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保护教案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大纲-植保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内容宋体小四,行间距固定值22磅)【学分】 3【参考学时】36【讲授学时】 36【实验学时】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基础】学习本门课程前,学生必须具备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适应对象】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知识,能独立设计化学防治实验方案,能解决农作物化学防治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在农业生产中科学使用化学保护手段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从而成长为既能进行植物保护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又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内容提要】《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骨干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通用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草业、林业、农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它具有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化学农药防治农林及城市环境中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和保障安居生活的一门科学,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植物化学保护中主要涉及的农药科学使用、农药剂型加工和应用、有害生物抗药性、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重要理论都对农业生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农药的使用对解决全世界粮食问题和预防人类疾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以及今后的很长时期内,农药还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第二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有关农药学的基本概念和认识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发展史一、农药的概念;二、农药的发展历史;三、农药学的研究领域。
第二节农药的分类一、杀虫剂的分类;二、杀菌剂的分类;三、除草剂的分类;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
第三节农药的毒力、毒性和药效一、农药的毒力;二、农药的毒性;三、农药的药效及计算方法。
第四节农药对作物的药害和刺激生长作用一、农药的急性药害;二、农药的慢性药害;三、影响药害的因素第五节农药的选择性一、农药的选择性概念;二、农药选择性的获得途径。
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教学设计

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熟悉植物化学保护技术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常用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分类、作用方式和使用方法;4.理解植物化学保护的环境和社会意义;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1.植物化学防御机制;2.植物生长调节剂;3.植物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和作用方式;4.农药的分类、作用方式和使用方法。
2.2 化学农药的基本概念和使用原理1.化学农药的发展和分类;2.化学农药的主要作用方式和机理;3.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3 生物农药的基本概念和使用原理1.生物农药的来源和发展;2.生物农药的主要作用方式和机理;3.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4 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比较和应用前景1.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优缺点比较;2.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组合应用;3.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
2.5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教学1.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和检测;2.农药毒性实验;3.农药应用效果评价实验;4.植物提取物抑菌实验。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2.前沿研究文献阅读和讨论;3.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验演示、虚拟仿真等。
四、评估方法1.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课堂问答等占比30%;2.期中考试:占比30%;3.期末考试:占比40%;4.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参考文献1.郭乃华编(2015),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农业出版社;2.钟为民等编(2016),生命科学实验技术解析,科学出版社;3.章万明等编(2018),现代农药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植物化学保护教案(植保2001)

第3次课
课目:避免药害的方法及药害的症状
目的:了解农药对农作物药害的主要症状
重点:药害的主要症状
难点:农作物药害的主要症状
教学内容:避免药害的方法及药害的症状、解救方法。
第4次课
课目:农药的毒性及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目的:了解农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及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重点:农药的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8
4
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品种
9
2
其它杀虫剂及特异性杀虫剂品种、使用
10
4
杀菌剂品种、使用方法
11
2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12
4
农药环境毒理、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
13
2
农药管理和农药登记
第1次课
课目:植物化学保护概述及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目的:了解农药的发展历史及分类方法
重点:农药化学的发展趋势及按作用方式分类
第18次课
课目: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
目的:了解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发展情况
重点:植物源天然产物农药
教学内容: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特点、研究开发利用的途径;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种类。
第19次课
课目:农药管理和农药登记
目的:了解农药管理制度
重点:农药管理制度
教学内容:
农药管理制度,“三证”及标签准则;农药登记资料
重点:抗药性综合治理
难点:抗药性的形成
教学内容:
抗药性概念、形成;综合治理的原则;抗性治理中的化学防治技术。病原物抗药性治理。
第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次课
课目:农药环境毒理
目的:了解农药的环境行为及残留性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的类型与应用、农药毒理、加工剂型及科学安全使用等基本知识,以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并能根据生产需要进行科学实验,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二十一世纪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服务。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1.农药的历史、现状2.农药与人类的关系3.化学农药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4.农药发展趋势要求了解农药的产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了解农药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理解农业生产对农药的需求,掌握农药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1.农药的来源2.农药的用途3.农药的作用方式习题要点:注意各时期农药所指的化学成份,这些成份的特点就反映了人们对农药发展的要求。
防治对象分类和按作用方式分类。
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1.毒力、药效的概念2.农药毒力的测定与计量3.农药药效的计算习题要点:毒力——室内靶标活性,毒性——针对高毒动物,药效——田间防治效果第三节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1.农药对农作物施加哪些影响2.产生药害的影响因素第四节农药的毒性1.毒性的概念2.毒性的表现形式3.农药毒性分级本章重点、难点:农药的作用方式、毒力的测定与表示方法、药效的计算,毒力、毒性、药效、防效间的区别与联系习题要点:比较分析各时期农药的特点,可看出人们对农药的希望与要求;对农药进行分类是为了有针对性的使用农药;理解毒力、毒性、药效与防效的概念即可理解其相互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农药的类型与农药的各种作用方式,理解农药的毒力、毒性、药效的概念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掌握致死中量与药效的计算方法;了解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和农药毒性的分级。
第二章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第一节农药分散度与药剂性能的关系1.分散度的概念2.分散度对农药应用性能的影响习题要点:农药被分散的程度影响农药的覆盖率、附着性能、运动性能、乳液稳定性能等。
植保化学保护教案一

植物化学保护绪论一、植物化学保护(化学防治):应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菌、杂草及鼠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二、化学防治的优点:对有害生物高效、速效、操作方便、适应性广、经济效益显著三、农药的发展:1.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高效安全方面取得进展。
近20年来农药在对有害生物高效和对环境靶标生物安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除草剂所占比重最高,约占50.8%,杀虫剂占25.5%,杀菌剂占20.2%3.各大公司收购和兼并成为近十年来农药行业的一大景观4.农药产品结构调整:5.农药加工剂型及施药技术方面: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一.农药的概念根据199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的含义和范围,古代和近代有所不同,不同国家也有所差异。
目前,中国与国际上的现代农药词意基本是一致的,但不包括天敌昆虫等活体生物,而包括微生物及生物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物如鱼藤精、硫酸烟碱等,及人工模拟合成物,如昆虫保幼激素等。
二.农药的分类可根据农药的成分、用途、防治对象、作用方式或作用机理等进行分类。
1.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1)化学农药又可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
(2)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
2.按用途分类按农药主要的防治对象分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杀虫剂对昆虫机体有直接毒杀作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可控制其种群形成或可减轻、消除害虫危害程度的药剂。
(2)杀螨剂可以防除植食性有害螨类的药剂。
(3)杀菌剂对病菌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毒代谢物,因而可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病菌危害或可消除病症、病状的药剂。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教案

农学专业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教案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农学院植保教研室实验一农药常用剂型的加工制备一般由农药厂或化工厂制造出来的未经加工的农药产品统称为原药。
固体的原药叫原粉,液体的原药叫原油。
一、实验目的:掌握农药常用剂型的加工原理及方法。
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组成成分、物理性状及使用特点。
二、实验材料及试剂六六六、敌敌畏、多菌灵、呋喃丹、高岭土、肥皂粉、乳化剂、苯、二甲苯等。
三、实验仪器粗天平、研钵、60目、200目标准筛、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移液管、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粉剂制备(制备2%六六六粉剂)粉剂(dust)系用农药原药和填料,经过机械粉碎而成的粉状混合制剂。
粉剂的规格标准为细度要求95%粉粒可通过200号筛目,水分含量不超过1.5%,pH值为6-8。
原料配比(a.i)实验用量六六六2份高岭土100份将过200目筛的六六六称取实验需用量,并称过200目筛的高岭土实验用量,置研钵内,混合研磨均匀,即成。
注:该法制备粉剂,要特别注意所用填料密度和比重应与所用的高浓度粉剂尽量保持一致,否则,当喷粉时可能会造成填料粉粒与药剂粉粒分离,即先喷出和后喷出粉状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不一致。
2、可湿性粉剂(制备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系用农药原药、湿润剂和填料,经机械粉碎而制成的粉状混合物制剂。
它易被水湿润,可分散和悬浮与水中,供喷雾使用。
其标准为粉粒细度要求99.5%通过200目筛,水分含量不超过2.5%,湿润时间要求小于1.5min,悬浮率达50%以上。
原料配比(a.i)实验用量叶蝉散25份茶枯粉10份肥皂粉1份陶土(干燥)加足到100份实验用量,分别称取过200目筛的各原料置研钵内,充分研至混匀,即成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注:其与粉剂制备不同之处为粉碎(研磨)时间较粉剂长,转速要慢,若原药受热易软化,要间歇作业,“慢工出巧活”。
它与乳油相比,由于该剂不含二甲苯等有机溶剂而利于环保,降低成本,而且具有包装运输方便,安全等优点。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农药常用剂型的加工制备,熟悉各种加工剂型的质量鉴定方法,掌握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和大田药效的设计。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深化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使学生能充分巩固和熟练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一:农药常用剂型的加工制备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农药主要剂型的加工方法,了解各加工剂型的组成成分、物理性状与使用特点,掌握农药助剂的作用与功能。
重点:乳油、可湿性粉剂的制备。
难点:各加工剂型中助剂的选择。
实验二:农药常用剂型的物理性状测定方法及质量鉴定(3学时)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主要农药剂型的物理性状、技术指标,掌握各技术指标的测定方法。
重点:可湿性粉剂的湿润性测定、液剂表面张力测定、乳化分散性能测定。
难点:表面张力测定和乳化性能测定实验三:杀虫剂触杀作用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理解杀虫剂触杀作用的原理,掌握触杀作用的测定方法和致死中量的计算方法。
重点:毛细管微量点滴器的使用、Potter喷雾塔的操作。
难点:致死中量的统计计算实验四:杀虫剂内吸作用的测定和杀虫剂对植物的药害实验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农药内吸毒力测定的基本原理,掌握内吸作用测定的基本方法及结果计算,掌握药剂对植物药害实验的方法和药害典型症状的辨别。
重点:涂茎法和灌根法实验五:杀虫剂对高等动物急性口服毒性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农药毒性测定的意义,掌握农药急性毒性测定的方法重点:农药对小白鼠急性口服毒性测定方法与LD50的计算难点:农药的喂食实验六:新农药的毒力作用方式的设计与测定本实验的教学要求: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新近开发农药(实验开始前一周公布农药品种)的特性,设计相应的毒力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掌握新农药毒力测定的设计原则、常用测定方法及结果计算。
重点:毒力测定方法的设计难点:新农药毒力测定方法的选择实验七:杀菌剂毒力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杀菌剂经典和现代的生物测定技术及结果分析方法。
植物化学保护教案(农业资源与环境)

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4
2
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
5
2
农药的环境安全评价
5
2
农药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
第1次课
课目: 植物化学保护概述及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目的: 了解农药的发展历史及分类方法
重点: 农药化学的发展趋势及按作用方式分类
难点: 杀虫剂农药化学的发展趋势。讲解农药的定义及常见的分类方法
第2次课
课目:农药的毒力与药效、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目的:掌握毒力与药效的区别、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重点: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的原因
难点: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的原因
教学内容:
农药的毒力与药效的含义、表示单位,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
第3次课
课目:农药的毒性及农药的分散度
目的:了解农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和分散度
课目:主要农药剂型
目的:掌握主要的几种农药剂型及加工方法
重点:农药剂型
难点:加工方法
教学内容:
介绍粉剂、粒剂、可湿性粉剂、乳油、种衣剂的组成特点加工方法、质量标准。
第6次课
课目: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
目的:了解影响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的因素及降解机制。
重点:影响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的因素及降解机制。
难点:影响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的因素及降解机制。
重点:农药的分散度与应用性能的关系
难点:农药的分散度
教学内容:
掌握农药毒性的三种表现方式,农药的分散度与应用性能的关系。
第4次课
课目:农药助剂
目的:掌握农药助剂的种类、作用
重点:农药助剂的种类
难点:农药助剂的作用
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化学保护》教案一、植物化学保护的内容植物化学保护是应用化学农药防治农林及城市环境中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和保障安居生活的一门科学,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如何充分发挥农药防治有害生物的有效性,尽量避免和防止三R问题的出现,以及保护环境。
同时需阐明农药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剂型特点和施用方法,环境对农药的影响等等。
这门科学涉及到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杂草学、遗传学、气象学、分子生物学及其他许多分支学科。
二、植物化学保护的目的要求植物化学保护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掌握主要农药的理化性质、剂型加工、作用机理及合理使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技能,以便在生产上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因地制宜,高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独立进行科学试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本课程总学时70学时,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教学28学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参观农药工厂等放到教学实习中安排。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知识,能独立设计化学防治实验方案,能解决农作物化学防治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1. 了解《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安排。
2.掌握植物化学保护的学科范畴、定义。
3.了解植物化学保护的发展简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4.了解植物化学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化学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存在的问题及克服的办法。
5.介绍怎样学好植物化学保护,参考书目和文献。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化学保护的兴趣。
2.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整体印象。
3.植物化学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4.植物化学保护优缺点的理解和记忆。
5.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研究应用进展与发展趋势。
教学用具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植物化学保护学是科学地应用农药来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一、植物化学保护学与农药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生于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诗人Homer曾提到燃烧的硫磺可作为熏蒸剂。
波尔多液(硫酸铜与石灰的混合液)于1885年开始用于防治葡萄藤的茸毛霉菌。
1939年瑞士科学家Paul Müller发现了DDT的杀虫作用,并因此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现代化学合成农药的里程碑。
1962年美国的Rachel Carson女士编写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论述了化学合成杀虫剂对大自然的危害,唤起了人们对农药残留的重视。
2004年2月24日,《鹿特丹公约》正式生效。
公约的实施,使许多国家对农药残留限量要求提高,并相继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等非直接杀伤型农药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我国农药的发展历史据记载,早在1800年前就已经应用矿物性和植物性杀虫剂来防治害虫。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记述了1892种药品,其中有些就是用来防治害虫的。
杀虫植物烟草、除虫菊、鱼藤、鸡血藤、雷公藤、苦楝、川楝、苦皮藤、黄杜鹃、百部等在我国的应用已有很久历史。
有些品种现在已获规模化人工种植,形成了特色产业,如鱼藤、除虫菊等。
近些年我国还引进了世界著名的杀虫植物印楝、非洲山毛豆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药工业从无到有获得了迅速发展。
1956年我国第一家现代化学农药厂——天津农药厂正式投产,1983年我国全面停产高残留的DDT、666等有机氯农药,引来我国农药工业的第一次大规模品种结构调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也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我国实施了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工程,外贸和内需的共同要求促使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停产五大高毒有机磷农药品种,这将导致我国农药工业的重新洗牌和农药品种的全面更迭。
从1990年开始,我国农药生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按照我国农药行业“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农药原药产能达到100万吨/年,年产量在7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5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
集中生产、淘汰高毒、严格环保将是农药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
三、植物保护方针从整个农业病、虫、草、鼠害防治来说,我国早在1975年就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和国外提出的“害虫综合治理”(IPM)的含义是相同的。
对综合防治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经济利益及防治效果,综合利用和协调农业防治、物理和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有效的防治措施。
由于化学防治具有对有害生物高效、速效、操作方便、适应性广及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因此在综合防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根据高效、安全、经济、简便的原则,探索科学地使用农药的理论,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药的作用,将农药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这是现代植物化学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研究应用进展杀虫剂的研究开发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
有机磷杀虫剂的主要进展一是更加注重以磷原子为中心的不对称有机磷杀虫剂的开发。
典型的品种有丙硫磷和丙溴磷。
二是引入杂环。
如已商品化的毒死蜱、嘧啶氧磷、哒嗪硫磷、三唑磷等等。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近年来的主要进展是低毒化品种的研究与茚虫威的开发。
在N-甲基氨基甲酸酯或N-甲基氨基甲酸肟酯类的高效高毒母体化合物的N原子上引入含硫基团或其它取代基,这类品种有丁硫克百威、硫双灭多威、丙硫克百威、棉铃威等。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近年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开发出兼具杀螨活性的甲氰菊酯;二是开发出对鱼低毒可在稻田使用的醚菊酯及肟醚菊酯;三是1983年开发的氟胺氰菊酯,是第一个对蜜蜂安全的品种,而七氟菊酯是第一个适用于地下害虫防治的品种。
此外,另一重要进展是开发成功以硅原子取代碳原子的含硅拟除虫菊酯。
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除继续开发出一批新品种如氟啶脲、氟苯脲、噻嗪酮等外,近年来主要围绕其触杀能力低,不具备内吸或内渗性等不足加以研究。
杂环类杀虫剂是近年来农药发展中最突出的成绩。
许多杂环化合物被开发成超高效农药。
如含吡啶基团的吡虫啉、啶虫脒;三唑类的唑蚜威;吡唑类的氟虫腈等等。
此外,天然产物源杀虫剂的研究与开发亦取得很大进展,近年来商品化的如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双氧威,昆虫蜕皮激素类似物抑食肼、虫酰肼及抗生素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等。
植物性的印楝素、苦参碱也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
杀菌剂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已经商品化的杀菌剂进行类同合成,特别是在分子中引入杂环和含氟基团,筛选更加优异的杀菌剂。
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又发现一批新的先导化合物。
如以微生物代谢产物strobilurin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甲氧丙烯酸类杀菌剂嘧菌酯;以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广谱内吸杀菌剂抑霉威,对灰霉病特效,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治疗作用。
除草剂的发展最为迅速。
发现了几种新的作用靶标,同时由于杂环和含氟基团的引入,近年来,开发出一大批新型高效、超高效品种。
除磺酰脲类外,近年还开发了三类抑制ALS 的除草剂:咪唑啉酮类、嘧啶水杨酸类。
有机磷除草剂近年来发展很快。
除早期的草甘膦外,近年来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开发出了草铵膦及其模拟合成物双丙氨酰膦。
近年来国内外农药制剂发展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向有利于环境保护方向发展。
近年来以水为基质的农药剂型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相继开发成功。
水分散粒剂使用时无粉尘,计量和使用方便,近年来迅速发展,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第二是向省力化方向发展。
一种是水溶性包装的粒剂,另一种是泡腾片剂。
在应用技术方面,静电喷雾技术及各种对靶标喷洒技术(如挂包法、林木滴注法、循环喷雾法、涂抹法、化学灌溉法等)的开发,大大提高了农药在靶体上的沉积率,大幅度降低农药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化学保护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无论是农药品种(化合物的基本属性)还是剂型及施药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对靶标生物高效,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安全。
我是鬼最后编辑于2010-12-2700:09:39本主题由管理员中国农资联盟于2011-1-12 14:17:50 执行移动主题操作分享转发花花世界,谁主沉浮!论坛推荐:充值话费,大惊喜TOP我是鬼十七•组别种田能手二级•UID577 •生日•帖子230•精华5•积分1331•威望1126 点•金钱857 联盟币•性别男•来自安徽•在线时间1180•注册时间2010-12-08•最后登录2011-01-222010-12-27 00:10 |只看楼主沙发字体大小: t T《植物化学保护》教案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1. 掌握农药的含义与常规分类方法。
2.掌握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农药对人及高等动物的毒性。
3.重点掌握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农药毒力的表示方法。
4.了解影响农药毒力和药效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1.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剂量的概念。
2.农药、防治对象和环境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毒力、药效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一、农药的定义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分类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⒈ 无机农药⒉ 有机农药按用途分类:⒈ 杀虫剂:对昆虫机体有直接毒杀作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可控制其种群形成或可减轻、消除害虫为害程度的药剂。
⒉ 杀螨剂:可以防除植食性有害螨类的药剂。
⒊ 杀菌剂:对病原菌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毒代谢物,因而可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病菌为害或可消除病症的药剂。
⒋ 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线虫病害的药剂。
⒌ 除草剂:可以用来防除杂草的药剂。
⒍ 杀鼠剂:用于毒杀多种场合中各种有害鼠类的药剂。
⒎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控制、促进或调节作用的药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⒈ 胃毒剂;⒉ 触杀剂;⒊ 熏蒸剂;⒋ 内吸剂;⒌ 拒食剂;⒍ 驱避剂;⒎ 引诱剂;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菌剂):⒈ 保护性杀菌剂;⒉ 治疗性杀菌剂;3. 铲除性杀菌剂按作用方式分类(除草剂):⒈输导型除草剂;2、触杀型除草剂;3、选择性除草剂;4、灭生性除草剂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农药的毒性程度常以毒力或药效作为评价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