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
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

附录一 1. TS-1 型铱-192γ 射线探伤机内装γ 射线源操作时应严格按操作 规程进行不得疏忽大意。
在工作之前,首先要作好一切准备工作,根据探伤规范要求,算出曝 光时间、焦距、确定焦点位置,划定安全区域,不准非工作人员误入 该区而造成事故照射。
在输源管控制部件与探伤机主件连接前,用剂量仪检查源是否在装置 内,然后按下列步骤进行工作。
① 根据需要条件,确定用几根输源管,然后铺设输源管,决不允许多 于 3 根输源管进行工作,管与管接头要牢固连接,输源管弯曲不得小 于 300mm,检查源管有无明显砸扁情况。
② 将输源管端部用固定夹架牢固定放到曝光焦点处。
③ 将探伤主机放在牢固之处。
④ 将输源鞭卸下,插入主机端部一小管内,接上输源管。
⑤ 铺设控制导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 200mm,检查控制部件阳接头是 否磨损(弯曲),操作是否灵活,有无卡死现象,行程计数表是否在 000 值。
⑥ 将锁打开,旋转选择环到连接位置,卸下端盖。
⑦ 在垂直方向,将控制部件驱动缆一端的阳接头插入组件阴接头内。
⑧ 将驱动缆转 900,与源组件成 1800,严禁未装位就乱扭,防止接头 被扭弯。
⑨ 合上连接爪,将定位环推上,插入主机孔内,将旋转选择环到工作 位置。
⑩ 回到手摇曲柄处,将源送到曝光位置,在摇动过程中,监视行程计 数器,源快到曝光位置时,手柄摇动不许用力过猛,摇不动,即到 位。
就停止摇动,检查行程计数器是否与输源管长度相符。
(一根输 源管到位行程约为 37,二根约为 70.5,三根约 104),此时源已处于 预要求的曝光时间,到曝光时间结束后,立即将源收回到探伤主机 内。
2. 回程时其工作步骤如下: ① 反向摇动曲柄,直到曲柄摇不动为止,行程计数器的数字,应仍为 000 值,在此过程中(如无屏蔽)剂量仪读数逐渐升高。
然后又回到底 值,此时源已回到探伤机主件内。
② 用剂量仪检查源确实已回到安全屏蔽位置。
射线探伤工艺作业指导书

射线探伤工艺作业指导书1有限公司目录1、主题内容2、适用范围3、对探伤人员的要求4、对透照工件表面的要求5、探伤比例的要求及合格级别6、器材的选择7、透照工艺8、胶片的暗室处理9、底片质量10、底片的观察11、记录报告12、安全防护1、主题内容1.1保证工业锅炉对接焊缝射线探伤的准确性,保证锅炉能够正常的运行。
2、适用范围2.1适用于工业锅炉的过热器、省煤器、集箱、压力管道等安装中管-管、管-板对接焊缝射线透照检测。
焊接方式为氩弧焊打底、手工焊盖面。
3、对探伤人员的要求凡从事射线探伤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按3.1.照劳动部文件“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进行考核鉴定。
3.2无损检测人员按技术等级分高、中、初级。
取得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技术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3操作人员应具有RT—I 以上资格证书,评定及审核人员应具有RT—II级以上资格证书。
3.4从射线探伤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4、对透照工件表面的要求4.1焊缝及热影响区的表面质量(包括余高高度)应经外观检查合格。
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相混淆,否则应做适当的修整。
4.2焊缝外观检验合格后,由检验员签发《无损探伤委托书》。
4.3焊缝透照质量达到NB/T47013—2015标准AB级。
5、探伤比例的要求及合格级别5.1探伤比例的要求及合格级别5.2焊缝合格级别达到NB/T47013—2015标准的II级。
6、器材的选择6.1焊缝透照选用理学----300或国产300周向射线探伤机,固定焊缝选用理学-----2505或丹东----2505定向射线探伤机。
胶片选用爱克发型6.2.6.3增感屏选取用厚度为0.03mm的铅箔增感屏,暗盒选用360×80和240×80两种,选用铅质阿拉伯数字英文母。
射线检测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永福#3机组安装范围内所有外径小于或等于89㎜的小口径管子对接焊缝和外径大于89㎜各类连接管的射线探伤。
2.编制依据2.1《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GB3323-87)2.2《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2.3《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DL/T675-1999)2.4《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测技术规程》(DL/T821-2002)2.5《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DL/T752-2001)2.8《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DL5009.1-2002)2.9《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869—2004)2.10《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DL/T819-2002)2.11《携带式X工业射线探伤机》(JB/T7413-1994)2.12相关图纸3.检测主要工作量3.1锅炉受热面主要射线检测工作量见锅炉焊接工程一览表。
3.2锅炉连接管主要射线检测工作量见锅炉焊接工程一览表。
3.3 汽机管道射线检验主要工作量(具体焊口数热机公司正在进行统计)4. 检测人员的资格及要求4.1凡参加射线检测的探伤人员必须经过相应技术培训,并通过按《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资格考核规则》(DL/T675)或《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要求的考核,取得电力系统或劳动系统的资格证书,方能从事相应级别、相应资格的射线检验工作。
4.2 射线检测的探伤人员应经过卫生防疫部门或环保部门组织的射线防护培训,并取得射线防护个人工作证。
4.3检测人员应了解现有X射线机和γ探伤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焦点尺寸等参数,熟悉仪器的说明书和操作规程,了解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4.4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工艺作风,严格按照经过审批的探伤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测,并认真进行底片质量自检。
4.5接受委托或检测任务后及时进行检测,当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
射线指导书1

射线检验作业指导书目录1.范围 (2)2.引用标准 (2)3.检验人员 (2)4.检验设备 (2)5.检验工艺文件 (3)6.检验程序 (3)7.检验资料 (6)8.安全与环境保护措施 (6)9.射源事故处理应急预案(附件) (7)1.范围本程序规定了射线探伤的一般程序,及探伤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以规范射线探伤的检验工作。
本程序适用于使用χ射线装置与γ射线装置进行的无损探伤。
2.引用标准DL612-199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647-2004电站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DL/T869-2004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821-2002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20063.检验人员从事射线探伤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有有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3.1具有初级射线检验资格的人员应能按作业知道书和工艺卡独立进行操作、记录检测数据,但不得出具检验报告。
初级检验人员应了解有关条例、规程、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熟悉射线检测的原理和操作技术;正确调整和使用仪器;熟悉安全防护措施与技术。
3.2中级检验人员可以编制检测工艺、独立进行检测工作、评定检测结果、签发审核检测报告。
中级检验人员应掌握有关条例、规程、标准、技术规范、无损检测的基本知识;掌握射线检测的原理;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熟悉锅炉压力容器和金属材料以及产品制造工艺的一般知识;熟悉安全防护措施与技术。
3.3高级射线检验人员可以编制审核检测作业指导书和工艺卡、审核签发检测报告、仲裁初级和中级人员对检测结果的争议、指导初级和中级人员的工作。
3.4 检验人员应严格执行标准,实事求是,对检验结果负责。
3.5从事射线工作的人员应懂得射线防护的原理和方法,并经过国家卫生防护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4.检验设备4.1 可以采用χ射线装置或γ射线装置进行射线探伤,但设备选择必须满足透照的成像要求,且应满足安全要求。
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

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一、引言射线探伤是一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
本指导书旨在为射线探伤作业提供详细指导,确保安全可靠地进行射线探伤作业。
二、作业前准备1. 工作人员培训:所有参与射线探伤作业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射线设备的操作和安全规范。
2. 工作场所准备:确保作业场所宽敞清洁,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提示射线探伤作业正在进行。
3. 人员防护装备: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适合的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以防止辐射的危害。
三、设备与器材准备1. 射线源准备:选择合适的射线源,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射线源的安全性能。
2. 探测器准备:选择合适的探测器,并进行校准,确保准确可靠地检测缺陷。
3. 辅助工具准备:准备好射线测量仪器、标记笔、尺子等辅助工具,以便于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四、作业流程1. 环境检查:在进行射线探伤作业前,先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查,确保周围没有任何人员和无关物品,以防意外伤害。
2. 辐射区域设立:根据射线的辐射半径,设立辐射区域,并进行标识,以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3. 射线源操作:在辐射区域内,按照操作规程将射线源正确放置,调整角度和距离,保证射线照射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4. 探测器操作: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探测器,与射线源相配合进行检测操作,确保准确获取数据。
5. 数据分析与记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出现的缺陷类型和位置,并及时记录在报告中。
6. 安全结束:作业完成后,将射线源回收到密封容器中,清理辐射区域,恢复工作现场的正常使用。
五、安全措施1. 人员防护: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必须戴上适当的防护设备,减少辐射对人身的伤害。
2. 辐射区域控制:在辐射区域内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并设置屏障限制无关人员进入。
3. 定期检测与维护:定期对射线源和探测器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
4. 废弃物处理:将使用过的射线源和工作区所产生的废弃物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正确处置。
X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

x 11E木示;隹燃气调压站作业指导书x射线探伤XXXX —XXXXXX —XX —XX 发布XX实施XXXXXXXX [艮司发布本标准根据公司《质量手册》的要求而编写的,是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具体操作性文件,下料是指导燃气调压站生产第6个作业指导书。
本标准由质量部提出。
本标准的相关内容由工艺责任工程师审核。
本标准由质量总监批准。
本标准起草部口:质量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 XXXX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6. 1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X射线探伤作业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燃气调压站管道组件的A、B类焊接接头的X射线探伤作业。
6. 2 X光探伤用设备和器材:一X射线探伤机、铅字(字母、数字、中心标记、搭接标记)、象质计、铅板、升降机、枕木、磁性压板、胶布、观片灯、胶片袋、增感屏、切片机、黑度计、恒温洗片机、胶片烘片机、片架、定时器、中心指示器、安全红灯、记号笔;一胶片、显像液、定影液。
6.2 .1设备和器材应完好、整洁。
6.2 .2感光材料等在保质期内。
6. 3作业要求6. 3. 1准备工作a)探伤应在焊接接头经外观检验合格后进行;b)探伤作业在探伤室内进行,管道组件搬运进探伤室后,应紧闭探伤室大门,无关人员不准进入探伤室;c)当无法在探伤室作业需在现场进行射线检测时,应按《野外探伤卫生防护管理制度》执行,设置安全线。
安全线上应有明显警告标志,夜间应设红灯,并派专人守护;d)对燃气调压站管道组件的B类焊接接头进行编号(由物品代码+焊接接头编号组成);e)选择B类焊缝的探伤比例: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0.4MPa时,焊缝检查长度不少于各条焊缝长度的20%;如发现有不允许缺陷时,应增加检查长度,增加长度为该焊缝长度的10%,若仍有不允许缺陷时,则需检查焊缝长度100%;当工作压力大于0.4MPa时,焊缝检查长度应为焊缝长度的100%。
6. 3. 2探伤a)探伤机操作根据探伤机说明书进行;b)根据图6—1选择适当的射线能量;c)工业射线胶片型号及尺寸:Agfa-C7 80*140mm> 80*280mm> 80*360mm> 100* 180mm;d)增感屏:铅箔厚度0.03mm;e)象质计标志及代号:JB4730-94 10-FE-16-III;f)照相质量等级:AB级;g)底片黑度范围:2.0-4.0;h)透照方式:外径大于100mm的钢管对接焊缝采用双壁单影法或环缝外透法;外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钢管对接焊缝采用双壁双影法;i)射线源离底片距离:700mm;j)选择适当的屏蔽方法,限制受检部位照射面积;k)标注中心定位标记,贴上铅质标记(包括中心标记、搭接标记、焊缝编号),返修透照时,应加返修标记R;把象质计放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上被检区的一端(被检区长度的1/4部位),金属丝应横跨焊缝并与焊缝方向垂直,细丝置于外侧;把封好的胶片、增感屏、铅板包在焊缝的下方,用磁性压板固定;l)用中心指示器调整好X射线探伤机探头到胶片距离、位置及角度;m)撤离探伤室,关侧门,调整好X射线探伤机的电压、电流、时间,然后高压爆光,进行拍片;n)曝光量应大于等于10x3mA.min;o)探伤结束后2min才能进入探伤室。
射线作业指导书

1.编制依据
1.1《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透照工艺和质量分级》GB3323-87
1.2《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有关射线检测部分)》JB4730-94
1.3《钢制承压管道对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DL/T821-2002
1.4《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869-2004
1.5《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612-96
1.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定》
1.7《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1.8《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1.9《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438-2000
2.概述
广西钦州燃煤发电厂一期2×600MW机组工程的射线检测工程范围包括:锅炉受热面及附属管道;汽机四大管道及各附属管道;安装中涉及的容器、铸件、各类钢结构、电气母线和其它国家和行业技术规程范围内的检验工程;各种焊接试样等。
各类检验分别执行相应的技术标准。
3.主要工程量
射线探伤工序卡编号:
6.QA检查单
F:工作负责人;E:单项工程师;A:专业工程师;O :业主代表;S:监理代表
7.安全与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
射线探伤施工安全风险控制计划表
10。
射线探伤工艺作业指导书

射线探伤工艺作业指导书1有限公司目录1、主题内容2、适用范围3、对探伤人员的要求4、对透照工件表面的要求5、探伤比例的要求及合格级别6、器材的选择7、透照工艺8、胶片的暗室处理9、底片质量10、底片的观察11、记录报告12、安全防护1、主题内容1.1保证工业锅炉对接焊缝射线探伤的准确性,保证锅炉能够正常的运行。
2、适用范围2.1适用于工业锅炉的过热器、省煤器、集箱、压力管道等安装中管-管、管-板对接焊缝射线透照检测。
焊接方式为氩弧焊打底、手工焊盖面。
3、对探伤人员的要求3.1凡从事射线探伤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按照劳动部文件“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进行考核鉴定。
3.2无损检测人员按技术等级分高、中、初级。
取得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技术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3操作人员应具有RT—I 以上资格证书,评定及审核人员应具有RT—II级以上资格证书。
3.4从射线探伤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4、对透照工件表面的要求4.1焊缝及热影响区的表面质量(包括余高高度)应经外观检查合格。
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相混淆,否则应做适当的修整。
4.2焊缝外观检验合格后,由检验员签发《无损探伤委托书》。
4.3焊缝透照质量达到NB/T47013—2015标准AB级。
5、探伤比例的要求及合格级别5.1探伤比例的要求及合格级别5.2焊缝合格级别达到NB/T47013—2015标准的II级。
6、器材的选择6.1焊缝透照选用理学----300或国产300周向射线探伤机,固定焊缝选用理学-----2505或丹东----2505定向射线探伤机。
6.2胶片选用爱克发型6.3增感屏选取用厚度为0.03mm的铅箔增感屏,暗盒选用360×80和240×80两种,选用铅质阿拉伯数字英文母。
6.4暗袋背面应有“B”铅字,以检查背面散射是否满足GB3323—2005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1.1 目的为了保证射线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编制本细则。
1.2 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金属材料板和管的熔化焊焊接接头。
1.3 编制依据1.3.1 《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2 检验人员凡从事射线工作的检验人员,都必须持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书和国家卫生防护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人员。
各级别检验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 准备工作3.1 技术准备3.1.1 根据《金属试验委托单》了解被检工件情况,包括材料、规格、焊接种类、焊接位置等。
3.1.2 确定检验工作质量等级、检验比例、数量、对接接头焊接质量验收级别。
3.2 现场情况及现场准备3.2.1 了解被检工件结构,焊口位置、分布等,对位于一定高度的焊口要搭好拍片架子。
3.2.2 检查焊缝外表面:外观是否符合《焊规》规定要求,是否有影响底片评定的因素存在,存在上述问题时,必须纠正后才能进行透照。
3.3 工艺制订根据有关标准规定及现场情况等制订工艺,确定透照方式、投影角度、焦距、曝光参数、象质计指数,还有大管一个口拍几片、小管几个口拍一片。
以上参数参见具体检验项目的《射线探伤工艺卡》。
3.4 器材3.4.1 射源或射线机选择主要根据被检工件的透照厚度及现场情况选择γ射线机或X射线机。
3.4.2 胶片、增感屏及暗盒选择3.4.2.1 透照用胶片应选用《射规》4.6.1中规定的JI或J2型胶片。
胶片在使用前,应对每箱或每盒胶片进行灰雾度的抽查,其本底灰雾度应小于或等于0.3。
3.4.2.2 胶片在裁片、装片、抽片、评片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胶片的划伤。
裁纸刀、暗袋、增感屏等应保持清洁和平整,应经常擦拭。
在装片、抽片时要轻缓,避免产生静电。
要正确持片、不得用手指直接捏住底片表面,防止对底片造成污染。
3.4.2.3 使用金属增感屏进行射线透照时,金属增感屏的材料及前、后屏的厚度应根据不同的射线能量参照《射规》表4的规定选择(具体见《射线探伤工艺卡》)。
3.4.2.4 增感屏的表面应经常擦拭,保持洁净、平整和干燥,以防止产生造成影响底片图像的影像或假缺陷。
3.4.2.5 暗盒尺寸须与胶片及增感屏符合。
3.4.3 屏蔽板用厚度为2~3mm铅板作屏蔽板,长宽尺寸须比底片盒大些。
3.4.4 象质计、沟漕测深计、定位标记、识别标记和透照日期。
3.4.7 药水按与胶片相适应的显定影粉或浓缩液配制好药水。
4 作业程序、方法及工艺要求4.1 现场作业4.1.1 作业现场安全防护及布置现场关口应设明显射线作业标记,防止他人误入。
布置好高压柜、控制柜,同时佩带好剂量仪,测量估计作业区场射线辐射情况,充分利用距离、屏蔽物进行防护。
4.1.2 X射线机的训机X射线机必须按规定进行训机,特别是老机子更要注意。
4.1.3 安放各种标记、象质计、测深计及胶片4.1.3.1 受检工件的定位标记、识别标记的安放4.1.3.1.1 被检的每段焊缝附近均应有下列铅质识别标记:工件编号、对接接头编号、部位编号、焊工代号和透照日期。
4.1.3.1.2 外径小于或等于89mm的管子被检焊缝附近,至少应有工件编号、对接接头编号和焊工代号,加倍抽检的对接接头应有“”标记。
返修后的对接接头透照部位还应有返修标记R1,R2,…(其数码1,2,…指返修次数)。
4.1.3.1.3 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均应离焊缝边缘大于或等于5mm,并在底片上显示。
4.1.3.1.4 对透照工件做永久性标识或采用详细的透照部位草图,以作为底片位置对照的依据。
4.1.3.2 象质计、测深计及胶片的安放4.1.3.2.1 象质计、测深计的选用参见具体检验项目的《射线探伤工艺卡》。
4.1.3.2.2 R′10系列线型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侧的工件表面上被检焊缝区的一端(被检区长度的1/4部位)。
金属丝应横跨焊缝并与焊缝垂直,细丝置于外侧。
当射线源侧无法放置象质计时,也可放在胶片侧的工件表面上,但象质计应提高一级,或通过对比试验使实际象质指数达到规定的要求。
象质计放在胶片侧的工件表面时,应附加“F”标记以示区别。
4.1.3.2.3 采用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的周向曝光透照工艺时,象质计应每隔90°放置一个,同时每一底片应有一个。
4.1.3.2.4 I型专用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管子正中的表面上,金属丝应横跨焊缝并与焊缝垂直。
4.1.3.2.5 II型专用象质计的金属丝应置于焊缝中心,围绕全周。
4.1.3.2.6 当透照呈排状的管子并使数个管子焊缝透照在同一底片上时,象质计应放在最外侧的管子上。
4.1.3.2.7 深度对比试块应平行于焊缝放置,且距焊缝边缘大于或等于5mm。
4.1.3.2.8 胶片应贴紧放置于射线源对侧透照部件外表面相应对接接头的区域上。
4.1.4 曝光透照4.1.4.1 对焦时要特别注意,以免焊缝重叠或透照角度不符合规定要求。
4.1.4.2 工艺卡上的曝光参数是由曝光曲线或经验取得的,但由于现场情况复杂,所以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
4.2 胶片的暗室处理4.2.1 胶片暗室处理应按胶片的使用说明书或公认的有效方法进行处理。
4.2.2 采取自动冲洗应注意严格控制胶片显影、定影、水洗和干燥等工序的温度、传送速度和药液量。
4.2.3 胶片手工冲洗宜采用槽浸方式,在规定的温度(20℃左右)和时间进行显影、定影等操作。
不允许在显影时用红灯观察,以调整显影时间的方式控制底片黑度。
定影后的底片应充分水洗和除污,以保证底片的质量。
注:1)暗室处理操作过程参数参照《射线探伤工艺卡》。
4.3 评片4.3.1 评片室及评片器械要求4.3.1.1 评片应在专用评片室进行。
评片室的光线应暗淡,室照明用光不得在底片表面产生反射。
4.3.1.2 观片灯最大亮度应不小于 100000cd/ m 2,且观察的漫射光亮度应可调。
对不需要观察或透光量过强的部分应采用适当的遮光板屏蔽强光。
经照射后的底片亮度应不小于30cd/ m 2。
4.3.1.3 评片时允许使用放大倍数小于或等于5的放大镜辅助观察底片的局部细微部分。
4.3.2 评片工作4.3.2.1 按规定填写底片袋,以便归档。
4.3.2.2 检查底片质量是否符合5.1的要求,不合格的底片须作废并重拍。
4.3.2.3 根据5.2进行初评、复评并做好记录。
4.3.2.4 将底片装入相应底片袋,放入底片柜相应位置。
4.4 出具返修单及报告4.4.1 根据评片原始记录,对焊缝有超标缺陷的焊口,及时填写并出具返修单,以便返修及复检。
4.4.2 在规定时间填写并出具报告。
5 底片质量要求及焊缝质量分级5.1 底片的质量底片的质量是透照工艺的综合反应,是评定焊接质量的依据,凡不符合下述条款的底片,均应视为废片,不得作为质量评定的依据。
5.1.1 底片上必须显示出根据《射规》中4.4条选择的象质指数(具体见《射线探伤工艺卡》)对应的钢丝线径,显现出的象质计钢丝影象应能清晰看到,其连续长度不小于10mm。
I型应显示三根及三根以上。
5.1.2 底片应清晰地显示出深度对比试块、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位置正确且不掩盖被检焊缝影像。
5.1.3 底片有效评定围的黑度,X射线应在1.5~3.5(包括固有灰雾度)围;γ射线应在1.8~3.5(包括固有灰雾度)围。
5.1.4 底片有效评定区域不应有因胶片处理不当引起的伪缺陷或其他防碍评定的假缺陷。
5.1.5 外径小于或等于89mm的管子用双壁双投影法进行倾斜透照时,上下两焊缝在底片上的影像呈椭圆形显示,其椭圆短轴侧间距一般以3~10mm为宜。
5.2 对接接头焊接质量的分级(《射规》DL/T821-2002)根据焊接缺陷类型尺寸和数量,将焊接接头质量分为四个等级。
5.2.1裂缝未熔合缺陷的评级Ⅰ、Ⅱ、Ⅲ级焊缝应无裂纹、未熔合,凡焊缝有裂纹、未熔合即为Ⅳ级。
5.2.2 圆形缺陷的评级5.2.2.1 评定方法5.2.2.1.1 长宽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包括气孔、夹渣、夹钨)定义为圆形缺陷。
它们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带有尾巴(在测定尺寸时应包括尾巴)等不规则的形状。
5.2.2.1.2 圆形缺陷用评定框尺进行评定,框尺长边应与焊缝方向平行且应置于缺陷最严重或集中处,评定框尺寸的选定应依母材厚度确定,并符合表5.2.2.1.2规定。
5.2.2.1.3 评定时需把圆形缺陷尺寸换算成点数,并应符合表5.2.2.1.3的规定。
5.2.2.1.4 评定时不计点数的缺陷尺寸应根据母材厚度T确定,并符合表5.2.2.1.4的规定。
表5.2.2.1.4 不计点数的缺陷尺寸 mm5.2.2.1.5 当缺陷在评定区边界上时,应把它划为该评定区计算点数。
5.2.2.1.6 当评定框尺附近缺陷较少,且确定只用该评定框尺大小划分级别不适当时,经合同双方协商,可将评定框尺面积沿焊缝方向扩大到3倍,求出缺陷总点数,用此值的1/3进行评定。
5.2.2.2 分级评定5.2.2.2.1 圆型缺陷的焊缝质量分级应根据母材厚度和评定框尺尺寸确定,各级允许点数的上限值应符合表5.2.2.2.1的规定。
5.2.2.2.2 Ⅰ级焊缝和母材厚度小于或等于5mm的Ⅱ级焊缝,在评定框尺不计点数的圆形缺陷数不得多于10个,超过10个时,焊缝质量的评级应分别降低一级。
5.2.3 条状缺陷的评级5.2.3.1 长宽比大于3的缺陷定义为条状缺陷。
包括气孔、夹渣和夹钨。
5.2.3.2 条状缺陷的焊缝质量分级应符合表5.2.3.2的规定。
5.2.4 未焊透的评级5.2.4.1 外径大于89mm的管子,未焊透的焊缝质量分级应符合表5.2.4.1的规定。
5.2.4.2 外径小于和等于89mm钢管,未焊透的焊缝质量分级应符合表5.2.4.2规定。
5.2.5 焊缝根部凹的质量分级5.2.5.1 外径大于89mm钢管, 其焊缝根部凹缺陷的质量分级应符合表5.2.5.1规定。
表5.2.5.1 焊缝根部凹的质量分级(外径大于89mm钢管)5.2.5.2 外径小于和等于89mm钢管,其焊缝根部凹缺陷的质量分级应符合表5.2.5.2规定。
5.2.6.1 采用射线探伤对厚壁管对接接头进行中间检验,在对底片上焊接缺陷评级时,母材厚度仍取管道的公称壁厚。
5.2.6.2 当对接接头两侧的母材厚度不同时,应取薄侧的厚度。
5.2.7 综合评级在评定框尺,同时存在几种类型缺陷时,应先按各类缺陷分别评级,然后将各自评定级别之和减1作为最终级别(大于Ⅲ级者为Ⅳ级)。
6 安全技术措施6.1一般安全施工措施1)检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遵守执行上级颁发的安全规程、安全施工管理规定和安全施工措施,严格遵守《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规定。
正式开工前应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做记录,学习并熟悉本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