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导读
《聊斋志异》导读

艺术成就
▪ 文体:“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 魏晋志怪:粗陈梗概 ➢ 唐传奇:“有意为小说”, 描写细腻 ➢ 《聊斋志异》: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 人物形象
➢ 多种手法的灵活运用 ➢ 真和幻的融合
▪ 诗情浓郁
➢ 《黄英》 、《宦娘》、 《婴宁》
▪ 语言艺术:
➢ 在醇雅的文言中,注入生活的新鲜与清纯
编辑所排印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 ▪ 任笃行《会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本(2000年齐鲁书社
排印本)
经典之一 ——《小倩》
经典之一 ——《小倩》
▪ 人物:聂小倩;宁采臣;
▪ 故事梗概:书生宁采臣为人豪爽,洁身自爱。 一次他坐在金华一座 庙里,同坐的还有一个叫燕赤霞的书生,有奇异的收妖的本领。一 女鬼夜里前来勾引宁采臣,被他严词拒绝。第二天,有两个兰溪的 过路人在隔壁离奇死了。当晚,女鬼又来,告诉他自己叫聂小倩, 被恶鬼胁迫,求他帮助自己脱离苦海。宁采臣按小倩说的把她的尸 骨迁到了离自家不远处。小倩随他回到家中。宁采臣妻死后,宁采 臣娶小倩为妻。 一天,小倩告诉宁采臣说金华的妖怪就要来寻仇了。 于是,宁采臣拿出燕赤霞给他的辟邪的牛皮袋挂在床前。这时小倩 已经有了人气,不再害怕辟邪的东西了。第二天晚上,妖怪果然来 到,被收服在牛皮袋里化作了数斗清水。 后聂小倩为宁采臣生得二 子,皆有功名。
《香玉》主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黄生与香玉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以及他们与绛雪之间纯洁真挚的友情。
黄生——香玉(爱情)
黄生——绛雪(友情)
“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
分析课文 妙笔尽显世间至情
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节(一往情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描写(无限情深) 想像神奇、超凡脱俗的生死盟约(为情死生)
《聊斋志异》导读.pptx

12
狐鬼世界的内涵
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故事现实性的表达
• 1.贴近社会人生——大部分篇章里,与狐鬼 花妖发生交往的是文人,发生的事情与文 人生活境遇相关或在其所关注的社会领域 内,表现出既宽广又集中的视角。
• 2.个人生活感受——蒲笔下的狐鬼故事大多 由他个人生活感受生发出来,凝聚着半生 苦乐,表现着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憧憬, 因此《聊》是言志抒情的。
10
• 狐精——《婴宁》 • 《聊斋志异》所
记“神仙鬼狐精 魅故事”中写得 最多的当数风流 的异类——狐精。 这些狐精“多具 人情,通世故, 使人觉得可亲”。
11
婴宁是一个由狐母所生而由鬼母所养的女孩子,其不 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小翠比起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非常喜欢笑(文中写婴宁笑共达二十三处):在家笑, 出门笑,拈花笑.爬树笑,见客笑,甚而举行婚礼时 仍然要笑.而且笑得“不能俯仰”,使婚礼无法进行 下去。然而,由于她的笑没有掺杂敷衍人、讨好人的 世俗因素,纯出于天真,因而“笑处嫣然,狂而不显 其媚,入皆乐之”。婴宁表面上憨极,带有善意恶作 剧的意味,其实则正是要对方把爱情一览无余地倾吐 出来。婴宁身上体现着高度自然的人性美,是一块未 经封建礼教雕琢的天然美玉,是一朵生长在山野间为 大自然所哺育的最美的野花。
《聊斋志异》导读与精要练习

部编教材推荐名著《聊斋志异》导读与精要练习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这种简单的经历使蒲松龄与普通乡民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他蒲松龄曾写过《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婚嫁全书》《历字文》等通俗读物,这些著作体现了蒲松龄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而这种关怀也构成了他与其他小说家不同的精神品格。
他创作的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品概述蒲松齡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绘细膩,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很多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多篇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广为流传。
《聊斋志异》全书491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
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聊斋志异》导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聊斋志异》导读一、作家与作品(一)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
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二)思想内容《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学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虐、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比如《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以塞官责”而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席方平》则通过席方平魂赴地下,历尽曲折,为父伸冤的故事,写出了官吏的贪赃枉法和人民的痛苦无奈,虽然写的是幽冥,其实是现实的反映;《公孙夏》写王子的门客、与督抚有故交的公孙夏,劝说一位太学生行冥贿、图阴官的荒诞故事,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肮脏交易做了讽刺性的揭露。
《聊斋志异》导读

《聊斋志异》中的狂生形象
豪放自纵,富有激情,富于胆略 耿介、方正、浪漫 不必离尘脱俗,具有自然清韵
《聊斋志异》中的佳人形象
知己情结 韵、德重于外表 才:持家的本领
《聊斋志异》中的花妖鬼狐
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 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 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 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云翠仙》——悲天悯人
异史氏曰:“得远山 芙蓉,与共四壁,与 之南面王岂易哉!己 则非人,而怨逢恶之 友,故为友者不可不 知戒也。……故以善 规人,如赠橄榄;以 恶诱人,如馈漏脯也。 听者固当省,言者可 勿戒哉!”
《宦娘》——知音
《婴宁》—— 理想的生命
婴宁:人与自然融 为一体的清纯聪慧 的女性。
“我七十老妪,死何害?张氏数世待此儿延香火,尔
槐 西
胡弃儿以拯我?斩祖宗之祀者,尔也!”妇泣不敢语,
长跪而已。越两日,姑竟以哭孙不食死;妇呜咽不成 声,痴坐数日,亦立槁。……有著论者,谓儿与姑较
杂 则姑重,姑与祖宗较则祖宗重。使妇或有夫,或尚有 兄弟,则弃儿是;既两世穷嫠lí,止一线之孤子,则
志 姑所责者是:妇虽死,有余悔焉。姚安公曰,“讲学 家责人无已时 。夫急流汹涌,少纵即逝,此岂能深思
《考城隍》
有心为善, 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 虽恶不罚。
《席方平》:反抗之子
《狐谐》——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狐谐(一)
万福字子祥,博兴人,幼业儒,家贫而 运蹇,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乡中 浇俗,多报富户役,长厚者至碎破其家。 万适报充役,惧而逃,如济南,税居逆旅。 夜有奔女,颜色颇丽,万悦而私之,问姓 氏。女自言:“实狐,然不为君祟。”万 喜而不疑。女嘱勿与客共,遂日至,与共 卧处。凡日用所需,无不仰给于狐。
《聊斋志异》导读

2、蒲松龄创作 :
蒲松龄除《聊斋》外还写诗1000多首,词 500多首,文450 多篇,俚曲14首,戏曲3出及 《日用俗字》《农桑经》等实用性杂著。大多收 入路大荒编《蒲松龄集》和蒲松龄纪念馆编《聊 斋佚文辑注》中。
3、《聊斋》版本:
手稿本:残存4卷237篇。
铸雪斋抄本:实存474篇。
青柯亭本:凡16卷431篇。乾隆31年刊刻。
第一课时
一、 蒲松龄生平和创作
1、蒲松龄生平
蒲松龄,世称聊斋 先生,淄川人。早有文 名却屡试不第。31岁在 江苏宝应县衙做幕僚。 40岁起在同邑名人毕际 有家为塾师。71岁补为 岁贡生。四年后病逝。
蒲松龄科场蹭蹬使他体验了科举弊端,在 《聊斋》中写出生动的应试士子形象。
30多年农村教书生涯,使其有研习学问、搜 集民间传说、写作聊斋故事的机会。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 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 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 ,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 ,伤其妻,亦自经焉。”(《梅村诗集笺注》 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第四课时
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宫中爱玩蟋 蟀而流毒遍及民间。交代了故事背景。
2、塑造了不少“情 痴”、“情种”的 男性形象。
《阿宝》男主人公孙子 楚。
《鲁公女》男主人公中 的张于旦。
3、提出了“知己之爱”的崭新的爱情观。
《瑞云》名妓瑞云与贺生相恋。瑞云绝俗, 不重财势;贺生钟情,忠于“知己” 。 篇中秀才盛赞:“天下唯有真才人为能多情, 不以妍媸易念也。”
(五)抨击不良的世风恶习,总结人生经 验教训等带有训诫意义的作品。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作品,或借寓言 形式,或直抒胸臆,抨击了当时社会道 德的沦丧和不良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 度上概括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教 训,给人以启示。
蒲松龄《聊斋志异》导读

蒲松龄《聊斋志异》导读一、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
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
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
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
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
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
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
聊斋志异 导读课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纪晓岚评价说:“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鲁迅评价说:“《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 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 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 目前;又或易调该弦,别叙崎人异行,出于幻灭, 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 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 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 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 类,而又偶见鹘ɡǔ突,知复非人。”
蒲松龄旧宅
LOREM IPSUM DOLOR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 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 短篇小说集,并且还是一本 “孤愤”之书。
创作背景
• 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 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的不幸固 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 而促使他把满腔孤奋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 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 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 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 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 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
•
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 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 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南方的自然 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 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 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 下重要基础。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 搜集民间奇闻异事。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 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这是他采 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撰。
通行本为16卷,共400余篇。
后来续有发现,合计近500篇。
卷首有康熙十八年(1679)作者所作《自志》,可知书在作者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
以后又几经修改增补。
故事来源和思想内容《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非常广泛,或
出自作者的亲身见闻,或借鉴于过去的题材,或采自民间传
说,或为作者自己的虚构。
有些故事,虽有摹拟的痕迹,但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生活经验,推陈出新,充实了这些故事
的内容。
暴露现实社会的黑暗《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是暴露现实社会黑暗的作品。
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内有所反映。
如《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以塞官责”而经历的种种
离合悲欢,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
《席
方平》则通过席方平魂赴地下、代父伸冤的曲折故事,写了
官吏的贪赃枉法,人民含冤莫伸。
作品虽写幽冥,其实是现
实生活的投影。
此外,如《公孙九娘》、《野狗》等反映清
朝统治者对无辜人民的血腥屠杀;《乱离二则》写清兵把打
仗时“俘获”的妇女“插标市上,如卖牛马”的野蛮行径,
更具有现实性。
《聊斋志异》还有不少作品写了贪官暴吏、土豪劣绅残害人
民的罪行,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