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1)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创新实验方案
宣汉县三河学校李红霞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热》的第4课。

为体现空气的热胀冷缩,原实验用一个气球蒙住烧瓶口,然后将烧瓶放入热水里,冷水里,以及常温下的水里,通过观察气球的鼓与瘪来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

我认为实验原型有这些不足:1、气球蒙烧瓶口时,要费很大的劲,学生不易操作,而且气球容易被撕裂;
2、此实验热胀的现象较明显,冷缩不够直观;
3、气球是学生喜爱的玩具,课堂上学生不自觉就玩起了吹气球。

针对这些,我设计了以下实验:1、选两个带试管口的烧瓶,用橡皮软管连接起来;2、一个烧瓶里装上红颜色的水。

3、将另一个烧瓶分别放在冰水和热水里,当放在冰水里,空气收缩,体积减小,另一烧瓶里的水就从管子里流了过来;当放在热水里,空气膨胀体积增大,挤出管子里的水,并且使烧瓶里的水往上升形成喷泉。

改进后的实验我以为有以下优点:1、实验材料都是实验室里常见的,可重复使用,不浪费;2、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直观现象;3、实验过程安全,操作简单方便。

小学科学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科学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科技实践活动方案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电子技术已经深入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不可分割的关键要素。

从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到物联网技术,电子技术的运用愈发广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校社团活动“实践探索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纸电路”项目通过简易且富有趣味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电子元件之间的奇妙互动,进而激发学生对电子学和物理学的兴趣。

项目式学习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纸电路”项目,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基本的电路原理,还能通过亲手搭建电路。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活动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基本的电路知识并认识简单的电路元件(开关、发光二极管等)。

2.科学思维: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分析,将个人的见解和创意转化为可以在纸上完成的电路。

3.探究实践:依据绘制的电路图,实现纸上电路的构建。

4.态度责任: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并增强对科技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活动重难点以及创新点1.活动重点: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电路材料的选择和电路设计工作。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将电路设计思路具体化,并在纸上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对电路设计的理解和掌握。

2.活动难点:随着电路由单灯扩展至三灯、六灯,电路结构趋于复杂化,学生需能够进行小组协作讨论,并设计出相应的电路方案,最终在纸上呈现出来。

3.活动创新点:通过在纸张上粘贴双面导电铜箔胶带、发光二极管、电池、太阳能板、开关,学生得以亲手设计贴近生活电路并点亮发光二极管。

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还使他们能够以一种趣味盎然的方式将电路原理应用于纸上。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什么有关》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什么有关》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什么有关》实验标题: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何种因素有关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电磁铁的极方向与不同因素(例如电流方向、铁芯材料等)之间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实验器材:1.电磁铁:带有线圈的铁心;2.电池:用于供电;3.导线:连接电池和电磁铁;4.磁铁(可选):用于检测电磁铁的磁性;5.金属物品:例如铁钉、纸夹等。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连接电池和电磁铁的导线,确保电磁铁与电池的连接正确、稳定;b.将电磁铁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

2.实验一:电流方向对电磁铁极方向的影响a.将电池的正极和电磁铁的一端连接;b.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c.将电池的正极和电磁铁的另一端连接;d.再次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e.比较两次观察得到的电磁铁极方向变化,并进行分析。

3.实验二:铁芯材料对电磁铁极方向的影响a.将一个铁钉或纸夹放入电磁铁的中心;b.连接电池,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c.将铁钉或纸夹取出,并将其放在电磁铁的一侧;d.再次连接电池,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e.比较两次观察得到的电磁铁极方向的变化,并进行分析。

4.实验三:电流大小对电磁铁极方向的影响a.使用一个电流较小的电池连接电磁铁,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b.更换为一个电流较大的电池连接电磁铁,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c.比较两次观察得到的电磁铁极方向变化,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电磁铁的极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电磁铁的极方向也随之改变。

2.铁芯材料对电磁铁的极方向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在电磁铁中加入铁钉或纸夹等铁质物品时,电磁铁的极方向会发生变化。

3.电流大小对电磁铁的极方向同样有影响,电流越大,电磁铁的极方向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电磁铁是由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的磁场形成的,并且电磁铁的极方向是与电流的方向相关的。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一、实验课题名称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的磁力》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舜德小学秦少奇三、正文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和难点。

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实验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也是本节的关键和重点。

电磁铁的磁力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第2课。

这节课既是对电磁铁的研究,又是对电磁铁听话的初步感知,是“听话的电磁铁”这一章承前启后的一节关键课。

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教材是从各组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回形针数量不同,来引出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从而导入课题。

导入平凡、无新颖。

(2)教材实验,用电磁铁吸起回形针的个数,衡量电流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

(3)教材实验,用电磁铁逐项逐项、单项式试验它的磁力大小的。

这当然无直观对比性,效率也不高。

(4)教材纯粹电磁铁实验,没有与单元课题《听话的电磁铁》巧妙的结合。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创新导入,魔术表演,将电池节数隐藏在背面操纵,磁力说增就增,说减就减,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2)创新装置,用电磁铁试验的对比项在同一个装置中同时进行,增强直观对比性,更能提高实验效率。

(3)创新材料,用大头针代替回形针,会更细致、准确地衡量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4)改进实验过程,首尾呼应,紧扣课题,与单元课题巧妙的结合。

4、实验器材演示课件、一号电池8节、开关、电池盒8个、铁芯5个、大头针1盒、小烧杯3个、塑料夹子3个、带绝缘皮的铜线3米、自制装置板。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1)实验原理:A、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B、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实施科学实验来深化对日常生活中物质面上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认识。

针对当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本文结合实际,采用《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的标准化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了实验设计。

第一部分验背景本次实验创新的探究课题是: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实质的物质,但其实它又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并且形成了一个容器中的空气层。

探究这个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相关科学知识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实验内容及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实验台、密封容器、空气泵,以及温度湿度测试仪。

2.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先用温度湿度测试仪测量一个密封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3.使用空气泵,将空气压入容器内,观察空气在容器内的分布,并记录容器内部温度和湿度变化情况。

4.通过计量,比较空气压入和不压入容器前后的温度湿度和体积变化情况,总结空气是如何占据空间的。

第三部分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发现在空气的压入之后,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升高,而且体积也明显变大了。

从实验结果来看,当空气被压入容器中,空气的压力会使容器的体积变大,这说明空气在容器内占有一定的空间。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第四部分论本次实验归纳总结如下:1.在空气压入容器时,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升高,而且体积也明显变大。

2.空气的压力会导致容器的体积变大,说明空气在容器内占有一定的空间。

3.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总结本文通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标准化设计,针对探究课题“空气占据空间”,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授课教师姓名:李悦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一、实验目标:1、知识与技能(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

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磁铁让曲别针在空中跳舞”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磁铁的力量”。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西海小学王绍亭一.实验设计意图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

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几个小实验:一是将吸管伸向水里,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用橡皮泥堵塞瓶口,并插吸管,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创新实验一:1.用橡胶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玻璃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3.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二: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三: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

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一)自制小喷泉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二)有魔法的空瓶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答案:水面上、水中、水底。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授课教师姓名:李悦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一、实验目标:1、知识与技能(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

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孔成像演示装置仪
卢龙县燕河营镇燕窝庄小学秦香云
一.实验设计意图
1.《小孔成像》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中的教学活动。

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2、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材料:
蜡烛、磨砂玻璃、白色屏板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

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

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 不直观。

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B. 难操作。

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 不全面。

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 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1、白天上课时,一般阳光比较强烈,不易观察到烛焰的像;
2、由于空罐前后距离较短,很难观察到烛焰的各种成像情况;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
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金点子案例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方案——大气压的存在
昌邑市育秀学校王鲁英指导教师:王鲁英
一、实验名称:小孔成像二、实验目的:小孔成像的特点
三、实验所需器材:八宝粥空瓶一只、薄膜、纸杯四、实验装置及说明: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将八宝粥空瓶有口的一端割掉,扎上薄膜;将纸杯去底,套在有薄膜的一端;八宝粥空瓶的另一端扎上小孔;
2.点燃蜡烛,将有空的一端对准烛焰,调节距离,直到在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3.调节孔与烛焰的位置,再观察像的变化。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小孔成像的实验在课本上是学生的动手实验,但总是薄膜上的像在教室展示时,非常不清晰,我发现用套上纸杯却非常清晰,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
瓶各一个。

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
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二)有魔法的空瓶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
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
什么位置?”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答案:水面上、水中、水底。

此环节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找出答案。

设疑“怎样才能让乒乓球浮到水面上来呢?”说着,慢慢拧开瓶盖。

让学生思考原因。

感受瓶中空气的存在。

再次设疑“怎样让乒乓球反复听我们的话,让它到哪里,它就到哪里呢?”
2.连接装置。

3.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六、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一)变零散的个体为整体,增强了连贯性
我将课本上设计的几个小实验加以改进,从开课设疑到最后整体感知,用的是同一装置,更有连续性。

(二)变抽象为形象,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
通过我的改进,学生能借助“有魔法的空瓶”这个游戏,清晰的看到乒乓球的变化,实验现象形象、直观。

(三)变厌学为乐学,增强趣味性
改进后的实验,变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为看的见摸得着,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四)变浪费为环保,提高实验器材利用率
实验用可以重复使用的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实验无污染,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同时提高了实验器材的利用率。

这节课是在教学反思中逐步成型的,对教法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创新,围绕课题《认识空气》,改进实验器材,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可以大胆的发挥想象)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乒乓球“听”我们的话?)。

刚刚接触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我,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向他人学习是我参加这次大赛的初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