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课文翻译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二册Unit2课文译文及参考答案

一个疑惑不解的小孩提的一个问题促使卡尔·格林思考:虽然他没有贵重的财物,但他在其他许多方面却是富有的。
富足的一生卡尔·格林首次面对这个问题,是在2003年12月初,我第一次为救世军摇铃募捐的时候。
当时我就站在沃尔玛商场入口处门外,对每一位向我的红壶里投入捐款的人都报以一声“谢谢”和一个微笑。
一位穿着整洁的妇人牵着她的幼子向放壶的台子走过来。
她在钱包里摸着找钱时,孩子抬头看了我一眼,问我:“你穷吗?”当时他眼里充满疑惑和好奇,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
“嗯,”我结结巴巴,边想边回答,“我比有些人拥有的多,但比其他人拥有的少。
”母亲因为孩子问了一个在社交上不该问的问题,训斥了他一顿,他俩便匆匆地赶去购物。
但是孩子的问题却一直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我从不认为自己“穷”,但有些事我不可否认。
每当我填1040税务申报表时,我都属于收入最低的档次之一。
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我只出去度过一次假。
我的电视机是黑白的,还是八年前别人送给我的。
然而,想要得到其他那么多人都有的物质的东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念头而已。
我的汽车是1999年的产品,到现在开了十万五千英里,已经很破很旧了,但是它依然可靠。
我的住房不大,但是很安静,住着挺舒心。
我的衣服很适合于我的工作,主要都在户外。
我对计算机的很少的需求,可以在图书馆得到解决。
尽管有些东西我没有,我并不感到贫穷。
这是为什么?五十三年来我一直非常健康。
我不但不生病,而且精力充沛,情绪饱满。
锻炼对我而言是确确实实的快事,我乐意长距离步行,越走越有劲。
我喜爱步行后随之产生的一种“什么都干得了”的心态。
我还十分珍惜我的创作才能。
当我写出美丽的诗句或编造出能把人逗乐的笑话时,我内心感到很富有。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阅读教程2 课文翻译

学会接受教育(Becoming Educated)就这样,我在波士顿大学,处在一个全新的,陌生的,不同的世界。
我突然想到如果我要在这次陌生全新的冒险中成功的话,我就得比我们法学院的同学们阅读更长时间的书籍,而且要读得更加透彻。
我觉得,为了弥补我在早些年所错过的东西,我要比其他任何人更努力工作,花更多时间学习。
我仍然有那样的感觉,我不想我的同事知道我在理解内容,短语,想法,过程这个时间段是多么的艰难。
我不想我的同事知道那件事。
所以我在阅读时不在法学院而在图书馆,研究生宿舍,楼上,那些安静的地方,因为显然没有其他人在那里学习。
所以我会去哪里一个晚上在吃饭之后.我会夹着我的书去图书馆,然后我会阅读到凌晨之后再去睡觉.那些年期间我没能好好睡眠.若是我在晚上得到3到4个小时,我就很幸运了,因为我不得不熬夜.我不得不.教授会为第二天分配作业,并且这些作业必须被阅读和理解否则我就会被落下,我已经落下了,如果我不努力学习,我就会被落的更远.当我被要求在班级里回答问题时我总是高兴的.但是教授不大会提问”女生们”。
特定的受到喜爱的人会经常被提问,然后在一些珍贵的场合,一位教授会进来宣布:“我们今天将要过女生日。
”然后他们会提问女生们。
我们只是忍受,当提及法律课题时,我们不被认为是尖子生。
在春天,比尔吉布森,他和我的新室友约会诺玛沃克组织了一个黑人学习小组,正如我们黑人不得不形成我们自己的。
这是因为我们没被邀请进入任何一个其他的学习小组。
我们组有6/7个成员,比尔和萨还有梅纳德杰克逊收集交流和听取我们怎么做。
我学到的一件事是,我们必须讲出来,问题,事实,案例还是过程。
我们不能仅仅阅读案例,独自在图书馆里学习,正如我以前一直那样,呆在教室里学不到全部。
但一旦我们在学习小组中讲出来了,接下来就变得更简单更容易理解了。
我不时会去罗利街2号看看路易斯是怎么做的。
她总是在看《红书》。
在那里我每次想要和她讨论某件事的时候,她会同时在阅读《红书》上的一则简短的故事。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Unit 1Text AHoward Gardner, a professor of educ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 reflects on a visit to China and gives his thoughts on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Learning, Chinese-StyleHoward Gardner 1 For a month in the spring of 1987, my wife Ellen and I lived in the bustling eastern Chinese city of Nanjing with our 18-month-old son Benjamin while studying arts education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But one of the most telling lessons Ellen and I got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ideas of education came not in the classroom but in the lobby of the Jinling Hotel where we stayed in Nanjing.中国式的学习风格霍华德·加德纳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
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堂。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Lesson 1: A Trip to the Great Wall 乘夏空飞翱翔Today, I'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lesson in the textbook "A Trip to the Great Wall" from the new edi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nglish Course 2. This lesson introduces a lively and memorable trip to the Great Wall of China.As we begin our journey, our eyes are immediately met with breathtaking views. Stretching over 21,000 kilometers across China, the Great Wall is an emblem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Its grandeur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ttract millions of tourists each year.The Great Wall has a history of over 2,000 years. Construction first began during the Qin Dynasty and continued throughout various dynasties. It served as a key defense system, protecting the Chinese empire from invasions. In the present day, it stands as a prominent symbol of Chin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During our trip, w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walk along the Wall and immerse ourselves in its history. The feeling of standing on the Wall, gazing at the vast landscape, was truly indescribable. It was as if we were transported back in time, experiencing the challenges and triumphs of the past.The Wall'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re truly remarkable. Its solid structure is built from layers of brick, stone, and other materials, providing stability and strength. Along the Wall, there are watchtowers strategically located to ensure timely communication and defense.Not only is the Great Wall a historical treasure, but it also offers stunning natural scenery. The Wall winds through mountains, valleys, and even deserts, offering breathtaking views at every turn. We were captivated by the beauty of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enhancing our overall experience.Furthermore, the Great Wall has become a symbol of unity and perseverance. From the hands of countless laborers who dedicated their lives to its construction, the Wall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human determination and ambition.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through unity and hard work, great achievements can be made.In conclusion, our trip to the Great Wall was a truly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t allowed us to appreciate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magnificent architecture, and natural beauty that the Wall embodies. It taught us valuable lesson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and cherishing our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an experience we will cherish for a lifetime.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lesson, we hope to inspire more people to explore and appreciate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wonders of the Great Wall. Let us continue to celebrate and protect this iconic symbol of China's greatness.。
(完整版)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1~6单元A课文翻译及原文整理最新版

Unit1 A Learning, Chinese-StyleUnit2 A A Life Full of RichesUnit3 A Father Knows BetterUnit4 A A Virtual LifeUnit5 A True HeightUnit6 A A Woman Can Learn Anything a Man CanUnit1Howard Gardner, a professor of educ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 reflects on a visit to China and gives his thoughts on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Learning, Chinese-StyleHoward Gardner 1 For a month in the spring of 1987, my wife Ellen and I lived in the bustling eastern Chinese city of Nanjing with our 18-month-old son Benjamin while studying arts education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But one of the most telling lessons Ellen and I got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ideas of education came not in the classroom but in the lobby of the Jinling Hotel where we stayed in Nanjing.中国式的学习风格霍华德·加德纳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1~4单元课文背诵及翻译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1~4单元课文背诵及翻译12 One way of summarizing the American position is to state that we value originality and independence more than the Chinese do. The contrast between our two cultures can also be seen in terms of the fears we both harbor. Chinese teachers are fearful that if skills are not acquired early, they may never be acquired; there is, on the other hand, no comparable hurry to promote creativity. American educators fear that unless creativity has been acquired early, it may never emerge; on the other hand, skills can be picked up later.13 However, I do not want to overstate my case. There is enormous creativity to be found in Chinese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artistic innovations past and present. And there is a danger of exaggerating creative breakthroughs in the West. When any innovation is examined closely, its reliance on previous achievements is all too apparent (the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phenomenon).14 But assuming that the contrast I have developed is valid, and that the fostering of skills and creativity are both worthwhile goals, the important question becomes this: Can we gather, from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xtremes, a superior way to approach education, perhaps striking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poles of creativity and basic skills?Unit 219 Walton set up a college scholarship fund for employees?children, a disaster relief fund to rebuild employee homes damaged by fires, floods, tornadoes, and the like. He believed in cultivating ideas and rewarding success.20 “He?d say, …That fell ow worked hard, let?s give him alittle extra,?”recalls retired president Ferold F. Arend, who was stunned at such generosity after the stingy employer he left to join Wal-Mart. “I had to change my way of thinking when I came aboard.”21 “The reason for our success,” says Walton, in a company handout, “is our people and the way they?re treated and the way they feel about their company. They believe things are different here, but they deserve the credit.”22 Adds company lawyer Jim Hendren: “I?ve never seen anyone yet who worked for him or was around him for any length of time who wasn?t better off. And I don?t mean just financially, although a lot of people are. It?s just something about him—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Sam Walton just makes you a better person.”12 美国人的立场可以概括起来这么说,我们比中国人更重视创造和自立。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原文翻译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原文翻译Unit1Howard Gardner, a professor of educ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 reflects on a visit to China and gives his thoughts on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Learning, Chinese-StyleHoward Gardner 1 For a month in the spring of 1987, my wife Ellen and I lived in the bustling eastern Chinese city of Nanjing with our 18-month-old son Benjamin while studying arts education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But one of the most telling lessons Ellen and I got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ideas of education came not in the classroom butin the lobby of the Jinling Hotel where we stayed in Nanjing.中国式的学习风格霍华德·加德纳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
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堂。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英文翻译中文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英文翻译中文1单元1.Appalled by what their children spend on candy and video games(or, rather, appalled by the degree to which their children’s overspending seems to mimic their own), parents devise ways to lock up their children’s resources.孩子们在糖果、电子游戏上的花费之大令家长们十分震惊(或者更确切地说,孩子们的超支行为似乎是在竭力仿效父母,这令家长们十分震惊),于是家长便设法把孩子们的钱存起来不让他们用。
2、Compounded, that works out to an annual rate of more than 70 cent以复利计算,年息达到 70%以上。
3、 give them unlimited access to their funds, no questions asked, and I provide printed statements I on demand.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我不加任何限制,不做任何询问,我还根据要求随时提供打印的账单。
4、The only way to teach kids to adopt a lo-term perspective is to give them a short-term incentive for doing so.教育孩子们看问题要有长远目光的唯一途径,是让孩子们近期内便能尝到某种甜头,从而激励他们去那样做。
2单元1.Only in america can a billionaire carry on like plain folks and get away with it.只有在美国,一个亿万富翁才能像普通百姓一样,安稳地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式的学习风格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
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堂。
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上。
酒店鼓励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箱。
由于口子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
他还喜欢试着把钥匙往槽口里塞。
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成,因此总塞不进去。
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
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
我和埃伦都满不在乎,任由本杰明拿着钥匙在钥匙的槽口鼓捣。
他的探索行为似乎并无任何害处。
但我很快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饭店里任何一个中国工作人员若在近旁,都会走过来看着本杰明,见他初试失败,便都会试图帮忙。
他们会轻轻握紧本杰明的手,直接将它引向钥匙的槽口,进行必要的重新定位,并帮他把钥匙插入槽口。
然后那位“老师”会有所期待地对着我和埃伦微笑,似乎等着我们说声谢谢——偶尔他会微微皱眉,似乎觉得我俩没有尽到当父母的责任。
我很快意识到,这件小事与我们在中国要做的工作直接相关:考察儿童早期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方式,揭示中国人对创造性活动的态度。
因此,不久我就在与中国教育工作者讨论时谈起了钥匙槽口一事。
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我的中国同行,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对此事的态度与金陵饭店工作人员一样。
既然大人知道怎么把钥匙塞进槽口——这是处理槽口一事的最终目的,既然孩子还很年幼,还没有灵巧到可以独自完成要做的动作,让他自己瞎折腾会有什么好处呢?他很有可能会灰心丧气发脾气——这当然不是所希望的结果。
为什么不教他怎么做呢?他会高兴,他还能早些学会做这件事,进而去学做更复杂的事,如开门,或索要钥匙——这两件事到时候同样可以(也应该)示范给他看。
我俩颇为同情地听着这一番道理,解释道,首先,我们并不在意本杰明能不能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
他玩得开心,而且在探索,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
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让本杰明懂得,一个人是能够很好地自行解决问题的。
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美国中产阶级最重要的一条育儿观。
如果我们向孩子演示该如何做某件事——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也好,画只鸡或是弥补某种错误行为也好——那他就不太可能自行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件事。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他就不太可能——如美国人那样——将人生视为一系列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一个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发现需要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新问题。
把着手教回想起来,当时我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正是体现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且不仅仅是一种意义上的关键之所在。
这件事表明了我们两国在教育和艺术实践上的重要差异。
那些善意的中国旁观者前来帮助本杰明时,他们不是简单地像我可能会做的那样笨拙地或是犹犹豫豫地把他的手往下推。
相反,他们极其熟练地、轻轻地把他引向所要到达的确切方向。
我逐渐认识到,这些中国人不是简单地以一种陈旧的方式塑造、引导本杰明的行为:他们是在恪守中国传统,把着手教,教得本杰明自己会愉快地要求再来一次。
学习应通过不间断的精心塑造与引导而得以实现,这一观念同样适用于艺术。
我们观看了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艺术的情景,他们的娴熟技艺令我们惊讶。
年仅5、6岁的孩子就带着成人的那种技巧与自信在画花、画鱼和动物;9岁、10岁的小书法家写出的作品满可以在博物馆展示。
有一次去两位小艺术家的家里参观,我们从孩子的父母处得知,他们每天练习数小时以完善他们的技艺。
创造力第一?从对创造力的态度来说,优先次序似乎是颠倒了:西方的年轻人先是大胆创新,然后逐渐深谙传统;而中国的年轻人则几乎离不开传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同样可能发展到具有创新的境界。
美国人的立场可以概括起来这么说,我们比中国人更重视创新和自立。
我们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我们各自所怀的忧虑中显示出来。
中国老师担心,如果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辈子掌握不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同样地急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美国教育工作者则担心,除非从一开始就发展创造力,不然创造力就有可能永不再现;而另一方面,技艺可于日后获得。
但我并不想夸大其辞。
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和艺术革新方面都展示了巨大的创造力。
而西方的创新突破则有被夸大的危险。
如果仔细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其对以往成就的依赖则都显而易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现象)。
然而,假定我这里所说的反差是成立的,而培养技艺与创造力两者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从中美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这两极之间获得某种较好的平衡?第二单元富足的一生首次面对这个问题,是在2003年12月初,我第一次为救世军摇铃募捐的时候。
当时我就站在沃尔玛商场入口处门外,对每一位向我的红壶里投入捐款的人都报以一声“谢谢”和一个微笑。
一位穿着整洁的妇人牵着她的幼子向放壶的台子走过来。
她在钱包里摸着找钱时,孩子抬头看了我一眼,问我:“你穷吗?”当时他眼里充满疑惑和好奇,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
“嗯,”我结结巴巴,边想边回答,“我比有些人拥有的多,但比其他人拥有的少。
”母亲因为孩子问了一个在社交上不该问的问题,训斥了他一顿,他俩便匆匆的赶去购物。
但是孩子的问题却一直留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我从不认为自己“穷”,但有些事实我不可否认。
每当我填1040税务申报表时,我都属于收入最低的档次之一。
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我只出去度过一次假。
我的电视机是黑白的,还是八年前别人送给我的。
然而,想要得到其他那么多人都有的物质的东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念头而已。
我的汽车是1999年的产品,到现在开了十万五千英里,已经很破很旧了,但是它依然可靠。
我的住房不大,但是很安静,住着挺舒心。
我的衣服很适合于我的工作,主要都在户外。
我对计算机的很少的需求,可以在图书馆得到解决。
尽管有些东西我没有,我并不感到贫穷。
这是为什么?五十三年来我一直非常健康。
我不但不生病,而且精力充沛,情绪饱满。
锻炼对我而言是确确实实的快事,我乐意长距离步行,越走越有劲。
我喜爱步行后随之产生的一种“什么都干得了”的心态。
我还十分珍惜我的创作才能。
当我写出美丽的诗句或编造出能把人逗乐的笑话时,我内心感到很富有。
通过写作而获得的洞察力,不断地令我惊奇。
而与那么多写作朋友交谈,是我乐趣的主要源泉之一。
但是在我生活中,有一个重要方面我并不那么富有。
在一个对物资财富的追求投入如此之多心力的社会中,我觉得很不自在。
我年轻时曾与一位非常有趣的女士谈过朋友。
她对我说,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
我以为我找到了非同一般的生活伴侣。
后来我就带她到我的寓所。
当时我住的是一个地下室经济型小套间,只有几件陈旧的家具。
唯一新而舒适的椅子是书桌旁的那把。
她来访后不久,我们的关系就急转直下。
她所看重的东西似乎突然有了变化,使我大为震动。
在我的人生旅途上,这仍然是一个最难以忘怀的转折点。
相对于人际关系而言,物质财富对我并不那么重要。
我认为大多数人与我同感——除非当某一物品的缺失会引发社会后果时,人们才会有不同的想法。
电台播放的一个商业广告开头这样说:“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台高档电视…”,购买这种电视机的压力千真万确。
也许每个人真的都想要一台高档电视机,毕竟没有人想做一个无名之辈。
但是没有这样的电视机我也照样活得快乐。
事实上不专注于物质财富,对我而言相当自然。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认为我活得很富足。
临近岁末每当我系上救世军的红围裙时,我的内心会发生变化。
我非但不感到经济上不自在,还开始感到一种真正的归属感。
我摇铃时,人们会停下脚步,给我讲述他们的故事,讲述他们遇到困难时受到帮助对他们多么重要。
我感到我与人助人这件事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在我摇铃的时候,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给我拿来热乎乎的巧克力饮料,留给我一个久不消逝的微笑。
无数的路人向我表达圣诞节的祝愿,使我感到温暖。
“谢谢你在这样的冷天摇铃。
”“要不要我给您弄一杯咖啡?”“你做好事,上帝保佑你。
”十二月是一年中我感到最富足的时候。
由于一个好奇的孩子提了一个简单问题,我在过去的四年中对自己的了解进了一步。
当我审视贫穷究竟意味着什么时,我清楚了我最应感恩的是什么:我的有形和无形的好运气。
第四单元虚拟世界的生活在网上呆了太久,听到电话铃声也会吓一大跳。
显示屏上看多了我男朋友那些一目了然的文字,他的利物浦口音一下子变得难以听懂;而秘书的清脆快速的语调听上去比我想象的要生硬。
时间本身变得捉摸不定——几小时变成几分钟,或几秒钟延伸为几天。
周末原本是我一周的黄金时段,现在却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两天。
在我不再当电视制片人的这三年间,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终端进行的。
我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和校订,利用互联网上的人名地址与同行交流。
我男朋友住在英国,因此两人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电脑维系。
我要是愿意的话,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出门而什么也不缺。
我可以在网上订购食品、网上理财、网上恋爱、网上工作。
事实上我有时独自呆在家里长达三个星期,只偶尔出去拿信、买报纸及日用品。
1996年那一场接一场的暴风雪我大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生活本身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
我开始觉得自己似乎与机器融为一体了,我接收信息,再发送出去,就如同互联网的一个连接点。
其他上网的人也谈到了同样的症状。
我们开始厌恶外面的社交方式。
我们的状况成了批评互联网的人们最害怕见到的一幕。
一下床就上机,不再为发型、服饰、面部化妆烦心,起初看似高级的享受如今却成为一种对生活的逃避,一种缺乏自律的表现。
你一旦开始用网络交际取代人与人的真实接触,要走出这种穴居状态就会相当困难。
我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怯生、谨慎、焦虑。
或者,反过来,当我突然面对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时,会变得过于兴奋,说个不停,爱打断别人的讲话。
我老是担心自己衣着是否得体,担心自己会不会真的忘了穿裙子,只穿着夜间睡觉、白天活动的那件T恤和内衣就出门了。
有时我把电视机开着,让它作为背景声音一直响着,以前我从不这样做。
电视节目中的说话声让人感到宽慰,可那些广告又叫我心烦。
我发现自己沉浸在肥皂剧里,或者不停地收看最新的新闻报道和天气预报。
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每日新闻”、“一线新闻”、“夜间新闻”、有线新闻电视网、纽约一套上收看有关每一条新闻的各种不同视角的报道,尽管它们对我毫无用处。
工作成了次要的。
我决定去看一下自己的电子信箱。
在网上,我发现自己见谁攻谁。
我脾气暴躁,动辄生气。
我觉得我与之通信的每一个人都麻木不仁,认为他们已经忘却还有人真会去读他们那些刻薄伤人的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