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
板材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

板材超声波探伤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二○二二年三月1. 范围本超声波探伤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板材超声波探伤的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0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 29712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验收等级NB/T 4701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 3223 焊接材料质量管理规程Q/GDW 11143 输电线路铁塔焊接材料技术规范3. 一般要求3.1人员资格按本标准实施检测的人员,应按GB/T 9445或合同各方同意的体系进行资格鉴定与认证。
取得超声检测相关工业门类的资格等级证书,并由雇半或其代理对其进行职位专业培训和操作授权。
3.2设备3.2.1仪器性能测试超声检测仪应定期进行性能测试。
仪器性能测试应按JB/T 9712推荐的方法进行。
3.2.2系统性能测试至少在每次检测前,应按JB/T 9214推荐的方法,对超声检测系统工作性能进行测试。
3.2.3探头参数3.2.3.1检测频率检测频率应在2MHz~5MHz范围内,同时应遵照验收等级要求选择合适的频率。
3.2.3.2折射角当检测采用横波且所用技术需要超声从底而反射时,应注意保证声束与底面反射面法线的夹角在35°至70°之间,当使用多个斜探头进行检测时,其中一个探头应符台上述要求,且应保证一个探头的声束尽可能与焊缝熔合面垂直。
3.2.3.3晶片尺寸晶片尺寸选择应与频率和声程有关。
在给定频率下,探头晶片尺寸越小,近场长度和宽度就越小,远场中声束扩散角就越大。
3.2.3.4耦合剂耦含剂应选用适当的液体或糊状物,应具有良好透声性和适宜流动性,不应对检测对象和检测人员有损伤作用,同时应便于检验后清理。
典型的耦合剂为水、机油、甘油和浆糊,耦合剂中可加入适当的“润湿剂”或活性剂以改善耦合性能。
时基范围调节、灵敏度设定和工件检测时应采用相同耦合剂。
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

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DOC便携式磁粉探伤机所用磁探仪提升力M44N,且符合《GB372130/100型标准试片的缺陷磁粉堆积清晰显示才能进行探伤,连续工作1小时后应进行校验。
3、3、3、3使用钳式探伤仪探伤必须作两次大体垂直的磁化;磁化时必须有重迭区,以免漏检。
3、3、3、4磁悬液,采用水剂磁悬液,磁膏加水,按产品说明书配制。
3、3、3、5施加磁悬液,采用湿磁粉连续磁化法,在通磁化电流时,应同时施加磁悬液,磁化电流每次持续时间为2s左右,停施磁悬液至少Is后才能停止磁化。
3、3、3、6磁悬液应采用喷洒等方法,使用时,磁悬液应不断摇晃,以免浓度不够。
3、3、3、7观察:在充足的光线下,仔细观察,有怀疑时擦去磁粉后重擦,如能显示出与前次相同磁痕,方能确认为缺陷。
3、3、3、8记录:磁粉显示的缺陷作好详细记录,记录下缺陷的部位、长度、条数等,以及探伤者和探伤日期。
3、3、4质量评定:按标准进行评定3、3、5安全与搬运3、3、5、1安全:选用相匹配的电源,安全用电,要脚穿绝缘鞋,仪器外壳应加可靠地线。
3、3、5、2搬运:移动过程中,轻拿轻放,不碰撞,外出装箱时应用填料(海绵、泡沫等)填充好,防止电源箱倒置,防止激烈振动。
3、4渗透探伤3、4、1检测依据:根据相应的标准质量部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日期xx年10月30日页数第4页共5页3、4、2渗透探伤前的准备3、4、2、1渗透探伤使用剂系易燃、微毒液体,操作时要严禁火种和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
如在容器内操作,尚需采取防毒措施,以防操作人员中毒。
3、4、2、2渗透探伤前,应对受检表面及附近30伽范围内进行清理,不得有污垢、蚀锈、焊渣飞溅、氧化物。
当受检表面妨碍显示时应打磨或抛光处理,在受检面用钢印打编号并用于受检面有较大反差的油漆标明检验结果的标识。
3、4、2、3渗透剂的选用与保存a)着色法渗透剂中配有颜料,其对比色应能在日光或正常的室内照明下达到可见的程度。
b)购回的渗透使用剂(DPT—5)需存放在阴暗通风处,存放温度应低于40°C。
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DOC

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DOC便携式磁粉探伤机所用磁探仪提升力≥44N,且符合《GB372130/100型标准试片的缺陷磁粉堆积清晰显示才能进行探伤,连续工作1小时后应进行校验。
3、3、3、3使用钳式探伤仪探伤必须作两次大体垂直的磁化;磁化时必须有重迭区,以免漏检。
3、3、3、4磁悬液,采用水剂磁悬液,磁膏加水,按产品说明书配制。
3、3、3、5施加磁悬液,采用湿磁粉连续磁化法,在通磁化电流时,应同时施加磁悬液,磁化电流每次持续时间为2s左右,停施磁悬液至少1s后才能停止磁化。
3、3、3、6磁悬液应采用喷洒等方法,使用时,磁悬液应不断摇晃,以免浓度不够。
3、3、3、7观察:在充足的光线下,仔细观察,有怀疑时擦去磁粉后重擦,如能显示出与前次相同磁痕,方能确认为缺陷。
3、3、3、8记录:磁粉显示的缺陷作好详细记录,记录下缺陷的部位、长度、条数等,以及探伤者和探伤日期。
3、3、4质量评定:按标准进行评定3、3、5安全与搬运3、3、5、1安全:选用相匹配的电源,安全用电,要脚穿绝缘鞋,仪器外壳应加可靠地线。
3、3、5、2搬运:移动过程中,轻拿轻放,不碰撞,外出装箱时应用填料(海绵、泡沫等)填充好,防止电源箱倒置,防止激烈振动。
3、4渗透探伤3、4、1检测依据:根据相应的标准质量部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日期xx年10月30日页数第4页共5页3、4、2渗透探伤前的准备3、4、2、1渗透探伤使用剂系易燃、微毒液体,操作时要严禁火种和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
如在容器内操作,尚需采取防毒措施,以防操作人员中毒。
3、4、2、2渗透探伤前,应对受检表面及附近30mm范围内进行清理,不得有污垢、蚀锈、焊渣飞溅、氧化物。
当受检表面妨碍显示时应打磨或抛光处理,在受检面用钢印打编号并用于受检面有较大反差的油漆标明检验结果的标识。
3、4、2、3渗透剂的选用与保存a)着色法渗透剂中配有颜料,其对比色应能在日光或正常的室内照明下达到可见的程度。
超声波探伤检测作业指导书

附件3超声波探伤检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钢结构产品无损检测作业,检测钢结构焊缝的缺陷,并确定缺陷位置、尺寸、缺陷评定的一般方法及检测结果的等级评定。
2.作业准备2.1仪器准备目前在焊接结构的超声波检测普遍采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探伤仪应配备80dB以上连续可调的衰减或增益控制器,步进级每档不大于2dB,其精度为任意相邻12dB误差在±1dB内,最大累积误差不超过1dB;水平线性误差不大于1﹪,垂直线性误差不大于5﹪。
2.2探头准备探头频率一般在2~5MHz,一般选用2~2.5MHz公称频率探头。
特殊情况下可选用低于2MHz或高于2.5MHz检验频率,但必须保证系统灵敏度要求。
2.3探伤区及探伤面准备在探伤前必须准备好要探伤区的探伤面,检测表面应平整光滑。
探头移动区应清理焊接飞溅、铁屑、油垢及其他阻碍声藕合的杂物,检测面一般应进行清理打磨,使钢板露出金属光泽,其表面粗糙度应不超过6.3μm。
2.4耦合剂准备选用焊缝超声波探伤常用耦合剂有机油、甘油、CMC(化学纤维素)浆糊、润滑脂和水等。
一般工程施工常用的为机油、浆糊两类耦合剂。
当工件表面光洁度较差时,选用声阻抗较大的耦合剂甘油可获得较好的透声性能。
2.5扫描速度调整扫描速度调节由三种方法:①声程比例法:将荧光上时基扫描线长度调整成声程读数,常用CSK-IA试块、半圆试块来调整;②水平比例法:将荧光上时基扫描线长度调整成水平距离读数,常用CSK-IA 或CSK-ⅢA试块来调整;③深度比例法:将荧光上时基扫描线长度调整成水平距离读数,常用CSK-IA试块来调整。
在焊缝探伤中,角度探伤可用声程定位。
但现在焊缝探伤中普遍选用K值探头,板厚小于20mm宜用水平比例法,板厚大于20mm时宜用深度比例法。
2.6距离-波幅曲线(DAC)的绘制2.6.1对于管节点,采用在CSK-ICj试块上实测的直径3mm的横孔反射波幅数据及表面补偿和曲面复测灵敏度修正数据,对于板节点,则采用在CSK-IDj型试块实测的直径3mm横孔反射波幅数据及表面补偿数据。
探伤作业指导书

一、钢轨探伤
1. 目的与要求
目的:钢轨伤损检查。
要求:钢轨伤损的判伤作业人员需具备国家无损检测Ⅰ级及以上资格、焊缝伤损的判伤需具备国家无损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
2. 适用范围
2.1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采用钢轨探伤仪对线路钢轨母材及焊缝进行探伤作业。
3. 引用标准
《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路线路修理规则》、TB/T2340-2012《钢轨超声波探伤仪》、GB/T10061-1999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
4. 工具材料
4.1 普通线路作业使用的钢轨探伤仪必须符合TB/T2340-2012标准要求。
4.2 防护用品:
4.2.1 上道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穿着防护服,夜间必须穿着带有反光标志的防护服。
4.2.2 驻站联络员及现场防护员应按规定携带防护用品和各种记录手册。
5. 作业程序。
探伤作业指导书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磁粉检测部分)1. 目的与范围1.1目的:使我公司涉及的产品无损检测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1.2范围:对API 4F第4版覆盖的井架、底座、天车及API 7K第5版覆盖的绞车输入轴。
2. 引用文件API 4F第4版钻井和修井井架、底座规范API 7K第5版钻井和修井设备AWS D1.1-2008 美国钢结构焊接规范ASME BPVC V-2010 锅炉及压力容器国际性规范V无损检测ASTM E709-2001 磁粉检验的标准推荐操作方法ASNT SNT-TC-1A-2011 无损检测人员的鉴定与认证ASTM E543-09 无损检测机构资格认可的实施标准3. 人员资格直接为我公司进行磁粉检测工作的人员必须经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机构培训,并按ASNT-SNT-TC-1A(无损检测人员的鉴定与认证)进行鉴定,并取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磁粉检测Ⅱ级及以上资质证书,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和色弱,持证上岗。
4. 检测设备4.1 CDX-1型荧光磁粉探伤机。
此设备应每年校准一次。
4.2 30/100试片。
用于检测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了解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向是否正确。
4.3磁粉及磁悬液4.3.1选用荧光磁粉、无味煤油配制的浓度为0.5~3.0g/l(沉淀浓度0.1~0.4ml/100ml)的磁悬液。
每8小时或每班次应对湿粉浓度进行一次检查。
4.3.2湿磁粉的浓度应采用梨形离心管测定它的沉淀体积来决定。
在取样之前,通过循环系统旋转磁悬液至少30分钟,取100ml溶液,并允许它沉淀30分钟,在试管底部的沉淀表示溶液中磁粉深度。
荧光磁粉沉淀体积应是100ml,磁悬液中为0.1~0.4ml。
如果磁粉沉淀物显示处松散的聚集而不是一个固体层,则应重新取样,若仍是松散的聚集物,则磁粉可能被磁化,需要更换磁悬液。
4.4 相关设备的检验周期5. 检测工序及其要求5.1 检测工序:API 4F:在焊缝完成并冷却至环境温度后;API 7K:磁粉检测应当在最终热处理和最终机加工后进行检验。
无损检验作业指导书.

0. 总则本作业指导书是制造或检验压力容器、金属构件、机加工件等内在质量检测的技术规定,无损检测人员必须遵照执行。
检测方法的选择应依据无损检测委托书。
如果用一种检测方法有怀疑时,可用其它方法复验。
无损检测人员至少应受过无损检测基础知识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可持证操作。
1. 超声波探伤(UT)1.1 适用范围1.1.1 钢板适用于厚度12-120mm的压力容器及钢结构件用钢板。
1.1.2 焊缝适用于焊件对接处厚度8-120mm的钢制压力容器及钢结构件的焊缝探伤。
不适用于铸钢、奥氏体不锈钢、耐酸钢及允许根部未焊透的单面焊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缝的超声波探伤。
1.1.3钢管适用于S/Dn≤60% (S为管壁厚、D为管内径)、外径≥φ22mm、厚度≥2mm的高压无缝钢管。
1.1.4 钢锻件及其它机加工件。
1.2 仪器、试块1.2.1 探伤人员应根据委托书及工件特点合理选用仪器和试块。
1.2.2用于探伤的超声波探伤仪必须符合ZBY230-84规定的指标。
仪器必须满足:a.水平线性误差不大于2%;b.垂直线性误差不大于8%;c.动态范围不小于26dB;d. 盲区要小;e. 分辩力应能将CSK-IA试块上φ50与φ 44两孔分开;f. 有效灵敏度余量不小于10dB。
1.3 对被探工件要求1.3.1 被探工件温度不高于60︒C 。
环境应避开强磁场和高频磁场。
1.3.2 所探部位两侧不得有飞溅、焊疤、氧化皮及其它污物等。
应打磨光滑,露出金属光泽,保证探头接触耦合面不小于90%。
1.3.3 接触面打磨宽度不小于探头移动区域。
1.3.4 探伤前工件要写好编号及其它应有的标记。
1.3.5 焊缝外观及探伤面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探伤。
1.4 操作1.4.1耦合剂采用浆糊、水或机油等。
1.4.2 所用斜探头K值参见表1。
表11.4.3 。
1.4.4 扫描线的调节在与被检焊缝相同或相近声程的反射体上进行。
1.4.5 距离-波幅曲线是在对接焊缝探伤时,以所用探头和仪器在CSK-ⅡA或CSK- ⅢA试块上实测的数据绘制而成的曲线。
焊缝无损探伤(超声波法)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焊缝无损探伤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一、依据的检测标准及技术要求(1)《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621-2010);(2)《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 11345-2013)。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母材厚度不小于8mm、曲率半径不小于160mm的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对接全熔透焊缝,使用A型脉冲反射法手工超声波的质量检测。
三、试验目的超声波探伤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材料或制件中影响其使用的缺陷或特性,从而对其应用于特定目的的适用性进行评价。
四、试验原理声源产生超声波,采用一定的方式使超声波进入工件;超声波在工件中传播并与工件材料以及其中的缺陷相互作用,使其传播方向或特征被改变,改变后的超声波通过检测设备被接受,并可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接受的超声波的特征,评价工件本身及其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及缺陷的特性。
五、仪器设备北京智博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ZBL—U630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主要配置包括主机、斜探头、直探头和信号线,检测设备见图 5.1;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指标参数见表5.1。
图5.1ZBL—U630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表5.1 ZBL—U630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指标参数六、试验准备6.1仪器的调整工作开始前,需要根据探头和被测工件的情况来校准仪器的声速,声程以及探头零点,以适应探伤条件。
其中,声速和探头零点的校准是因为状态行所显示参数的计算都是与声速和探头零点相关,声程校准是为了使屏幕上显示适当声程范围内的波形,以便更好的判断,评价缺陷。
具体操作如下:(1)直探头校准为了方便操作者校准直探头零点及材料声速,仪器提供了探头校准功能,利用此功能可方便的完成直探头的校准工作。
直探头校准功能位于自校准功能菜单中。
以标配的直探头为例,它是一个频率2.5MHz,直径20mm的单晶探头。
校准需要两个和测量物体同材质且厚度已知的试块。
假设以厚度为100mm的试块对该探头进行校准,其步骤如下:先初步设定一个大概的声速值如5920m/s第一步:选择(自动校准按键)选择直探头校准--开启自动校准功能(显示:是否有效调节到(是)第二步:设置工件厚度(高于已知厚度)第三步:探头连接好涂上耦合剂、放在被测工件上、找到回波第四步:调到校准闸门(用闸门套住回波--按一下自动增益回波高度会到屏幕的80%)在(校准闸门栏目按一下确认键)这样直探头校准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目的
为使无损探伤检测的操作有所依循,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范围
凡本公司需用无损探伤的检测作业,均适用。
3作业内容
超声波探伤
3.1.1检测依据
根据相应的标准
3.1.2主要仪器设备及检测前的准备
3.1.2.1设备:
CTS-3020
3.1.3校正试块、ZGZ、ZGS系列对比试块;耦合剂:甘油、机油、浆糊。
检测前的准备:对受测工件应去除测量面的覆盖污物、氧化皮、油漆等,如表面过分粗糙或有严重的锈蚀坑则需对检测工件进行适当的修磨,并用与受测部位有较大反差的油漆标明测试面,用钢印在意见到部位打编号做好检验结果的标识。
3.1.4仪器校正:按标准要求进行。
3.1.5检测工作的进行。
3.1.6检测中异常现象处理仪器工作一小时,在标准试块上复核一次,若读数超过仪器允许误差,则前一小时内的测量数值,应校正仪器后复检。
当读数不稳定时,应检查受测工件的表面,或更换电池。
3.1.7搬运时,使用匹配的皮箱,轻拿轻放,防止振动,碰撞。
射线照相探伤
3.2.1检测依据
根据相应的标准
3.2.2射线探伤
3.2.2.1工件进探伤区域后,对照探伤通知单进行复验,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拍片。
3.2.2.2按要求确定探伤比例,划出探伤部位,放置好一切标记,进行散射线遮挡。
3.2.2.3检查探伤设备,做好拍片前期准备,接通电源及冷却系统,做好防护工作。
3.2.2.4装好胶片的暗袋应按照要求贴在工件划定的拍片位置上,中心标记应对准射线窗口中心,并调整好透照距离。
3.2.2.5根据曝光曲线表,选定管电压,在保证穿透能力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较低的管电压。
3.2.2.6打开电流、电压开头缓慢均匀地上升到选定数值,拍片过程中,注意观察电流、电压稳定情况,尽量避免大的波动。
3.2.2.7蜂鸣器响后,应降压到原位,关闭电源,拍片结束。
3.2.2.8操作完毕后,认真做好原始记录。
3.2.2.9清理现场,收好设备。
3.2.3暗室操作
3.2.3.1将胶片装在底片夹上,并在开始显影前搅动药液。
3.2.3.2将胶片依次浸入显影槽,底片夹之间应留有一定距离,使冲洗过程中胶片彼此不会相贴。
不断将底片夹上下移动,大约15S。
3.2.3.3显影温度要在20℃左右,正常的显影时间为5-8min,延长显影时间,会使底片黑度增加,并稍增加对比度。
在温度稍高或稍低时,必须调整显影时间。
显影时间的选择或调整应根据胶片制造厂所推荐的数据。
3.2.3.4显影过程中,应不时将胶片作垂直方向的上下移动,使胶印均匀显影。
3.2.3.5显影结束后,在清水中将胶片强力抖动,进行漂洗2-3min,以中和胶片乳胶中的显影剂。
3.2.3.6胶片浸入定影液时,要均匀作上下方向的移动约10S左右。
然后浸泡到定影结束。
时间为通透时间两倍,一般不超过15min,若经常移动,可缩短定影时间,但必须避免胶片在定影液中的互相接触。
3.2.3.7定影结束后,可用定影中和剂进行中和处理,以减少冲洗时间和用水量。
3.2.3.8冲洗槽最好分两部分,从定影液中取出的底片放在出水口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冲洗后把底片移动进水口部分,从而在新鲜水中完成冲洗。
当温度在30℃以上时,应注意底片浸在水中的时间不能太长。
3.2.3.9为缩短干燥时间,避免底片上出现水迹,把底片浸入洗涤剂中约30S。
3.2.3.10底片干燥在常温下晾干划烘干,也可用温度不高于60℃的循环热空气中干燥。
磁粉探伤
3.3.1检测依据
根据相应的标准
3.3.2主要仪器设备:DA—400S 便携式磁粉探伤机
所用磁探仪提升力≥44N,且符合《GB3721—83》标准的其他型号磁粉探伤仪。
3.3.3操作程序
3.3.3.1检验前准备,应对受检表面及附近50mm范围内进行清理不得有淤垢、锈蚀、飞溅物、氧化皮等,当受检面妨碍显示时应打磨或抛光处理,用钢印打号,用与受检面有较大反差的油漆标明工件、焊缝等探伤部位检测结果的标识。
3.3.3.2灵敏度检验,每次探伤前用灵敏度试片校验探伤设备、磁悬液、操作方法等综合性能。
A2—30/100型标准试片的缺陷磁粉堆积清晰显示才能进行探伤,连续工作1小时后应进行校验。
3.3.3.3使用钳式探伤仪探伤必须作两次大体垂直的磁化;磁化时必须有重迭区,以免漏检。
3.3.3.4磁悬液,采用水剂磁悬液,磁膏加水,按产品说明书配制。
3.3.3.5施加磁悬液,采用湿磁粉连续磁化法,在通磁化电流时,应同时施加磁悬液,磁化电流每次持续时间为2s左右,停施磁悬液至少1s后才能停止磁化。
3.3.3.6磁悬液应采用喷洒等方法,使用时,磁悬液应不断摇晃,以免浓度不够。
3.3.3.7观察:在充足的光线下,仔细观察,有怀疑时擦去磁粉后重擦,如能显示出与前次相同磁痕,方能确认为缺陷。
3.3.3.8记录:磁粉显示的缺陷作好详细记录,记录下缺陷的部位、长度、条数等,以及探伤者和探伤日期。
3.3.4质量评定:按标准进行评定
3.3.5安全与搬运
3.3.5.1安全:选用相匹配的电源,安全用电,要脚穿绝缘鞋,仪器外壳应加可靠地线。
3.3.5.2搬运:移动过程中,轻拿轻放,不碰撞,外出装箱时应用填料(海绵、泡沫等)填充好,防止电源箱倒置,防止激烈振动。
渗透探伤
3.4.1检测依据:
根据相应的标准
3.4.2渗透探伤前的准备
3.4.2.1渗透探伤使用剂系易燃、微毒液体,操作时要严禁火种和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
如在容器内操作,尚需采取防毒措施,以防操作人员中毒。
3.4.2.2渗透探伤前,应对受检表面及附近30mm范围内进行清理,不得有污垢、蚀锈、焊渣飞溅、氧化物。
当受检表面妨碍显示时应打磨或抛光处理,在受检面用钢印打编号并用于受检面有较大反差的油漆标明检验结果的标识。
3.4.2.3渗透剂的选用与保存
a)着色法渗透剂中配有颜料,其对比色应能在日光或正常的室内照明下达到可见的程度。
b)购回的渗透使用剂(DPT—5)需存放在阴暗通风处,存放温度应低于40℃。
3.4.3渗透探伤的基本操作程序
3.4.3.1灵敏度检验:每次探伤前,用人工缺陷试块(铝合金试块,镀铬试块)来鉴别渗透探伤灵敏度,检查探伤使用剂、探伤方法、探伤用具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确定正常后才能进行探伤。
3.4.3.2预清洗:喷(涂)渗透使用剂之前,尚需清洗表面,如用丙酮干擦,再用清洗剂将受检表面洗净,让其自然晾干。
3.4.3.3渗透:用喷洒将渗透剂施加于受检表面,渗透剂在足够渗透时间(一般为5~10min)内必须湿润全部受检表面。
若为探测微细缺陷,可将工件预热至40~50℃,然后进行渗透。
3.4.3.4清洗
a)清洗:在施加的渗透剂达到规定的渗透时间后,可用破布将表面多余的渗透剂除去,然后用清洗剂清洗,但需注意不要把缺陷里面的渗透剂洗掉。
b)不同类型的渗透剂所用配套的清洗剂清洗。
3.4.4显象:清洗后在受检表面喷洒一层薄且均匀的显象剂,喷洒显象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150~300mm,其厚度为~0.07mm(略盖住工件表面),保持5~
10min后进行观察。
3.4.5检查:着色法(溶剂去除型)用肉眼观察,当受检表面有缺陷存在,即在白色
的显象剂上显示出红色图象;必要时,可用5~10倍放大镜观察,以免遗漏微细裂纹。
3.4.6质量评定:根据进行质量评定。
缺陷的处理按有关规定进行。
3.4.7后清洗:整个渗透探伤完毕时,应对受检表面进行后清洗,即洗掉原渗透使用剂残液,以免腐蚀构件或影响其正常使用,后清洗方法可参照。
3.4.8检查中异常现象的处理:当检测结束时,用对比试块验证渗透剂失效,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供需双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其他需要时:经返修后的部位。
以上情况之一发生,则需复验。
进行复验时,必须对被检面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前次检验时所留下的痕迹,必要时,应用有机溶剂进行浸泡,当确认洗干净后,再重复上述操作程序。
3.4.9安全事项:现场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注意系好安全带,进入容器前,应有两人以上方可作业,注意通风防火工作。
4相关文件
二级文件:无
三级文件:无
四级文件:无
编制:审核: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