 的资源。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喀 斯特地貌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防 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次, 政府还加强了对喀斯特地貌的科 学研究,深入探究其形成和演变 过程,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 些资源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旅游业的 监管,规范旅游开发行为,防止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对喀斯特地貌 造成破坏。同时,政府还鼓励当 地居民积极参与对喀斯特地貌的 保护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 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 此外,毕节市的喀斯特地貌还具有独特的地 貌景观,如乌江源百里画廊、金沙江大峡谷 等。这些景观都是由河流对石灰岩的溶蚀和 侵蚀作用形成的,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 学研究价值
7
PART 3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 喀斯特地貌对贵州省毕节 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态都 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 喀斯特地貌是该地区的重 要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 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其 次,喀斯特地貌还为当地 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 有利条件,如溶洞中的水 资源可以用于农业灌溉, 而河流两岸的肥沃土地则 可以用于农业种植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 貌
-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毕节市是一个以其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 貌而著名的地区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主要形成 于石灰岩地区,通过水对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
作用,塑造出各种奇特的地形地貌
PART 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在贵州省毕节市,喀斯 特地貌的形成是由于流 经该地区的河流对石灰 岩地层进行了长期的溶 蚀和侵蚀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对当 地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 了重要影响。由于喀斯特 地貌中的溶洞和地下河的 存在,使得地下水资源得 到了有效的储存和利用。 同时,喀斯特地貌也为当 地的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如溶洞中的独特生态环 境为一些珍稀物种提供了 栖息地

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治理措施

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治理措施

062城市地理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治理措施赵桓(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贵州贵阳550000)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更是成为环境保护重点关注的对象。

贵州省作为我国喀斯特地形面积最大的省区,其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是时下国内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关注对象。

基于此,本文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相应措施,以期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贵州;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高山区域,喀斯特地形占全省面积的85%,是我国喀斯特地形面积分布最大的省区。

在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加之近年来人为因素的影响,贵州省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导致的生态脆弱现象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发展和环境。

因此,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探讨,对于合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贵州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1.现状贵州省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由于碳酸盐发育完全而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因此贵州的土地资源十分珍稀,且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加之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地面植被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根据2013年《贵州省水土保持公告》,全省2010年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55269.40km2,占贵州省土地面积的31.37%。

从地域分布上看,轻度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而中度与强度的水土流失则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东北的一些地区,极度侵蚀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2.危害`水土流失会带来很多生态问题,首先就是石漠化的产生。

贵州数据喀斯特地形,土层本身就十分浅薄,大量的水土流失会导致基岩面积扩大,从而导致了土地的石漠化现象。

其次,水土流失的发生会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脆弱,从而导致了泥石流、滑坡等现象频频发生,毁坏道路、农田、房屋等,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引言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 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

[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1.1成因研究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

[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

[4]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

[5]2006年以来,通过运用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对岩溶水文(水位、流量)、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ph值、电导率、hco 等)和土壤空气co2进行连续监测,不但证明了岩溶作用的迅速变化过程,而且揭示了水——岩——气耦合作用规律。

[6,7]1.2演化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具体过程为,早期可溶性岩石受到隔水岩层的阻隔基本不和空气中co2反应和作用。

但随着隔水层受到流水作用与风化作用的共同影响逐渐剥蚀,使得可溶性岩石能够与水中、空气中的co2进行溶蚀反应——caco3+co2+h2o== ca(hco3)2。

随后,溶蚀作用向可溶性岩石中节理发育较强的地方延伸,将岩石中节理不断扩大,这样就形成了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溶洞。

接着,当溶洞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又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使其不断坍塌,形成地表的各种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峰丛、峰林和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1.3分区研究喀斯特地貌由于受到岩石与co2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又和气温、物质纯度、反应时间等有直接联系,因此喀斯特地貌又常以气候区域和岩石结构两种方式进行分区。

首先,在气候区域分区中《中国岩溶学》一书将中国喀斯特地貌分为:热带及亚热带岩溶区;中国高山和高原岩溶区;中国干旱岩溶区;半干旱岩溶区;温带岩溶区;海滨岩溶区。

其中,贵州所处的热带亚热带岩溶区又以秦岭、淮河为北界,西界则沿四川盆地西部山地边缘向南延伸至云南昭通、潞西一线。

[8]在用地带性对中国喀斯特地貌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仍然遵循的是气候带中水热条件的差异性。

《中国喀斯特地带性分区与喀斯特地质园发展前景》一文中将喀斯特地貌分为热带型、温带——亚热带型、温带型、高寒型等。

其中,把贵州南部、广西、湖南南部、云南东部和纬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区称为热带型,峰林地形是这一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标志;川东、鄂西山地和贵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型,洼地、漏斗、竖井等负地形比较发育。

[9] 其次,再以岩石结构进行分区时,需考虑大地构造、岩石理化特性等因素。

就贵州而言,由于新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区域分布特点为:黔东北以nne向类隔槽式褶皱为主;黔南几乎全为sn向隔槽式褶皱所占据;黔西南多为nw 向疏密波状褶皱;黔西北及黔北由疏密波状及类隔槽式褶皱组成的ne向弧形构造则十分醒目。

在各构造型式中,与褶皱轴向平行的冲断层及斜交的走滑断层亦较发育。

这些区域性的褶皱断裂系统,确定各时期碳酸岩产出状态与不可溶岩石的格局分布。

[10]从而控制着区域喀斯特的发育和分布。

然后,按岩石的不同化学组成贵州喀斯特地区可分为:不间断碳酸盐岩组合、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型组合三个大类。

连续性碳酸盐岩组合:碳酸盐岩含量>90%,酸不溶物平均小于10%,无明显碎屑岩夹层。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碳酸盐岩含量约为70% ~ 90%,酸不溶物平均在10%~30%,存在明显夹层。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型组合: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彼此厚度相当,含量分别为30% ~ 70%和70% ~ 30%,彼此互层。

[11] 最后,我们由以上的分类方式可发现,用气候带与地带性分类可以更好的对大区域、大范围的喀斯特地貌发育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宏观认识和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分布情况。

但是,这两种方法又不太能够准确的分析局部喀斯特地貌状况,因此,在微观上或者小尺度研究中我们应该采用对大地构造和岩石组成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最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喀斯特研究及其各项工作。

1.4其他相关研究(一)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是岩石裸露土地退化的一种过程,它的发育在岩溶地区一定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其中,石漠化强度又与所在区域碳酸盐岩的纯净度;人为活动的频繁度;地形坡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石漠化治理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区规划,多学科、多部门、多措施地集中治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进行推广和示范。

既要做好区域大尺度、不同地方中尺度甚至微环境小尺度上的石漠化治理,还要从根本上解决不同尺度的治理经验与措施的推广问题和普及。

[12]石漠化治理地复杂性决定,治理方法需灵活、多样。

首先,需进行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在制度上实行“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保护政策和“谁破坏、谁恢复”的政策。

国家和部门建设用地造成植被破坏,要依法给予补偿,并将补偿资金回笼到治理的林业主管部门,及时进行恢复植被建设。

[13,14]然后,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根据针对喀斯特山地土被不连续、土层薄、石砾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最后,将适合进行耕作的区域进行农田整治,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如:小水窖、坡改梯、田间道的修建等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土地产量,增加土地承载力。

(二)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由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上全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为改变这种现状以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为中心,优化产业结构;高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从而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

在优化产业结构上:第一,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有计划地种植适宜喀斯特区域的用材林和经济林,达到调整耕地与林地比例,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第二,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加农业结构模式。

将种植出的农产品进行在加工,从而提高产业附加值,而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则在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

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能上:大力发展粮、菜、猪、禽型农业结构模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改造中低产田地,提高粮食单产,合理施肥,实施浅灌技术,扩大种植规模产业化经营。

[15] (三)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地域分异规律,是人们出游的主要动因。

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有着不同于全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1990年,秦启万等对岩溶瀑布和地下暗河为主体的黄果树--龙宫水系外围、安顺平坝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岩溶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是这一地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规划的先行工作者。

随后,多位学者对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地质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为贵州喀斯地区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一,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广泛运用,对地表喀斯特的分布状况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掌握。

但由于遥感探测技术只能对地表进行探测的原因,对地下喀斯特探测最重要的手段仍然是采用钻探和人工地震的方式,而这两种方式都局限于对某一点或局部小区域的探测和研究,因此今天人们对全面掌握地下喀斯特发育状况还非常有限。

问题二,在喀斯特分区的划分方式上人们基本认可,热带岩溶区;亚热带岩溶区;高山和高原岩溶区;干旱岩溶区;半干旱岩溶区;温带岩溶区;海滨岩溶区的划分方式。

然而贵州由于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碳酸盐岩组合类型极其复杂,因此只用单一的划分方式难以说明贵州喀斯特的分布状况。

为更好的对贵州喀斯特展开研究工作,应将贵州喀斯特区域进行喀斯特典型区域与非典型区域进行划分。

划分方式不但要考虑到地带性因素,也要考虑到非地带性因素,如岩石、地貌、小气候影响等多个方面。

3.今后的研究方向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门系统科学,各学科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随着生物学、材料科学、航天学、工程学、计算机学等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将全面影响到对喀斯特研究的各个方向。

在运用gis技术对喀斯特地貌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先进的遥感卫星,对地面喀斯特地貌分布状况和更先进的雷达波或人工地震技术,对地下喀斯特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的各种动态或静态的观测。

获取信息后,再用更高效的计算机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客观的发现喀斯特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针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则需要很多新的工程、材料、生物、能源等技术。

新材料、工程技术手段可以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减少传统施工过程中对地表的影响,将有限资金到达到大的效果。

而新能源、生物科学等发展不但能更好更快的防治水土流失,而且在调整当地经济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上也会有着重要的贡献。

喀斯特旅游过去一直注重洞穴旅游,在今后的喀斯特旅游开发应多考虑其他的喀斯特地貌,和喀斯特旅游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状况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剧增,对科学研究资金投入的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不断增强,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研究也迎来了美好的春天。

希望贵州在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进行下,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1]《锥峰和塔峰溶丘地貌的表层喀斯特带径流溶蚀形成机制》张信,刘再华,王世杰,陈喜[j]山地学报 2011年9月[2]《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李瑞玲[j]土保持通报 2001年8月[3]《中国岩溶学》袁道先 [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年[4]《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 [j]地理学报 2003年 3月[5]《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中文节选)》俞遵典,[j]云南地质(2003)01-001-15[6]《典型表层岩溶泉水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李林立,况叫生,张远懈,等[j]水科学进展 2006 年17 月[7]《贵州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水化学特征》万洪涛,谢传节,杨勇,史运良 [j]中国岩溶 1999年 12月[8]《中国岩溶学》袁道先 [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年[9]《中国喀斯特地带性分区与喀斯特地质公园发展前景》孙强[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年[10]《晚新生代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进及其影响因素》李兴中 [j]贵州地质 2001年[11] 《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 [j]地理学报 2003年 3月[12]《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中国科学院学部 [b]地球科学进展 2003年 8月[13]《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桂西区域径济发展研究之三》李玉田 [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2年 2月[14]《独山县石漠化治理模式探讨》付永利 [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 1月[15]《后寨喀斯特小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陈洪元,赵美刚,康朝勇,陈邦宇 [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年 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