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后问齐使》PPT课件
赵威后问齐使

• 齐国使者听了这话,很不高兴,行了一礼,说道: “太后这样问话未免失礼了吧。我是齐王派来, 专门问候您老人家的,您却不关切齐王的情况, 反而先问起收成、百姓这些话题,这是不是把贵 贱尊卑的顺序搞错了呢?” 威太后扬着眉毛,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我认为你说得不对。没有收成,百姓怎么生活? 百姓活不下去,齐王还当什么齐王?不问收成、 百姓,先问齐王,这是不是舍本逐末呢?!” “这个……”齐国使者一时语塞。 赵威后紧接着又问:“我听说齐国民间有位隐 士叫钟离子,他现在还好吧?他这个人呢,看见 人挨饿,就给他们粮食吃;看见人受冻,就给他 们衣服穿——这是帮助齐王抚养万民呀,为什么 齐王至今还不重用他呢?” 齐国使者额头渗出了汗,不知说什么好。
分段朗读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 者曰:“岁亦无恙耶?民意无恙耶?王亦 吴洋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 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 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 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 而问末者耶?”
谢谢大家
小组讨论:Leabharlann • 1.讨论文意是什么。 • 2.尝试熟读课文。
文意
• 齐王派使臣去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 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年成可好 吗?人民可好吗?大王可好吗?”使者很 不高兴,说:“我奉齐王的使命来拜见威 后,现在您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人民, 难道是先卑贱而后尊贵吗?”威后说: “不是这样。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 人民?如果没有人民,怎么还会有国君? 哪里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赵威后问齐使的故事
• 赵威后,即战国后期赫赫有名的赵太后。赵惠王死后, 孝成王年幼即位,其母赵太后代为主政,裁夺国事。本 篇上传《赵威后问齐使》的故事,耐人寻味。 赵武灵 王的儿子是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是赵孝成王。惠 文王死的时候,孝成王还年轻,所以国家大事都由孝成 王的母亲赵威太后裁夺。 这天,齐襄王派了一位使者到赵国来拜见赵威后,送 上齐王的亲笔书信,向赵威后致意。威太后连信都没拆 开,就问使者: “齐国今年的收成不错吧?老百姓的日子还都好吧? 齐王的身体还好吧?”
《赵威后问齐使》

史书体例复习:
编排线索: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春秋) 纪传体(史记、汉书)纪事本末体。
以国家为单位记述: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根据编排年代跨史:通史、断代史 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三国志》同为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题 解
(1)赵威后: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 王母。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立,太后 用事。
当,反应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以上三个问题总的来讲是立论,可以分为
四个层次,三个人是三个层次,最后一句是一
个层次,中心句就是最后一个层次里面的<何以
王齐国、子万民乎>,这四个层次体现了赵威后
以民为本,举贤任能的治国思想。这四层文字
的论据的类型是事实论据。这四层文字的结论
是“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
此二士弗(不)业,一女不 朝,何以王(wàng,动词,
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
统治)齐国,子(意动, 以…为子)万民乎?於 ( wū)陵子仲尚存乎?是
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 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
其为人也,上不臣(名词作 动词,向…称臣)于王,下 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 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
人的了解。她说<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说这个人的为人,<是其为人
也>,这个他的为人,怎么样为人处事呢,有粮食的他给
他们饭吃,没有粮食的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他给
他们衣服穿,没有衣服的人他也给他们衣服穿,这句话里
容易考的不外乎就是<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
赵威后问齐使详解之欧阳育创编

时间:2021.02.04 创作:欧阳育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一书,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这本书的编订者是汉代文献学者刘向,这个书的名字也是刘向定的。
其中国别体杂史,和编订者比较重要。
下面来看这一篇散文。
这一篇散文是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的政治失当,严厉的驳斥了,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所以这篇文章主要宣扬的是赵威后民本思想。
赵威后的这个民本思想和我们下面要提到的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很近似。
所以他全文的中心论点,表达的中心就是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这一篇散文是怎么样来阐述赵威后的民本思想的见解呢?是赵威后在齐国的使臣来访的时候连齐王的书信都没有打开就向齐使连珠炮似的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齐王使使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这就是说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进行访问,所以这一句话里头连续有两个“使”字,其中这两个字的词性容易考,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作动词;第二个“使”是使者的意思,作名词。
<书未发>这个“发”字也容易考解释加点的字,“发”就是打开的意思。
赵威后于是就向齐国使者提出问题了,那么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以问答的试展开说理的议论文,这就表现出来了。
赵威后问使者,后面是使者回答,他们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展开议论。
前面《季氏将伐颛臾》是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议论的。
这些都是容易混淆的地方。
于是她提出三个问题,<岁亦无恙耶?>这里的“岁”不要光解释年年岁岁那个岁,还要解释为收成,年成,就是一年庄稼收成怎么样,“恙”字是指疾病,引申一下就是“还好吗?”赵威后问齐使,今年的庄稼收成还好吗?<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从这里看出来这一篇散文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它要表达的主旨是赵威后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那么他如何写的呢,她连珠炮似的提出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庄稼怎么样,第二个问题问齐国的老百姓怎么样,还好吗?第三问才问才问到齐国的君主齐王还好吗?这三个发问用连锁递进的反问的句式从而鲜明的表明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赵威后的民本思想怎么体现出来呢,先问收成,再问老百姓然后问齐王,那么她是把老百姓摆在前面的,就是民贵而君轻,于是这就引起了满脑子封建等级观念的齐国使臣的不满,于是他不悦,不高兴说,<臣奉使使威后>这两个“使”字,前面那个“使”奉使命,第二个“使”才是出使,意思是说奉使命出使到赵国来,<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显然齐国的使臣他是一个满脑子的封建等级观念比较严重的一个人,那么对于赵威后先问岁与民,后问王他想不通。
《赵威后问齐使》课件

5
该寓言故事的寓意
1. 唐代名相魏征曾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船与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历史是由人民 创造的,没有人民哪有家园?
2. 热爱国家,就要热爱人民。人民的智慧和 能量是无限的,只有使人民安居乐业,充分发 挥人民的才智,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美丽,才 不会落后挨打。
赵威后问齐使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 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 恙吧?”
2
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 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6
读一读:
同位之间分角色读,小组内读
演一演:
小组内表演、班内表演
7
理?”
3
完整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 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 成还没有忧患吧?百姓还没有忧患吧? (你们的)大王还没有忧患吧?”使者 (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 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 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 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
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 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 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
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
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赵威后问齐使

古诗文系列:赵威后问齐使
鉴赏:
从语言章法上看,虽然对四人都是用先询 问、继评述、再叹问的形式,但句法却各 自不同,错综变化:问钟离子时,是用 “有粮者亦食”等四个五言句作正反排比 铺叙;问叶阳子时,是用“哀鳏寡”等四 个三言句作并列铺排;问北宫女时,则用 “撤其环瑱”等三个四言句构成因果倒装 变句来评述;问於陵子仲时,又用“上”、 “中”、“下”三个两短一长的“不”字 句构成连续否定的排比。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 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 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古诗文系列:赵威后问齐使
赵威后问齐使: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 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 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 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 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 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 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 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 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综观全文,虽以问构篇,却又显得常 中有变。
古诗文系列:赵威后问齐使
赏析:
一是问句有一般问句与反问句的变化,二 是句式编排上有排比问句与零散问句的变 化。排比问句的运用,增加了文章波澜壮 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在这类整齐的 句式中回环相生,气韵又在前后几组问句 中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整齐 之中,又穿插以参差错落的零散问句,点 染以灵动变幻的一般陈述句;同时排比句 式本身又不拘一格,时出变异句式。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
古诗文系列:赵威后问齐使
译文:
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 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 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 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 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 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 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 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 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
第七章 赵威后问齐使等

涵义:收成决定君主和国家的生存,民心向背则决定了国家 和君位的稳固,两者都是基础,民贵君轻。君主应对民众和 经济加以重视,不应该只为一己之私而忽视了根本。
本文的艺术特色
(2)任贤思想
赵国依靠蔺相如、廉颇、赵奢等贤臣猛将才得以与秦国分庭 抗礼,威后也可能从这一点领悟到了人才的作用。对于齐国 政治上未能人尽其才的现象,她一针见血地予以了揭露,同 时表明了任贤锄奸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威后的任贤思想是 通过四个齐国人的例子展现的:
然而,楚顷襄王即不思报国耻家仇,亦不励 精图治,而是屈服于秦,与秦和亲以图偏安, 日与佞臣为伍,荒淫自恣,但秦国并未灭亡 楚之心,楚国形势相当严峻。楚国的有识之 士纷纷进言,力劝顷襄王发奋图强,内治朝 政,外抗强秦,庄辛便是进言者之一。
背景:楚襄王时的政治形势
庄辛,庄氏,名辛。纪郢人。战国时楚封君。庄 辛看到国内严峻的形势,又看到楚襄王安于现状, 于是力劝他奋发图强,但楚王并未听从。随之招 来了严重后果: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 秦国攻打楚国,楚军兵败,割让楚国上庸、汉北 地区给秦国。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国将领 白起又率军攻打楚国,夺取西陵(今湖北宜昌)。 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再度再攻楚,夺 取楚国的都城郢都,焚毁楚国先王墓地夷陵。楚 王被迫退往东北固守陈都(今河南淮阳)并将都 城迁到陈都。楚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郑重向 庄辛道歉,楚顷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 楚顷襄王收集东部地区的士兵,共得十多万人, 向西收复秦国攻占的楚国长江沿岸十五邑设置郡 县,才使得秦国的东进势头受到一定的遏制。
背景:春秋战国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主张中,也成了部分士大夫的思潮,如《管 子·霸形》:“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 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 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 劳。’”。新思想的萌芽还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春秋时期的用人标准开始突 破了传统的、以血缘亲戚关系论人的旧观念,而是从“德”、“义”、“仁”、 “勇”等衡量人的能力并加以选择使用。这些做法,为孔子体系中的尚贤观念 和道德思想提供了基础。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虽然出现,但社会等 级仍然是十分森严的。
赵威后问齐使

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国别体西汉.刘向全书.12国策.共33篇战国时期,突出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文以问答方式展开议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体现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认为: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轻视人民就是舍弃根本)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第一个使:派遣使者第二个使:使者。
问:聘问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修辞手法:排比反诘句)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修饰词手法;反诘句)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修辞手法:反诘句)(驳论方法:驳论论点)末:民众●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重点突出赵威后:养民,息民孝敬父母的贤人的治国思想)本段:采用的论据属于:事实论据,本段采用的修辞手法;反诘,排比,论证方法:归纳法对比)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论证方法:归纳法)於陵子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赵威后问齐使

第十講
民
民
民:眾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 屬皆从民。 ,古文民。(《說 文•民部》) 土著者曰民,外來者曰氓。
第十講
奉
奉Leabharlann 奉:承也。从手从廾, 聲。(《說文•収部》)
(丰)
第十講
賤
賤
賤:賈少也。从貝戔聲。(《說文• 貝部》)
第十講
後
後
後:遲也。从彳幺夊者,後也。 ,古文後从辵。〖注〗徐鍇曰: “幺,猶 躓之也。(《說文•彳 部》)
第十講
四、學習要點
(一)文字
古今字 說/悅
(二)常用詞 (三)語法
第十講
(二)常用詞
1、辨析 、
后、 後
后 部首:后 本義:君主,帝王→帝王的妻子 後 部首:彳 本義:遲到,走在後面→名詞,次序在後→使動
2、常用詞積累 、
書 發
歲 恙 賤 尊 貴 助 養 業 哀 寡
卹 孤 獨 振 困 窮 補 息 徹 孝 存 索
第十講
振
振
振:舉救也。从手辰聲。一曰奮也。 (《說文•手部》)
第十講
困
困
困:故廬也。从木在囗中。 古文困。(《說文•囗部》)
,
第十講
窮
窮
窮:極也。从穴躳聲。(《說文•穴 部》)
第十講
補
補
補:完衣也。从衣甫聲。〖注〗 ,古文。(《說文•衣部》)
第十講
息
息
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聲。 (《說文•心部》)
第十講
(三)語法
1、詞法 、
詞類活用 先 後 食 衣 業 王 子 臣
2、句法( ) 、 6句
語序
第十講
賓語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 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 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 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 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 使:命令,派遣。使(音事)者:奉使命的人。 者:...的人。问:,问候,聘问,当时诸侯之 间的一种礼节。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 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好吧?百姓还好吧?(你们的) 大王也还好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 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 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 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 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 问末梢的人呢?”
“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
本思潮相一致的。 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
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
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
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
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
.
3
人物生平
赵威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 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 赵威后代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她重视民 生,体恤百姓,因而威信大增。当时赵国虽有蔺相如, 廉颇,平原君支撑门面,但国力大不如前。赵威后刚刚 执政,秦国就发兵进攻赵国。赵国没有实力同强大的秦 国对抗,只好向关系较为密切的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 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赵威后溺爱其子,不 肯这样做,多位大臣力谏均无果。左师触龙最后说服了 赵威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发兵救赵。 《战国策.赵策》记载有《触龙说赵太后》。
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好吧?百姓还好吧 ?(你们的)大王也还好吧?”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 贱而后尊贵者乎?”
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 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 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
• 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书:信,此指齐国给赵 国的国书。 发,启封。
• 岁:年成,收成。 • 恙:忧患。 • 说:通“悦”高兴。 • 不然:不是这样的。然:……的样子。 • 苟:如果。 • 故:哪有,难道。 • 本:根本。 • 末:次要的。
.
6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 邪?”
.
2
文章形成
《战国策》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 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先拟腹稿,临场发挥,事后补 记,研习者借阅誊抄,收藏积累,搜集者记录所知 逸闻趣事,故汉成帝时刘向所见宫廷藏书及搜集所 得,初步成形。 刘向整理:西汉晚期刘向奉诏校阅群书,将所见之 《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 书》等重新编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编订为 33篇,497章, 编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战国纵横家 书搜集并非全部。
.
12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赵威后问齐使
《战国策》
.
1
《战国策》的基本资料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 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 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 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 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 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 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
8
文学赏析
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
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
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
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
轻”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 问舍本而问末耶?”
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
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的人
呢?”
.
7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 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 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 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 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耶?”
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
“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
说。
.
9
.
10
.
11
❖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 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 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 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 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 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 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 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 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