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WORD教案 3

合集下载

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3有几瓶牛奶》word教案 (3)

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3有几瓶牛奶》word教案 (3)

有几瓶牛奶教学目的:1.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并注重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 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4.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观念以及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 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吗?2. 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几条金鱼呢?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吗?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 9+5(1)数数法(2)9+5=14(分小数凑大数)(牛奶瓶表示)(3)9+5=14(分大数凑小数)(牛奶瓶表示)(4)9+5=14看见9就减1 ……2. 8+9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3. 试一试9+3 7+9可指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训练,而是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十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 P73 完成书本内容。

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看图应用题(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示,然后独立完成)2. 9+1+5 9+1+3 9+1+8 9+1+99+1+6 9+1+4 9+1+7 9+1+19+1+2 9+1+0巩固凑十法。

3. 数学游戏: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 课外作业:继续数学游戏。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完整word版)“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邱厦小学吴燕瑜教学目标1、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是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难点是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演示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游戏活动:师生、生生一起做凑十的猜数游戏。

(我们以前有玩过一个出手指头的游戏,还记得么?我出一个数,你也出一个数,、两个数合起来要等于十。

我们现在再来玩一玩。

看哪组说得又响亮又对。

)二、创设情境出示教学主题图。

师:笑笑的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时,家长为长跑运动员准备了牛奶。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面前的2箱牛奶)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牛奶有多少瓶呢?三、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牛奶图。

师:左边箱里有9瓶牛奶,右边箱里有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我们应该怎样列算式?生:9+5=师: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吗?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生1:一个一个数。

1、2、3、4……12、13、14。

(师总结,数数法。

)生2:左边有9个,从9开始接下去数,9、10、11、12、13、14,直到数完5个。

(师总结,接数法)生3:画图形。

生4:可以用我们的小棒摆一摆。

2、师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9+5=?师:请小朋友们用那你们用小棒来代替牛奶,左边放9根,右边放5根,摆一摆想一想要怎么算出一共有多少小棒?探究9+5的“凑十法”算理。

用算式整理思维: 9 + 5 = 141 4109 + 5 = 144 510老师总结,凑十法,从一个数拿出一部分来与另一个数凑成10。

3、举一反三练一练。

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求出了9+5=14,你最喜欢哪种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练一练。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我对于本节课《有几瓶牛奶》充满期待。

北师大版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在本节课学习第四单元《认识数字4、5》,其中包含两节课《有几个苹果》和《有几瓶牛奶》。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数字5的认知,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数字5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5,理解其含义。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5,并能够运用数字5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让学生理解数字5的含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牛奶瓶模型、苹果模型等。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有5瓶牛奶的桌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牛奶瓶的数量。

2. 讲解数字5的含义:我会向学生解释数字5的含义,即表示五个牛奶瓶。

3.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用5个苹果模型来表示数字5,并让学生讨论如何用苹果模型来表示数字5。

4. 操作练习:我会让学生用剪刀和胶水,将5个苹果模型粘贴在作业本上,并写下数字5。

5. 例题讲解:我会向学生讲解一个例题,如“如果有3个苹果,再加上2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用数字5来解答。

6.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如果有2个牛奶瓶,再加上3个牛奶瓶,一共有几个牛奶瓶?”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数字5的含义:五个牛奶瓶例题:3个苹果 + 2个苹果 = 5个苹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如果有4个苹果,再加上1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答案:5个苹果2. 作业题目:如果有2个牛奶瓶,再加上3个牛奶瓶,一共有几个牛奶瓶?答案:5个牛奶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数字5的含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

这是一节关于初步认识数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操作能力。

一、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这一节课,教材通过呈现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中的牛奶瓶数。

通过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数的概念,理解数的意义。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同时,他们也已经接触过一些数的概念,对数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认知基础,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理解数的概念,能够用数来表示图中的牛奶瓶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理解数的概念。

难点:学生能够用数来表示图中的牛奶瓶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我会通过出示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牛奶瓶数,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数来表示图中的牛奶瓶数。

这样,学生就能够初步感受到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描述图中的牛奶瓶数。

学生可以通过数数的方式来描述牛奶瓶数。

(2)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牛奶瓶,尝试用数来表示牛奶瓶的数量。

(3)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用数来表示牛奶瓶的数量?数的概念是什么意思?(4)通过探究,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概念,能够用数来表示图中的牛奶瓶数。

3. 巩固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用数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12篇)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12篇)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12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CAI,小棒。

教法运用: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学法指导:分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

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二、初学新课(初步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9+5=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合作学习)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教案:有几瓶牛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有趣的图形”,第一节“有几瓶牛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并数数瓶子中的牛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瓶子中的牛奶,并能够用数数的方式表达出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瓶子中的牛奶,并能够用数数的方式表达出来。

2.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瓶子、牛奶、卡片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2. 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通过数数的方式可以知道瓶子中有几瓶牛奶。

然后教师示范如何数数,从1数到学生猜测的数字。

3. 练习: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题目为“有几瓶牛奶”。

4. 讲解:教师讲解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数的方式得出答案。

5. 练习:教师发放卡片,让学生独立完成卡片上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几瓶牛奶观察瓶子数数牛奶得出答案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有几瓶牛奶题目描述:请学生观察图片,数出图片中有几瓶牛奶,并写下答案。

答案:根据图片中的牛奶瓶数量,学生应该数出图片中有4瓶牛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瓶子和牛奶,尝试解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其他与数数有关的问题,如“有几颗糖果”、“有几只鸟”等,以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引入新课时,我使用了实际的教具——瓶子和牛奶。

这个实践情景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瓶子中的牛奶,我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个引入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牛奶瓶子的数量,自主探究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的基本技能,对10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进行加减运算时,可能还不太熟悉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步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牛奶瓶子的模型,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

2.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展示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牛奶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数一数瓶子的数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简单的加减问题,如3+2=?,4-1=?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牛奶瓶子模型进行加减运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如“捉迷藏”游戏,让学生在找出隐藏的牛奶瓶子的过程中,完成加减运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我有一瓶牛奶,然后我喝掉了一半,我还剩下多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有几瓶牛奶》精品教案(word版)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有几瓶牛奶》精品教案(word版)

1分数乘法(一)工程内容
1.口算。

7×5= 42÷7= 13+13=
2.萌萌过生日了,她请来9个小朋友和她一起庆祝,她和小伙伴想每人都吃19的蛋糕,妈妈买的1个蛋糕够分吗 个占整张纸条的1
5,3个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分析与解答:1个占整张纸条的15,也就是把整张纸条平均分成5份,做3个这样的,用画图的方法就可以看出需要用整张纸条的35。

用加法计算为( ),用乘法计算为( ),也就是求( )个( )的和是多少。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 )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 )加数的( )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 )变成了分数。

5.预习后我还知道: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 )和整数相乘的积作( ),( )不变。

个2
15
的和是多少涂一涂,算一算。

温馨
提示
知识准备:整数乘法的计算和分数加法的计算。

参考答案:
1.35623
2.10×19=109>1,不够分。

3.15+15+15=3515×3=1×35=3531
54.整数相同和整数
5.分子分子分母
6.涂色略5×215=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处理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实际地动手操作,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是小花(猫)9岁的生日,好朋友们都来给她开庆祝会,他们有送蛋糕的,有送鲜花的。

小狗点点提来了牛奶,以示庆贺。

数一数,有几瓶。

看着小狗点点的礼物,两手空空的小兔飞飞觉得很不好意思,她赶紧跑回家,把家里所有的牛奶都提来了,小朋友,你们数数看,她提了几瓶牛奶?(电脑演示情境)
2、小花看着点点和飞飞提来的礼物,高兴地数了起来。

3、小朋友,根据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点点提来9瓶,飞飞提来5瓶,他们一共提来几瓶牛奶?
生2:点点比飞飞多送几瓶?
生3:飞飞比点点少提几瓶?
4、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共同来解决“小花现在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好吗?
二、教学互动活动。

1、活动一。

(1)看画面说图意,指导学生根据画面复述图意。

生1:小狗点点送来9瓶牛奶,小兔飞飞送来5瓶牛奶。

一共有几瓶牛奶?
(2)根据复述的图意,引导学生列算式。

你们刚才说得真好,那么要求“一共有多少瓶牛奶”如何列式呢?
生1:9+5=?
生2:5+9=?
(3)探索算法。

▲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小花算一算一共有几瓶牛奶呢?可先自己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9+5=?在汇报或听取同学们汇报时,希望能干的你能做到这两点。

①认真仔细听其他同学的算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等同学汇报完后提出来。

②汇报时如果用到小棒或圆片,最好能边摆边说。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14瓶,9+5=14。

生2:我是接着9往下数5个数,10,11,12,13,14。

生3:我左边摆了9个小圆片,右边摆了5个圆片,从右边先拿1个小圆片和左边的9个放在一起凑成10个,10个和右边剩下的4个合起来是14个,所以9+5=14。

生4:也可以从左边拿5个小圆片和右边5个小圆片凑成10个,10再和左边剩下的4个小圆片合并,10+4=14。

▲师根据生的口述来板书。

▲比较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生3的方法,因为他把5分成了1和4。

先算9+1凑成10,再算10加几得十几。

生2:我最喜欢第2种方法,接在9后面往下数。

▲小花看到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她一定很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花最喜欢你们的哪一种方法吧。

(电脑显示生3,生4的凑十法。

)
▲这种方法你觉得好吗?
▲你能试着说一说吗?(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
2、活动二:故事延续,方法迁移。

(1)刚才小朋友们帮助小花解决了问题,小动物们都很高兴。

小花还想请你们帮帮忙。

①比一比,算一算。

(电脑出示补充题:开火车)
9+1+1 9+1+2 9+1+3
9+1+7 9+1+8 9+1+9
9+1+4 9+1+5 9+1+6
②想一想,算一算。

9+3=7+9=
(2)分小组活动,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做好后再小组汇报交流。

3、活动三。

(1)圈一圈,算一算。

长颈鹿哥哥送来一封信,里面有四道题,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每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做一题,并把你的算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四人全部完成后算顺利通过。

①学生看图,圈一圈,独立完成每一个小题。

②小组内交流,任选一小题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③小组代表汇报、展示,集体交流订正。

(2)游戏活动。

“比比谁算得多”(电脑出示游戏情境图)。

事先准备1~10的卡片,游戏时教师先组织学生示范做,然后再分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①看图,明白游戏规则。

②以小组形式做数学游戏,如9+4=,同学间相互说出算式,同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三、教学小结。

通过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了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