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介绍.
冰心的生平简介

冰心的生平简介冰心的生平简介冰心是我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冰心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阅读!1900年,10月5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府城隆普营。
原名谢婉莹。
祖父谢銮恩(子修)在福州城内道南祠授徒为业。
父亲谢葆璋(镜如)时任清政府“海圻”巡洋舰副舰长。
母亲杨福慈,出身书香门第,能诗善文。
1901年,随家移居上海。
5岁随家迁居山东烟台。
7岁,开始在家塾里附学。
8岁开始偷偷地写小说。
1912年,报考福州女子师范预科,虽然未上过小学,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录取了。
1913年,父亲到北京就任中华民国海军部学司司长。
初秋,她同母亲和三个弟弟由舅舅护送到北京,住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十四号。
1914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后改为女十二中)。
1915年,参加了贝满女中学生的爱国活动。
1918年夏,毕业于贝满女子中学。
秋,进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并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开展罢课、罢市等宣传活动。
8月25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9月18日——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
10月7日——12日《晨报》连载第二个短篇小说《斯人独憔悴》。
后被改编为三幕话剧公演。
1920年,发表了她最早的诗作:《影响》、《天籁》、《秋》,署名婉莹。
1921年,由许地山、瞿世英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3年,诗集《繁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5月,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诗集《春水》由新潮社出版。
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
同时获金钥匙荣誉奖。
7月,开始为《晨报副镌》儿童世界专栏撰写《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通讯。
29日开始刊登。
通讯延续到1926年9月,共计29篇。
翻译家:汪榕培人物简介

汪榕培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翻译方法
• 汪榕培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著的理解,力求做到对原著思想的传达
• 他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
翻译技巧
• 汪榕培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著语言的把握,力求做到语言的优美和准确
• 他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翻译作品更具表现力
•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有《百年孤独》、《喧哗与骚动》等
• 他翻译的哲学作品有《存在与时间》、《悲剧的诞生》等
⌛️
翻译成果丰硕
• 汪榕培一生翻译了众多经典作品,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世界文化的大门
• 他的翻译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02
汪榕培的翻译成就与贡献
汪榕培的翻译作品与领域
01
文学翻译
• 汪榕培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百年孤独》、
• 他的翻译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 他的翻译风格和方法对后来的翻译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03
汪榕培的翻译理念与方法
汪榕培的翻译理念与信仰
翻译理念
• 汪榕培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的传递,翻译家应该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
• 他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翻译理念,努力做到对原著的尊重和传承
信仰
• 汪榕培坚信,翻译家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对待翻译工作要严谨、认真
《喧哗与骚动》等
• 他的翻译作品被誉为“信、达、雅”的典范
02
哲学翻译
• 汪榕培翻译了《存在与时间》、《悲剧的诞生》等哲学
名著
• 他的翻译作品准确传达了原著的思想,为学术界提供了
宝贵的资料
03
社会科学翻译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1).译书的目的性 梁启超把兴西学、译西书作为维新变法的“强国”之道。梁启超“翻译强国” 的目的性极为明确,他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加以强调,而且以俄、日由弱国变成 强国的成功范例来论证翻译对于强国的重要性。 (2).译书“当首立三义” 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深人地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目 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故今日而言译书, 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 1)择当译之本 这是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梁启超指出:西人之强,不在于兵,而在于文化、 科学技术。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 西对照表,以为参照;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 可沿用。 3)养能译之材 这是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华文和西文, 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才是好译本。
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严复的翻译理论除“信、达、雅”外,在译者 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等方面也有论述。 严复十分重视翻译质量,宁少而精,勿多而滥。 他的翻译态度始终是译界的模锴,他的译文一 直闪耀着光辉的文采。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具备 专门知识。
主要贡献:
严译八著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社会学等诸多 社科领域。 1931年,商务印书馆汇集上述八种,出版《严译名著丛书》,在翻 译史上被称为严译“八大名著”或严译“八经”。 严复所选择的这些书都是西学的精髓,都是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名著,这些著作合在一起, 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治国的思想体系。所以,严复的翻译有着 明确的政治目的。总体服务于“救亡图存、启蒙思想”的大目标。 他的八大名著的翻译意义,已远远超过翻译本身,而成为中国资产 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这些译著即当时所谓的“西学”,宣 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勒振聋发聩的 启蒙作用。使他成为我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 化、制度的第一人。
四大翻译家

玄奘(公元602---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唐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
本姓陈,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
唐太宗贞观三年,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
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多用直译,笔法谨严。
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
他是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鸠摩罗什(343—413年)后秦时龟兹人。
其父原为印度婆罗门,世袭高位,后出家,远投龟兹。
在龟兹与王妹成婚。
鸠摩罗什七岁随母出家,往来西域各国,拜问名师,研习佛典。
他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并精通汉语,名闻西域各国。
苻秦建元十五年(379年),高僧释道安在长安,极力奖励译经事业,闻听游学龟兹归国的僧人介绍罗什在西域的崇高威望,就劝苻坚迎他来华。
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嘱吕光攻下龟兹时,从速送罗什入关。
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攻陷龟兹,得罗什,但因吕光不奉佛,又见罗什未达高年,便以常人对待,还时常使他乘牛和劣马来戏弄他。
次年(385年),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罗什随至凉州。
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401年)出兵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罗什终于得以东入长安,时年五十八岁。
姚兴对罗什十分敬重,待以国师之礼。
弘始四年(402年),罗什住逍遥园西明阁,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开始译经。
据《出三藏记集》,他先后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
罗什的翻译事业,成就空前。
在内容上,他第一次系统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在翻译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古风,开始运用意译之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开辟了广阔园地。
英文介绍翻译家尤金奈达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奈达翻译理论综述
尤金· A· 奈达( Eugene A.Nida), 语言学家,翻译家, 翻译理论家。
奈达较之其他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在全世 界更有影响原因之一是,在自1946年起的 近60年里,他周游了世界,帮助译者解决了 《圣经》翻译中的实际问题,而其他语言学 家和翻译理论家缺乏这种机会。
1.There is certainly some historical possibility. 历史上的确有这种可能性。 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的确存在。 2. The actor has a smaller circle of admirers. 那个演员没有那么叫座。 3. environmentally damaging waste 危害环境的废物。
Titles of papers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民法通则》英译本 中法律术语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浅析NBA赛事用语的汉 译 从功能对等角度浅析英汉习语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水浒传》中粗话、脏话 的翻译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本文作者拟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分析,尝试提 出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的儿童本位原则。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另一角度提供了一个 翻译批评的标准。要达到理想的翻译,就要找到与原文最自然且最贴 近的对等语,而不是拘泥于单纯的形式对等。换句话说,译文的读者 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等值。以往的翻译理论重 视译文与原文的对照,单纯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与以往不 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作用,它指出翻译的目的是使译 文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 同。 本文尝试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通过对儿童文学《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几个译本中的大量翻译实例, 从意义对等,形式对等,文化对等三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儿童 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得出结论:功能对等理论可作为儿童文 学英汉翻译的原则,它对翻译中词句的选择、修辞的传达以及文化差 异的处理都具有指导意义,揭示本文的主题儿童文学翻译应在功能对 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儿童为中心,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翻译家:黎烈文人物简介

• 黎烈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后世文化建设产生了很大启示 • 他的关注民族解放、民主事业、人文关怀的精神对后世文化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 • 他的探索精神和严谨作风对后世文化建设产生了很大启示,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奠 定了基础
黎烈文翻译作品的研究与传承
对黎烈文翻译作品的研究
• 黎烈文的翻译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对当时的翻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 后世学者对黎烈文的翻译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翻译史上的地位和价 值 • 对黎烈文翻译作品的研究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黎烈文的翻译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 他的翻译作品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他的翻译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启示
02
黎烈文的翻译成就与贡献
对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推动
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 黎烈文翻译了大量俄国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他的翻译作品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他的翻译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启示
对翻译方法的探索
• 黎烈文在翻译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翻译方法,如“意译”等 • 他的翻译方法对当时的翻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翻译技术的发展 • 他的翻译方法对后世翻译家产生了很大启示,为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法国文学翻译的杰出贡献
翻译法国文学作品
• 黎烈文翻译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红与黑》等 • 他的翻译作品质量高,风格独特,受到广泛好评 • 他的翻译作品对当时的翻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翻译生涯的起步
• 在北大求学期间,开始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如《仆人》等 • 翻译作品受到好评,奠定了其在翻译界的地位 -后不久,进入商务 印书馆工作,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7),《中国古诗词三百首 《汉魏六朝诗》许渊冲 》(1999)。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 (1992)、《诗经》(1993)、《宋词三百首 》(1993)、《楚辞》(1994)、《中国古诗 词六百首》(1994)、《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 首》(1995)、《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 (1997)、《唐诗三百首》(2000)和《新编 千家诗》(2000)等。他的30首译诗被国外的 大学选作教材。钱钟书先生在看到他的《李白 诗选》(1987)的英译本后曾说:"太白能通夷 语……惜其尚未及解红毛鬼子语文,不然,与 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英国智慧女神出版 社认为《西厢记》"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 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 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许渊冲的《中国不朽诗 三百首》(1994),在英美加澳等国同时发行, 这是该社第一次出版中国人的译作,因为"此书 的译文是绝妙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 天 振
谢天振,1944年3月生,浙 江萧山人,上海外国语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 名学者,国际知名比较文学 专家与翻译理论家。中国比 较文学译介学创始人,中国 翻译学最重要奠基人之一, 翻译学学科建设最有力的倡 导者和批评者之一。
主要著述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4 《翻译研究新视野》,青岛出版社,2003,主编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主2000 主编 《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个人专著 《翻译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论文集(副主 编) 《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主编(教育部“九 五”重点教材)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台湾业强出版社1994 个人 论文集 《狄更斯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 个人编著 《比较文学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个人译著 《比较文学三百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副主编
<1>是受社会.政治.文化多种因 素制约的.复杂的文化交际行为。 <2>使中国文化更有效的走向世 界,应当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资 助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积极投身 有关中国文化的评价工作。 <3>在国内建立中译外常设基地, 为国外汉学家.翻译家与国内专家 学者.作家搭建沟通的桥梁。 <4>我们的翻译工作者要确立现 代化的译学观念,要具有崇高的使 命感与责任心,最好都能学一点翻 译学理论。
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 ,北京大学教 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 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 》、《李白诗选》、《西厢记》、《红 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 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 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法文译著 许渊冲的法文译著主要有《唐宋词选一百首》
包法利夫人小说描写 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 妇女 因为不满足平庸 的生活而逐渐堕落的 过程。主人公爱玛为 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 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 通奸,最终因为负债 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 名裂,服毒自杀。
翻译"优化论"
三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 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 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 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 齐备。"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 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 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 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 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 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 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 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