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苏轼咏月诗文》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苏轼咏月诗文课件 北师大版.pptx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苏轼咏月诗文课件 北师大版.pptx
5
2.一词多义辨析
与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一起,共同)
3.词类活用解释
(1)照无.眠. 解释:动词用作名词,失眠的人。
(2)低.绮户 解释:形容词用作动词,低照。
4.古今异义区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能够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2)月色入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6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著 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学 艺术界很有名气。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开豪放词派 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散文中的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 文结构谨严,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同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擅长画竹子,开创 了湖州画派。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 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1
2.联系《水调歌头 中秋》全词,从人情和事理两个方面分析“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含意和作用。
点拨: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 别;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作者一改离怨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 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唯愿兄弟 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以美好境界结束全 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 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词里 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 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北师大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型] 朗读、讨论、赏析[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诗,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诗)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境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二、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1、叩开生字之门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叩开词句之门结合注释,教师点拨,翻译全文。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相与:共同、一起但:连词,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三、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并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叩问月亮8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叩问月亮8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评析欣赏法。

3、想象联想法。

【预习指导】1、查找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以及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读准,扫清字词障碍。

第二遍——读顺,读得通顺读出节奏。

第三遍——读懂,结合已有的积累,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赏庭中月色1、对照表格内容,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全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

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

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

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二中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苏轼咏月诗文》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二中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苏轼咏月诗文》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课题苏轼咏月诗文两首
学习
目标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师生互动的问答,让学生学习该词,品味语言,积累名句。

难点:根据小序和背景材料进行推理,探究词中流露出来的矛盾心理与旷达胸襟。

教法
选择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前准
备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体

教学
时数2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2 课时
备课
总数
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作业设

1.背诵苏轼的咏月诗文两首。

2、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A/B/C/D)
检查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咏月诗文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苏轼咏月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苏轼咏月诗文的内涵,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苏轼咏月诗文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分享对苏轼的了解和印象。

2.课文阅读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分析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情感表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从诗中感受到的情感。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苏轼在诗中是如何表达对月亮的赞美之情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拓展延伸教师介绍苏轼其他咏月诗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他咏月诗文的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写一篇短文,分析苏轼咏月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苏轼咏月诗文的背景了解不够,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引导。

2.学生在分析修辞手法时,举例不够丰富,需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实例。

3.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月亮何时才圆?我拿起酒杯问蓝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会很冷。

《苏轼咏月诗文》课件1(33张PPT)(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苏轼咏月诗文》课件1(33张PPT)(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课堂训练
•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是( C )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 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 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 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 福。 •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 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朗读训练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 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 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 延长音。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不住。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比得上。
对月吟诗,走近苏轼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李白 ---杜甫 ---张九龄 ---王昌龄 ---张继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8苏轼咏月诗文》word教案 (4).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8苏轼咏月诗文》word教案 (4).doc
5.拓展延伸,比较探究。(1).比较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与李白的《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中的写月之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些句子,尽量表明观点,谈出理由。
(2).教师引导: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明显受了李白的影响,但却能不落前人窠臼,写出自己的特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 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词是依谱而填写的歌词,它的调名、题段和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它以 乐谱的调名为名。词的分段称阙(也叫片),一般为两阙,上段叫上阙,下段叫下阙,也有三至四阙的,今天学习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中秋》。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先学:
自读自学,分析重点句段,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题
苏轼咏月诗文两首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师生互动的问答,让学生学习该词,品味语言,积累名句。
难点:根据小序和背景材料进行推理,探究词中流露出来的矛盾心理与旷达胸襟。
教法
选择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型来自新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时数
第2课时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语文教师要上好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备好课,其中备好课就是做好教案!为此,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2、通过诵读、探究,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3、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时数:两课时。

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与步骤:1、理解诗词所写的意境,一般要用现代语进行翻译或描述,对特定意象要精细描述。

2、理解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并对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进行适当分析,指出其妙处。

3、理解诗词中关键字、句,并进行重点分析,赏析其用在此处的美点、妙点在何处。

4、理解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分析诗词要表达的主旨,分析语句要表达的情感,并进行体会式分析。

5、谈赏读人的感受,即写出自己在读了诗句后的深刻感受。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它们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故称为“意象”。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教材助读:一、作者情况:1、苏轼: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2、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苏轼咏月诗文两首
学习
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以及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教法
选择
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先学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的诗人,他同宋代的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又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的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苏轼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2.背景介绍。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强调
学习的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
导,明确学习内容。

组织学生活动,教师
巡视指导,发现问
题,及时点评。

教师做以介绍并强
调重点
学生倾听
思考
看幻灯片,明确学习
任务。

看幻灯片,掌握先学
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依据练习册中
对作者的介绍以及
收集到的资料掌握
作者知识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
材料,明确苏轼写作
此文时的背景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2).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
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方式:质疑
——解疑)(3).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
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
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
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
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4.再读课文,揣摩文意,精读把握。

(1).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
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提问点评后然后有感
情地朗读。

)(2).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清凉,窥入窗户。


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

更重要的是,点出了
“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

作者就抓住这个
特点,铺展文墨。

“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
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

5.探究与感悟,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1).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2).教师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
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
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
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
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
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
喜(自得)
教师提问字音
并明确
本文仅84字,在注
释的帮助下,学生基
本能理解文章的大
意。

在学生讨论的基
础上,教师再进行统
一指导。

经过以上的学习,学
生对作者写作时的
背景及其心境有一
定的了解。

但学生多
只能从字面层次理
解“闲人”,即清闲
或有闲情逸致的人,
而对作者内心的难
言的情感体会不足。

教师可在此基础上,
结合文本进一步深
入引导。

学生探究问题时,教
师要及时的给予帮
助、点拨
教师提问、评价
并小结
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背诵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了解文章的意

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质疑问难,互相
交流,完成目标任
务。

仔细研读课文,揣摩
作者在字里行间所
表达的深意。

针对多媒体布置的
作业,学生自主思
考,质疑问难,互相
交流,开展讨论,共
同解决。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
成果
独立完成练习
作业设

1.背诵本文。

2.反复诵读《水调歌头中秋》,了解其大意。





等级评价
(A/B/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