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阅读答案
《夜书所见》阅读附答案

《夜书所见》阅读附答案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前两句中“送”、“动”字用得很奇妙,说说它们有甚么表达效果。
(2分)(改编)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甚么联络?(3分)(原创)
答案:参考
(1)应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2分)(修辞或手法1分,具体内容分析1分)(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1分)这与诗人悲秋的苍凉之感构成光鲜对照,(1分)以乐景写哀情,更凸起了诗人阔别故乡的凄苦心境(1分)。
(共3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所见》《牧童诗》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所见》《牧童诗》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乙】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7.诗歌是反映生活的。
古代的乡村间,放牛娃随处可见,诗词里也就经常出现牧童这种形象,而且个性鲜明:甲诗中的是一个的牧童,乙诗中的是一个的牧童。
(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短语)18.古诗常借“声音”传递情感。
甲诗中“歌声振林樾”和乙诗中“吹笛风斜隔陇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7. 机灵可爱悠闲自得18.[甲]诗“歌声振林樾”一句写出了牧童歌声的欢快嘹亮,让诗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下文中歌声戛然而止,牧童熟练地爬上牛背去逮知了这一情节的陡转做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牧童机灵、可爱的赞美。
【详解】17.(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所见》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为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儿,歌声穿透树林,可知牧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骑”字表现出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为牧童想要去捕捉树上的鸣蝉,忽然就停住了歌声闭紧嘴巴站着,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牧童十分机灵可爱。
《牧童诗》直接写牧童的句子是“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句意是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
写出了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由此可知,乙诗中的牧童自在洒脱、悠然自得。
18.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
《所见》中“歌声振林樾”牧童的歌声欢快嘹亮,穿透山林,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为下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作铺垫,诗人听见牧童欢快的歌声正陶醉,却见“忽然闭口立”,因为牧童去捕捉鸣蝉了,歌声戛然而止。
辛迪《山中所见——一棵树》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5~6题。
山中所见——一棵树
辛笛
你锥形的影子遮满了圆圆的井口
你独立,承受各方的风向
你在宇宙的安置中生长
因了月光的点染,你最美也不孤单
风霜锻炼你,雨露润泽你,
季节交替着,你一年就那么添了一轮
不管有意无情,你默默无言
听夏蝉噪,秋虫鸣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通过描写“一棵树”的形体、姿态、感觉,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的深沉思考,颇具象征的意味。
B.树的风姿有月光点染,所以更添美丽;树的生命因紧连着广大世界而变得深厚、充实,所以“不孤单”。
C.第二节由空间位置的描述转入生长过程的推衍,写到外界的磨砺与滋养塑造了“树”的品格与个性。
D.“一棵树”的生长过程艰难而缓慢,“一年就那么添了一轮”,其中蕴含诗人深深的惋惜与敬佩之情。
6.本诗借树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5.D(并未体现诗人的惋惜之情)
6.①对独立的生命姿态的追求。
树生于井边,独立迎风,在“宇宙的安置”和“月光的点染”中美丽而卓尔不凡。
②对坚韧、笃定、充满希望的生命精神的追求。
树经受风霜的“锻炼”和雨露的“润泽”,始终每年添一轮地默默生长,充满希望。
③对浪漫、自适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树在季节轮转中默默聆听和享受着蝉噪虫鸣的天籁之音。
(本题任答两点即可)。
我所见的叶圣陶(2020云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我所见的叶圣陶(2020云南)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
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
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
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
”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
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娇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
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
”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
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
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
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
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
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
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
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
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
”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给多音字组词。
挑tiǎo () tiāo ()
二、解释词语的意思。
萧萧:
客情:
挑:
促织:
三、划分朗读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写出诗句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五、《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六、《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挑灯挑选
二、风声。
旅客思乡之情。
挑弄、引动。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三、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夜深 / 篱落 / 一灯明。
四、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五、《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六、《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所见清袁枚】(清)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所见清袁枚】(清)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清)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帆山子传(清)袁枚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
帆山子,其别号也。
性逋宕不羁。
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
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
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
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
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
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
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
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
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几上罗列图书、珮环。
椭狡零星,手自摹拭。
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
”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
自称无方之民。
其信然矣。
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
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
帆山,其一也。
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
呜呼,仁哉!(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注:①嗢噱(Wàjué):笑谈,笑话。
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持论快彻彻:透彻B.叙先贤遗迹遗迹:留下踪迹C.圣人诏我矣诏:教导D.自称无方之民无方:不行礼义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卒不为先儒所囿不者,吾属皆且为所虏B.一情中所有夜则以兵围所寓舍C.扼腕而谈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D.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⑥椭狡零星,手自摹拭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叶绍翁《夜书所见》阅读答案及赏析

叶绍翁《夜书所见》阅读答案及赏析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1)前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4分)(3)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4)结合全诗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5)简析诗歌最后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前两句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江边秋景图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3分。
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各1分,意合即可。
](2)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三、四句写儿童深夜挑促织,明灯照亮篱落,是用乐景传欢情。
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反衬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或: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引发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的联想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从而更加增添了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感。
)[4分。
思想情感2分,结合后两句诗句分析2分。
](3)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4)反衬。
写深夜灯光下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篱笆旁捉促织的无忧无虑,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孤苦处境和凄凉心境,更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5)四两句写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孩子们正夜捉蟋蟀,表现出孩子们兴致高昂。
孩子的欢乐与诗人的悲愁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结构上以景结情,引人联想。
阅读练习二: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4分)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3)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
《夜书所见》阅读附答案

《夜书所见》阅读附答案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①促织:蟋蟀。
挑促织:捉蟋蟀。
②篱落:篱笆。
12.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任选一个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3.这首诗使用了什幺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它的妙处。
参考答案:
12.“送”有“送来”之意,秋风吹动梧桐叶子,送来叶子飒飒作响的声音,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写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动”有“打动”之意,秋风吹来,勾起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借秋风来表达漂泊的孤独凄凉之情。
(解词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
13.示例一:衬托或对比。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示例二:借景抒情。
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答对写法得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得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阅读答案
答案模板一:
【原文】:
所见
【清】袁枚①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①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
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②振:振荡。
说明
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
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阅读附答案】
(1)“歌声振林樾”中的“振”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歌的内容。
(3)这首短诗又怎样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1)(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
(2)(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正唱着歌,忽然他闭口不唱了,因为他看见了一只想要捕捉的知了。
)
(3)(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
答案模板二: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上。
或
牧童骑着黄牛,一边缓缓前行,一边无拘无束地人声歌唱,声音
仿佛把整个树林都振动了。
忽然歌声停了下来,只见牧童屏任呼吸
站住了。
原来他是想捕捉树上正在呜叫的蝉儿,生怕自己的歌声把
它惊跑了。
【答案】
(1)“歌声振林樾”中的“振”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歌的内容。
(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正唱着歌,忽然他闭口不唱了,因为他
看见了一只想要捕捉的知了。
)
(3)这首短诗又怎样的写作特点?
(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
【鉴赏】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
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
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
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
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
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
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
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
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分析】
袁枚为人洒脱旷达,喜欢山水园林风光。
或许在一次郊游中,
他偶然见到一个农村放牛的孩子捕捉树上鸣蝉的情景,随手写下这
首明白如话而又趣味十足的《所见》。
诗中没有一个疑难字眼,也
不用一个典故,纯用白描勾勒的笔法,活脱脱刻画了一个可爱的放
牛娃形象,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也会会心一笑。
“牧童骑
黄牛,歌声振林樾”,贫苦的孩子,小小年纪不能进学堂读书,而
要骑着黄牛出来放牧,但他勤劳、能干,无忧无虑,一边放着牛,
一边大声唱着当地的山歌,歌声嘹亮,回荡在茂密山林之中。
一个“振”字,既反映了小牧童内心的快乐、歌声的高亢,也显示了山
林的宁静。
这两句还属于铺垫,最有趣味的是后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是最精彩的一瞬间,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小细
节!小牧童在牛背上唱着歌,蝉在树上叫着,交相呼应,似乎比赛谁
嗓门高。
蝉吸引了小牧童,他灵机一动,不如干脆把这只蝉抓住。
于是,突然问跳下牛背,闭起嘴巴,悄无声息地立在树下,等待时
机去伸手一抓——诗人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蝉是否抓住,后面
的情节留给读者补充了。
正是这个“闭口立”的小细节,把这个小
牧童的神态到内心活动、他的调皮、机灵,都刻画得活灵活现!我们
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写作时不必追求华丽的词藻,而要学会观察,发现生动的细节,写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
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
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
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
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
大家”。
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
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