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戴凤莲的人物分析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8浅谈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孙丽丽 曾晓蕾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深刻的人生反思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备受大众喜爱,除了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外,还有其作品中的一大特色,便是在字里行间不自觉的流露出的生命意识,一种具有厚度和力量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
詹福瑞认为“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有的生命体验,是出于人的本能而又带有甚深的文化内涵的意识。
”[1]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时期书写生命意识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莫言重视对人性的剖析以及人在生命中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感受,强调生命感觉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他用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彰显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独特理解。
在莫言的作品中,充分地表现出其对生命存在的关注、生命活力的张扬和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一、生命存在的关注在莫言的小说中所散发出浓重的生命气息让人印象深刻,从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其对生命存在的关切。
食物是维持生命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在莫言先生的多部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生命个体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食物的强烈的渴望,或者说是对生的期盼。
在《粮食》这部作品中,讲述了在灾荒的环境下,由于食物的严重缺乏,全家人为了生计必须一起上山挖野菜。
这时的野菜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品,但搭配野菜吃下去的却是观音土。
在这里,吃什么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吃饱肚子生存下去才是首要的生活目的。
在《丰乳肥臀》中,一家人经常忍受饥饿的折磨,当母亲在推着磨磨豆子的时候,即使有人看管,但在生存欲望的引导下,她仍然会抓起豆子吞下去,等回到家再吐出来分给家人。
母亲把她的胃当成了贮存粮食的口袋,艰难维持着全家人的生存。
在《蛙》中,同样是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当孩子们闻到煤块中的香味的时候,在饥饿的生命本能的控制下,竟然不约而同地吃起煤块来。
在《丰乳肥臀》中,饥饿的乔其莎在面对馒头的时候,低下了自己高傲的头,凭着动物的本能,如痴如醉地追逐着她的馒头。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学校:鸡西大学院系:文法系专业:11届语文教育姓名:张同军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指导老师:吴嬗婷答辩考号:2052013年3月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摘要:《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本文将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陌生化手法80年代中期,莫言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的世界。
是对民族生命深处热烈而顽强的生命力的热情呼唤,是对复杂险恶的环境下美好自由人性的赞美,是对为美好未来浴血奋战的人们的深深敬畏。
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荒原般的记忆,带着“种的退化”的忧患讲述着那段血色浸染的故事。
他曾说过:“这时我是强烈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①他也在《红高粱》最后结尾献辞道:‘‘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染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②这不是空谈而是他能够把握乡村灵魂,真正表现乡村自我精神的基础。
因此成就了一部经典著作,然而,一部著作的背后一定有它独特的一面,下面我则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红高粱》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一)叙述视角莫言在《我为什么写<红高粱家族>》中写到:“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
《红高粱》人物形象分析

《红高粱》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本文以《红高粱》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还原作品对戴凤莲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而分析戴凤莲的人物形象特征。
她外貌上美丽诱人,性格上勇敢智慧充满韧性,思想上充斥着自由与爱的圣洁光芒,她是红高粱的象征,是高粱地里孕育的活着的灵魂。
关键词:《红高粱》戴凤莲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红高粱》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莫言在2012年凭借小说《蛙》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尚属首次。
他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先锋主义代表作家,以自己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恣意豪迈、感觉浓郁的创作特征,让文坛耳目一新。
莫言崇尚人全方位的自由解放,并且将他的这种思想倾注在他作品中的每个词语和每段话中,这种独特、奇异的艺术感觉强烈地拨动着每个读者的神经。
莫言从不走传统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老路,同时他有着奇特的对自己情感的描述方法。
着力于作品人物主观感情的挥洒、描摹,仿佛他手中的笔能呼风换雨,能赋予草木众生以灵性。
在莫言作品所营造、渲染的艺术世界里,有时硝烟弥漫天空,有时碎片落满地,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异常浓郁。
《红高粱》作为莫言早期的代表作,它洋溢着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充满着野性而浓郁的感受力,彰显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
它也展现了作者狂欢化的话语风格,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欢乐的世界。
在这个独特的世界里,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总是能发现现实生活中永存的矛盾两面,一如诞生与死亡并存,也正如播种与收获,四季的轮换,描摹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现实世界。
作为经典作品,至今仍散发着瑰丽的艺术魄力。
一些学者已在各种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如尼采的生命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等,对《红高粱》叙事艺术、思想价值、语言风格、美学观念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本文以《红高粱》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特征为切入点,还原文本对戴凤莲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戴凤莲这一人物形象外貌上美丽诱人,性格上勇敢智慧充满韧性,思想上充斥着自由与爱的圣洁光芒。
红高粱赏析

人物分析——余占鳌
• 不受约束、除暴安良 • 讲军纪、识大体——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 野性的爱恋 • 顽强的生存意识、强烈的民族精神、充满
红色的激情
充满野性,充满原始生命激情 追求自由人生的“人”
.
人物分析——戴凤莲
• 裹小脚,看似传统,却敢于为命运做抗争, 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
• 机智聪明、懂得自卫 • 会感恩、善良
.
小说《红高粱》后记
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 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 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 扒出我的被酱 油腌透了的心,切碎, 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 尚飨!尚飨!
.
1,内容上,以民间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 2,形式上,视角与人称的交替变换。 3,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4,哲学思想的思考。 5,原生态人物的塑造。
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
的自在和欢乐。
——张艺谋
.
② 象征手法的运用
高粱 高粱象征了野 性的、原始的 自然人性。它 们在风中狂 舞,并且自生 自长自灭,是 自然生命的符 号。
.
② 象征手法的运用
高粱
.
② 象征手法的运用
高粱酒 用高粱酿出的高粱酒
所张扬的是一种酒神精 神。祝酒歌的粗犷有 力,祭酒誓师的壮烈英 勇,导演张艺谋要反叛 的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 压抑,要为生命谱写一 曲赞歌。
.
① 主题:对自然的人性的歌颂
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
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人淹在高
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
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
生灵。我当初看莫言的小说,就跟在这高粱地里的
浅析《红高粱家族》中的人物形象与生命意识

浅析《红高粱家族》中的人物形象与生命意识作者:李玉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8期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莫言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和他的作品给现当代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巨大影响。
《红高粱家族》表现了对生命原力的无限敬仰与追求,其传达的生命意识尤其独特。
关键词:性爱意识;人物形象;生命意识作者简介:李玉翠(1994.7-),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1一、灵与肉结合的性爱意识孔子曾说:“食色,性也。
”性是人类生存最低级的也是最本源的需要,是天理之所在。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大胆而直露的描写男女性爱,主人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束缚,他们任生命最原初的欲望肆意地自由地涌动,直至找到释放的出口。
在《红高粱家族》中,奶奶和爷爷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无疑是全书中性爱意识展现最淋漓尽致的场景。
这是一场对于生命的祭祀仪式,祭拜哔哔啵啵燃烧着的热烈的生命力。
这场情欲的迸发只关乎灵与肉,无关任何外在的借口与条件,是在强大的生命力和人的本能促使下发生的理所当然的“野合”。
小说中奶奶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追求是其性爱意识的另一种体现,在她身上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野性十足的精神。
二、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解读及生命意识余占鳌是莫言在小说中重点描写的人物,《红高粱家族》的生命意识也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余占鳌的所作所为来传达的。
在小说中,余占鳌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读者在作品中感触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人格,这正是作家坚持现实主义的表现。
余占鳌的第一种身份就是土匪。
他野性十足,莽撞、凶残、心狠手辣。
他先后杀死了与母亲通奸的和尚、单家父子、花脖子。
在这样的时刻他是没有尊重生命的意识的,甚至是无所畏惧。
在不幸的事情发生后,他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就是暴力。
这样简单粗暴的言行暴露了他相当原始的生命意识,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始社会恩怨观。
戴凤莲与卡门人物形象比较

·100·戴凤莲与卡门人物形象比较钟 琼(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摘 要:戴凤莲是莫言《红高粱》中塑造的一个女性形象,她美丽聪慧,勇于反抗,追求自由,蔑视礼法制度,具有强悍的生命力,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而在19世纪的法国,作家梅里美的笔下曾经有过一个经典的女性人物——卡门。
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女性身上有着相似的迷人风姿。
本文试图跨越遥远时空,将这两位女性的形象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戴凤莲;卡门;形象;比较在世界文学的历史人物画廊里,卡门毫无疑问是绽放异彩的一个。
她以其独特的姿态吸引着众多读者。
她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让人又爱又恨,又着迷又害怕靠近,这也使其成为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而在中国近代文学中,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戴凤莲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卡门的风姿。
虽然隔着遥远的时空,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女性人物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1 美丽动人,聪慧能干无论是卡门还是戴凤莲,在作家笔下都富有女性的独特魅力。
从外形上看,戴凤莲和卡门都一反传统女性娇羞妩媚,温顺可人模样,向读者展示的是一种不同凡俗的美,她们性感妖娆,具有女性的娇艳之美。
在梅里美的笔下,卡门的美别具一格。
卡门是一个波希米女郎,她的相貌比她同族的女人要漂亮得多。
虽不是十全十美,但“她的每一个缺点总有一个优点作为陪衬,而在这个优点的对照之下,变得格外显著。
她的美是一种奇特的、野性的美;她的脸使你初见时惊奇,可是永远不会忘记。
尤其是她的眼睛,有一种肉感而凶悍的表情”。
她浑身透出难以言传的妖冶。
梅里美在短短的篇幅中,用了不少笔墨来描绘她那红色的“超短裙”,红色的摩洛哥皮鞋,火红的系鞋带,虽有破洞却仍洁白的白丝袜,给人强烈的美感。
而莫言在《红高粱》中不惜花费大段笔墨来描绘戴凤莲的形貌。
在十六岁的时候“奶奶已经出落得丰满秀丽,走起路来双臂挥舞,身腰扭动,好似风中招飐的杨柳”。
一出场就是一个独具风情、妩媚动人的少女形象。
《红高粱》中戴凤莲的性格特点分析

《红高粱》中戴凤莲的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高粱》中戴凤莲的性格特点分析【导语】:戴凤莲是《红高粱》中的重要人物,关于戴凤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
红高粱中的女性形象

《红高粱》的背景就是一片漫无边际的野高梁,而当高梁正是成熟的时候,满世界都是红的,夕阳余辉下红高粱演绎的故事,“我”家酒窖里那红色的火焰,那酿出来的豪情万丈的红高粱酒,一切的东西都是如此的平凡无奇,但每一件事物却都蕴含着从原始时期就一直延续着的内蕴,那就是生命的主题。《红高粱》以“红”为背景,一直都是充满着生命的力量的。因为“红”就是生命开始孕育的时候,“红”是女性的初潮,是伟大母亲在分娩时所呈现的“红”,一切都是如此沉重的,却又充满着激情。《红高粱》以“红”为背景,其实想突出的是乡土大地女性的主题。
奶奶对一个善未认识清楚的男人,就在野高梁地里与之野合。因为她认为这个男人可信,所以她就不顾一切的将自己交给她。这就是一个生活在乡土里,浑身还散发着红高粱气息的少女对于自己的幸福的追寻。她不需要男人怎样地甜言蜜语、不需要海誓山盟,因为她认为自己与男人是平等的。只要她幸福、他幸福就可以了。
奶奶对于男性是向往的,因此在我的家乡的人才会认为我奶奶的风流韵事是很多的。但其实奶奶只是在追求一个作为女人的幸福,她并不依附于男权,更不是淫荡的表现。
其实,奶奶对于“性”并不拘谨,在野高梁这一片充满野性的地方,只要她遇到一个自己真正心仪的男人,她就会不顾世俗地与他在一起。
“余占鳌把大蓑衣脱下来,用脚踩断了数十棵高梁,在高梁身体上铺上了蓑衣。他把我奶奶抱到蓑衣上。奶奶神魂出舍……奶奶心头撞鹿,潜藏了十六年的情欲,迸然炸裂。奶奶在蓑衣上扭动着。余占鳌一截截地矮,双膝啪嗒落下,他跪在奶奶身边,奶奶浑身发抖,一团黄色的、浓香的火苗,在她面上哗哗剥剥地燃烧。……”
这是奶奶的风流韵事吗?或许是吧,但我认为,这更重要的是一个女人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表现,她不是那种所谓有教养的女子的委婉,而是大胆热烈地追求,哪怕是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她表现得那么的勇敢,她对于命运是紧紧把握住的,不让一丝丝的幸福从自己的指间流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高粱》戴凤莲的人物分析
12函授中文:葛卫校
摘要:本文试图以作品为依据,分析莫言小说《红高粱》中戴凤莲的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美的品质:抗日英雄、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关键词:戴凤莲;抗日英雄;个性解放;妇女自立。
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与男权文化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个性进行了无情的杀戮,即使制度的更新也不能一下肃清这些旧思想,它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角落。
莫言《红高粱》里的戴凤莲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在顽强抵制旧传统的同时,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闪出美的品质。
一、抗日英雄
戴凤莲虽然只是一个女流之辈,但她巾帼不让须眉。
莫言在《红高粱》中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真正属于戴凤莲的机智、强悍与勇敢抗争。
村里的九十二岁的老太婆说起她的事迹如数家珍,对于她的抗日壮举能用快板唱出来:“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可见她在高密一带的影响力。
不光如此,在余司令以亲为重,打算法外开恩余七爷强奸玲子,要和任副官闹掰时,是戴凤莲以死相劝:“占鳌,不能让任副官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让余占鳌明白利害;当余司令因为收编的事与冷支队四目相逼,都咻咻喘气,谁也说服不了谁时,也是戴凤莲左手按着冷支队的左轮抢,右手按着余司令的勃朗宁手枪和解:“买卖不成仁义在,这不是动刀动枪的地方,有本事对着日本人使。
”并带头喝下掺有罗汉大爷血的悲壮酒,激荡人心,鼓舞士气,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敢、强悍与机智。
“奶奶出嫁后,一直养尊处优,这一担沉重的佧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紫印,这紫印伴随着她离开了人世,升到了天国。
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标志。
”【1】——当余司令带领乡亲们在高粱地里打鬼子时,戴凤莲就亲自主持战后供求,亲自擀佧饼,送佧饼,汗湿红罗衫,肩被磨紫印,并因此为抗日战争献上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二、个性解放的先驱
《红高粱》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描述,更是用浓墨重彩渲染了戴凤莲如高粱般火红的农民性格,以及她作为个性解放的先驱也有细致的描述。
“我奶奶一生‘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是一以贯之。
所谓人的性格发展毫无疑问需要客观条件促成,但如果没有内在条件也白搭。
正像毛主席说的:‘温度可以使鸡蛋变成鸡子,但不能使石头变成鸡子。
’孔夫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不可污也,’我想都是一个道理。
”【1】
“我”奶奶是一个充满生命张力,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她打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一个充满野性和情欲的女人。
“她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
”她的活法悖逆了传统的道德,然而她的生命意识却给人一种新的
美感。
正是这个形象的塑造,使人们看到了民族生命意识和生命力的高扬。
“我”奶奶除了具有正义勤劳的中国妇女的特质外,更重要的是在她的灵魂中,渴求的是一种朴素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需要,是一种归于自然的人类本性的需求。
正如斯玛特指出:“悲剧全在于对于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的奋力挣扎,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包围圈而逃奔。
即使她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
”【2】
在戴凤莲倔强的生命旅程中,我们看到她坐在花轿中不顾母亲不能自己掀盖头的叮嘱,兀自掀开盖头,打开轿帘看路旁的红高粱,看轿夫,端详自己的小脚;我们看到她骑驴的姿势都是与众不同的,她不是按着女人骑骡子骑驴的规矩偏坐着,而是把毛驴的脊梁夹在双腿之间;我们看到她和余占鳌在高梁地里火焰般的野合......这些并没有令人生厌,也没有那种污秽般的感觉,她的叛逆、纵欲充满着对封建礼教的亵渎,而这种亵渎正是在道德规范压力下生长多年的中国民族生命意识的自觉反抗。
正如,她在你留之际的默祷:“天,什么叫贞洁?什么叫正道?什么叫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
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
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1】正是这种反叛精神,重新阐释了我们民族对于生命意识的理解,她渗透了“红高梁”炽热的土地,并开花、结果,作为个性解放的领头人。
三、妇女自立的典范
莎士比亚曾说: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可以说自从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以后,女性就再也没有做过自己的主人,而一直是男性的努力和附庸,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迫害达到顶峰,而莫言《红高粱》里的戴凤莲却一反常态,不光是个性解放的先驱,更是妇女自立的典范。
当她还未出阁时,她没有父母依靠,因为她父母不仅没能给她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反而拿她去与单家心甘情愿、得意洋洋地换一头大黑骡子,哪怕对方是一个不能生育,死皮赖肉的麻风病人。
而在坐花轿的路上,遇到“吃佧饼”的劫匪时,戴凤莲更没有乱半分方寸,只是用亢奋的眼神暗示轿夫余占鳌去教训那个“吃佧饼”的人,然后大雨滂沱,她也没有躲避,只是掀开盖头,束起轿帘与轿夫们一起接受大雨的洗礼!
到了单家,她发现单家父子是麻风病人,没有惊慌失措,只是拿出她早已预备好的剪刀,不允许单扁郎靠近——洞房里,“他站起来,对着奶奶伸出鸡爪状的手,奶奶大叫一声,从怀里摸出一把剪刀,立在炕上,怒目逼视着那个男人。
”由此可见,戴凤莲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女人,要不也不可能在一开始不确定单家父子是不是麻风病人的情况下,怀揣一把不吉利的剪刀!然后,又在回门的路上,不顾父亲酒醉,不顾一切的与轿夫余占鳌激情野合。
待到戴凤莲再次踏进单家,遇到单家父子被杀害的大变故,她仍是镇定自若,不露纰漏,又不失时机的认曹县长为干爹,连余占鳌这个轻易不服输的人,也不禁暗暗叹服这女的心计。
当她挑起女掌柜的担子,更是独当一面,知人善用,令刘罗汉这个智慧老
成的长工为她死心塌地,以致最后为了保护她的财产,两头骡子,惨死在日本人的手里,而没有一丝抱怨。
当高粱成熟,要收购时,她高瞻远瞩,知道今年高粱丰收,过一阵子人家收完了再收,价格自己说了算,高粱也比现时干燥......一点点,仔细用心的把烧酒锅作坊打理的井井有条!这些,她都没有依靠别人,包括她的男人余占鳌。
她宁愿在夜里细碎的哭泣,也要在人前坚强的站立,没有一丝弱者的气息。
关于戴凤莲的“花花事儿”,我认为,这点也可以算作妇女自立的典范。
刘罗汉有没有上她的炕,小说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却明确指出了是她主动找刘罗汉的,没有受谁的威逼利诱。
而当“花脖子”杀了庄长单五猴子后,打算掳她时,问她有没有被单扁郎睡过,她为了保护自己,就平静的说:“睡了”,以至,“花脖子”专程掳她“吃佧饼”时,她也只是被“花脖子”摸奶子而已。
还有,当日本鬼子来到烧酒锅作坊,看到如花美貌,产生不轨之心,她也是反应迅速,用手蘸了罗汉大叔头上的血,涂了满脸,装疯,坚决不让鬼子玷污!既体现了中国妇女应有的不屈品质,也为妇女自立做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综上所述,莫言《红高粱》中的戴凤莲的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美的品质就是:民族抗日的英雄、妇女自立的典范,同时也是莫言对女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期许,显示出他对女性的崇拜以及对女性悲惨遭遇的愤恨。
参考文献:【1】莫言.红高粱.【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ISBN 7-5006-0)
【2】斯马特.悲剧.引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