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上册 几何证明的总结与练习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 几何证明的总结与练习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 几何证明的总结与练习

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知识整理

一、知识梳理: 1、有关概念: 命题、公理、定理

(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命题的形式: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中,结论正确的是真命题,结论错误的是假命题。

(2)公理: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3)定理: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为真命题,且可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4)逆命题和逆定理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定理是互逆命题,那称它们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 2、重要定理: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如图: ∵MN 垂直平分线段AB

∴PA=PB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如图: ∵PA=PB

∴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 定理: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 ∵OP 平分∠AOB PD ⊥OA ,PE ⊥OB

∴PD=PE

逆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如图: ∵PD=PE PD ⊥OA ,PE ⊥OB

∴OP 平分∠AOB

★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

(注意:必须先证明两个三角形都是RT ⊿,才能应用本判定定理;以前所学的ASA 、AAS 、SAS 、SSS 这四条判定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仍然适用。)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如图: ∵∠C=90° ∴∠A+∠B=90° 定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中点→想一半)

如图: ∵∠ACB=90°, 且点D 是AB 的中点 ∴AB CD 2

1

推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M N

B

A P A

B O

D E P A C B A C

B

D A

如图: ∵∠C=90°,∠A=30° ∴AB BC 2

1

=

推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一,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如图: ∵∠C=90°,AB BC 2

1

=

∴∠A=30°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 ∵∠C=90°,

∴2

2

2

AB BC AC =+

(222c b a =+)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如图: ∵222AB BC AC =+,

∴⊿ABC 是RT ⊿,且∠C=90° ★基本轨迹

轨迹1: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轨迹2: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轨迹3: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这个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二、基本方法:

1、几何证明的分析思路:

从结论出发,即:根据所要证明的结论,去寻找条件。

例如:要证线段相等,则必先证:①⊿全等,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到线段相等;②角相等,然后利用等角对等边(前提:在同一个三角形中)③寻找中间变量,然后利用等量代换得出结论;④观察图形,看是否可以直接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或角平分线定理来得出结论。

要证角相等,则必先证:①⊿全等,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到角相等;②线段相等,然后利用等边对等角(前提:在同一个三角形中)③寻找中间变量,然后利用等量代换得出结论;④观察图形,看是否可以直接利用角平分线逆定理来得出结论。

要证垂直,则必先证:①两条直线所夹的角为90°;②先证等腰三角形,然后利用“三线合一”来得出结论(前提: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要证三角形全等,则必先要从已知找条件,看要判定全等还却什么条件,然后再去寻找! 从已知出发,即:根据所给条件、利用相关定理→→直接可得的结论。 例如: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相等。

已知角平分线→→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或角相等。 已知直线平行→→角相等。

已知边相等→→角相等(前提:在同一三角形中)。 2、几何图形:

必须先观察图形,找出其明显的特征(一般来说:很多结论在图形中是完全能够看到的!) 三、基础训练

轨迹

1、到定点A 的距离为4cm 的点的轨迹是 。

2、经过点P 、Q 的圆的圆心轨迹是 。(怎样画)

3、到∠AOB 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 。(怎样画)

A

C

B

a

b

c

A

D

E

1、已知,在⊿ABC 中,AB=AC ,DE 是AC 边的垂直平分线,AB=8cn ,BC=6cm ,则⊿BCD 的周长是 。

2、已知,在⊿ABC 中,AB=AC ,DE 是AC 边的垂直平分线,AB=16cm ,且⊿BCD 的周长是30cm , BC= 。

3、已知,在⊿ABC 中,AB=AC ,DE 是AC 边的垂直平分线,∠A=30°,则

BCD= 度。 角平分线

1、如图,在RT ⊿ABC 中,∠B=90°,AD 平分∠BAC ,若AC=8,BD=3,则⊿

ADC 的面积为 。

直角三角形有关内容

1、在RT ⊿ABC 中,∠A=90°,∠B=35°,则∠C= 度。

2、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和高分别为8cm 、5cm ,则面积为 。

3、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斜边和斜边上的中线的和为24cm ,则斜边长为 。

4、在RT ⊿ABC 中,∠A=90°,BC=8,AC=4,则∠C= 度。

5、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12,那么斜边上的中线

为 。

6、在RT ⊿ABC 中,∠ACB=90°,CD ⊥AB ,∠ACD=30°,若AD=4cm ,则AB= cm 。

7、如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等于腰长的一半,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度,底角为 度。

8、如果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度,底角为 度。

9、已知两点)1,1(,)3,2(--B A ,则AB= 。

10、已知,在RT ⊿ABC 中,∠C=90°,CD 是边AB 上的中线,CD=5cm ,∠A=30°,那么边BC= cm 。 四、解答题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A 坐标为)3,1(,点B 坐标为)2,2(-,点C 坐标为)4,0(-, 1)判断⊿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求BC 边上中线的长。

2、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点P 坐标为),(m m ,且点P 到点)3,2(-A 、)2,1(--B 的距离相等,求m A B C D A B D

C

3、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4(,)2,1(,在x 轴上找一点C ,使得∠ACB=90°,求点C 的坐标。

4、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反比例函数x

y 8

图像上的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2(m 、)2,(n ,点C 在x 轴上,且⊿ABC 为等腰三角形,求点C 的坐标。

5、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中,∠B=90°AB=3,BC=4,AD=13,DC=12 ;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6、如图,已知⊿ABC 中,∠C=90°,D 是BC 上一点,AB=17,AD=10,BD=9,求AC 的长。

7、已知: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BD=CD ,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 、F , 求证:EB=FC

B

C

A

D

A C B

D A

8、已知:如图,CD 垂直平分线段AB ,AB 平分∠CAD , 求证:AD ∥BC

9、已知:如图,AD=BC ,BE ⊥AC 于点E ,DF ⊥AC 于点F ,且BE=DE 求证:AB ∥CD

10、如图,已知AD ⊥BD ,AC ⊥BC ,E 为AB 的中点,试判断DE 与CE 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11、如图,已知AG ⊥BD ,AC ⊥BG ,E 是AB 的中点,F 是CD 的中点,则EF ⊥CD ,请说明理由。

A B D C F E E

D

G

C

B

A D

12.如图,∠AOB=?

60,OP平分∠AOB,PE⊥OA于E, PF∥OA交OB于F,如果PE=3,求PF 的长。

F P

B

O

A E

13.如果,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对角线AC、BD的中点,如果∠ABC=∠ADC=?

90。求证:EF⊥BD。

E B C

D

A

F

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5.6几何证明举例

§5.6 几何证明举例(2)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 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3. 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直尺、圆规、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写出证明的过程,注意几何证明的三步)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真命题吗?怎样证明。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 法1 证明:过点A作∠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D ∴∠BAD = ∠CAD (角平分线定义) 在△BAD与△CAD中 ∵AB = AC (已知) ∠BAD = ∠CAD (已证) AD = AD (公共边) ∴△BAD≌△CAD(SAS) ∴∠ B = ∠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法2 证明:作BC边上的中线 AD ∴ BD = CD (中线定义) 在△BAD与△CAD中 ∵AB = AC (已知) BD = CD (已证) AD = AD (公共边) ∴△BAD≌△CAD( SSS )

∴∠B = ∠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吗,怎样证明它的正确性? 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在如图,在△ABC中,∠B=∠C 求证:AB=AC 证明:作AD⊥BC,垂足为D 则∠ADB=∠ADC=90°(垂直的定义), 在△ABD和△ACD中, ∵∠B=∠C (已知), ∠ADB=∠ADC=90°(已证) AD=AD (公共边) ∴△ABD≌△ACD (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证明: (鼓励学生当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听) ①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60°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精讲点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 性质2: 2、数学语言表达: 性质1:性质2: 在△ABC ∵ AB=AC ∵ AB=AC ∴∠B= ∠C ① AD平分∠BAC (等边对等角) ②AD⊥BC ③ BD=DC ( ①,② ,③均可作为一个条件,推出其他两项 ) (三线合一) 四、典例精析 例1 已知,D是△ABC内的一点,且DE=DC,BD平分∠ABC,CD平分∠ACB 求证:AB=AC

八年级上数学几何证明练习题

C A B C D E P 图 ⑴八年级数学(上)几何证明练习题 1、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在BC 上任取一点P ,作PQ ∥AB 交AC 于Q ,作PR ∥CA 交BA 于R ,D 是BC 的中点,求证:⊿RD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 2、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D 是AC 的中点,AE ⊥BD ,AE 延长线交BC 于F ,求 证:∠ADB=∠FDC 。 3、 已知:在⊿ABC 中BD 、CE 是高,在BD 、CE 或其延长线上分别截取BM=AC 、CN=AB ,求证: MA ⊥NA 。 4、已知:如图(1),在△ABC 中,BP 、CP 分别平分∠ABC 和∠ACB ,DE 过点P 交AB 于D ,交AC 于E ,且DE ∥BC .求证:DE -DB=EC .

5、在Rt △ABC 中,AB =AC ,∠BAC =90°,O 为BC 的中点。 (1)写出点O 到△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的大小关系(不要求证明); (2)如果点M 、N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AN =BM ,请判断△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6、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 到D ,延长BA 到E ,AE=BD , 连结EC 、ED ,求证:CE=DE 7、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A =90°,BD 平分∠ABC ,DE ⊥BC 且BC =10,求△DCE 的周长。 A B C O M N

几何证明习题答案 1. 连接AD,由△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AD垂直AC,且AD=BD,∠DAQ=∠DBR=45度, 又由平行关系得,四边形RPQA为矩形,所以AQ=RP, △BRP也是等腰直角三角行,即BR=PR,所以AQ=BR 由边角边,△BRD全等于△AQD,所以∠BDR=∠ADQ,DR=DQ, ∠RDQ=∠RDA+∠ADQ=∠RDA+∠BDR=90度, 所以△RDQ是等腰RT△。 2. 作AG平分∠BAC交BD于G ∵∠BAC=90°∴∠CAG= ∠BAG=45° ∵∠BAC=90°AC=AB ∴∠C=∠ABC=45° ∴∠C=∠BAG ∵AE⊥BD ∴∠ABE+∠BAE=90° ∵∠CAF+∠BAE=90°∴∠CAF=∠ABE ∵AC=AB ∴△ACF ≌△BAG ∴CF=AG ∵∠C=∠DAG =45°CD=AD ∴△CDF ≌△ADG ∴∠CDF=∠ADB 3. 易证△ABM≌△NAC.∠NAM=∠NAE+∠BAM=∠NAE+ANE=90° 4. 略 5.(1)因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点是三角形的外心, 所以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距离相等; (2)△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连接OA,如图, ∵AC=AB,∠BAC=90°,∴OA=OB,OA平分∠BAC,∠B=45°, ∴∠NAO=45°,∴∠NAO=∠B, 在△NAO和△MBO 中, AN=BM ,∠NAO=∠B ,AO=BO , ∴△NAO≌△MBO,∴ON=OM,∠AON=∠BOM, ∵AC=AB,O是BC的中点,∴AO⊥BC, 即∠BOM+∠AOM=90°,∴∠AON+∠AOM=90°, 即∠NOM=90°,∴△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6. 延长CD到F,使DF=BC,连结EF ∵AE=BD ∴AE=CF ∵△ABC为正三角形∴BE=BF ∠B=60° ∴△EBF为等边三角形∴角F=60°EF=EB 在△EBC和△EFD中 EB=EF(已证)∠B=∠F(已证)BC=DF(已作) ∴△EBC≌△EFD(SAS)∴EC=ED 7. 周长为10.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1.如图,△ABC、△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E在AB上.求证:△CDA≌△CEB. 2.如图,BD⊥AC于点D,CE⊥AB于点E,AD=AE.求证:BE=CD. 3.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F,AC=DE,∠A=∠D. (1)求证:AC∥DE; (2)若BF=13,EC=5,求BC的长. 4.如图:点C是AE的中点,∠A=∠ECD,AB=CD,求证:∠B=∠D. 5.如图,点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 求证:AE=CE. 6.如图,BE⊥AC,CD⊥AB,垂足分别为E,D,BE=CD.求证:AB=AC. 7.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FD.求证:AE=FB.8.如图,在△ABC中,AC=BC,∠C=90°,D是AB的中点,DE⊥DF,点E,F分别在AC,BC上,求证:DE=DF. 9.如图,点A、C、D、B四点共线,且AC=BD,∠A=∠B,∠ADE=∠BCF,求证:DE=CF.10.如图,已知∠CAB=∠DBA,∠CBD=∠DAC. 求证:BC=AD. 11.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B∥DE.12.如图,AB∥CD,E是CD上一点,BE交AD于点F,EF=BF.求证:AF=DF.13.已知△ABN和△ACM位置如图所示,AB=AC,AD=AE,∠1=∠2. (1)求证:BD=CE; (2)求证:∠M=∠N. 14.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为D,E. 求证:△ACD≌△CBE. 15.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BAE=∠BCE=90°,且BC=CE,AB=DE.求证:△ABC≌△DEC. 16.如图,在△ABC中,AB=CB,∠ABC=90°,D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边上,且BE=BD,连结AE、DE、DC. ①求证:△ABE≌△CBD; ②若∠CAE=30°,求∠BDC的度数. 1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接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 (1)FC=AD; (2)AB=BC+AD. 18.如图,在△ABC中,DM、EN分别垂直平分AC和BC,交AB于M、N两点,DM与EN相交于点F. (1)若△CMN的周长为15cm,求AB的长; (2)若∠MFN=70°,求∠MCN的度数. 19.已知△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F. 求证:∠BAF=∠ACF. 20.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B=90°,AC=BC,D为BC边上的中点,CE⊥AD于点E,BF∥AC交CE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垂直平分DF.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 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 )0,0(>≥=b a b a b a ;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0,0(≥≥=?b a ab b a 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a+b) ≥0) ).0,0(≥≥=?b a ab b a =a ≥0,b>0) n =≥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 2+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3.求根公式2b x a -±=:1222b b x x a a ---= , = ; △=2 4b ac -≥0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2 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 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 知识点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6.1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 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 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0,0(≥≥=?b a ab b a 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c c c ≥0) ).0,0(≥≥=?b a ab b a a a b b =a ≥0,b>0) ()n n a a =≥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 2+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3.求根公式x =:12x x ==; △=2 4b ac -≥0 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2 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8.1.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那么对于x 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 ,变量y 的对应值叫做当x=a 时的函数值 18.2 正比例函数 1. 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 2.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kx (k 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气质常数k 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

上海沪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期中试卷一

上海沪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期中试卷(一) 1 / 3 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期中考试-1 一、填空:(每题2分,共24分) 1、把一元二次方程x x 2)1(2=-化为一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1-__________(填“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x x x 6322-=-的根。 3、不解方程,判断方程224515x x x x -=+-根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62=+-x x 5、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2=+--x x 6、当x 取________________时,式子3392-?+= -x x x 有意义。 7、化简:_________________273=-a 8、若最简二次根式1522+x 与172--x 是同类二次根式,则_________=x 9、化简:___________________)27()57(22=-+- 10、当m 取_________________时,方程023)2(1=-+--x x m m 是一元二次方程。 11、三角形两边的长是3和4,第三边的长是方程035122 =+-x x 的根,则该三角形的周 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关于x 的方程0122=--x k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39±= B 、 33-=- C 、 932=- D 、39-=- 14、下列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3 1 B 、122++x x C 、 12+x D 、22c 15、在二次根式2 ,20,2,8,18,50)(4 322a a b b a -中,与 2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有………………………………………………….( ) A 、6个 B 、5个 C 、4个 D 、3个 16、方程1)5)(1(=--x x 的两个根为……………………………………….( )

初二上几何证明题100题专题训练

C A B C D E P 图 ⑴八年级上册几何题专题训练100题 1、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在BC 上任取一点P ,作PQ ∥AB 交AC 于Q ,作PR ∥CA 交BA 于R ,D 是BC 的中点,求证:⊿RD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 B 2、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D 是AC 的中点,AE ⊥BD ,AE 延长线交BC 于F ,求证:∠ADB=∠FDC 。 3、 已知:在⊿ABC 中BD 、CE 是高,在BD 、CE 或其延长线上分别截取BM=AC 、CN=AB ,求证:MA ⊥NA 。 4、已知:如图(1),在△ABC 中,BP 、CP 分别平分∠ABC 和∠ACB ,DE 过点P 交AB 于D ,交AC 于E ,且DE ∥BC .求证:DE -DB=EC .

5、在Rt△ABC中,AB=AC,∠BAC=90°,O为BC的中点。 (1)写出点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的大小关系(不要求证明); (2)如果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AN=BM,请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6、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AE=BD, 连结EC、ED,求证:CE=DE 7、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90°,BD平分∠ABC,DE⊥BC且BC=10,求△DCE的周长。 8. 如图,已知△EAB≌△DCE,AB,EC分别是两个三角形的最长边,∠A=∠C=35°,∠CDE=100°,∠DEB=10°,求∠AEC的度数. A B C O M N

沪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

本讲整理了八年级上学期的四个章节内容,重点是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及应用、正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及几何证明,难点是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及几何证明中需要添加辅助线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的综合运用,希望通过本节的练习,可以帮助大家把整本书的内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次根式的 性质 解法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配方法 平行向量 因式分解法 实际问题 应用 二次根式的加减 二次根式的乘除 混合运算 最简二次根式 有理化因式和分母有理化 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的运 算 一元二次方程 开平方法 公式法 平行向量 根的判别式 根的情况 期末复习 内容分析 知识结构

【练习1】 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A .1 5 B .5 C .0.5 D .50 【难度】★ 【答案】 【解析】 函数的定义域和求 函数值 定义 依据 函数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演绎推理 几何证明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逆定理 角的平分线定理及逆定理 正比例函数概念、 图像和性质 反比例函数概念、图像和性质 正反比例函数综合运用 命题 实际问题 变 量与 常 量 点的轨迹 函数的常用表示法: 解析法 列表法 图像法 公理 定理 逆命题 逆定理 选择题

【练习2】若一元二次方程2210 ax x -+=有两个实数根,则a的取值范围正确的是() A.1 a≥B.1 a≤C.1 a≤且0 a≠D.01 a <≤ 【难度】★ 【答案】 【解析】 【练习3】如果正比例函数图像与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交点的坐标为(2,3),那么另一个交点的坐标为(). A.(-3,-2)B.(3,2)C.(2,-3)D.(-2,-3) 【难度】★ 【答案】 【解析】 【练习4】下列命题中,哪个是真命题() A.同位角相等 B.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底边上的高 D.若PA PB =,则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难度】★ 【答案】 【解析】 【练习5】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ABC中,∠C=∠A-∠B,则△ABC为直角三角形 B.在△ABC中,若∠A:∠B:∠C=5:2:3,则△ABC为直角三角形 C.在△ABC中,若 34 55 a c b c == ,,则△ABC为直角三角形 D.在△ABC中,若::2:2:4 a b c=,则△ABC为直角三角形【难度】★ 【答案】 【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练习

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练习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若点P ), (413-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是Q ),(32-b ,则点(a ,b )在 (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A. B. C. D. 3.如图,用四个螺丝将四条不可弯曲的木条围成一个木框,不计螺丝大小,其中相邻两螺丝的距离依序为2、3、4、6,且相邻两木条的夹角均可调整.若调整木条的夹角时不破坏此木框,则任两螺丝的距离之最大值为何( ) A . 5 B . 6 C . 7 D . 10 4.如图,在△ABC 中,AB=AC ,点P 是BC 的中点,PD ⊥AB ,PE ⊥AC ,连接DE 、AP 交于点F ,则图中共有( )对全等三角形。 A.3 B.4 C.5 D.6 5.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对顶角相等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若00>>y x ,,则0>+y x D.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若△ABC 是等腰三角形,∠A=20最大角的度数是 ( A.20° B.140°C.80° D.80°或140° 7. 参加400米比赛,两人的路程s (米)与时间 t (秒)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分别为 折线OABC 和线段O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乙比甲先到终点 B . 乙测试的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大 C . 比赛全程甲的测试速度始终比乙的测试速度快 D . 第33秒时乙在甲的前面 8. 已知11-=x y 与b kx y +=221A.x>-2 B.x<1 C.-22 9.函数32--=x y 上有一点),(1-b a ,则b a --2的值为( ) A.1 B.2 C.-1 D.-2 10. 两个一次函数y =-x +5和y =﹣2x +8的图象的交点坐标是( ) A.(3,2) B.(-3,2) C.(3,-2) D.(-3,-2)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若函数)()(342-+-=m x m y 的图象不过第四象限,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1.如图,△、△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90°,点E在上.求证:△≌△. 2.如图,⊥于点D,⊥于点E,.求证:. 3.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D. (1)求证:∥; (2)若13,5,求的长. 4.如图:点C是的中点,∠∠,,求证:∠∠D. 5.如图,点D是上一点,交于点E,,∥ 求证:.

6.如图,⊥,⊥,垂足分别为E,D,.求证:. 7.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 8.如图,在△中,,∠90°,D是的中点,⊥,点E,F分别在,上,求证:. 9.如图,点A、C、D、B四点共线,且,∠∠B,∠∠,求证:. 10.如图,已知∠∠,∠∠. 求证:.

11.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 12.如图,∥,E是上一点,交于点F,.求证:. 13.已知△和△位置如图所示,,,∠1=∠2. (1)求证:; (2)求证:∠∠N. 14.如图,∠90°,,⊥,⊥,垂足分别为D,E. 求证:△≌△. 15.如图,四边形中,E点在上,∠∠90°,且,. 求证:△≌△.

16.如图,在△中,,∠90°,D为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边上,且,连结、、. ①求证:△≌△; ②若∠30°,求∠的度数. 17.如图,在四边形中,∥,E为的中点,连接、,⊥,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1); (2). 18.如图,在△中,、分别垂直平分和,交于M、N两点,与相交于点F. (1)若△的周长为15,求的长; (2)若∠70°,求∠的度数. 19.已知△中,是∠的平分线,的垂直平分线交的延长线于F. 求证:∠∠.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 .互补的两个角若相等,则两角都是直角 B .直线是平角 C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D .和为180°的两个角叫做互补角 2.如图2,AB ∥CD,AF 分别交AB 、CD 于A 、C 并且C E 平分∠DCF,∠1=800 ,则 等于( ) A .40° B .50° C .60° D .70° 2 3 3.如图3, ,那么 等于( ) A .180° B .360° C .540° D .720° 4.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条也平行 B .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条也垂直 C .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条也相交 D .以上结论中只有一个不正确 5、在△ABC 中,AC=BC >AB,点P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且点P 与△ABC 的任意两个顶点构 成△PAB, △PBC,△PAC 均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所有点P 的个数为( ) A.3个 B.4个 C.6个 D.7个 6、△ABC 中,∠C=900,AC=BC,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垂足为点E,若AB=10 则△DBE 周长为( ) A .10 B.8 C.12 D.9 7.如图点D 在A B 上,点E 在A C 上并且∠B=∠C,那么补充下列一个 件后,仍无法判断△ABE ≌△AC D 的是( ) A.AD=AE B.∠AEB=∠ADC C. BE=CD D. AB=AC 8.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如果a >b,b >c,则a >c B.因为∠AOB =∠BOC,所以∠AOB 与∠BOC 是对顶角 D.因为两角的和是1800,所以两角互为邻补角 D. 若a >b,则ac >bc E B D C A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新教材】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

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 几何证明的总结与练习

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知识整理 一、知识梳理: 1、有关概念: 命题、公理、定理 (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命题的形式: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中,结论正确的是真命题,结论错误的是假命题。 (2)公理: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3)定理: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为真命题,且可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4)逆命题和逆定理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定理是互逆命题,那称它们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 2、重要定理: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如图: ∵MN 垂直平分线段AB ∴PA=PB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如图: ∵PA=PB ∴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 定理: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 ∵OP 平分∠AOB PD ⊥OA ,PE ⊥OB ∴PD=PE 逆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如图: ∵PD=PE PD ⊥OA ,PE ⊥OB ∴OP 平分∠AOB ★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 (注意:必须先证明两个三角形都是RT ⊿,才能应用本判定定理;以前所学的ASA 、AAS 、SAS 、SSS 这四条判定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仍然适用。)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如图: ∵∠C=90° ∴∠A+∠B=90° 定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中点→想一半) 如图: ∵∠ACB=90°, 且点D 是AB 的中点 ∴AB CD 2 1 推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M N B A P A B O D E P A C B A C B D A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 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3分,满分18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择正确项的代号并写在答题纸 的相应位置上】 1. 二次根式1 53-+x x 中字母x 的取值范围是( ) <1 ≤1 >1 ≥1 2. 下列二次根式中,属于最简根式的是( ) A.219 B.79 C.20 D.5.0 3. 。 4. 下列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是( ) (利用判别式) +1=0 +1=0 +x+1=0 5. 一元二次方程x2-2x+m 有实数根,那么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利用判别式) >1 =1 <1 ≤1 5. 下列各组二次根式中,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A.85.0与 B.15,45 C.12,18 D.3 232, 6. 过正比例函数y=kx 的图像上一点A (3,m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B ,如果S △AOB =7, 则k 的值为( ) A.± 37 B.±314 C.±914 D.±97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2分,满分24分) 7.比较大小:56. 8.已知xy=21,那么y x y x y x += . 9.二次根式 b a +21的有理化因式是 . 10.不等式02210<-x 的解集为 . 11.计算:3·26= . 12.已知正比例函数y=(3-k )x (k 为常数,k ≠3),点() 23-2, 在这个函数的图像

上,那么y 的值随x 的增大而 . (选填“增大”或“减小”) 13.如果正比例函数y=kx ,当x 增加的值为,则的值增加时,k y 2-323+ . — 14.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为 . 15.已知a b b a ab b a +=-=+则,8,24= . 16.某校进行篮球比赛,第一轮每个班级都要和其他班级进行一场比赛,结果一共进行了28 场比赛,设这个年级有x 个班级,则可列出方程 . 17.利用配方法可将方程999162--x x 配为( )2= . 18.已知a 为实数,且62162-+a a ,均为整数,则a 的值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题,满分58分) 19.(本题满分15分,其中每小题5分) 计算:(1) a b b a ab b ÷-)(·135;(2)3 -527515-21-35++; (3), (4)... 22222...22222+++++-(?2?,,...222==x x x 则为提示:设) 20. (本题满分6分) . 5204 1222的最小值求代数式的实数根,为有理数)有两个相等、(的一元二次方程已知关于-++=-+ -m n m n m m nx x x 21.(本题满分4分) . 032)1(2的最大整数值求,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关于k k kx x k x =+++- 22. (本题满分10分,每小题5分) 阅读下题解答过程: .1.v 11.iv 1 .iii 1 .ii . .i . 2232的值为符合题意 代入原方程检验,可知把,得方程两边同除以代入原方程,化简得把解: 的值的一个根,求的方程是关于已知a a a a a a a a a x a a x ax x a ∴======+- (1)请指出上述解答过程中的错误(写出步骤号及错误原因)。

初二数学 几何证明初步经典练习题 含答案

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理过程: ○1 作CM ∥AB ,则∠A= ,∠B= ,∵∠ACB +∠1+∠2=1800( ,∴∠A+∠B+∠ ACB=1800. ○ 2 作MN ∥BC ,则∠2= ,∠3= ,∵∠1+∠2+∠3=1800,∴∠BAC+∠B+∠C=1800. 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3、.如图,在△ABC 中,∠C >∠B,求证:AB >AC 。 4. 已知,如图,AE 5. 已知:如图,EF ∥AD ,∠1 =∠2. 求证:∠AGD +∠BAC = 180°. 反证法经典例题 6.求证: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7.如图,在平面内,AB 是L 的斜线,CD 是L 的垂线。 求证:AB 与CD 必定相交。 8.2 一.角平分线--轴对称 9、已知在ΔABC 中,E为BC的中点,AD 平分BAC ∠,BD ⊥AD 于D .AB =9,AC= 13求DE的长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 =DF .又BE =EC ,即D E为Δ BCF 的中位线.∴DE=12FC=12 (AC-AB)=2. 10、已知在ΔABC 中,108A ∠=,AB =AC ,BD 平分ABC ∠.求证:BC =AB +CD .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 18ABD DBE ∠=∠=,108A BED ∠=∠=,36C ABC ∠=∠=.∴72DEC EDC ∠=∠=,∴CD =CE ,∴BC =AB +CD . 11、如图,ΔABC 中,E是BC 边上的中点,DE ⊥BC 于E ,交BAC ∠的平分线AD 于D , 过D 作DM ⊥AB 于M,作DN ⊥AC 于N .求证:BM =CN . 分析:连接DB 与DC .∵DE 垂直平分BC ,∴DB =DC .易证ΔAMD ≌ΔAND . ∴有DM =DN .∴ΔBMD ≌ΔCND (HL).∴BM =CN . 二、旋转 12、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E在BC 上,F在DC 上,BE +DF =EF . 求证:45EAF ∠=. C B A D E F D A B C B A E D N M B D A C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 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 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 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有难度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提高题) 1.如图,在平面上将△ABC 绕 B 点旋转到△A/BC/的位置时,AA/∥BC,∠ABC=700,则∠CBC/为度. 2.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AC 边翻折1800形成的,若∠1:∠2:∠3=28:5:3,则∠a 的度数为 3.将直角三角形(∠ACB 为直角)沿线段CD 折叠使B 落在B/处,若∠ACB/=50°,则∠ACD 度数为______. 4.如图,已知BD 平分∠ABC,DE⊥AB 于E,S△ABC=36cm2,AB=18cm,BC=12cm,则DE 的长为 5.如图,∠DEF=360,AB=BC=CD=DE=EF,求∠A 的度数。 6.已知△ABC≌△A/B/C/,△ABC 的三边为3、m、n,△A/B/C/的三边为5、p、q,若△ABC的各边都是整数,则m+n+p+q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7.长为L 的一根绳,恰好可围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则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x的取值范围为( ) 8.已知,如图,下列三角形中,AB=AC,则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一条直线能够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9.如图,ΔABC 和ΔBDE 是等边三角形,D 在AE 延长线上。求证:BD+DC=AD。 10.如图,已知AB>AD, ∠BAC=∠FAC,CD=BC.求证:∠ADC+∠B=1800. 11.如图,在△ABC 中,D,E 分别为AB,AC 边中点,连接CD、BE 并分别延长至F、G,使BE=EG,CD=DF,连接FA,GA.求证:AF=AG. 12.如图,△ABC 中,∠BAC=900,AB=AC,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求证:BD=2CE. 13.如图,已知△ABC中,AD平分∠BAC,E、F 分别在 BD、AD 上.DE=CD,EF=AC.求证:EF∥AB. 14.如图,∠A+∠D=1800,BE 平分∠ABC,CE平分∠BCD,点 E在 AD上. (1)探讨线段AB、CD 和BC 之间的等量关系;(2)探讨线段BE 与CE 之间的位置关系. 15.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的长. 16.已知,E 是AB 中点,AF=BD,BD=5,AC=7,求DC的长. 17.如图,在△ABC 中,∠B,∠C相邻的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 D.求证:点 D 在∠A 的平分线上. 18.已知,在Rt△ABC 中,∠C=900,AC=BC,AD 为∠BAC 的平分线,DE⊥AB,垂足为C. 求证:△DBE 的周长等于AB的长. 19.已知,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的角平分线,E、F 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EDF+∠EAF=1800. 求证:DE=DF. 20.已知:如图,在△ABC 中,D 为BC 的中点,过D 点的直线GF 交AC 于F,交AC 的平行线BG 于点G,DE⊥GF,并交AB 于点E,连结E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