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具狱》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选读精讲(2)《言语第二》

《世说新语》选读精讲(2)《言语第二》

《世说新语》选读精讲(2)《言语第二》【言语第二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1、尝:曾经2、语:告诉,对……说。

3、若:如果。

4、令:让,使。

5、邪:通假字。

通“耶”。

在问句的末尾,这个位置要注意。

6、然:这样。

7、譬如:比如。

【译文】徐孺子九岁时,曾经在月光下嬉戏,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

比如像人的睛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拓展】:重瞳。

重瞳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圣人,著名的人物有项羽、李煜、晋文公、舜等。

【言语第二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yì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注释】1、孔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子的后代。

小时候很出名,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

后来被曹操杀害。

2、盛:大。

3、为:担任。

在这个意思的时候,后面都是官职。

4、诣:到,拜访。

5、亲戚:古代亲戚的范围比现在的小,指父母兄弟、妻子、侄子等。

现代指因为婚姻而有关系的人。

6、莫:没有不。

7、语之:告诉他。

【译文】: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他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

孔文举来到他家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经过通报后,到前面就坐。

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以前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累世的交情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龚自珍《治狱》原文及翻译(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龚自珍《治狱》原文及翻译(最新整理)

龚自珍《治狱》原文及翻译龚自珍原文:客问龚自珍曰:“子之南也,奚所睹?"曰:“异哉!睹书狱者①。

"“狱如何?”曰:“古之书狱也以狱,今之书狱也不以狱。

微独南,邸抄②之狱,狱之衅皆同也,始狡不服皆同也,比其服皆同也,东西南北,男女之口吻神态皆同也。

吾睹一。

“或释褐而得令,视狱自书狱,则府必驳之,府从则司必驳之,司从则部必驳之.视狱不自书狱,府虽驳,司将从,司虽驳,部将从。

吾睹二。

“视狱自书狱,书狱者之言将不同,曰:‘臣所学之不同。

’曰:‘臣所聪之不同。

'曰:‘臣所思虑之不同。

’学异术,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曰:‘臣所业于父兄之弗同。

'今十八行省之挂仕籍者,语言文字毕同。

吾睹三。

曰:“是有书之者,其人语科目京官来者曰:‘京秩官未知外省事宜,宜听我书。

'则唯唯。

语入赀来者曰:‘汝未知仕宦,宜听我书.'又唯唯。

语门荫来者曰:‘汝父兄且慑我。

'又唯唯。

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曰:‘汝之学术文义,懵不中当世用,尤宜听我书.’又唯唯。

今天下官之种类,尽此数者,既尽驱而师之矣。

强之乎?曰:否.既甘之矣.吾睹四.“佐杂书小狱者,必交于州县,佐杂畏此人矣。

州县之书狱者,必交于府,州县畏此人矣。

府之书狱者,必交于司道,府畏此人矣。

司道之书狱者,必交于督抚,司道畏此人矣.督抚之上客,必纳交于部之吏,督抚畏此人矣。

吾睹五.“其乡之籍同,亦有师,其教同,亦有弟子,其尊师同,其约齐号令同。

十八行省皆有之,豺踞而鸮视,蔓引而蝇孳,亦有爱憎恩仇,其相朋相攻,声音状貌同.官去弗与迁也,吏满弗与徙也,各行省又大抵同。

吾睹六。

“狎富久,亦自富也。

狎贵久,亦自贵也。

农夫织女之出,于是乎共之,宫室、车马、衣服、仆妾备。

吾睹七.“七者之睹,非优、非剧,非酲、非疟,非鞭、非箠,非符、非约③,析四民而五,附九流而十,挟百执事而颠倒下上。

哀哉,谁为之而壹至此极哉!”(取材于《龚自珍全集》)注:①书狱者:明清时期,写刑事判决文书的人,指刑名师爷。

一言绝狱文言文

一言绝狱文言文

一言绝狱文言文
《一言绝狱》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囚犯通过一句话让县令释放他的故事。

以下是该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眼,使盗来而示之。

视其一,则得其十焉。

由是观之,见盗则擒之,千人百物无不得。

于是,晋国之盗,公家不盗而野处。

国人甚苦之。

乃召郄雍而任之,为政于晋国。

上任一月,而盗奔走;上任一季,而盗远亡。

上任一岁,而国无盗。

孔子闻之曰:“一言可以丧邦,不亦宜乎!”
译文:
晋国苦于小偷太多。

有一个人名叫郄雍,具有特异功能,他只要仔细察看小偷的眼光,就可以知道他们偷没偷东西。

一旦发现小偷,他就可以凭着一点线索而将小偷的罪证调查清楚。

而且他的判断丝毫不差。

这样一来,晋国的
盗贼几乎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因此,只要是郄雍经过的地方,就没有小偷敢停留。

不久,晋国的盗贼几乎绝迹了。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感叹地说:“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岂不是很危险了吗?”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建议查阅古文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1、《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白侯之贤》原文及翻译宋濂原文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

予问之曰:“侯定科繇(yáo)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

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

”“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者,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

”“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

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

白侯之贤信已。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译文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

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

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

”“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

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

”“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

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

”我问完,回头对几个儿子说:“以前我听兰溪的吴德基就这么说,现在持正又赞美白侯的德行才能。

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

”解释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

②繇(yáo):徭役。

③赋:税。

④问:问罪,责难。

⑤平:公平。

⑥驭:统帅。

7善:擅长8顾:回头9已:确信2、《南史·侯景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史·侯景传》原文及翻译南史原文:侯景字万景,魏之怀朔镇人也。

少而不羁,为镇功曹史。

魏末北方大乱,乃事边将尔朱荣,甚见器重。

初学兵法于荣部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

后以军功为定州刺史。

始魏相高欢微时,与景甚相友好,及欢诛尔朱氏景以众降,仍为欢用。

《狱中上梁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狱中上梁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狱中上梁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邹阳被囚狱中,身罹杀身之祸,但并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而在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还很有些“不逊”(司马迁语),充分显示了他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也是他“有智略”的表现。

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沈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狱中上梁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狱中上梁王书两汉:邹阳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

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

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

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

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何则?诚有以相知也。

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

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

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中考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

中考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

中考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

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

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

”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

居父母丧,逾大祥①,始食盐酪②。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

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③,解以覆之。

晨留客饮,妻子贷栗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

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十四年卒,年四十八,益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①大祥:在古代,父母去世后一年举行的祭礼叫“小祥”;去世后两年举行的祭礼,叫“大祥”。

②盐酪:盐和乳酪。

在古代,守孝之日不准吃盐和乳酪。

③殣:饿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挟书诵不辍________②周之粟________③谢不受________④或遗之衣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②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3)罗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写出3点)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世说新语(大全5篇)

世说新语(大全5篇)

世说新语(大全5篇)第一篇: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①。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②。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③。

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

”④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⑤。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①陈仲举:名著,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

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

按:这一句说他的言行是士人、世人的榜样。

士:读书人。

②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

这里指走马上任。

揽,拿住;辔,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

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

④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籍,是属官之首。

白:陈述;禀报。

府君:对太守的称呼。

太守办公的地方称府,所以称大守为府君。

廨(xiè):官署;衙门。

⑤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

式,等于表,表彰;商容是商纣时的大夫,当时被认为是贤人;闾,指里巷。

【译文】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

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

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

”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

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①【注释】①周子居:名乘,字子居,东汉时人,不畏强暴,陈仲举曾赞他为“治国之器”。

时月:时日。

黄叔度:名宪,字叔度,出身贫寒,有德行,得到时人赞誉。

【译文】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言语第二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①。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②。

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③?”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④!”【注释】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人。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25.★和尚敬茶【原文】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参考译文】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

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

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

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

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

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阅读训练】1.解释:(1)以:凭借,因为;(2)及:以及;(3)进:进献;(4)待:等待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含蓄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迷惑不解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答案:C (A储蓄;B恭敬;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A.愉快、满意 B.厌恶、不满C.失望、沮丧 D.仇恨、恼怒答:C31.炳烛而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言具狱》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一言具狱
有二人约以五更乙会于甲家,乙如期往。

甲至鸡鸣,往乙家呼乙妻曰:“既相期五更,今鸡鸣尚未至,何也?”其妻惊曰:“去已久矣。

”复回甲家,乙不至。

遂至晓,遍寻踪迹,于一竹丛中获一尸,即乙也。

随身有轻赍音基物,皆不见。

妻号恸谓甲曰:“汝杀吾夫也!”遂以甲诉于官,狱久不成。

有一吏问曰:“乙与汝期,乙不至,汝过乙家,只合呼乙,汝舍不呼,乃呼其妻,是汝杀其夫也。

”其人遂无语。

一言之间,狱遂具。

【注释】
1、期:约定时间
2、期:约定
3、何:为什么
4、去:离开
5、寻:寻找
6、狱:案子
7、舍:丢下
8、具:了解
9、恸:极其悲痛
10、吏(lì):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汉以后,泛指低级官员或吏
卒。

【参考译文】
有两个人相约在五更时去甲家会面,乙按时到了。

甲到了鸡叫的时候,前往到乙家去呼叫乙的妻子说:“既然互相约好五更时会面,现在鸡都叫了,乙为什么还没有到?”乙的妻子惊讶的说道:“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甲)又回到甲家,乙没到。

于是到了天亮,遍地寻找乙的踪迹,在一个竹林丛中找到了一具尸体,就是乙。

随身有的物品,都不见了。

乙的妻子极其悲痛(恸)地对甲说:“你杀了我的丈夫!”于是(乙的妻子)把甲告到了官府,但是这案件久久不能定案。

有一个官吏问甲说:“乙和你约好见面,乙不到,你到乙家,只应该叫喊乙,你丢下乙不叫喊,却叫喊乙的妻子,是你杀了她的丈夫。

”于是那人(甲)没有话好说。

一句话之间,案件就了结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期:约定时间(2)期:约定(3)何:为什么(4)去:离开
(5)寻:寻找(6)狱:案件(7)舍:丢下(8)具了结
2.翻译
(1)既相期五更,今鸡鸣尚未至,何也?
已经约定在五更见面,现在鸡鸣时分还没到,为什么呢?
(2)乙与汝期,乙不至,汝过乙家,只合呼乙,汝舍不呼,乃呼其妻,是汝杀其夫也。

乙和你约好见面,乙不到,你到乙家,只应该叫喊乙,你丢下乙不叫喊,却叫喊乙的妻子,是你杀了她的丈夫。

3.文中乙妻对甲说:“汝杀吾夫也”,一吏也说:“汝杀其夫也”,两个人的依据有什么不同?
乙妻对甲说:“汝杀吾夫也”,只是自己的猜测,并没有真正的证据。

一吏也说:“汝杀其夫也”,是有严密的推理的,因为按照常规,与某人约定见面,而这个人没到,去找的时候,应该叫某人的名字,而只有知道某人不可能在,才有可能脱口叫他的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