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人口的变化第17讲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师用书必修2
2018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 世纪 80 年 有组织、 有计划地进行 人口向西部、东北地区迁移 代中期前 20 世纪 80 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 人口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年 显变化 和工矿区迁移 代中期后
一
二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灾 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等因素。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链接生活为什么很多华侨总想“叶落归根”? 提示:华人、华侨回国定居,反映了思乡的民族情感。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探究一
探究二
原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石 因 新大陆的发现 油输出国石油资源的开发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 意 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缓和迁出国 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 义 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迁出国的人才 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流失
探究一
探究二
3.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阶 段 特 点 迁移方向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 的地方 原 因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 政力量的束缚;农 业经济脆弱,移民 支边、战争、自然 灾害等
古代
大批迁移
新中国 成立后 至 20 世 纪 80 年 代中期
从东部人口稠密地 迁移规模比较 区迁往地广人稀的 受国家计划经济体 小,频率比较 东北、 西北;净迁出地 制和户籍管理制度 低,有组织、 有 区有辽、鲁、沪、川 影响较大 计划地进行 等省市
激
趣
诱
思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民工潮”现 象,这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 流动。影响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因素 是什么?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图1 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增长图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对比[读图1、图2,回答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的两个特点:①时间差异: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呈加快的趋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②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由图可分析:生产力水平及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根本动力。
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图3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读图3,回答问题](1)构成指标:A 出生率、B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中阴影部分)。
(2)填表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三项指标的特点:(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有何差异? 提示:发达国家属于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
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不同类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图文结合阐述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1)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3)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4)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典例] (2016·天津高考)读图,回答下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审答规范培养]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D[冲关演练]1.(2015·上海高考)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回答(1)~(2)题。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A.2003年B.2008年C.2010年D.2012年(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A.基本稳定B.逐年增加C.先增后减D.整体趋减解析:(1)B(2)B第(1)题,读图中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人口的空间变化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比重逐渐下 降,城市人口比重逐渐上升。
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 、教育资源分布等。
逆城市化现象解读
逆城市化定义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 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 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表现形式
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 卫星城迁移、城市人口向乡村地区迁 移等。
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整理基础概念
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整理,如人口迁移、人口流 动、人口分布等。
构建思维导图
以人口空间变化为核心,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 识网络。
梳理知识联系
分析人口空间变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联系,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
突出重点难点,强化记忆理解
对迁入地的影响
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商业、交通运 输业、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但也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住房紧张 、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的迁移有利于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相适应,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治安、教育、就业、交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学习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成
功经验。
02
汲取国际人口迁移管理经验
加强国际人口迁移管理,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促进国际人口迁移有序进
行。
03
关注国际人口发展趋势与挑战
密切关注国际人口发展趋势,及时应对全球性人口问题挑战,共同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件:第2课时 人口的空间变化(26张)

(1)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 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
可能是(
)
B.豫、粤、黔、沪 D.豫、粤、沪、黔
A.粤、豫、黔、沪 C.粤、豫、沪、黔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解析: (1)A (2)D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 2.经济因素: 经济 发展、交通、通信等。 3.其他因素: 政策 、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术语提示】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经济因素往往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考点突破
高考怎么考
【命题素材拓展】 2015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7 46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 116万人。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7亿人。 (1)人户分离的含义是什么? (2)人口流动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人户分离指的是居住地和户口登
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 意义 间分布;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 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等 【迁移应用】 “闯关东”“走西口”属于国内人口迁移,“下南洋” 和欧洲难民潮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题组例练◇ 1.(2015·北京卷,11)如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 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 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 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
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1章人口的变

8.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
A.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 B. 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 C.2015 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 D.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解析
依据材料中概念可知, 抚养比与劳动年龄人口数
量负相关, 图示抚养比最低时期又是就业比最高时期, 就业 比越高表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大,故 B 正确。注意就业 比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 与就业无关, 故A 错误。2015 年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但老龄化加剧, 故抚养比增加,则 C 错误。劳动力不足导致就业比下降, 而不是就业比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故 D 错误。
板块四 限时 规范 特训
时间:4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11 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每小题 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2017· 山西临汾模拟]下图示意 1970~ 2040 年我国劳动 人口的增长变化 (含预测 )。读图,完成 1~3 题。
1.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 A.1980 年 C.2015 年
解析
)
B.2000 年 D.2025 年
从图示可以看出劳动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但只要增长率为正值,说明劳动力人口不断增长,当增长 率刚好为零时,劳动人口达最大值,图中显示 2015 年劳动 人口增长率为 0,故选 C。
2.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 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 A.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B.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C.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为负值,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这将会导致企业间争 夺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1.影响刘小妹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经济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
解析 湖南人到江苏打工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
12345
解析 答案
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1~2题。
姓名:刘小妹
姓名:史密斯 性别:男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48年2月
出生年月:1979年9月
原住地:美国纽约
籍贯:湖南
探究点 人口迁移
2019年3月2日,《天津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 市落户工作方案》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形 式印发执行。该方案全面放开户籍人口迁移限 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 度,促进了地区间的人口迁移。读“1949年以 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思考以 下问题。
(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流向是 怎样的?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 区有哪些?这些地区吸引大量人 口迁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 区。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 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 多,工资收入高。
我国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9年春运期间,
全国共发送旅客29.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另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查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有流动人口26 139万人。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现住地:美国休斯敦(退休后移至)
就业状况:江苏黎明针织厂 就业状况:退休
2.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开发 B.劳务输出 C.气候优越 D.水源丰沛
解析 美国人口由东北部老工业区迁往西南部的阳光地带,是为了更
好的生活环境。
地理湘教一轮复习课件人口的空间变化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成本等
社会因素:教育、医疗、文化、宗教等
美国西部大开发:大量人口从东部迁移到西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城市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
中国的“三线建设”:为了备战需要,大量人口从沿海地区迁移到内地
巴西的“边疆大开发”:政府鼓励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以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两个相反方向,但它们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逆城市化则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困境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平等问题,避免城市病等问题的发生。- 逆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注重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社会治理等问题,实现城市复兴。
文化因素:语言、宗教、习俗等
广东省:人口密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北京市:人口密集,主要集中在城区
上海市:人口密集,主要集中在市区
西藏自治区:人口稀疏,主要集中在拉萨市和日喀则市
与集聚的关系:扩散与集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多样性
原因: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存在差异,如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城乡差异:城市人口比重高于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分布也相对集中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移民政策等
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资源等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1章人口的变化2.1.2人口的空间变化限时规范特训新人

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1章人口的变化 2.1.2 人口的空间变化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美国每年都有一批人员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其迁移主要路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1~2题。
1.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环境变化B.婚姻家庭C.农业活动D.气候变化答案 C解析此题注意审题,是一批人员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该批人员随季节变化而迁移,所以其影响因素也具有季节性。
农业活动具有典型的季节性,这批人员很有可能随农事活动而南北迁移。
2.对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描述正确的是()A.春季向东迁移B.夏季向西迁移C.秋季向西迁移D.冬季向南迁移答案 D解析美国迁移的农业工人,冬季在南方进行越冬作物的管理工作;春季和夏季随作物的耕种、管理而北移,秋季和冬季又随作物的收获与耕种而南移。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完成3~4题。
3.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由我国当前国情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导致部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4.“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劳动力迁往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土地资源浪费,A项正确;该现象不利于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协调发展,B、C错误;该现象会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项错误。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到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据此并读图回答5~7题。
5.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规模大,以“90后”青少年为主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可推断流动人口以“80后”为主,而且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说明以家庭流动为主,故季节性返乡规模小;图中显示,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
①19世纪以前: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4)国内人口迁移
①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易混辨析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主要区别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人口的空间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