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

合集下载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

思考: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 情绪?
• 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 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 奈和惆怅情绪。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 相同点: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 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诗 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 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 不同点:前一首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 些,对故事喜剧化的改造使诗歌的结尾略带 一点亮色;而后一首诗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 悲剧性场面,鲛人孤独地对月流珠,诗人又 何尝不是对月流泪呢?
静夜
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全 诗的意境。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 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 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 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 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 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 宁静、美灯 明
闪 明星
光明
明星 现

点 街灯
自由
街市 美丽 物品 珍奇
幸福
象 天河
浅浅 不甚宽广 美好
牛郎织女 来往 闲游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 象的过程。
思考: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怎样的? 诗人做了那些改造?其用意何在?
达作用何在?
2、“那朵流星”,为什么不用 “颗”?
• “定然”肯定的语气,表达诗人坚定地 相信那么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一定存在的; 表达对牛郎织女天上幸福生活的坚信不 疑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无 比执着。同时,反衬出一种对现实世界 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 说明流星像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 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 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过着相望却不能 相聚的痛苦生活。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静夜》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静夜》

3、比读小结:
• (1)结构相似 两诗 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 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 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 (2)意境相似 这两 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夜 空明净的世界,极空灵、 美丽、优雅,带有浪漫主 义的全新色彩,真切、新 美,了无荫翳,更能有力 地鞭笞现实,引人向上。 • (3)音律和谐 这两 首诗节奏舒缓,有着古典 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 朗读。
比较探究
天上的街市
对光明、自 由、幸福、 美好生活的 向往、追求
静 夜
对时代失望和 对祖国、家乡 和亲人思念的 淡淡的哀伤。
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 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 想和追求。
两首诗的比较:
结构上: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 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写法上:《天》先写景,再以此表 达自己的情感、愿望; 《静》借助传说故事表现诗的内容, 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作者想起这个凄美、哀婉的神话传说,联系到自
己当时的处境,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作者淡淡的
哀伤、惆怅的心情,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对国家命运的忧心。
思考:
“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 “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 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 个设问句。
1.第二节有否回答“天河何处”的问题?
4. 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知道天河在哪里?
答: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 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 "天河何处"的发问。
5.作者看着天河,想到了一个什么神话传说?
答:“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6.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 种 什么感情呢?
• 月光/淡淡, •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 白云/团团, • 漏出了/几点/疏星。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1、天上的街市一、导入你们喜欢在晚上看星星吗?看见星星你们会想起什么?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

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

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

牛郎就照样做了。

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

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

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

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秃去。

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喜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喜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

二、作家作品1、写作背景上世纪初,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依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放弃希望。

他取材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奇特的天街景象,表达出要摆脱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2、作家作品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川乐山人。

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第一首: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第二首: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

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

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

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前言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以郭沫若的两首著名诗歌《七律·长征》和《浣溪沙·渡寒风山房》为例,探讨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诗歌背景《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杰出的长征主题诗。

这首诗歌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惊险历程,表达了革命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持。

通过这首诗歌,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和卓越。

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漫长而辛酸的道路。

《浣溪沙·渡寒风山房》《浣溪沙·渡寒风山房》是郭沫若的爱情诗。

这首诗歌以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清幽幽的山水为背景,描述了诗人与他的爱人恋爱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眷恋之情。

听了这首诗歌,读者不禁被作者的浪漫情怀所打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爱情的殷切与真挚。

诗歌教学设计1. 诗歌欣赏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黑板等媒介,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两首诗歌,重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韵律等方面。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诗歌中描绘的事物、人物、环境等与自己生活的联系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 诗歌背景介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首诗歌,教师可以介绍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等。

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3. 诗歌创作在诗歌欣赏和背景介绍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平面、描写、节日、爱情等题材,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题材和思路完成一首诗歌创作。

在完成诗歌创作后,可以集体朗诵,并进行评价和点评,对于优秀的诗歌还可以进行精选展示。

4. 诗歌朗诵和评价在诗歌创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评价活动。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朗诵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进步的目的。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简析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简析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简析1、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专门像一篇漂亮的童话,宁静而幽雅。

诗人打开那幻想的仓库,用漂亮的彩笔,给我们描画出一幅奇异的天上街市图。

街市上,许多的通明灯火和橱窗里陈设着的无尽珍奇,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颇有一种眩晕的感受。

牛郎和织女,这对相亲恩爱的情侣,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遥遥摆摆地自由来往。

目睹此情此景,不禁让人仰慕,也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因为在我国古代的神话里,牛郎织女的故事,没有欢乐,只有悲伤,是一出使人同情,令人痛心的悲剧。

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动身,展开他浪漫主义的遐想,说天河不甚宽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在喧闹繁华的天街上闲游。

在诗人的笔下,他们生活得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只有欢乐,没有悲伤,从而给予那个古老的神话以崭新的含义。

诗人之因此挥洒他的彩笔,推陈出新,乃是为了古为今用,反衬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污秽和丑恶,引导人们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微波荡漾的感情,低吟浅唱的调子,新巧秀丽的比喻,是这首诗的显著特色。

但使我们更加突出感到的是它具有的强烈的音乐性。

请听:“远远的/街灯/明了,看起来、闪着/许多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看起来、点着/许多的/街灯。

……”真是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这是由于诗人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吸取旧格律诗中的押韵、句短、每句顿数相同这些有益的因素,加以灵活运用的结果。

全诗共4节。

第1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

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

这是由实到虚的联想,联想的交点是“街灯”与“明星”。

地上灯,天上星,差不多上点状的发光体,它们的类似之处,成了诗人进行联想并发挥想像的基础。

这一节诗句工整,比喻专门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如此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制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精妙意境。

第2节,写天上的街市。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漂亮的街市/街市上陈设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其他著作有:诗集《星空》、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2、背景知识:《天上的街市》、《静夜》这2首抒情诗,作于1921年,收入郭沫若早期第二本诗集《星空》.诗人之意并不在于具体地描绘现实,而是抒写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理想,以唤醒人们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的不满.那时国内黑暗的现实,使他对五四以后祖国的美好憧憬归于破灭,陷入了深沉的苦闷,五四过后的革命低潮给诗人带来内心的寂寞与苦闷.《星空》中虽然有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对未来开拓者近代劳工的期望,但就大多数篇章来讲,失望感伤的情绪占据着主导地位.由过去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热情,变成了对缥缈的星空的探索,悲观的色彩胜过了乐观的色彩,而这一切,都是五四运动后的低潮在诗人身上的投影.(《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04 两首诗比较研究
主题思想异同点分析
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体现了诗人广阔的胸怀和深邃的思 想。
不同点
《天上的街市》一诗通过描绘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和美好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而《静夜》一诗则通过描绘静谧的月夜和鲛人泣珠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 家前途未卜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同时,他也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 影响,注重个性解放和诗歌形式的创 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紧 密地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 苦难与斗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意识 。
诗歌主题及风格特点
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爱情、自然、社会、历史等多个方面,但贯穿其中的 是对自由、民主和民族解放的追求。
关注现实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天 上的街市》一诗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的爱情生活,反映了 当时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而《静夜》一诗则 通过描绘静谧的月夜和鲛人泣珠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 时局动荡、国家前途未卜的忧虑。这种关注现实的创作 态度对于现代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求诗人 们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关注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现实 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诗歌作品。
思想感情表达与内涵解读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 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 繁华景象,诗人暗示了现实世界的荒凉 和寂寞,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
往。
同时,诗人也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表 达了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牛 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 厚的象征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美好
爱情和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诗 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反 思。通过天上街市的描绘和牛郎织女的 故事,诗人传达了对自由、爱情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案6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课题:郭沫若诗两首主备人:树林审核:领导签字: 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诗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能够运用这两种手法进行句段仿写。

3、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学法指导1、学习诗歌,朗读是关键。

诗歌所蕴含的意境、情感、哲理等都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去体会。

2、本诗的时代性很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

预习导学一、利用工具书或到网上查询以下内容:郭沫若先生在1921年前后的经历与思想动态,归纳整理后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二、读读写写,并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缥缈珍奇鲛人模糊疏星三、《天上的街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天上街市图,反复朗读并根据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图画描述出来:学习研讨一、预习反馈。

二、初读体会。

自由朗读《天上的街市》,初步把握朗读技巧,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再读,并将朗读技巧(情感、节奏、语调、轻重音的处理等)整理在下面。

二、再读,理解写作技巧。

在诗中,诗人由街灯想到了明星,又有明星想到了街灯,进而想到美丽的天上街市,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你能再举一些类似这样的例子吗?三、美丽的街市上到底有些什么?你能想象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吗?四、诗中的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生活(注意抓住关键词语)?五、你知道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诗人为什么要改变故事结局?回顾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同时结合诗中相关的词语,将你的结论写在下面。

六、熟读成诵。

根据自己对诗的主题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尝试背诵。

七、用学习《天上的街市》的方法与小组同学协作学习《静夜》,并注意解决下列问题:1、诗中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前后两节是怎样的关系?2、3、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4、本诗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点?课堂小结你认为学习诗歌应该掌握哪些技巧?请写在面。

拓展延伸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迢迢(脉(2、迢迢:给下列的字注音。

)皎()擢())结合句意,理解下列的词语。

盈盈:纤纤:几许:3、诗中引用了什么传说?4、为什么“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用诗中语句回答)5、如何理解“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此诗跟《天上的街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巩固提高1、用正楷字将两首诗默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家长签字:2、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请你根据提示完成填空题。

牵牛花开放了,好像月光照在地上,漂泊在外的游子,3、《天上的街市》连用了几个“定能够”和一个“定然”,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考点链接一、 郭沫若的《静夜》中,借神话传说 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二、 快乐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假如你不 够快乐,你应该怎么办?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窗门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1、 结合诗歌内容解释稀释: 覆盖:2、“忧愁”是什么?诗人认为应该怎样对待 忧愁?2、 仿写练习。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 战群儒的风采;读《鲁宾孙漂流记》,我们 可以品尝到鲁宾孙在荒岛上的酸甜苦辣;读 《》, __________________ ;读《》, _______ 。

3、 句子分别指出两首诗中实写与虚写的教后或学后记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课题: 女娲造人主备:树林审核: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感受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探索。

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特别是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文章中表现出的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学法指导1、神话毕竟是神话,它与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本文要注意从多角度体会神话的特点,特别是想象与联想手法的运用。

2、要能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预习导学1、给下列的字注音并组词娲澄澈辟掺搅绵掘寞榛枕藤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的词语及划线的字。

寂寞:莽莽榛榛:非凡:神通广大:绵延:兴高采烈:眉开眼笑:疲惫不堪:3、读课文,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4、划出女娲造人过程的词句,体会文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划出关键的词语)。

学习研讨一、自学反馈。

交流“预习导学”部分的第1、2 题。

二、课文研讨1、朗读课文,然后复述故事。

2、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女娲造人的过程,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不存在的,你能分析出“女娲造人”这一神话传说产生的原因吗?3、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4、讨论交流:谈谈你对女娲的认识,整理在下面。

5、本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两则短文的译文,读后与课文比较一下:译文与课文有哪些区别?作者是借助什么方式使得文章生动、丰满、富有情趣的?课堂小结1、你从《女娲造人》的故事中受到了哪些启示?2、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人类的起源是怎样的?拓展延伸一、天地分开,宇宙形成创世以前,没有天,没有地,只有汪洋一片。

水是最早生出来的东西。

她是宇宙万物的母亲,在她渺无边际的胸膛之上,渐渐长出山来。

山慢慢长大,山体里萌生出后来的天和地。

天是男性,名字叫安。

地是女性,名字叫启。

安和启结合成为天地之神安启,他们生下大气神恩里尔。

思里尔在父母怀中逐渐长大。

他力大无穷。

他将父亲安托起来,远远地送了出去。

于是父亲天与母亲地就被儿子永远地分开了。

恩里尔与大地母亲一起安排宇宙间的事物。

恩里尔和他的妻子宁里尔生出月神和众星辰。

月神纳那在天空中进游,把光芒射向四方。

纳那与妻子甫卡尔生出太阳神奥吐。

太阳神从东山升起,在西山落下。

他与众神一同起床,一同就寝。

恩里尔和大地母亲共同给众星宿规定了远行的轨迹,使之各行其路,互不相扰。

安排好天上的事物后,他们又安排大地上的事物。

他们创造了大地上的万物,还有黑头发的人类。

从此天地间充满了和谐与生气。

1、从文章中看出,天和地是怎样形成的?2、恩里尔是怎样诞生的?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3、本文跟《女娲补天》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4、“安排好天上的事物后,他们又安排大地上的事物” 一句中“他们” 是谁?他们是怎样安排天地间的事物的?5、太阳、月亮、大气、天地各神之间是什么关系?6、“他们创造了大地上的万物,还有黑头发的人类。

”文章并没有写出怎样造人,请联系上文,发挥想象,写出他们造人的经过。

二、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

不料有一年,宇宙忽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

半边天空坍塌下来,天上露出些丑陋的大窟12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的黑黝黝的深坑。

在这大变动中,山林燃起了熊熊的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出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

人类已经无法生存下去,同时又遭受到从山林的大火里逃窜出来的各种恶禽猛兽的残害。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麽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

她没工夫去追究祸乱的成因,赶忙亲自动手,辛辛苦苦地来修补天地的残破。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拣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把苍天上一个个丑陋的窟窿都填补好。

仔细看虽然还有点不一样,远看去也就和原来的光景差不多了。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坍塌,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用来竖立在大地的四方,当作天柱,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像帐篷似地撑起来。

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没有坍塌的危险了。

那时,中原一带,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鼓动洪水,兴波作浪,为害人民。

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禽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残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循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的生活了。

1、这篇文章的题材是:2、给文章拟一个不超过四个字的标题:3、天是被谁弄破的?他为什么要撞破天?4、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5、这篇神话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怎样的愿望?巩固提高1、写出下列形近字的读音并组词藤腾娲祸澈辙掺渗蓬篷概慨2、“这些小人儿在他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人们高兴时常有不同的神情与动作,请想象一下,此时女娲的神情和动作,写在下面。

2、按要求续写句子。

走进校门,便看到一条平直的大道。

大道两旁是一排整整齐齐的松柏,...............请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此时此刻你眼里的松柏。

4、远古时期表现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愿望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考点链接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根据选段回答,大虫的动作行为前后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什么作用?关于武松你还知道哪些故事(至少举一例)?教后或学后记:1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