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
岩溶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岩溶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加深对岩溶地质现象的理解,掌握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提高野外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岩溶地质问题。
实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野外考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撰写实习报告。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贵州省荔波县三、实习内容1. 岩溶地貌概述在实习开始,我们对荔波县的岩溶地貌进行了概述。
荔波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是世界上岩溶地貌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荔波县的大小七孔、大七孔、小七孔等岩溶景观。
2. 溶洞考察溶洞是岩溶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参观了荔波县的多个溶洞,如荔波洞、小七孔洞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学习了溶洞的形成过程、形态结构、沉积物特征等,并分析了溶洞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3. 峰丛、峰林考察荔波县的峰丛、峰林景观独具特色,我们考察了大小七孔景区的峰丛、峰林地貌。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了峰丛、峰林的形成过程、形态结构、分布规律等,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
4. 岩溶泉考察岩溶泉是岩溶地貌的重要水文特征,我们考察了荔波县的多个岩溶泉,如小七孔泉、荔波泉等。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了岩溶泉的形成机制、水质特征、生态环境等。
5. 岩溶地质问题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了荔波县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生态环境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实习体会与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岩溶地貌相结合,加深了对岩溶地貌形成机制和特征的理解,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野外观察和记录能力提升实习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野外考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提高了野外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考察和讨论,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4. 环保意识增强通过实习,我们认识到岩溶地貌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
贵州省地博喀斯特地貌观后感

贵州省地博喀斯特地貌观后感你要是没去看过贵州省地博的喀斯特地貌展啊,那可真是一大损失!我这一去,就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石头世界,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得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刚走进展馆,那一个个喀斯特地貌的模型和标本就像在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呢。
喀斯特地貌,这名字听起来就有点神秘兮兮的。
你看那些溶洞的模型,里面的钟乳石啊石笋啊,就像是地下宫殿里的装饰品,有的像倒挂的宝剑,寒光闪闪的,仿佛下一秒就能飞出去斩妖除魔;有的又像粗壮的柱子,稳稳地撑着整个“宫殿”,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这个超级建筑师。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喀斯特地貌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啊,是水和岩石在那儿“偷偷”搞的鬼。
雨水带着二氧化碳这个小助手,一点一点地把石灰岩给溶解了,就像小蚂蚁啃骨头一样,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形状。
这可真是水滴石穿的最好例证啊,小小的雨滴,经过漫长岁月,居然能创造出这么宏伟壮观的景象,你说神奇不神奇?再往前走,看到那些介绍喀斯特地貌分布的地图,我才知道原来贵州到处都是这种神奇地貌的宝藏地。
这些地貌不仅好看,还对当地的生态有着超级重要的意义。
它就像一个天然的大过滤器,让地下水变得更加清澈纯净。
而且啊,那些溶洞、地下河就像是一个神秘的生态系统,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小生物,它们在这个黑暗又奇特的世界里安居乐业,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探索乐趣。
这喀斯特地貌也有点小脾气呢。
我看到有些介绍说,因为它特殊的地质结构,在开发利用的时候得小心翼翼的,不然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些地质灾害啥的。
这就像对待一个精美的瓷器,要轻拿轻放,好好保护。
整个参观下来,我就像上了一堂超级有趣的地理课,而且还是那种让你眼睛舍不得挪开的生动课堂。
我觉得这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贵州的宝贝,更是全人类的自然遗产。
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大自然的智慧和力量,等着我们去细细研读。
我从展馆出来的时候啊,满脑子都是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一场关于石头的美梦,而且这个梦还特别真实,特别震撼呢!。
喀斯特地貌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和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为了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于2021年暑假期间,组织了一次喀斯特地貌实习活动。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2. 学习野外考察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深入研究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5日至7月25日3. 实习内容:(1)参观阳朔喀斯特地貌景观区,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特点;(2)进行野外考察,观察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形态,如峰丛、峰林、溶洞、溶蚀谷等;(3)采集岩石样品,分析岩石成分,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4)测量地形地貌参数,如坡度、坡向、高程等;(5)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四、实习成果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认识到喀斯特地貌的复杂性;2. 掌握野外考察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保护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4. 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五、实习体会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地质作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分析;2. 野外考察是研究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手段,要注重观察、记录、分析;3. 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保护喀斯特地貌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4. 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不可忽视,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对喀斯特地貌的破坏。
总之,本次喀斯特地貌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增强了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保护喀斯特地貌、维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2019年8月,全球自然遗产喀斯特地貌南岳区首次亮相,也是首次被申报为全球地质公园,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的岩溶地貌旅游业的发展。
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其中包括几乎遍及全球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项自然史奇迹。
在中国,贵州是岩溶地貌分布面积最大,最为靓丽的省份之一,这也为贵州的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中,我们详细地阐述了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一、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1.生态保护价值岩溶地貌是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地,它们适应了独特的环境,比如喀斯特地貌上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因此被赋予了重大的生态保护价值。
贵州的岩溶地貌保护到位,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的保护,人们依靠岩溶地貌为生,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方式。
2.风景旅游价值岩溶地貌景观自然壮观、玄妙无比,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游览、观光、探险、拍照等,形成了贵州岩溶地貌的独特风景旅游价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了解贵州岩溶地貌的独特之处,在游览它的同时,也增长了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3.文化历史价值贵州岩溶地貌是一门巨大的文化宝库,分布于不同的区域,陆续揭开了它们的时代面纱。
从遗址上可以看到先民们是如何利用洞穴生活、采集食物的历史遗迹,这些东西都展示着贵州历史文化的轨迹。
岩溶地貌还记录着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和使用经历,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二、旅游开发的前景1.旅游市场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渴求休闲旅游的增长,岩溶地貌旅游市场呈现出巨大潜力。
随着人们对质量生活的追求,岩溶地貌成为了休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将来应当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景区设施建设不仅有着自然风光的岩溶景区,还有了更多的拓展附加值的设置。
随着设施的逐渐改进,游客在岩溶地貌游览中的体验感也越来越好。
贵州地质实习报告

贵州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参加了贵州地质实习活动。
在此次实习中,我们赴贵州实地考察了多个地质现象,深入了解了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本次地质实习地点位于贵州省,实习时间为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7月10日。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贵州多个著名地质公园和矿山,涵盖了喀斯特地貌、沉积岩、变质岩等多种地质现象。
三、实习内容1. 喀斯特地貌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贵阳市花溪区的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地,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长期溶蚀碳酸盐岩等地层,形成的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丰富的地下水和生物资源,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2. 沉积岩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贵州的沉积岩区,了解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沉积岩是由河流、湖泊、海洋等环境中沉积物堆积、压缩、胶结而成的岩石。
贵州的沉积岩区具有丰富的地质历史信息和矿产资源,对于研究地球演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3. 变质岩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贵州的变质岩区,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变质岩是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使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成的岩石。
贵州的变质岩区具有丰富的地质构造信息和矿产资源,为我国矿产勘查提供了重要基地。
4. 矿产资源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磷、铝等矿产为主。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贵州的煤矿、磷矿等地,了解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
贵州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掌握了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方法。
地质地貌专业实习总结三篇

【导语】通过实习,既参观浏览了美丽的⼭河风景⼜增长了专业知识。
所以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次这样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习活动。
今后,我将充分利⽤这次实习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争取做到学有所成!为⼤家整理的《地质地貌专业实习总结三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实习概况 1、实习⽬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贵州关岭花江⼤峡⾕ 花江⼤峡⾕:关岭花江⼤峡⾕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治县县城西南⾯。
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
花江⼤峡⾕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草坪,东南⾄板贵乡的三江⼝。
全长79公⾥,平均宽3.8公⾥,⾯积300平⽅公⾥。
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景区、铁索桥景区、下⽠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物化⽯景区。
花江⼤峡⾕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坡海拔1850⽶,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
⼭⾼、峡深、⽔急、壮美的⾃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构成“雄奇、宏⼤、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出露分布⼴泛,岩溶⾯积92%。
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奇⽯和千姿百态的钙质⼀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贵州溶洞治理情况总结汇报

贵州溶洞治理情况总结汇报贵州是一个溶洞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众多的溶洞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溶洞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溶洞的生态环境,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
本文将对贵州溶洞治理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贵州省加强了对溶洞资源的保护管理。
成立了专门的溶洞保护管理机构,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加强了对溶洞景区的日常监管。
通过科学的管理,有效地减少了溶洞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其次,贵州省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作。
在溶洞周边种植了大量的植被,如树木、草坪等,以稳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
同时,通过建设沉淀池和生态湿地,对溶洞周边的水资源进行治理和修复,保护溶洞的水环境。
此外,贵州省加强了溶洞游览管理。
对游客的游览行为进行规范,设置了游览路线和标识,限制游客的数量和行为,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溶洞资源。
同时,在游览中心设立了环境监测设备,定期对溶洞的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贵州省还注重溶洞科研和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了对溶洞地质、水文、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对溶洞治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同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溶洞保护的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游览,减少对溶洞生态环境的破坏。
通过以上的措施,贵州省在溶洞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溶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
溶洞周边的植被恢复了生机,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许多受损的溶洞得到了修复。
其次,溶洞游览管理得到了规范和提升。
游客的行为更加文明,游览质量得到了提高。
同时,溶洞治理经验也得到了总结和推广,对其他地区的溶洞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贵州省的溶洞治理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贵州省的溶洞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加之部分游客的素质有待提高,仍存在一些不文明的游览行为。
另一方面,溶洞的治理工作需要加大投入和力度,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科研支持。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探讨岩溶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探讨岩溶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岩溶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前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省份。
它的貌以岩溶地貌为主,这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在贵州的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具有独到的特点和特性,这些特点和特性决定了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此展开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探讨岩溶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岩溶地貌及其特点和特性岩溶地貌是由岩石溶解和降解形成的地貌类型,是地表水通过某些物理和化学作用,溶解掉溶岩和地层岩性成分并将其冲刷的过程。
在岩溶地貌发育区,石灰岩、石灰岩、石英岩、长石岩、片麻岩等容易被水溶解的岩石基础上,发育出了许多地貌类型,包括溶洞、溶峡、散堆、风化坑、地下河、地下溪谷、喀斯特断裂等。
岩溶地貌有着许多特点和特性,其特点和特性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3.生态环境与岩溶地貌的关系岩溶地貌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中,水经历了一长段时间的地下溢出过程,由此进入到地表水系统中,即地下水,它成为重要的水源之一。
而地下水是地表水和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贵州等地缺乏水资的地区。
岩溶地貌是一种被动的形态,依赖于其周围的山体和植被保持稳定。
一旦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将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土壤侵蚀、洪灾、泥石流等等。
因此,岩溶地貌的发育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4.岩溶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岩溶地貌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特性,决定了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中一些影响如下:4.1.水质问题岩溶地貌地区地下水是重要水源之一,因此它的质量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
但是,在一些岩溶地貌发育区,由于物质循环的不足和地下水的废弃,导致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成分增加,严重污染了地下水质量,造成了环境问题。
4.2.土地侵蚀问题在岩溶地貌靠山的一侧,往往出现了裸露的岩石,这条岩石被太阳晒后就会像莫雷磨损一样,因此受到大雨、暴雨侵蚀的程度非常大,导致侵蚀性大的土壤水分丧失,就会出现土地流失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
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20XX年贵州岩溶地质考察报告编写人:张根法等单位:勘探开发研究院时间:20XX.3.15~20XX.3.22目录0前言 (1)1考察安排 (2)2考察主要成果 (2)2.1 学习了岩溶相关学术名词及意义....................................................... (2)2.2 建立了岩溶地貌空间形态....................................................... (4)2.3 直观地看到了众多地质现象....................................................... .. (5)2.4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建议....................................................... . (6)3 致谢 (10)0前言为提高我院勘探研究人员对碳酸盐岩岩溶缝洞体的形成机理和地下地表发育特征有一个感性认识,在分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院领导亲自带队,组织了贵州现代岩溶地貌考察活动。
20XX 年3月15日-3月22日,由各勘探研究所27人组成的第二批考察团员对贵州碳酸盐岩出露岩溶进行了为期7天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
本次考察对象为贵州现代岩溶特征,带队老师为贵州中科院地化所三位研究现代岩溶特征的博士。
领导带队先补知识室内学习贵阳所与老师合影先看岩溶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地层排队进洞洞内观察、听老师讲解与老师探讨地表水到哪里了探寻找地下水库1考察安排20XX.3.15 乌鲁木齐-贵阳20XX.3.16 参加中科院地化所有关岩溶及岩溶地貌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成果展示及贵州地矿局专家关于贵州基本地质条件和石油地质相关的勘探历程及成果认识。
20XX.3.17 天龙屯堡地表岩溶-水上石林特征考察。
20XX.3.18 黄果树岩溶阶地和地表水流特征考察。
20XX.3.19 普定现代岩溶地下水文(三个地下洞穴)考察。
20XX.3.20 现代岩溶残丘(万峰林)发育特征和地下地表水系及岩溶地貌发育特征考察。
20XX.3.21 总结讨论。
20XX.3.22 贵阳-乌鲁木齐。
2考察主要成果2.1岩溶相关学术名词的野外露头及地质学意义思想汇报专题喀斯特: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落水洞: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
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水面以上。
由于落水洞常沿构造线、裂隙和顺岩层展布方向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因此是判明暗河方向的一种标志。
漏斗:岩溶漏斗又称斗淋,即doline的音译,石灰岩地区呈碗碟状或漏斗状的凹地。
平面形态呈圆或椭圆状,直径数米至数十米。
深度数米至十余米。
漏斗壁因塌陷呈陡坎状,在堆积有碎屑石块及残余红土的漏斗底部,常发育有垂直裂隙或溶蚀的孔道,孔道与暗河相通,当孔道堵塞时,漏斗内就积水成湖。
岩溶漏斗是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时使裂隙不断扩大,先在地面较浅处形成隐伏的孔洞,精品随孔洞的扩大上部土体逐步崩落,开始在地面出现环形的裂开面,最后陷落成漏斗。
岩溶漏斗常成串分布,其下往往与暗河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是判明暗河走向的重要标志。
图2-1-1 喀斯特地貌形态示意图溶蚀洼地: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
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常沿构造线发育,面积约数平方公里至数十平方公里。
洼地底部呈线凹形,有时因漏斗及落水洞的分布而略有不平,表层堆积有厚度不等的残余红土及水流冲刷来的红土堆积。
天生桥:天生桥(natural bridge)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顶。
图2-1-2天生桥峰林:峰林,国外称锥状和塔状喀斯特。
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
分散立和丛聚两类。
当峰丛石山之间的溶蚀洼地再度垂向发展而至饱水带时,把基座蚀去,成为没有基座的密集山峰群。
丛聚的连座峰林又称峰丛。
孤峰:竖立在平原上的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它是岩溶平原和溶蚀谷地中常见的地貌形态之一,相对高度100米左右。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
最全面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下页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柱: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图2-1-3 黄果树景区天星洞石钟乳、石笋、石柱2.2了岩溶地貌空间形态垂直渗流带:位于地表以下至地下水的高水位之间;垂直入渗带的岩溶地貌发育规模小,且以垂直形态为主。
季节变动带:地下水面随季节变化而升降,地下岩溶水的流动方向随季节;变化而具有周期性变化;岩溶作用很活跃,岩溶地貌的垂直形态和水平形态均很发育,如溶洞与暗河系统等。
水平流动带:位于枯水期地下水面以下,处于常年有水的饱和状态;岩溶地下水流动交换快,岩溶水溶蚀力强、岩溶作用剧烈,常可形成规模很大的水平溶洞或暗河。
深部循环带:位于水平流动带之下,其下限很深。
岩溶地下水的运动已不受当地水文网的影响,主要受地质构造情况控制,具有承压性;岩溶作用非常微小。
图2-2-1 岩溶地貌形成机理略图2.3 直观地看到了众多地质现象图2-3-1 洞穴顶部裂缝(未渗流)图2-3-2 洞穴顶部裂缝(正渗流)图2-3-3 洞穴尽头垮塌(岩性变化)图2-3-4 洞穴生物图2-3-5 普定县现代水利系统2.4 取得的主要认识范文写作2.4.1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1)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质灰岩、泥质灰岩),硫酸盐类岩石(石膏、芒硝),卤盐类岩石(石盐和钾盐)。
溶解度依次为:卤盐>硫酸盐>碳酸盐。
卤素盐类及硫酸盐类岩石在地表分布有限,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且岩体规模大。
一般来说,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从大一小依次为: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
在各种碳酸盐类岩石互层情况下,岩溶发育取决于优势易溶岩石的含量。
实验表明,碳酸盐类岩石的相对溶解度,与岩石中CaO/MgO比值密切相关。
溶蚀作用karstification取决于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包括碳酸盐岩在内的化学沉积岩石2)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3)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范文TOP100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4)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含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
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2.3.2构造、断裂与岩溶关系密切岩层的产状和破碎情况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方向强度。
在褶皱、背斜的轴部,纵向张节理发育,有利于水的垂直流动,溶蚀较快;在两组节理交叉部位也有利于溶蚀作用;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层破碎带部位结构松散、透水性强,有利于溶蚀的发展,常沿这些断裂形成大溶洞。
贵州岩溶洞穴的分布与之密切相关(图2-4-1)。
塔河油田的勘探实践也表明岩溶与断裂、裂缝密不可分。
图2-4-1 洞穴与岩性和构造的关系—贵州荔波 (张美良等,20XX)我们去过的天星洞-燕子洞-母猪洞-团山洞-龙宫等,洞穴的发育特征主要是沿着断裂带分布,并且断裂在溶洞内部星罗棋布、交错发育,但在观察过程中基本未见到断距大于5m的断裂,对物探分辨率而言是很难区分的,而断距较大的断裂可能都发育成沟谷和河流了。
2.4.3现代明、暗河与古河道的关系贵州岩溶考察观察到了地表明河和构造抬升后出露于地表的暗河,且暗河系统往往十分发育,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暗河系统。
塔河油田奥陶系刻画出大量的河道,结合本次考察,认为现代暗河有可能经历漫长的地质演变而保存下来,而明河往往因沉积了上覆地层而被充填,因而暗河的勘探价值应更好。
同时,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通常刻画出来的明河可能也是暗河,只是暗河的上覆灰岩盖层偏薄。
2.4.4现代喀斯特洞穴与我油田岩溶缝洞体比较类似喀斯特洞穴(溶洞、洞穴)一般认为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是指一个地底的通道或空间,可进入其中,形成方式可能是水的侵蚀作用,或是风与微生物等其他外力的风化作用,许多自然界的洞穴是形成於石灰岩地带,为溶洞(钟乳洞),另有一种相似的地形,称为石棚。
洞穴是可溶岩区域常见的现象,从终年积雪的高山,一直到海面以下均有分布。
目前,世界各国已探明长度超过10km的洞穴有160多个,深度超过700m的达55个。
如美国肯塔基州马默斯洞穴长373km,法国和西班牙之间比利牛斯山的皮埃尔·圣·马丹洞深1332m,苏联帕米尔阿莱山基耶夫斯卡上页下页余下全文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亚洞深1080m。
马来西亚杰尼赫洞长189km,贵州双河洞已探明138km,很可能超过200km。
通过对贵州地区这些岩溶洞穴的实地观察,洞穴的变化较大,时宽时窄,高低变化较大,分支较多,部分与上部具有很好的隔水层,形成较好的储集空间。
这次考察虽然没有把所观察洞穴的地上地下水系进行详细绘制,但这些洞穴的展布和水系的发育特征与已有的贵州荔波茂兰林区董歌洞洞穴系统(图2-4-2)比较类似,也和现在我油田主体区缝洞单元具有可比性,为我们刻画岩溶缝洞体打下了基础。
图2-4-2 贵州荔波茂兰林区董歌洞洞穴系统2.4.5收获这次实习使我们认识了多个“地震反射特征”在现实地表的(来自: 精品)体现,如串珠、天生桥、孤峰、洼地、落水洞等,这是在现实中亲眼“看到了”地震反演的过程,同样为以后建立正演模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头脑中建立了多套正演地质模型。
3 致谢感谢分公司对我们考察学习的支持,更感谢院领导的精心组织和亲力亲为的表率,这次喀斯特地貌实习,给了我们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中科院地化所科研人员的教学和全程讲解及与我们开展的有益的讨论,谢谢!上页这全文结束[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