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合集下载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鲁迅对中国人自信力的坚定信念。

学会分析驳论文的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二、教学重点(1)鲁迅对中国人自信力的坚定信念。

(2)驳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在文中的应用。

(3)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鲁迅所说的“他信力”和“自欺力”。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反驳论证,理解其逻辑结构。

(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鲁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提问①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自信力?中国人在历史上有没有失去过自信力?”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出课文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鲁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个深入探讨。

那么,鲁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讨论引入① 老师提出讨论话题:“同学们,你们认为现在的中国人还有没有自信力?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② 讨论结束后,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引入课文内容:“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

那么,鲁迅在文章中又是如何论述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3)背景介绍老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包括鲁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以上导入新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背景介绍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_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__(请自填)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_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_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精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学习文章之后,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对于当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读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有〈社戏〉、〈故乡〉等作品。

而杂文也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文章体裁,它以议论为主,以批评、讽刺见长。

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

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刺向敌人的匕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生介绍,老师补充1、介绍时代背景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1、通读课文,找出鲁迅击中敌人的哪个要害?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四精读课文,讨论探究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北京奥运成功,神七_,上海世博、广州世大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下面由小标为大家收集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_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_的欺骗手段。

《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

《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的方法。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驳论文的批驳思路和方法。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以及如何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些人却散布悲观论调,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他是如何批驳这种错误观点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本文的论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三)精读课文,探究驳论方法1、作者是如何提出对方的错误论点和论据的?明确:对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是怎样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论点的?明确:作者指出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因为“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都不是“自信”。

3、作者又是如何间接批驳的?明确: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了从古至今“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证明我们有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从而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一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

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

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

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比喻、讽刺等手法进行论证。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及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所用的比喻、讽刺手法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自信。

四、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3.分析论证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用的比喻、讽刺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鲁迅先生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论证的。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观点是否正确?(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明确民族自信的重要性。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如何增强民族自信。

6.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民族自信。

(2)学生举例说明,进行交流分享。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8.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民族自信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鲁迅先生论证方法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喻、讽刺手法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3.在课后作业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质量,引导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培养具有民族自信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鲁迅先生如何运用比喻、讽刺等手法进行论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
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玄(xuán)虚省(xǐng)悟自欺欺人
脊(jǐ)梁渺(miǎo)茫诓(kuāng)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
1、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被删去。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句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1、摆谬论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都不能证
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3、驳论证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
4、得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