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表达规则

合集下载

家庭情绪表达与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关系

家庭情绪表达与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关系
表 2 表 达 接 受 性 的 描 述 统 计
物) ,发 生 在4 人 际 关 系类 型 ( 亲 、母 亲 、同 伴 和 单 种 父
独 ) 中 , 每 个 情 境 可 引 发 3 消 极 情 绪 ( 气 、疼 痛 、伤 种 生
心) 。要 求 儿 童报 告 自己 在 遇 到 这 些 情 境 时 的情 绪 表 达 , 包括 表 达 可 能 性 ( 点 计 分 :从 肯 定 不 会 到 肯 定 会 ) 4 、表 达接 受 性 ( 点 计 分 :从 非 常 不 好 到 非 常 好 ) 4 、表 达 理解
< .5 < .0 。父 亲 在 场 直 接 表 达 出对 家 人 的不 满 、闪 为 失 误 而 市j 指 责 等 ) 疼 痛 ,p O0 ;对 伤 心 的表 达 最 少 ,p 00 1 } 互 ,5
<. 5 点 汁分 。本研 究 中 ,父 亲积 极/ 消极 情 绪表 达 内部 一 致性 仅 时 ,儿童 对 生气 的表 达 显著 多 于伤 心 ,p 00 。 同伴在 场 < .0 。 系 数 分 别 为 08 、07 , 母 亲 积 极 / 极 情 绪 表 达 的 内 部 时 , 儿 童 对 生 气 的 表 达 最 少 ,p 00 1 情 绪 与 性 别 的 交 .8 .2 消
童 与老 师 、同学 相处 时 ,比和 父母 相 处更 倾 向 于掩 饰 真实 对 儿童 的情 绪调 控 能力 和情 绪 健康 有 重要 影 响 。
情 绪 。 由于 社会 化 过程 的不 同 ,情 绪 表达 规 则可 能 存在 性 别 差异 ,女 孩可 能 比男孩 有更 好 的表 达规 则 知识 。 以往家庭 情绪 表达 对情绪 表达规则影 响的研 究 中, 家 庭 都 是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f 日实 际 上 ,父 母 通 过 不 同 的价

3~5岁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

3~5岁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

3~5岁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作者:张金荣杜春霞杨丽珠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09期[摘要]本研究随机选取某幼儿园96名3-5岁幼儿,运用情境实验法考察其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3岁时已具有一定的区分内外情绪差异的能力,4岁左右这种能力开始迅速发展,且在积极和消极情境下发展趋势较一致,幼儿性别与情境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在策略运用上,平静化策略出现频率最高,掩饰策略次之,夸大和弱化策略的运用相对较少。

[关键词]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策略[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9-0022-06一、问题的提出开始理解和运用情绪表达规则是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一步,它影响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并能够预测儿童关注他人需要的倾向及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因此。

近年来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情绪表达规则(affective or emotional displayrules)最早是由Ekman和Friesen(1969)基于跨文化的研究而提出的,用以解释在文化和社会期望影响下产生的人的内部情绪体验与外在情绪表达不一致的现象。

它引导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面对不同的人时如何隐藏真实情绪,作出合适的情绪表达。

他们提出了四种常用的情绪表达规则:(1)平静化,即以自然或中性的表情替代真实情绪。

(2)掩饰,即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情绪的表情。

(3)夸大,即增大真实情绪的表现强度。

(4)弱化,即减弱真实情绪的表现强度。

其中,平静化、掩饰和弱化是为了照顾他人的感受或避免受到惩罚、产生尴尬;夸大是为了分享情感或得到社会支持。

以往的研究大多探讨儿童如何运用情绪表达规则,而对儿童何时理解和获得情绪表达规则尚未达成共识。

Harris(、1986)等人在早期运用故事访谈法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6岁以上的儿童才能正确解释故事主人公表面情绪和内部情绪存在差异的原因,而4岁儿童无法作出这种区分。

情绪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

简述情绪劳动的研究极其特征吴其0914040102前言情绪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由于情绪是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 因此情绪的应用研究也就涉及到了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然而, 直到20 世纪70 年代, 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才把研究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组织中的情绪问题上来。

最近几年,由于失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等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最终导致了一个异常引人注目的问题—情绪劳动或工作。

企业员工在工作时有一定的工作表现,这种情绪表现作为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员工在工作中付出体力和智力的同时还得付出情感。

一情绪劳动的概念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由Hochschild 于1979 年提出。

她在1983 年出版的著作中对空姐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指出她们的工作不仅具有生理方面的要求, 而且更有情绪方面的要求: 必须时刻应付乘客和她们自己的情绪问题。

情绪劳动其实质就是员工与顾客的相互交往, 在面对面、声音对声音的交往中, 员工都被要求表达适当的情绪。

例如, 上面提到的空姐就被要求即使面对傲慢无礼的乘客也必须表示友好; 护士和教师必须对病人和学生表示同情; 银行职员必须以好的情绪状态而不是板着面孔来显示对他人的信任; 商场营业员必须以微笑来面对顾客。

Gaffman 指出, 在所有的现实社会交往中, 人们都倾向于扮演一定的角色并努力产生某种印象, 这种印象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 表现出适当的情绪。

H 运用这一观点来解释情绪劳动, 把情绪劳动看作是组织中的社会互动。

她认为员工不仅须按要求完成任务, 付出精力和生理努力, 而且他们往往被要求在工作中控制自己的情绪。

Mo rris 和Feldman 把情绪劳动定义为员工必须进行努力、计划和控制, 在人际交往中按照组织的要求表现出情绪的活动。

由此可见, 情绪劳动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1) 情绪劳动在与顾客面对面、声音对声音的互动中完成。

如何表达情绪

如何表达情绪

如何表达情绪适当的情绪表达应该符合情绪表达的规律。

换句话说,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

下面是有关如何表达情绪的内容,欢迎参照。

1、真实表达情绪适当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忍让。

在现实生活中,你常常碰到令人失望的东西。

例如,一些同学可能想利用你给他做跑腿的工作,你不好意思拒绝。

关于这些类似的经历,很多人觉得缺乏能力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怕对方不高兴。

这种压抑自己的情绪是一种不恰当的情绪表达,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以下做法大家可以参照一下:学会委婉地说“不〞。

朋友彼此应该互相帮助,如果可能的话,你应该给朋友提供帮助,但如果实在无法帮助,那么也要学会巧妙地拒绝,尤其是那些不情愿的事情。

你应该学会先肯定对方的想法是合理的,然后拒绝。

直接说“不〞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但是如果你觉得对方不讲道理,你应该学会直接说“不〞。

2、合理要求,不道歉如果你在餐馆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你应该为自己辩护。

如果你在提出合理要求的同时做出道歉,会让别人觉得你有内疚感,从而失去你的尊严。

3、采用积极的暗示有时你会因为不好意思而不敢拒绝别人,但你会感到委屈和矛盾。

这时,你无妨采用积极的暗示,让对方明白,同时又不会伤害到自己的面子。

例如,你正要出去看电影,这时一个好朋友邀请你和他一起去购物,你可以给对方展示自己的电影票,这样,对方可能会意识到他已经已经干涉了你的行动计划,并为此道歉。

4、事先说明你的意图如果参加聚会,有同学请你喝酒,而你不想喝酒,你可以先发制人,说:“我非常开心参加这次聚会,但我真的不想喝酒。

〞这通常是有效的。

5、必要时予以有力回击在你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让人讨厌的人,虽然你已经无数次地表达过你的不快和愤慨,但是他们很可能会依旧我行我素。

如果你能一次又一次地以仁慈的心忍受,你最终会受苦的。

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内心坚强,必要时,给予对方一些坚决的回击,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权益,以免再次受到伤害。

6、学习表达规则适当的情绪表达应该符合情绪表达的规律。

什么是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什么是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什么是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是指以积极、有效和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过度表达。

以下是一些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1. 自我觉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它们,例如“我感到生气”、“我感到难过”。

2. 接受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试图否认或压抑它们。

认识到情绪是人类的自然反应,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情绪。

3. 表达情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写日记、绘画、唱歌或进行身体运动等。

4. 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来表达情绪,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或对不适当的人表达强烈的情绪。

5. 用“我”语言表达:使用“我”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责或攻击他人。

例如,“我感到失望,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做这件事”。

6. 倾听和理解他人: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也要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观点。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关系。

7. 寻求支持:如果情绪问题困扰自己,不要犹豫寻求支持。

与亲朋好友分享感受,或者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帮助。

8. 学习应对技巧:学习一些应对情绪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放松练习或积极的自我对话。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和调节情绪。

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助于维持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学会表达情绪,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促进情绪的健康发展。

谈谈如何让幼儿学会情绪表达规则

谈谈如何让幼儿学会情绪表达规则

的情绪 表达 方式 符合 社会 规 则 ,或者 说 是为 了表 现
( 一 )情 绪表 达规 则是 情 绪 体验 和 情 绪 表 达之 社 会期 望 的情绪 。如 若 没有 一个 准 则约 束人 们 的情 绪 表 达方 式 。可 能 会 给 个 体 和 他 人 带 来 消 极 的后 间的调 节机制 情绪 体验 是 个体 在 主观 上感受 到 、知 觉 或意识 果 ,而 且 对 个 体 与 外 在 环 境 的关 系产 生 不 良 的影 到 自己的情 绪状 态 。它反 映出个 体 的需要 和 愿望 是 响 。 否得 到 满足 。 当个体 需要 和愿望 得 到满 足时 ,会 产 因 而 ,情 绪 表达 规 则 是 约 束 人们 在什 么场 合 、 生 积极 的情 绪体 验 :当个体 需要 和 愿望 没有 得 到满 对 谁应 当表 现 出何 种 情绪 的准则 ,按 此 准则 控制 和 l  ̄ 1 ] 地 被社 会 接受 ,拥 有 足 时 ,则会 产 生 消极 的情 绪体 验 。情绪 体验 的产生 调 节情 绪 的个体 。能 够 更J 更 多地 与 个 体 目标 是 否 实 现 相联 系 ,个 体 难 以控
使 用情 绪 表达 规则 的 目的是 为 了更好 地 被社 会 少 自己对他 人 的伤 害 ,以一种 更容 易 被外 界接 受 的 文 化所 接受 ,而不 同 的文化 背 景对 于 个体 行 为表 现 方 式进 行社 会交 往 。这 样一 来 ,幼 儿 更容 易受 到周
有 着不 同的判 断标 准 , 因而情 绪表 达规 则 同样 因文 消极 情绪 很 重要 ,相 反北 印度 的孩 子从 小被 教 育要
子 相 比 ,中 国孩 子 在 受 到 表 扬 时 被 要 求 表 现 得 谦
围人 的欢 迎 ,同伴 愿意 与其 交 朋友 , 良好 的 同伴 关 中 。幼儿 能 够更好 地 适应 周 围环 境 。具 有更 强 的社 最后 ,获得情 绪 表 达规 则 间接地 促 进 了幼儿 的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发展及适应意义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发展及适应意义
则 :文 化 表 达 规 则 和 满 足 个 人 需 要 的表 达 规 则 。
E m n与 Fisn在 研究 面部 表情 的跨 文 化 一 ka r e e 致性 时发现 ,不 同 民族 的个体 在相 同情绪情 境 中面
部表情 有时 会依赖 于文化 上 的不 同 , 因此提 出 了“ 文
化 表 达规 则 (u ua dsl ue ) 的概 念 来 说 明 c h rl i a rls ” py
理研究
Pyh l ia R sac 2 1 32 :0 2 scoo cl eerh 00,( )2 - 6 g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 : 发展及适应意义
张 月娇 王振 宏
( 西 师 范 大 学 心理 学 系 , 安 7 0 6 ) 陕 西 10 2

要 : 绪 表 达 规 则是 个 体 习 得 的 以 文化 与 社 会 适 应 的 方式 表 达 情 绪 的 内 部 规则 , 约 着情 绪 表达 行 为 的合 适 性 。儿 童 情 绪 表 情 制
的调节 , 并不 能 改变个 体 的主观情 绪 体验 [。因此 , 3 ] 情 绪表达 规则是 用 以指导个 体进行 恰 当的情 绪表达 的一 套规 则 , 规定 了个体 在特定社 会情境 下 , 谁 它 对
应该 表现 出什 么样 的情绪 ,而不管 个体 内心 真正 的
致 ,主要 是 因为个体 在社会 生活 中逐渐接 受 了一定 的社 会规 范 ,以符合 文化 习俗 的方 式来表 达 自己 的
1 情绪 表达规 则 的含义 、 分 与类型 成
表情 的知 识 ,儿 童会运 用一种 不 同于 内心 真实 情绪 的面部表情 来掩 饰或代 替真 实情绪 。而 目标则是 指

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

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及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20分)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

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9、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1、移情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2岁左右出现。

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约在2-3岁产生。

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是个体进入童年期后期才逐渐成熟的.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

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

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3、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对自己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1岁以后,婴儿开始使用其他策略来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如摇晃自己的身体、咬东西和避开引起他们不愉快的人或事物.18—24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表达规则1、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每个人都有情绪,每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都是社会人,都是在相应的社会文化下成长,所以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也就是说,我们都要遵守相应的社会风俗和规则。

因此,我们的情绪表达方式也会受到社会的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

(1)Ekman & Friesen(1969)最早提出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他们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

这里的情绪表达规则,侧重于强调内部情绪体验与外部情绪表达的不一致。

(2)Jones(1998)从情绪表达规则的组成成分出发,认为情绪表达规则包括两种成分表情调节知识和目标。

表情调节知识是指根据情境要求调节面部表情的指示,目标是决定表达规则使用的一个重要成分,因为人们表达与内部心理状态不一致的情绪时,都是有一定的动机的。

相较于和对内部情绪与外部表情的不一致性的强调来说,进一步研究了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

(3)Saarni提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调节和管理自身情感表达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达到控制表达行为的适宜性,是个体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4)Southam等人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存在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则,儿童的任务是不断对其进行意义建构,并最终内化为其自身信念的一部分(Southman,2002)。

Ekman, Friesen& Saarni的观点注重情绪表达规则的功能性,而Southman等人的概念则侧重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解析情绪表达规则。

(5)综合几个不同概念我们发现,情绪表达规则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行为层面:个体表现出与真实情绪体验不一致的外显情绪表现;认知层面:个体有意识地对自身情感表达进行调节和管理,以达到符合特定文化背景、社会规则和社会期望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符合自身年龄的情绪建构水平。

总之,情绪表达规则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规则。

它规定了个体在什么情境下,对谁、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而不管个体内心真正的情绪状态如何。

情绪表达规则受到约定俗成的文化影响,更多是一种存在于外部世界中的规则。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需要学习这套规则,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效率。

2、情绪表达规则的的内涵(1)情绪表达规则的知识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就是个体根据情绪所产生的情境来调节自身情绪表达的一系列知识。

Saarni(1984)提出,情绪表达规则知识以对他人情绪表达的觉察为前提,它形成的基础是一定的社会认知水平,良好的肌肉控制能力和充分的个体经验。

Harris(1986)和Ruffman(1999)等人的观点,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为前提,它以儿童能够对内在的心理领域和外在的行为表现进行区分为基础。

当儿童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过渡到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时,儿童就逐渐能够将情绪与个体内在的信念状态而不是直接的外部事实联系在一起,并将这一区分扩展到对外在情绪表现与内在真实的情绪体验的区别性理解上,从而逐渐掌握情绪表达规则知识。

由此可见,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直接反映着个体的情绪理解能力同时也是折射个体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2)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情绪表达规则目标是指个体使用情绪表达规则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使用表达规则调节自身情绪的动机Saarni(1999)根据情绪表达规则的动机因素提出了,文化表达规则和和自我保护的表达规则,而前者具有亲社会性,指情绪表达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而后者具有自我保护性,指情绪表达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Jones 和 Gnepp(1986)等人把情绪表达规则目标具体分成三类:亲社会目标指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而做出的情绪表达;社会规范目标指遵守社会规范和规则;自我保护目标是指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利益。

根据Smetana在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ules中对社会规则的解释,我们可以根据目标二、三的共性及其与目标一的对立性,将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大体上分为自我保护目标与社会指向目标两大类。

(3)情绪表达规则策略情绪表达规则策略就是个体运用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对自身真实情绪进行调节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根据Ekman和Friesen(1975)的描述,常见的情绪表达规则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中性化策略个体将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受隐藏起来,换以自然的平常状态表现出来(没什么表情);夸大策略(个体用比真实情绪体验更加激烈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使真实情感得到夸大;弱化策略:个体用不如真实情绪体验强烈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使真实情感得到削弱;掩饰策略:个体表现出一种与真实情绪体验完全不同的情感,以遮盖真实的情绪体验。

但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情绪表达规则策略,Matsumoto 等人(1998)提出了六种情绪表达规则策略,分别是夸大(amplification)、减小(deamplification)、中立(neutralization)、伪装(masking)、限制(qualification)、未改性的表达(unmodified expression)。

六种策略中的前四种策略与 Ekman 提出的四种策略大同小异。

由于新增加的两种策略在实证研究中极少使用。

所以比较经典常用的仍是 Ekman 的四种策略(Ekman,Friesen,1969)。

3、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1)性别因素许多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都显示了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普遍的研究结论是,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在消极情境下的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规则的掌握和应用水平更高;并且这种差异可能在儿童年幼时更加明显(Mcdowell,2000)。

而男孩在失望情境下试图掩饰消极情绪时则会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过渡行为(如无力的道谢,咬着嘴唇,触摸面部等)(Saarni,1984)。

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研究者得出了男女在情绪表达规则水平上存在差异的结论(侯瑞鹤2006,侯超,2007)。

同时也有研究者得出情绪表达规则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的结论(张丽2004;陈艳芳2011)。

(2)情境因素Paul(1986)等研究发现(Paul,1986; Joshi, 1994),岁儿童对消极情境的表达规则认知能力要好于对积极情境的表达规则认知能力,但岁儿童对两种情绪情境下的表达规则认知能力不存在显著差(Paul,1986)。

Mcdowell(2000)等研究发现,三年级儿童的积极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水平和消极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水平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我国研究者侯瑞鹤,俞国良(2006)6-10岁儿童在不同情绪情境下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研究也发现,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存在显著情境差异。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同学者在情景对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的结果不一致。

因此,将来研究可以具体考察,儿童对内外情绪差异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是跨情境一致或者不一致。

另外, 该问题也可以在保证实验信效度的情况下, 尽可能在扩展反映儿童现实生活的故事内容下得到进一步研究(侯瑞鹤,2006)。

(3)家庭环境侯瑞鹤(2004)等提出,家庭主导的情绪气氛(家庭情绪环境)是儿童情绪及其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其对儿童情绪及其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对儿童常情绪倾向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环境有助于儿童获得更多的情绪知识,表现更多的积极情绪;反之,消极的家庭情绪环境则与儿童较少的情绪知识和较少积极情绪相关(Garner,1994)。

(2)对儿童情绪调控能力的影响。

积极的家庭情绪环境使儿童保持积极情绪表现的时间更长;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最理想的家庭情绪环境,并不是仅鼓励儿童表达积极情绪的家庭,而是支持儿童保持积极情绪的同时,也鼓励他们表达适当消极情绪的家庭(Garner,1996)(3)对儿童应用情绪表达规则的动机的影响,Jones(1998)研究得出,积极的家庭情绪表现环境与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亲社会目标呈正相关;而消极或生气占主导的家庭情绪环境与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自我保护目标呈正相关。

(4)对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影响。

对于有情绪问题的儿童来说,家庭情绪环境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

Pickens and Field(1993) 研究发现,母亲有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的儿童,在以后的社会学习任务中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和非常少的积极情绪,并且这些儿童在情绪调节和控制方面会表现出比普通儿童更多的不足,从而出现“情绪失调(Saarni,1999)”的危险。

4、研究方法情绪表达规则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观察法、自然实验法和故事访谈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观察儿童在不受干扰控制的情况下自然的运用情绪表达规则的方法。

Blurton 和 Jones(1972)利用自然观察法发现,幼儿在母亲面前更多的表现出消极情绪。

观察法可以获得大量直观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简便易行,而且由于没有人为控制,所以结果相对真实可靠。

但是,无关变量控制的不好,所得出的结果难以重复验证,也没办法深入分析。

而且,有时候所要研究的现象不一定出现,耗时耗力,效率低下。

因此,观察法最好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者在研究的前期使用。

(2)自然实验法鉴于观察法的缺陷,随着研究的发展,自然实验法逐渐兴起。

自然实验法就是给儿童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诱发儿童产生某种情绪,然后记录下儿童当时的表情、语言(包括身体语言),然后进行编码。

这种方法生态效度很高,同时又可以获得大量的实用资料。

然而,这种方法仅对于研究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使用情况很有用,却难以考察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动机。

而且,自然实验法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也不尽如人意,耗财耗力。

所以,这种方法在研究中也要慎重使用,考虑好限制因素。

(3)情景故事法情境故事法。

研究者利用投射原理,设计出特定意义的故事情节作为实验材料,以结构性访谈或开放式回答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要求被试回答一些与故事有关的问题,如:“你的脸上是什么表情?为什么?”等,通过被试的回答来考察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水平。

但此方法可能对言语要求比较高,对一些年龄较小的不一定适合。

但如果能在实验中设计一些图片作为辅助材料,效果会更好。

肖金(2007)使用自然观察法和情境故事法。

而此研究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复杂的编码,进行科学的处理和分析,得严谨的研究结论。

Mc Dowell(2000)等在研究中发现,用故事情境法得到的访谈结果和自然实验结果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因此在研究中采用故事情境法对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发展研究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