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角度的药品价格分析

合集下载

药品价格控制的伦理和经济学分析

药品价格控制的伦理和经济学分析

药品价格控制的伦理和经济学分析药品价格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涉及到伦理和经济学层面的许多重要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药品价格控制进行伦理和经济学的分析,以深入理解其影响和合理性。

1. 伦理分析1.1 药品价格与公平性药品价格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息息相关。

在伦理层面上,药品的高昂价格可能导致资源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的缺失。

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适当的医疗保健,药品价格需要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控制。

1.2 可及性与可持续性药品价格的控制也与药品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有关。

过高的药品价格可能导致一些人无法负担必要的治疗,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全民健康,必须确保药品的价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能满足人们的长期需求。

1.3 利益冲突的处理药品价格控制还涉及到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冲突。

药品制造商为了获取利润,可能会操纵价格,导致药品价格过高。

然而,政府和患者团体可能会对高药价进行批评,要求合理的价格设置。

在伦理层面上,需要通过平衡各方利益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冲突。

2. 经济学分析2.1 市场失灵与干预药品市场存在许多失灵现象,使得药品价格不能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

市场失灵可以包括信息不对称、垄断市场和需求弹性等。

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价格控制可以弥补市场失灵,确保药品价格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2 供需平衡与价格控制药品价格的控制也与供需平衡密切相关。

药品是一种基本生活必需品,需求相对不变。

然而,药品的供给可能会受到限制,导致价格上涨。

通过价格控制,可以在平衡供需的同时,保证药品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2.3 创新与投资的平衡药品价格控制也涉及到创新药品的研发和投资。

高昂的药品价格可能提供了创新研发的动力,但也可能使患者无法负担新药。

为了平衡创新和可及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制定合理的药品价格政策,鼓励创新同时保证患者的权益。

综上所述,药品价格控制的伦理和经济学分析涵盖了许多重要问题。

在制定药品价格政策时,需要考虑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等伦理要素,同时平衡市场失灵和供需平衡等经济因素。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作者:李向平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30期李向平济源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河南济源 454600[摘要] 目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合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分析当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局限性、药物经济学应用于药品定价中的意义,探讨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对策。

结果品定价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参照药物、价格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对成本基础的药品申报价格开展评估、调整工作。

结论物经济学评价能够显著提升药品定价的科学、合理性,药物经济学评价在我国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仍然还有十分漫长的道路要开拓。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药品定价;评价;应用[中图分类号] R95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053-02[作者简介] 李向平(1969-),男,汉族,河南省济源人,本科,济源市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事管理合理用药。

作为一种十分特殊的商品,药品的复杂特征决定仅仅从成本内容方面难以准确反映其价值,一定要全面考量各个角度、各类因素,以药品价值为基础开展定价工作。

药物经济学作为衡量药品价值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就是通过综合评价药品疗效与成本的关系,全面反映药品价值。

因此,从上世纪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不断将药物经济学评价应用到药品定价中,药物经济学评价积极作用于控制医药费用增长、促进合理用药[1]。

1 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药物经济学是卫生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药物经济学已拥有一定的发展历程,随着现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人们加深对药物学与经济学相互之间联系的认识提供里有利契机,药物经济学已逐步进入人们视野中,也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热点关注。

药物经济学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分别有药品的攻击、需求,药品行业的动态特征,药品价格的变更等,药品经济学对其相应的研究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熟悉药学、临床学、临床流行病学及流行病学等直属学科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知识。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药物经济学选修科论文2006.12.10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各国利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来指导药品定价的不同途径,认为:新药定价时选择合适的参照药物与参照价格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基于成本的新药申报价格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调整,可以有效提高药品定价的合理性。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评价;药品;定价目前, 我国药品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凸现,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 主要包括药价虚高、流通环节过多、不正当折扣让利营销和不合理用药[1 ]。

在全球药品费用仅占医疗费用10 %的背景下, 我国的药品费用占到医疗费用的50 %~60 % ,这的确应进行深思。

高昂的药品费用, 造成社会经济的沉重负担, 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消费者个人,都已不堪重负。

而不合理的药品定价,是上述药品市场问题的源头。

为此, 笔者就如何利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来指导药品定价这一问题参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目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弊端我国现行的药品定价机制, 为药品虚高定价造就了条件。

目前, 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主要是成本加成定价: 根据厂商的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比例,形成出厂价;出厂价加上一定的进销差率,形成批发价; 批发价加上一定的批零差价,形成零售价。

这套定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厂商虚高申报成本。

(2)定价时未考虑药品的治疗成本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即药品的性价比。

在普通商品市场中, 厂家一般也根据成本确定产品价格, 这个价格将受到市场的检验, 如果性价比不够高就会失去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而药品则不然。

由于药品市场的特殊性,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最终能够在市场中胜出的,不是性价比高的产品,而是利润空间大的产品,其原因在于:利润空间大的药品在营销过程中占有优势。

于是, 厂商在药品定价时, 会寻求尽可能高于其真实成本的定价, 而不用担心产品因为性价比低而失去消费者。

药物中的经济学论文论文:浅谈药物经济学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作用

药物中的经济学论文论文:浅谈药物经济学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作用

药物中的经济学论文论文:浅谈药物经济学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作用摘要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药物经济学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

本文对药物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作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药品费用控制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 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 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 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 ] , 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 ] , 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 ] , 以及职业道德教育。

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第二节 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概述
❖ 经济评价指标分为三大类 时间型指标、价值型指标、效率型指标。
❖ 时间型指标是指用来反映项目对所投资金的回收或清偿速度 的指标,如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
❖ 价值型指标是指用来反映项目净收益绝对量大小的指标,反 映项目的获利能力,如净现值、费用年值等。
❖ 效率型指标是指用来反映项目所投资金的使用效率的指标, 如简单投资收益率、内(外)部收益率、效益—成 本比等指标。
0
1
2
3
2000
2000
2000
❖ 治疗成本现值为:
2000+2000X(1+6%)-1 +2000X(1+6% )-2=5667(元)
❖ 基准折现率
是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反映资金时间价值的一个重要参 数,是投资决策者对资金时间价值的估值。 ❖ 机会成本
又称机会损失。指将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有限资源 置于某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置于其他用途时所可能获得 的最大收益。
❖ 3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存在较大差异
文拉法辛、舍曲林与丙米嗪治疗抑郁症方案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方案
不良反应发生率(%)
口干 便秘 视物模糊 心动过速 头痛 失眠 恶心 食欲减退
丙米嗪 58 39
37
19
7
--
-
舍曲林 -
-
-
-
-
-9
4
文拉法辛 37 19
9
7
7
5-
-
❖ 丙米嗪组虽然费用最低,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我国目前医疗资源严重 不足,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更是普遍,丙米嗪是非常适合我国 国情的药物。且丙米嗪的不良反应大多较轻微,没有严重到需停药的程度, 且丙米嗪的治疗费用只需其他两组的1/39和1/55,故认为丙米嗪组是治疗 抑郁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他两组药物成本的 下降(较丙米嗪具更大的降价空间),丙米嗪被其他两组药所取代也在情理之 中。

川芎嗪注射液对比疏血通注射液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川芎嗪注射液对比疏血通注射液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川芎嗪注射液对比疏血通注射液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经济学分析目的比较川芎嗪注射液和疏血通注射液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经济性。

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用药不同分为川芎嗪组66例和疏血通组58例。

以总有效率作为疗效指标,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和经济性。

结果川芎嗪组和疏血通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87.93%,两组药物所花费的成本分别为521.4元、1353元。

结论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川芎嗪注射液较疏血通注射液更有成本优势。

标签:川芎嗪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经济学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选取某三甲医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12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人标准: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药物治疗方案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建议。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所有患者按用药不同分为川芎嗪组66例和疏血通组58例。

1.2 治疗方法川芎嗪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哈尔滨三联药业,规格:40 mg)120 mg;疏血通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博药业,规格:2 mL)6 mL。

两组患者平均疗程均为川芎嗪组10.9天,疏血通组10.7天。

1.3 临床观察和疗效判定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对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百分数。

评分减少%=(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后评分*100%。

根据评分减少%将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

两种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以总有效率来评价。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基于我国药品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

基于我国药品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

基于我国药品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张金金摘㊀要:当前,我国药品的价格虚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已经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这个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㊂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我国药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对我国药品价格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药物价格的上涨㊂若只是从单一的方面选择出手,对药物价格影响甚微,要想真正改善药品的价格,应该利用 组合拳 来降低药物的价格等合理的建议㊂关键词:药品价格;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一㊁研究背景当前,我国仍然存在 看病难㊁看病贵 的问题,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都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也影响了我国医疗改革的趋向㊂高昂的药品价格问题非常明显,有关部门的政策干预也很频繁,目的是消除销售部分中的水分,从而可以降低药品的价格,并可以减轻昂贵的医疗费用的问题㊂虽然政府进行管控的重点药品的价格一直在下降,但是依据市场的发展来定价的药品的价格却不断升高,与国家药品价格有关的制度逐渐失去效力,人们无力负担药品,治疗疾病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药品价格是药品市场的中心,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不仅会影响药品生产企业和批发零售商,而且会对医院和病人的切身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㊂此外,生产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加上各个运行环节的利润分配不合理也是变革的成因所在,对国民经济中的很多可变因素都有很大的影响㊂二㊁我国药品价格现状(一)药价虚高㊂虽然国家药监局在药品价格方面做了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对药品的售价应以实际进价且加价不超过15%为准,但是,医院出售的药品价格远远超过医院购买的药品价格㊂在医院药品定价中,药品价格上涨导致代理商向医院出售的药品价格与医院向患者出售的药品价格之间存在巨大差异㊂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品的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㊂一般来说,同种商品的价格在市场上应该是一样的,即使价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差距也不大㊂同一个效果的药品在市场中的价格差异也很大㊂(二)药品价格与市场需求背离㊂我国药品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背离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㊂第一,在市场中,由于制药企业数量庞大,药品生产商家众多,导致药品的供给量大于药品的需求量,市场需求无法影响药品价格,市场也就操纵不了药品价格㊂第二,药店和医院之间对于购买高价药品存在互相竞争㊂在药品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患者更愿意相信高价药品的效果和质量是好的,因此高价药品更具有销售能力㊂第三,制药的企业在药品价格虚高的情况下并没有带来丰厚的利润,因为药品价格是被追求利润率的中间商和医院抬高,更多的利润是被中间商和医院赚取了,很多制药公司仍然是处于亏损经营状态㊂这一系列因素就会使得企业无法更好地发展,也就不能对新产品进行更好的投资,无法更好地研发质量较高但价格实惠的药品来惠济人们㊂三㊁研究分析及结论建议主成分分析又叫主分量分析,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在众多的指标变量中,选择几个综合性的指标来代表整体的指标变量,即降低维度㊂文章利用我国药品的西药价格指数来代表药品价格,然后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制药企业容量㊁婴儿死亡率㊁消费增值税㊁研发费用㊁流通成本㊁主营业务成本作为解释变量,基于2008 2017年的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模型研究解释变量如何影响药品价格㊂通过SPSS软件运行的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对于高质量的药品的需求量持续增长,药品价格也随之增加㊂制药企业容量增加,表明市场上同质量的产品也随之增多,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药品价格的下降,因此制药企业容量和药品价格呈负向相关关系㊂婴儿死亡率代表的是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可以使人们的住院治疗时间㊁康复时间减短,能使居民处于更健康的状态,那么就会减少对药物的需求量,因此药品的价格会下降㊂由此可知,对药品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的,我国药物价格的形成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㊂对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及分析,我们可以吸取一些教训,也可以得到一些意见和建议㊂首先,可以实行多个产业部门的联动,综合实施到药品的生产㊁运输流通以及原材料进口等多方面,来控制药品价格的上涨变化㊂其次,积极推动医疗资源的基层工作,改善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完善基层医疗服务制度,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切实使居民的身体素质得以改善,从根本上降低对药物的需求;此外,还可以实施药物进口的国家谈判形式,作为全国患者的最大代表,国家层级和医药企业进行面对面的商量价格,来降低药品价格㊂最后,积极推动医药企业的技术革新,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药品的生产率,引进新设备,降低药物的生产成本,从而达到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让技术和政策强强联手,达到更好的效果㊂参考文献:[1]张燕.取消政府定价,药价改革真正破冰2700余种药品价格步入市场化轨道[J].中国经济周刊,2015,27(19):70-71.[2]曹健.政府为何要取消药品价格管制[J].发展,2015,13(8):29-30.[3]陈佩.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及其在特征提取中的应用[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4]杨永恒,胡鞍钢,张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替代技术[J].经济研究,2005,12(7):4-17.[5]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89-217.[6]吴斌珍,张琼,政府药品降价政策的效果评估:1997 2008,清华大学中国财政与税收研究所2010年工作论文[D],2010:1-40.[7]杜念宇,徐程,舒艳,等.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对药品价格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基于医保报销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5(1):88 99.作者简介:张金金,江西科技师范大学㊂001。

基于经济学角度的药品价格分析

基于经济学角度的药品价格分析

基于经济学角度的药品价格分析作者:郑洪珊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摘要]医药费用过高一直是未能解决的严重影响民生的问题。

本文运用经济学知识,对影响药品价格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对政府的药品限价管理分析,发现药品限价手段的局限性。

通过建立医院——药企和医生——患者博弈模型,研究使得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深层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药品价格药品限价信息不对称垄断博弈[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32-022008年12月,广东省物价局发布《关于全省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试行方案》,历史又一次让广东成为吃螃蟹者——社会各界关注的我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先行试点落在广东,新一轮医药价格改革揭开了序幕。

此次改革如往常一样,涉及政府药品价格监管,试图通过药品限价、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等措施来降低医疗药品价格。

医药价格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医疗改革中的难点。

自1997年国家计委第一次降低药品价格以来,全国已进行药品降价二十多次,累计降价金额超过400亿元,其中广东达50亿元,现在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已占到药品总数的20%。

然而,在一系列频繁的药品降价之后,老百姓的感受依然是看病难、看病贵。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政府的一次次医药改革、药品降价成效甚微?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药品的经济学特性药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高不会显著影响销售量。

药品的需求具有及时性和不可预见性。

作为药品的需求方——患者,一般都是因为生病才产生对药品的需求,由于生病非人为可控因素,难以预测,同时治愈所需药剂量也与病情有很大关系。

药品对患者而言是一种必需品,消费者一般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消费量的多少。

因此,患者对于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或称需求缺乏弹性,即相对于价格的变动率,需求量的变动率较小。

1.消费者偏好。

药品是使消费者保持健康、延续生命的关键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