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
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
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
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
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坡向地区为主,有坡度地区的聚落在各个坡向的分布变化显得杂乱且无规律可循,体现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分布的复杂性。
综上,由于地表的复杂和破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总体分散,近年来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程度集聚,但地形的限制导致集聚的形式和集聚的程度有所差异;相关才子表述,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空间分布更加散布;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

Re e r h o n e Ch n e a d s san b e u e i rta e s s a c n La d Us a g n u t i a l s n Ka s r a
・_ — t p ca ee e c o Gu y n iy i u z o r vn e -- wi s e ilr f r n e t i a g c t n G ih u p o i c __ —— _ h
1研 究 区概 况
种土地利 用类型 的数量 变化情况 , 表达式 为 : 其
K( =
Ua
) ×10 ×1 0 %
l
() 1
式中: K为研 究 时段 内某一 土地 利用 类 型动 态度 ;a 量 ; T为研
贵 阳 市 位 于 东 经 16 0 ~ 0’ ,北 纬 2。 l 0。 7 17 7 61 一 2 。 2 之间 , 地面积 8 6 7 m 。地处云贵 高原东斜坡 , 7 2 土 4 0 6h 黔中 山原丘 陵 中部 , 势 西南 高 、 北 低 , 东部 平原 向西 部高原 地 东 属 的过 渡地 带 ,5 8%的地 区为喀斯 特地貌所 覆盖 。 地形地貌 多样 , 剥蚀 丘 陵 与盆 地 、 谷地 、 地相 间 , 有 亚热 带 季风 湿 润气候 洼 具 特点 , 水热 条件配合 较好 。20 年末 , 07 贵阳市总人 口 39 2 5 . 万 8 人( 安户籍 数) 公 。云岩 区 、 明区 、 南 小河 区人 口密度较 高 , 分别 是全 市 人 口平 均 密度 ( 23 4 . 4 7人 / 2 1. 、3 4 43 倍 , k ) 9 3 1. 、. n i 的 5 0 9 人 口分布不 均【 l 是贵州 省省会 , 】 。它 贵州工业化 的带动 区 , 城镇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一、概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其发生发展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地表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岩石裸露率上升等特征。
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尤为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喀斯特地区地形复杂,地物破碎化程度高,给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石漠化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研究难度。
石漠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缺乏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进行。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石漠化监测和评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对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一生态挑战,推动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度、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1. 喀斯特石漠化定义及成因简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导致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以及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这一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尤其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表现尤为突出。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交织。
在自然因素方面,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些地区岩石裂隙发育,溶洞和地下河广布,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地下,导致地表水缺乏,从而易引起旱涝灾害。
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但地表径流少,且受地形限制难以形成流畅的排水系统,使得水土流失现象频发。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贵州是中国山水甲天下的一座美丽省份,拥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其中,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以其奇特的形态和壮丽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本文将介绍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为人们带来的价值与意义。
一、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点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和崩塌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带所特有的地貌景观。
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域,这里有着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例如溶洞、天坑、峰丛、峡谷等。
喀斯特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地形陡峭、起伏不平、洼地众多,给人一种奇特而壮观的感觉。
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石灰岩的溶解性有关。
贵州地处亚热带和喀斯特地貌的过渡地带,年均降雨量较多,而石灰岩又是一种容易溶解的岩石类型。
长期以来,雨水的侵蚀作用使得石灰岩地层逐渐溶解,形成了大量的岩溶洞和地下河道。
同时,由于地下河道的冲刷作用,地表上的土壤和石层容易发生崩塌,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天坑和峰丛。
三、喀斯特地貌的景观价值1. 自然景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与众不同,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独特的峰丛和峡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流连忘返。
2. 文化遗产: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
这些少数民族在喀斯特地貌区域辟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3. 科学研究: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也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和生态学家前来研究。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可以对地质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深入探讨,对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利用1. 加强科研与保护: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地貌类型,在旅游开发利用中应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
同时,加强对喀斯特地貌的科学研究,促进对其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的深入认识,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
应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合理规划景点布局,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10级人力1班杨雪摘要: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
贵州喀斯特地貌具有其独特性,应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发展本省经济。
喀斯特地貌环境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在发展中应注意扬长避短。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多样性生态保护⒈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而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形成95%的县市有喀斯特分布,实属罕见,可谓喀斯特王国。
贵州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此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等。
⒉喀斯特环境的有利条件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为贵州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例如,花溪区以瀑布,洞穴为主要优势,山石水景,各显风姿,高坡石门、黔陶鬼架桥、青岩悬宫洞等等。
众多的喀斯特奇观为此区带来了良好的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立体配置和多种经营。
由于喀斯特地域形态结构对光,热,水等自然因素进行再分配,导致气候、生物、土壤垂直分异和局地分异明显,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为山区立体农业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自然基础。
⒊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利条件水土环境要素缺损,例如土壤流失、土壤异质性较强、土壤供应植物的营养元素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石漠化、旱涝灾害等4.贵州喀斯特地貌典型性分析石灰岩地貌上形成陡峭峻岭,溶洞,地貌岩石形成典型的褶皱现象。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贵州水城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
这一地区的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备受关注,因为岩溶地貌带来了独特的地下水文特征和工程地质问题。
本文将围绕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展开研究,并探讨这些问题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岩溶水文问题1. 地下水资源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岩溶地质构造单元中。
由于岩溶地貌的特殊性,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来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
在岩溶地貌中,地下水以地下河、地下溶洞水位和含水层为主要形式存在。
这些水文地质特征决定了地下水的形成和补给与传输机制,也影响了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
由于岩溶地貌的存在,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具有以下特点:① 威胁性:地下水的水量丰富,但在岩溶地貌中易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的威胁性增加;② 变化性:岩溶地貌中地下水的变化性强,受季节性降水和岩溶地质构造的影响明显;③ 保护性:地下水资源受到岩溶地貌的保护作用,地下水的水质相对较好。
3. 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主要被用于农业灌溉、城镇供水和工业用水。
在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中,必须保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开采和水质污染。
对岩溶地貌中的地下水保护和治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二、工程地质问题1. 地质灾害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地质构造单元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岩溶塌陷、地裂缝等。
这些地质灾害常常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造成威胁,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
2. 岩溶地质工程在贵州水城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到岩溶地质的特殊性。
岩溶地质对基础工程的选址、设计和施工都会产生影响。
在工程地质勘察和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岩溶地质的特殊性,以避免工程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岩溶地貌的特殊性,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学术研究,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生态价值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生态价值贵州省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地势复杂,河流众多,但最为出名的还是它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岩溶地貌,由岩溶岩经过长期风蚀、水蚀形成的独特地貌形态。
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是地质构造。
贵州是一个地质构造非常复杂的地区,其构造形成主要包括汉水和亚洲板块的挤压作用和岩浆活动、地层垂直侵位和挤压变形等。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地层的岩性、结构和含水量等都会有所不同,这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二是气候条件。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和亚热带高山湿润气候,以多雨多云、常年高湿的特点为主。
年降水量超过1300毫米,加上大量溶解性的二氧化碳,形成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岩层产生了大量的溶洞、峭壁、天坑和地下河道等喀斯特地貌形态。
第三是植被和动物。
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依托其特殊的气候、地貌和地幔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大量的自生物种和物种。
地被植物和灌木丛生,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卡拉布树等珍稀植物。
在喀斯特地貌的洞穴中,还生活着很多独特的动物群。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除了其独特的地貌和生态文化之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首先,海量的洞穴、水洞、溶洞向生态系统中注入了充足的水分。
在极其干旱的气候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却形成了许多水洞资源,并不断从地下涌出的水流支撑着周边的植被和动物群。
二来,喀斯特地貌还提供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持,作为重要的保护区,喀斯特区域为许多稀有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创造了自然环境。
例如,中国大蝙蝠、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物种与众多的暖水鱼类、蝾螈和蚂蟥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提供了重要的生态资源。
这里出产的高钙饲料青贝壳物种极多,且质量优良;喀斯特地区香茶胶、木耳、松茸、石灰石和铝土矿等资源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总之,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是一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自然圣地,也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观。
喀斯特地貌和其独特的生态系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生态价值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更加愿意接受和参与生态环保,保护喀斯特地貌这一宝贵的自然资产。
探究油画表现贵州喀斯特地貌的风景技法

探究油画表现贵州喀斯特地貌的风景技法摘要:笔者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地貌风景的实地考查采风,借鉴安塞勒姆·基弗的综合材料表现技法,尝试探索一套的油画表现技法,使用这套技法能够创作出兼具再现性与表现力的描绘贵州喀斯特地貌风景作品。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技法;油画风景引言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区域都属于山地,重峦叠嶂的群山在几千万年丰沛降雨的淋溶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笔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对喀斯特地貌怀揣着别样的感情,在油画创作的道路上,通过实践探究,寻找表现技法将作者的感情与喀斯特地貌特征相糅合,形成一种既能再现喀斯特地貌又具艺术表现力的油画创作技法。
一、实地探究贵州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贵州有10.91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喀斯特地貌作为地理风貌的一张名片,是贵州风景画创作中绕不开的题材,想要画好就必须去了解它。
平时生活在城市中,对自然风景感受并不深刻,想要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就必须深入到群山当中去实地考察。
作者在2017年到2019年的三年时间中,分别前往威宁、毕节、长顺等地区进行摄影采风(图一)与油画写生(图二)。
深入到农村,不光单纯考察自然风景,而是结合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进行多方位的了解,通过实地考察,对喀斯特地貌地区有了一个较直观的认识,改变了之前喀斯特地区就是土地荒漠化地区错误的看法,为之后的风景画创作与研究打下了基础。
图三风景写生二、对喀斯特地貌地区的考察分析贵州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变化很大,不同地区同属喀斯特地貌但呈现出来的风景是大不相同的,想要在概括出一个创作方法就必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与特征。
自然风光方面,山是最主要的构成,探索山的表现技法是一个突破口,凯里、都匀等东部地区的山势较为平缓,毕节、六盘水的山势险峻,东西山形有很大差异,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山的主体都是由白色石灰岩构成的,土壤薄薄的分布在岩石的表层,植物很难在没有土壤的地方生长,由于水土流失或地质变迁形成山体断面,一部分石灰岩裸露在外,可以直接被观察到,石灰岩与土壤和植物的构成关系是绘画喀斯特地貌风景油画的突破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
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
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
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
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
坡向地区为主,有坡度地区的聚落在各个坡向的分布变化显得杂乱且无规律可循,体现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分布的复杂性。
综上,由于地表的复杂和破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总体分散,近年来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程度集聚,但地形的限制导致集聚的形式和集聚的程度有所差异;相关才子表述,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空间分布更加散布;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因此,掌握好喀斯特地形对喀斯特聚落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变化特点,对喀斯特地区城镇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喀斯特的地貌特点和成因决定了喀斯特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经济发展的落后和贫困,影响着居民的择居、迁居以及聚落的发展,使得喀斯特高原盆地区的聚落具有强烈的喀斯特地域基因。
本研究仅仅探讨了聚落宅间分布和演变,还有很多问题,例如聚落空间分布的其他影响因素、聚落演变的促进力、聚落空间分布与人口增加和迁移、城镇化生活方式以及聚落社会空间的变化都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