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一)葛剑雄
对中国文化,要有自信的理由——葛剑雄教授在“沪喀文化讲堂”的演讲

对中国文化,要有自信的理由一一葛剑雄教授在“沪喀文化讲堂”的演讲■从5300年前开始,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大约3800年前,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以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大家认同的是文化,认同的是文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文化自信:第一条,中国文化最适合我们的国情、民情;第二条,中国文化是能够不断更新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条,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讲到文化,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什么是文化。
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以后,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他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
这也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长期的生存、生活、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物质精神财富。
其中的个体就是具体的文化,而总体就是文明。
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我们自己文明的自信。
我们讲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
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不是具体到我们文明中的每一项,也不因为我们讲文化自信,就必须要肯定我们自己的每一项具体文化都一定是最先进的,或者认为我们的每一项具体文化都必须是最好的。
文化自信,是对整体而言的。
那么,什么是中华文明?那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的5000多年里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华文明真有5000年历史吗关于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曾有人提出过疑问。
因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都能找到反映其历史长度的物证,但中华文明除了后人的记载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能够证明5000年文明的实物。
百家讲坛目录

百家讲坛目录(从开播至今的所有节日)百家讲坛2001-2003_人的生与活百家讲坛2001-2003_建筑不是房子百家讲坛2001-2003_论争象牙塔百家讲坛2001-2003_冷眼看热点百家讲坛2001-2003_时代的加速器——数字百家讲坛2001-2003_企业的方向盘——管理百家讲坛2001-2003_社会的源动力——经济百家讲坛2001-2003_文明的发动机——科学百家讲坛2001-2003_与健康手拉手百家讲坛2001-2003_生命的奥秘百家讲坛2001-2003_地球成长史百家讲坛2001-2003_撼天之旅百家讲坛2001-2003_探寻宇宙百家讲坛2001-2003_物理的挑战百家讲坛2001-2003_相识数学百家讲坛2001-2003_不停息的旋律百家讲坛2001-2003_面对缪斯女神百家讲坛2001-2003_智慧的痛苦百家讲坛2001-2003_当茶遇到咖啡百家讲坛2001-2003_传承的神韵百家讲坛2001-2003_清十二帝疑案百家讲坛2001-2003_华夏春秋志百家讲坛2001-2003_文学的个性百家讲坛2001-2003_语言的方程百家讲坛2001-2003_风雅百代存百家讲坛2001-2003_新解《红楼梦》百家讲坛2001-2003_品读《水浒传》百家讲坛2002-2004_女人说话百家讲坛20041230-1231_吴建民盘点2004百家讲坛20041221-1229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百家讲坛20041130-1217_红楼六家谈百家讲坛20041123-1125_教育系列百家讲坛20041109-1112_传奇太后系列百家讲坛20041102-1105_王国维系列百家讲坛20041026-1029_解读张爱玲百家讲坛20041020-1022_钱钟书系列百家讲坛20041014-1019_昆虫系列百家讲坛20040929-1013_张恨水系列百家讲坛20040921-0928_钤记中华百家讲坛20040916-0917_杜甫的文化意义百家讲坛20040907-0914_心灵鸡汤百家讲坛20101224-1231_三言二拍_韩田鹿百家讲坛20101210-1223_传奇王阳明_董平百家讲坛20101204-1209_鲜为人知的杨家将_梅毅百家讲坛20101113-0203_末代皇帝溥仪_喻大华百家讲坛20101023-1112_东汉开国_魏新百家讲坛20101010-1022_竹林七贤_刘强百家讲坛20101001-1009_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_王树增百家讲坛20100830-0913_大明嘉靖往事_方志远百家讲坛20100821-0828_“救时宰相”于谦_郦波百家讲坛20100813-0820_清官海瑞_郦波百家讲坛20100730-0812_抗倭英雄戚继光_郦波百家讲坛20100708-0729_解读《弟子规》_钱文忠百家讲坛20100628-0707_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_王树增百家讲坛20100619-0627_解码关公_梅铮铮百家讲坛20100612-0618_走近曹操_于涛百家讲坛20100610-0611_成语趣谈_吴桐祯百家讲坛20100510-0609_永乐大帝_商传百家讲坛20100416-0509_塞北三朝_第1部分_辽_袁腾飞百家讲坛20100402-0415_鲍鹏山新说《水浒》04_宋江百家讲坛20100328-0401_名相管仲_董平百家讲坛20100311-0327_《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_刘心武百家讲坛20100304-0310_水墨齐白石_吕立新百家讲坛20100214-0303_孔子是怎样炼成的_鲍鹏山百家讲坛20111115-1231_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重放)_王立群百家讲坛20111029-1114_囚徒天子光绪_喻大华百家讲坛20111008-1028_万历兴亡录_方志远百家讲坛20111001-1007_彭林说礼_彭林百家讲坛20110909-0930_唐宋八大家_王安石_康震百家讲坛20110811-0908_春秋五霸_李山百家讲坛20110801-0810_麻辣说三国:跟司马懿学管理_赵玉平百家讲坛20110725-0731_写实徐悲鸿_吕立新百家讲坛20110708-0724_隋唐英雄志_梅毅百家讲坛20110702-0707_信仰的力量_厉华百家讲坛20110628-0704_王树增解读平津战役_王树增百家讲坛20110619-0627_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重播)_王树增百家讲坛20110614-0618_王树增解读辽沈战役_王树增百家讲坛20110514-0612_大隋风云(上部)_蒙曼百家讲坛20040714-0716_海洋生灵百家讲坛20040623-060331_金正昆谈礼仪及身边的礼仪百家讲坛20040629-0702_文明的驻足地百家讲坛20040608-0617_老舍的文学地图百家讲坛20040527-0528_千年少林_马明达百家讲坛2004_未成系列百家讲坛20050713-080301_正说清朝二十四臣_纪连海百家讲坛20051226-1230_周思源也说秦可卿百家讲坛20051220-1221_古代希腊_赵林百家讲坛20051122-1125_地域文化的形成_葛剑雄百家讲坛20051116-1118_经典中的爱情_刘扬体百家讲坛20051108-1216_正说三国人物_周思源百家讲坛20051101-1104_方尔加讲孔子_方尔加百家讲坛20050913-0916_情商与智商_曾国平百家讲坛20050709-0712_郑和下西洋600年祭_毛佩琦百家讲坛20050531-0601_探秘中国汉字_赵世民百家讲坛20050524-0527_汉代国策风云_方尔加百家讲坛20050419-0902_汉代风云人物01-12_易中天百家讲坛20050412-080118_明十七帝疑案_毛佩琦百家讲坛20050402-080201_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百家讲坛20050329-061230_老子与百姓生活_姚淦铭百家讲坛20050308-0311_爱的四重奏_周国平百家讲坛20050301-0907_二战人物_马骏百家讲坛20050202-1209_中国电影百年百家讲坛20050120-0128_《红楼梦》里的配角01-06_周思源百家讲坛20050111-070316_说聊斋_马瑞芳百家讲坛20050104-1208_孔庆东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百家讲坛2005_未成系列百家讲坛20061211-1219_唐史系列01:玄武门之变_孟宪实百家讲坛20061106-1116_唐宋八大家_苏轼_康震百家讲坛20061030-070315_秦代政坛双星——吕不韦、李斯_孙立群百家讲坛20061001-1007_于丹《论语》心得百家讲坛20060917-0930_慈禧(上部)_隋丽娟百家讲坛20060831-070217_明亡清兴六十年_阎崇年百家讲坛20060629-0704_唐伯虎_孙丹林百家讲坛20060612-0615_陆游_孙丹林百家讲坛20060605-0610_鲁迅_孔庆东百家讲坛20060601-0603_《西厢记》中的爱情_李昌集百家讲坛20060418-0628_汉代风云人物13-32_王立群百家讲坛20060327-0801_另类英雄李云龙_徐放鸣百家讲坛20060320-0324_《红楼梦》里的配角07-11_周思源百家讲坛20060212-070901_易中天品三国百家讲坛20110504-0513_商贾传奇_李晓百家讲坛20110420-0503_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部)百家讲坛20110410-0419_英雄项羽_李清泉百家讲坛20110224-0409_大风歌_王立群百家讲坛20110201-0207_中华孝道_朱翔非百家讲坛20110127-0131_名人酒故事_张大千百家讲坛20110122-0223_大国医_罗大中百家讲坛20110114-0121_向诸葛亮借智慧_赵玉平百家讲坛20110104-0113_侠骨柔情陆放翁_杨雨百家讲坛20121024-1115_唐宋八大家_三苏_康震百家讲坛20121016-1018_吟诵李清照_康震百家讲坛20121003-1023_大国医_罗大中(重播)百家讲坛20120824-1002_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百家讲坛20120731-0823_战国七雄_李山百家讲坛20120711-0730_大故宫_第2部_阎崇年百家讲坛20120612-0710_汉武帝的三张面孔_姜鹏百家讲坛20120529-0611_清东陵密码_李寅百家讲坛20120514-0528_拿破仑_马骏百家讲坛20120506-0513_清明上河读宋朝_苏升乾百家讲坛20120428-0505_纳兰心事有谁知_杨雨百家讲坛20120330-0427_大隋风云(下部)_蒙曼百家讲坛20120315-0329_从司马到司马——西晋的历程_孙立群百家讲坛20120224-0314_大故宫_第1部_阎崇年百家讲坛20120205-0223_千秋是非话寇准_赵冬梅百家讲坛20120127-0204_千年一笔谈_钱斌百家讲坛20120114-0126_大话西游_韩田鹿百家讲坛20120101-0113_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_郦波百家讲坛20131226-201412话说聊斋(韩田鹿)百家讲坛20131220-20131225雍正和他的甄嬛们(李寅) 百家讲坛20131212-20131219赵冬梅《司马光》百家讲坛20131128-1212_唐玄宗与杨贵妃(蒙曼)百家讲坛20131125-1126寻找曹操百家讲坛20131105-1124大明脊梁张居正(郦波)百家讲坛2013-1016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百家讲坛2013-1006清代皇陵谜案(李寅、赵英健)百家讲坛2013-1003心怀天下范仲淹百家碗讲坛20130901-0927_女皇武则天(蒙曼)百家讲坛20130825-0831_末代皇族的新生(贾英华)百家讲坛20130802-0824_隋唐考场风云(王士祥)百家讲坛20130720-0801_三国名将_吴国篇(方北辰)百家讲坛20130702-0719_千古一后(周思源)百家讲坛20130616-0701_一个傀儡的力量——汉献帝(姜鹏百家讲坛20130609-0615_端午时节话屈原(杨雨)百家讲坛20060125-0127_楹联的故事_孙丹林百家讲坛20060109-0113_从悲到喜说西厢_李昌集百家讲坛20060102-0411_唐诗的故事_康震百家讲坛20071119-1231_武则天_蒙曼百家讲坛20071107-1116_李清照_康震百家讲坛20071026-1029_传奇紫砂壶百家讲坛20071001-1003_焦裕禄_周文顺百家讲坛20070828-0904_范蠡_孙立群百家讲坛20070701-0705_杨子荣_张望朝百家讲坛20070627-1223_新解三十六计_乔良百家讲坛20070519-0608_我读经典百家讲坛20070507-0517_唐史系列02_贞观之治_孟宪实百家讲坛20070505-0506_我心目中的陈嘉庚_陈毅明,易中天百家讲坛20070501-0504_红旗渠的故事_李蕾百家讲坛20070319-0930_玄奘西游记_钱文忠百家讲坛20070218-0227_于丹《庄子》心得_于丹百家讲坛20070201-0202_慈禧陵寝_赵英健百家讲坛20070115-0131_慈禧(下部)_隋丽娟百家讲坛20070106-0730_王立群读《史记》01_汉武帝百家讲坛20081224-1225_大变动中的中国_甲午风云_王晓秋百家讲坛20081210-1212_范进中举_高日晖百家讲坛20081201-1209_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_毛佩琦百家讲坛20081110-1128_四大爱情传奇_段怀清百家讲坛20081105-1107_京剧大师程砚秋_胡金兆百家讲坛20081103-1104_道光陵寝之谜_赵英健百家讲坛20081013-1031_道光与鸦片战争_喻大华百家讲坛20081011-0126_先秦诸子百家争鸣_易中天百家讲坛20081001-1010_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_王树增百家讲坛20080904-0927_太平公主_蒙曼百家讲坛20080804-0822_胡雪岩的启示_曾仕强百家讲坛20080718-0731_李煜_赵晓岚百家讲坛20080630-0704_抗日名将杨靖宇_张望朝百家讲坛20080623-0625_康熙陵寝_赵英健百家讲坛20080608-0501_王立群读《史记》02_秦始皇_王立群百家讲坛20080607-0125_《红楼梦》中的节日_周岭百家讲坛20080602-0606_解读中医_王新陆百家讲坛20080506-0528_千古中医故事百家讲坛20080501-0505_梅兰芳_翁思再百家讲坛20080414-0424_唐史系列03_唐高宗真相_孟宪实百家讲坛20080331-0411_周岭解密曹雪芹_周岭百家讲坛20080317-0321_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_周汝昌百家讲坛20080302-0601_康熙大帝_阎崇年百家讲坛20130529-0608_成败论乾隆(上)(张宏杰)百家讲坛20130504-0528_盛唐的背影(韩昇)百家讲坛20130328-0503_明太祖朱元璋(商传)百家讲坛20130307-0327_名医是这样成名的(罗大中)百家讲坛20130220-0306_曹操的启示(赵玉平)百家讲坛20130208-0212_长恨歌(蒙曼)(重播)百家讲坛20130127-0219_百家姓_第一部(钱文忠)百家讲坛20130103-0126_大故宫_第三部(阎崇年)百家讲坛20141218-20141229甲午甲午(马俊杰)百家讲坛20141212-20141217三国名将-曹操诸葛亮(方北辰)(重播)百家讲坛20141128-20141211末代皇帝的新生.下部(贾英华)百家讲坛20141122-20141127红楼梦丝绸密码(李建华)百家讲坛20141103-20141121朱棣身后那些事(赵中南)百家讲坛20141022-20141102郝万山说健康第二部(郝万山)百家讲坛20141014-20141021解码汉字(张一清)百家讲坛2014104-20141013王立群说成语(王立群)百家讲坛2014925-2014930六大古都(程遂营)百家讲坛20140917-20140924三国名将(方北辰)百家讲坛20140830-20140916国史通鉴之春秋战国篇(方志远)百家讲坛20140809-20140829王立群读宋史(王立群)百家讲坛20140728-20140808司马光第二部(赵冬梅)百家讲坛20140716-20140727姜鹏品读资治通鉴百家讲坛20140704-20140715成败论乾隆下部百家讲坛2014620-2014603风云唐太宗(韩昇)百家讲坛2014613-2014619名相晏婴(李任飞)百家讲坛2014601-2014612清十二帝后宫疑案(李寅)百家讲坛2014516-2014531刘备的谋略百家讲坛2014511-2014515吴建民评点战国策(吴建民)百家讲坛20140417-2014510大唐英雄传(于赓哲)百家讲坛20140406-20140416崇祯那些年第二部(傅小凡) 百家讲坛20140401-20140405诗经的不老爱情百家讲坛20140317-20140329孙子兵法(马骏)百家讲坛20140217-20140302崇祯那些年(傅小凡)百家讲坛20140124-20140216百家姓第二部(钱文钟)百家讲坛20140119-20140123发现上官婉儿(于赓哲)百家讲坛20140109-20140118大宋迷案(李强)百家讲坛20140103-20140108国史通鉴第一部(方志远) 百家讲坛20141230-20150113马骏品读孙子兵法第二部(马骏)百家讲坛20150114-20150116 改变中国命运的遵义会议百家讲坛20150118-20150124 清案探秘第一部(唐博)百家讲坛20150125-201502xx中国故事·爱国篇有需要这些视频资源的,请与我联系(wxy885888@),本人免费提供!需要者需懂得百度云盘的使用!。
中国的地域文化_葛剑雄

中国的地域文化葛剑雄①(复旦大学上海200433)内容提要: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表现在方言、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它产生的原因是地理环境、移民、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
地域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手段的进步,一部分地域文化将不可避免的会消失,而地域文化越来越趋同也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
以往对地域文化大多属于消极保护,如今只有积极的去做好保护工作,才能避免完全灭绝。
把我们凡是能够保存的古代遗存尽可能的保存下来,不是为了我们今后能够再回到古代,而是让我们能够欣赏、怀念、追忆我们的古代文明。
关键词:中国地域文化特点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7-11讲地域文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
它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和其他周围区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如果这是某一个地域文化,但是它跟旁边的地方或其他地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划分就没有什么意义。
既然要划分,这个空间叫做某种文化,那它必定跟周边至少有一点明显的差别。
例如有些地方吃辣,它周围也吃辣,这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不如把周边区域也划分在一起。
所以我们对地域文化不能简单化,应该讲明它是最能够体现这一范围特点的。
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了,古语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意思就是说,你走出一百里就会发现风就会变;如果再走到一千里以外,那里俗都变了。
风俗就是这样来的。
什么叫风,什么叫俗。
“风”是一种流行,它是一种时尚。
“风”是经常变化的,它不断的更新,所以等走到一百里之外发现这种时尚又变成另一种,它是不够稳定的。
当然在古代一百里恐怕一天走不到,这个范围就比较大了一点。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一)葛剑雄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文字稿)第一讲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葛剑雄教授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
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
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
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
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
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
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
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
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
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
全文:(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
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
2001-2012年百家讲坛目录总表(附MP3版打包下载链接)

Ⅱ中篇
Ⅱ下篇
47.红楼梦里的年 全一系列 49.正说清朝二十四臣(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大太监李连英) Ⅰ正说和珅 Ⅱ正说刘墉
全一系列 全一系列 全一系列 全一系列 54、唐诗的故事(李白、杜甫) -康震 Ⅰ李白 55、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 Ⅰ魏武挥鞭 56、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毛佩琦 全一系列 57、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全一系列 58、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 全一系列 59、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王立群 Ⅰ秦始皇(上) 60、贞观之治 -孟宪实 全一系列 61、我读经典 全一系列 62、玄奘西游记 -钱文忠 全一系列 63、我心中的陈嘉庚 -陈毅明 全一系列 64、新解三十六计 -乔良 全一系列 65、武则天 -蒙曼 全一系列 66、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家具、玉器、瓷器、漆器、杂项) Ⅰ家具 -马未都 67、诗歌唐朝 -莫砺锋 全一系列 68、唐高宗真相-孟宪实 全一系列 69、西厢记 -李昌集 全一系列 70、唐伯虎 -孙丹林 全一系列 71、苏轼 -康震 全一系列 72、于丹《论语》感悟 -于丹 全一系列 73、李清照 -康震 全一系列 74、红旗渠的故事 -李蕾 全一系列 75、范蠡 -孙立群 全一系列 76、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 -王树增 全一系列 77、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易中天 Ⅰ实话孔子 78、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史湘云) Ⅰ -刘心武 79、汉代风云人物 见109 Ⅰ刘邦 韩信 80、解读《三字经》-钱文忠 全一系列 81、传奇太后 全一系列 82、张爱玲 全一系列 83、心灵鸡汤 全一系列 84、王国维 全一系列 85、玄武门之变 -孟宪实 全一系列 86、教育系列 全一系列 87、方尔加讲孔子 -方尔加 全一系列 88、杨子荣 -张望朝 全一系列 89、汉代国策风云 -方尔加 全一系列 90、焦裕禄 -周文顺 全一系列 91、郑和下西洋600年祭 -毛佩琦 全一系列 92、传奇紫砂壶 -康尔 全一系列 93、千古中医故事 全一系列
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个人履历

个人履历葛剑雄,1945年出生于嘉业堂藏书楼所在的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1964年高中毕业后接受师资培训,1965年8月—1978年9月上海市古田中学教师(先后任教英语、政治等学科)、团委书记,1978年10月—1981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3年在职获博士学位,1981年12月留校工作,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3月至今任图书馆馆长。
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地理专业)、校务委员、学术规范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图工委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2007年3月,葛剑雄教授离开担任了3任11年的史地所所长职位,出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仍兼在史地所任教指导博士生。
2013年3月当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学历背景1957年9月-1960年7月上海市长安中学,初中毕业。
1960年9月-1964年7月上海市市北中学(其间病休1年半),高中毕业。
1964年9月-1965年7月上海市教育学院师资培训(市北中学实习),非学历进修教育。
1978年10月-1981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以高中学历考入),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2年3月-1983年9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个人职务葛剑雄是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
现任: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历史人口委员会委员,HISTORICAL GEOGRAPHY编委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等。
授业恩师谭其骧(我国历史地理学家,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2001-2012年百家讲坛目录总表(附MP3版打包下载链接)

Ⅱ中篇
Ⅱ下篇
47.红楼梦里的配角 -周思源
全一系列
48.中国电影百年 全一系列 49.正说清朝二十四臣(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大太监李连英) Ⅰ正说和珅 Ⅱ正说刘墉
全一系列 全一系列 全一系列 全一系列 54、唐诗的故事(李白、杜甫) -康震 Ⅰ李白 55、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 Ⅰ魏武挥鞭 56、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毛佩琦 全一系列 57、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全一系列 58、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 全一系列 59、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王立群 Ⅰ秦始皇(上) 60、贞观之治 -孟宪实 全一系列 61、我读经典 全一系列 62、玄奘西游记 -钱文忠 全一系列 63、我心中的陈嘉庚 -陈毅明 全一系列 64、新解三十六计 -乔良 全一系列 65、武则天 -蒙曼 全一系列 66、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家具、玉器、瓷器、漆器、杂项) Ⅰ家具 -马未都 67、诗歌唐朝 -莫砺锋 全一系列 68、唐高宗真相-孟宪实 全一系列 69、西厢记 -李昌集 全一系列 70、唐伯虎 -孙丹林 全一系列 71、苏轼 -康震 全一系列 72、于丹《论语》感悟 -于丹 全一系列 73、李清照 -康震 全一系列 74、红旗渠的故事 -李蕾 全一系列 75、范蠡 -孙立群 全一系列 76、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 -王树增 全一系列 77、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易中天 Ⅰ实话孔子 78、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史湘云) Ⅰ -刘心武 79、汉代风云人物 见109 Ⅰ刘邦 韩信 80、解读《三字经》-钱文忠 全一系列 81、传奇太后 全一系列 82、张爱玲 全一系列 83、心灵鸡汤 全一系列 84、王国维 全一系列 85、玄武门之变 -孟宪实 全一系列 86、教育系列 全一系列 87、方尔加讲孔子 -方尔加 全一系列 88、杨子荣 -张望朝 全一系列 89、汉代国策风云 -方尔加 全一系列 90、焦裕禄 -周文顺 全一系列 91、郑和下西洋600年祭 -毛佩琦 全一系列 92、传奇紫砂壶 -康尔 全一系列 93、千古中医故事 全一系列
葛剑雄教授莅临我校

葛剑雄教授莅临我校本站2014年10月11日讯(记者赵颖竹)10月11日,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莅临西北大学,并于11日晚7:00-9:00在长安校区法学院报告厅做了题为《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讲座。
西大的学生们积极热情,提前15分钟报告厅内已挤满了人,连过道和走廊都没有空缺的地方。
7点整报告准时开始,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迎接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历史学家葛教授的到来。
整个报告历时两小时,葛教授从恩格斯对文化的定义开始讲起,从中国文化的定义、特点、历史地位、在未来世界的地位等角度,详细论述现今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过程。
首先,针对当前世界关于文化的不同定义,葛剑雄引用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人类物质生产方式是文化生存发展的基础。
其次,在他看来,中国文化具有独立发展,很强延续性,适应和服务农业社会,持有“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的充分自信的特点。
接下来,他讲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原因和方式。
要把文化的“中国制造”甚至“中国创造”作为走出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同时,不要急于对外宣传和推广,如果一味宣传,可能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葛剑雄说,现在要重点抓好走出去的两个先决条件,到时自然水到渠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最后,葛教授以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提下大同”作为演讲的结束,整个过程期间,现场安静有序,同学们深深沉醉于教授的讲述中。
每到精彩之处,同学们情不自禁报以阵阵掌声。
他以极高的学术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知识性与国际性并存的文化盛宴。
接下来进入交流提问环节。
同学们积极踊跃,争相提问。
有同学提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保持个性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葛教授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未来发展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传统文化应该继承,但不能为了继承而继承,就算以后社会找不到传统文化的踪迹,世界还会发展得很好。
”最终,讲座在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文字稿)第一讲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葛剑雄教授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
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
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
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
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
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
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
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
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
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
全文:(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
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您走遍中国疆域,为您讲述中国的地域文化。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将的是关于地域文化。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
比方说咱们北京,可能就说北京文化,你到天津,人家就说是天津文化。
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
所谓它的特点,就要求它跟周围,跟其他地方有不同的。
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
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
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他那个时候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他讲的谚语就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老话了。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
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
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
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
那个俗,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
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
所以这两个词,你们看很形象,一个风一阵风一样这么吹,吹过去又一种风又来了,所以流行是经常变换的,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
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你看俗是人字旁的,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
我们今天讲有的文化,有的追踪下来,有的可能存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比如燕赵文化,为什么叫燕赵文化呢?(燕赵文化就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形成的。
这种地域文化是依托于战国七雄中最靠北的两个诸侯国而产生的。
其地域范围包括:北起今内蒙古南部,辽宁南部,东至渤海,西起山西东部和北部,南至黄河的广大地区。
历来人们多用“慷慨悲歌”来概括燕赵文化的特点。
此说的形成,与燕末发生的荆轲刺秦王有直接的关系。
易水送别那悲壮的一幕和秦王殿上那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足以憾人心魄。
所以至今人们对之难以忘怀。
)所以它一般都要有很长的时间积淀下来,不是那么一下子来个什么风,就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了。
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地域文化,首先一般要了解它的历史。
我们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最近的研究证明,可能五千年还不止。
特别有些发达的地方还更长。
那么这个文明史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整个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在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区。
所以我们整个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它不是完全一样,是由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明构成的。
所以每一种地域文明、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都有它特有的意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地域文化呢?(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其中方言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
正如唐代的贺知章诗中所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可见方言将会伴随着人的一生。
可是有的人,比如清朝的大太监李莲英和同治、光绪皇帝的两朝帝师翁同和,却都不会说自己的乡音了。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第一个地域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方言。
中国到底有多少方言,我看很难(统计)。
我请教过方言学家,他说没有办法弄清楚,什么道理呢?看你怎么分,你分大的有那么几种,那么你再分细的,每一种方言又有很多种小的,他说到底有多少,我们不要去讲数量,就是非常多。
那么特别是中国的南方,我们也会感觉在北方,你出去尽管他讲土话,大致还差不多,大家都能听懂,至少可以交流。
但是你到南方去,我自己南方人,我是浙江人,但是浙江话,浙江南部、中部很多话我都听不懂。
不要说一个省听不懂,就有的时候一个县里面,城里人听不懂乡下人的话,平原的人听不懂山区的话,有的隔一个村讲话就不同了。
那么这个方言,那可是地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平时讲话,我们大家有个感觉,特别是碰到同乡,自己同一方言的人,我一说这种话,那么很自然地就增加人跟人之间一种共同的感情,好象用这种话交流特别亲切,而且的确很多意思好象不用自己的方言就表达不清楚的。
那么,什么道理呢?因为中国就是,我们文字虽然是统一的,大家写的一样,但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因为一直不统一的话,那么各种方言就成为人际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媒介。
那么这个媒介的范围又是固定的。
所以(方言)应该讲是中国地域文化最有特色的一个因素。
这样的话,就往往我们长期以来很多就根据方言来处理人际关系,历史上也是这样。
我远的没有办法说,至少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当时已经存在着不同的方言,并且这个不同的方言还在历史书上都有记录。
那么因为这个方言的关系,所以我们历史上面很多政治势力、政治集团,也就根据方言作为媒介。
我们中国人讲的同乡,有大同乡有小同乡,大的同乡往往是祖籍在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大的省的,就叫做同乡。
但是小同乡绝对有共同的特点,就一定是讲同样方言的,感情就特别亲切。
那么到了进行什么政治活动,往往这些讲同一方言的人,他们就组成一个集团,这倒不是一定说统治者多自私,这比较方便。
他们利益比较容易一致。
当然他也不一定全是自己这个方言的人,但是这个方言的确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比如汉高祖刘邦,刘邦的老家应该是在今天江苏的沛县。
他自己其实真正的祖先是在沛县丰邑这个地方,所以只要是讲这带话的,所谓他的丰沛故人,就是丰沛一带的老乡,就往往得到重用。
那么他起家的时候一帮人都是这个地方的人,所以在汉朝初年,朝廷里丰沛的故人,就是丰沛这一带老家的人就成为很得势的这样一个集团。
那么这种情况呢,以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基本都找得到。
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据说他有一个规定,说这个丞相不能用南人,南方人不行,都一定要北人。
所以宋朝经常有政治上,有南人和北人之间的冲突。
当然这里一方面是政治利益冲突,但是有一个理由,他们讲什么理由呢?南方人讲话他们听不懂,有福建人要做大官,北方人就反对,说他讲话像鸟叫一样,不行啊。
就是这个方言,当然我们透过方言,背后是有政治斗争的,这我们不否认。
但是方言的确起到一个文化中间冲突的作用。
我祖籍是浙江绍兴,有一次我翻绍兴的名人录,一看看见慈禧太后下边大太监李莲英说他绍兴人。
我开始不相信,后来一查,果然他祖籍是绍兴人,但他自己绝对不会说绍兴话。
要他说绍兴的话,,老佛爷怎么让他在身边,怎么听得懂。
所以从明朝开始,凡是要进宫做太监的人,基本上都是北京附近的直隶,就是河北这一带的人,而且都集中几个地方,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讲话宫里的人都听得懂。
如果不是怎么办呢?那小孩子小的太监就要放在老太监的家里养着调教他,让他讲话讲得标准,就是当时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才能够到宫里侍侯。
所以我想李莲英不管他祖籍哪里人,他自己肯定讲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
要不然老佛爷怎么会把他放在身边。
又比如我们知道清朝有个大官,就是戊戌变法的时候,大家可能知道这个名字,就是所谓两朝帝师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
翁同和哪里人呢?常熟人。
江苏常熟,这个地方虽然离开我们上海一百公里,但是我到那里要真正他跟我讲常熟土话的话,我至少有一半是听不懂的。
翁同和是常熟人,他怎么能够做皇帝的老师呢?原来我们再仔细一看,翁同和他并不是生在常熟,因为他家做大官,长期住在北京,实际上他北京长大的。
所以有这个条件,他才能够去做皇帝的老师。
你看翁同和从祖籍来讲,他应该是江苏人,但实际上从地域文化圈来讲,他已经从属于北京这一带的地域文化了。
所以他没有什么语言的障碍。
(我们的先祖曾说过,民以食为天。
所以要想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除了方言之外,了解饮食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讲究吃的国家之一,比如见面打招呼都问,您吃了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八大菜系更可以说是丰富多彩。
另外,宫廷玉膳、风味小吃,也是各有千秋。
这些丰富的饮食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呢?什么样的饮食才最能代表地域文化呢?)第二种因素是什么呢?是饮食。
而且特别是民间的饮食,这有什么道理呢?你说饮食山珍海味的话,它可以运输的。
那么老百姓不能这样,比如我们现在到哪儿都是生猛海鲜,什么广东菜、潮州菜,你说这个是不是就是这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像北京我们以前潮州菜,现在又是上海菜、杭州菜,这个菜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它不能代表地域文化,能够代表地域文化就是北京的老百姓日常他吃的什么,有什么特色,这个才是能够代表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