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的提取分离与薄层层析分析
薄层色谱糖类 -回复

薄层色谱糖类 -回复
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常用于分
离和检测化合物的色谱技术。
薄层色谱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包括糖类物质。
在薄层色谱分析中,首先将待测试的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通过玻璃棒或微量注射器在薄层色谱板上均匀地涂布一层薄层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是硅胶或氧化铝。
然后将薄层色谱板置于槽中,其中槽中的混合溶液或气相通过上升或下降的方式进行色谱分离。
当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在薄层吸附剂上被分离后,可以使用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法进行检测。
对于糖类的分析,薄层色谱可以用于确定糖类的种类、结构和含量。
糖类在薄层色谱中的分离依赖于它们在薄层吸附剂上的亲和性差异,通过改变溶剂的组成、浓度和涂布的方式等条件,可以优化糖类的分离效果。
常用的糖类检测方法包括利用显色剂的染色法、利用特定反应的显色反应法、利用尺寸分离的色谱法等。
总之,薄层色谱是一种有效的用于分离和检测糖类的色谱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糖类的分析。
中草药多糖的分离提取和理化性质研究

题目:中草药多糖的分离提取和理化性质研究姓名:***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号:20110*****年级:2011级中草药的分离提取和理化性质研究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 201101****摘要:本实验采用热水浸提和乙醇醇沉的方法提取刺五加多糖,得到的粗多糖回收率为1.21﹪,再对得到的粗多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已提取出的粗多糖中单寡糖与多糖的含量为14.7%;经过薄层层析分析单糖的组成,其中组成多糖的单糖多属于葡萄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用Sepharsose CL—6B柱层析法测定多糖的相对分子量约为3.47万道尔顿。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单糖含的结果是刺五加多糖中的单糖种类有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等,其中含量较多的葡萄糖和甘露糖。
关键词:刺五加多糖分离提取理化性质多糖是由单糖连接而成的多聚物,人们对多糖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对多糖的初始研究可追溯到1936年Shear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发现,至20世纪50年代,陆续发现一些真菌多糖和高等植物多糖具有明显的抑瘤活性。
最近又发现许多中药多糖还具有降血糖作用。
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多糖及糖复合物在生物体内不仅是作为能量资源和构成材料,重要的是它存在于一切细胞膜结构中,参与生命现象中细胞的各种活动。
多糖类物质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是生物体内除核酸和蛋白质以外的又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
科学研究已经确认糖类物质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免疫、降血糖和抗病毒等,而且对机体几乎无毒副作用。
中药多糖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而且几乎没有毒性与副作用,因此引起国内外药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们的关注。
多糖的提取应根据多糖的来源和提取部位的不同确定所用提取方法。
多糖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提法、酸提法、碱提法、超声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等。
本次试验的材料为刺五加,采用水提法提取刺五加多糖,利用苯酚一硫酸比色法间对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并依次利用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分子筛层析对刺五加多糖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
实验二十五细胞中糖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成分鉴定

实验二十五 细胞中糖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成分鉴定糖类是一类多羟基的醛或酮及其缩合物或衍生物的总称,可分为单糖、寡糖、多糖、复合糖及糖的衍生物如糖胺、糖酸等。
糖类是生物界分布极广,含量十分丰富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几乎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都含有糖类,其功能也是多样的。
过去认为糖类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作为能量来源及结构物质,但近20年以来发现糖的复合物在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的运输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糖复合物的信息量非常大,是生物的另一类重要生物大分子化合物。
因此糖的分离、纯化、结构测定、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也受到科学家广泛的关注。
糖的提取分离方法很多,主要是依据不同糖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 分离提取。
近年也发展了许多新的分离、纯化方法,如薄层层析法、各种柱层析法、气相色 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糖的定量分析方法也很多,有化学计量法如次亚碘酸法和非化学计量法如铜试剂法、 硝基试剂法等方法可供选择。
本实验主要介绍单糖、蔗糖及淀粉的分离提取、鉴定和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1.单糖及多糖的提取单糖:凡不能水解为更小分子的糖即为单糖。
单糖种类很多,其中以葡萄糖分布最为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谷类、蔬菜和动物血液中。
由于单糖分子中有多个羟基,增加了它的水溶性,尤其在热水中溶解度很大;在乙醇中也有很好溶解性,但不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中。
而蔗糖等双糖分子也易溶于水和乙醇中。
因此单糖和双糖一般可用热水或乙醇将之提取出来。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失水缩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在自然界中分子结构复杂而多种多样,有不溶性的结构多糖如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动物的几丁质等;另有一些为贮存物质如淀粉、糖原等;还有一些多糖具有更复杂的生理功能,在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多糖中的淀粉不溶于冷水及乙醇,但可溶于热水中形成胶体溶液。
因此可以用乙醇提取单糖及低聚糖,然后提取淀粉等多糖。
样品中的蛋白质、色素等杂质可通过加入醋酸铅、氢氧化钡、铁氰化钾等清洁剂将之除去。
糖类硅胶G薄层层析实验方法

糖类硅胶G薄层层析实验方法【目的和要求】1、了解并初步掌握吸附层析的原理。
2、学习薄层层析的一般操作及定性与定量鉴定的方法。
【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氨基酸,多肽,核苷酸,脂肪类,糖脂和生物碱等多种物质的分离和鉴定的层析方法。
由于层析是在吸附剂或支持介质均匀涂布的薄层上进行的,所以称之为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的主要原理是,根据样品组分与吸附剂的吸附力及其在展层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混合物分离。
当展层溶剂移动时,会带着混合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并不断发生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根据各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和吸附剂对样品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的斑点。
如果把标准样品在同一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便可通过在同一薄板上的已知标准样品的Rf值和未知样品各组分的Rf值进行对照,就可初步鉴定未知样品各组分的成分。
薄层层析根据所支持物的性质和分离机制的不同包括吸附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等。
糖的分离鉴定可用吸附剂或支持剂中添加适宜的黏合剂后再涂布于支持板上,可使薄层粘牢在玻璃板(或涤沦片基)这类基底上。
硅胶G是一种已添加了黏合剂石膏(CaSO4)的硅胶粉,糖在硅胶G薄层上的移动速度与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羟基数等有关,经适当的溶剂展开后,糖在硅胶G薄析上的移动距离为戊糖>已糖>双糖>三糖。
若采用硼酸溶液代替水调制硅胶G制成的薄板可提高高糖的分离效果。
如对已分开的斑点显色,而将与它位置相当的另一个未显色的斑点从薄层上与硅胶G 一起刮下,以适当的溶液将糖从硅胶G上洗脱下来,就可用糖的定量测定方法测出样品中各组分的糖含量。
薄层层析的展层方式有上行,下行和近水平等。
一般常采用上行法,即在具有密闭盖子的玻璃缸(即层析缸)中进行,将适量的展层溶液倒于缸底,把点有样品的薄层板放入缸中即可(如图1所示)。
保证层析缸内有充分展层溶剂的饱和蒸气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与纸层析,柱层析等方法比较,薄层层析有明显的优点:操作方便,层析时间短,可分离各种化合物,样品用量少(0。
[精品]糖类硅胶G薄层层析实验方法
![[精品]糖类硅胶G薄层层析实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64db0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6.png)
[精品]糖类硅胶G薄层层析实验方法糖类硅胶G薄层层析实验方法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学习和掌握糖类化合物在硅胶G薄层上的分离和分析方法,了解糖类化合物的分离原理、操作技巧和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糖类硅胶G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糖类化合物的方法。
硅胶G薄层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分离和鉴定各种糖类化合物,如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在层析过程中,糖类化合物在硅胶G薄层上的移动速度与它们的极性、分子量和官能团有关。
通过控制展开剂的极性和组成,可以实现对不同糖类化合物的有效分离。
三、实验步骤1.硅胶G薄层的制备:按照硅胶G薄层层析板的说明书,制备一定规格的硅胶G薄层板。
2.点样:用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将标准糖样品点在硅胶G薄层的适当位置。
每个样品点应间隔一定距离,以便后续的定性分析。
3.展开:将点好样品的硅胶G薄层板放入展开槽中,注入展开剂。
展开剂的极性和组成应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一般情况下,糖类化合物在极性较大的溶剂中移动速度较快。
4.显色:在展开后的硅胶G薄层板上,喷洒适当浓度的显色剂,使糖类化合物显色。
常见的显色剂包括硝酸银溶液、苯胺-二苯胺溶液和溴酚蓝溶液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显色剂和显色条件。
5.定性分析:通过观察硅胶G薄层板上各糖类化合物的Rf值(相对移动距离)和显色情况,对各糖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
标准糖样品可作为参照对比。
6.定量分析: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如光密度法或荧光法等,测定硅胶G薄层板上各糖类化合物的含量。
根据标准曲线或标准样品,对未知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四、注意事项1.在制备硅胶G薄层时,应选择合适的硅胶G品牌和规格,确保层析板的分离效果和质量。
2.点样时应注意样品的浓度和上样量,避免样品过载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3.在选择展开剂时,应根据实验要求和糖类化合物的性质进行选择,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注意控制展开剂的极性和组成,避免对层析板和样品的损害。
4.在进行定性分析时,应注意观察各糖类化合物的Rf值和显色情况,避免误判。
中草药多糖实验方案 2013.11.21

中草药多糖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分离纯化蛋白质、酶、多糖和核酸。
对于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以及指导工业生产、医药实践都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糖类物质作为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功能,参与了生命过程的各种活动。
近年来从植物与真菌中分离出的多糖因具有促进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突变、抗病毒、降血糖等功能而日益受到重视,从各种生物材料,尤其是中草药中提取具有一定生物学活性多糖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多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是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特色研究方向,为使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本实验以中草药为材料,分离制备多糖并对多糖含量、多糖组成及多糖分子量分布进行鉴定。
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方法很多,主要利用大分子之间分子大小、形状、酸碱性、溶解度、极性、电荷和对其他分子的亲和性等特性的差异进行分离纯化。
如盐析、盐溶、有机溶剂沉淀、电泳、超速离心、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吸附层析、亲和层析、疏水层析和结晶等。
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一般程序为:1. 选材。
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并采用与石英砂研磨、超声波振荡、高压挤压、交替冻融法或酶消化法进行预处理。
2.提取。
让被提取的生物大分子以溶解状态充分地释放出来,并尽可能保持原来的生物活性。
影响提取收率的重要因素主要取决于提取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大小、溶剂的理化性质及提取时间。
例如,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物质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中;碱性生物大分子易溶于酸性溶剂,酸性生物大分子物质易溶于碱性溶剂;温度升高时,溶解度一般相应增大;对于蛋白质、酶等远离其等电点处的pH 值,溶解度增加;提取时间愈长,溶解度愈大,而同时杂质溶解度也增大。
故提取的最佳条件的选择,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合理地搭配各种提取条件。
3. 浓缩。
当生物大分子提取液获得后,选用一套适当方法,将所要的目的物与其他大分子分离,主要用盐析法、等电点沉淀法、有机溶剂分级分离等。
糖的层析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层析技术在糖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2. 掌握糖类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3. 熟悉薄层层析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层析是一种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技术。
薄层层析(TLC)是一种常用的层析方法,其固定相为薄层板,流动相为有机溶剂。
糖类化合物在薄层层析过程中,由于分子量、极性等差异,会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不同的分配,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硼酸、硅胶G、丙酮、正己烷、无水乙醇、氨水、浓硫酸、苯酚、莫氏试剂等。
2. 实验器材:薄层层析板、展开缸、滴管、吹风机、紫外灯、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薄层层析板:将硅胶G均匀涂布于薄层板上,晾干后备用。
2. 制备样品:将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分别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 点样:用滴管将各样品溶液滴加于薄层板上,点样点间距约2cm。
4. 展开层析:将薄层板置于展开缸中,加入适量溶剂,使溶剂液面略高于点样点。
待溶剂展开至适当位置后,取出薄层板晾干。
5. 显色:将薄层板置于紫外灯下观察,观察各糖类化合物在紫外光下的荧光特性。
6. 鉴定:根据各糖类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荧光颜色和位置,进行鉴定。
7. 数据处理:计算各糖类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Rf值,分析其分离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展开层析结果: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在薄层板上分离效果良好,形成四个明显的斑点。
2. 显色结果: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在紫外光下均呈现荧光,颜色分别为蓝色、黄色、红色、绿色。
3. 鉴定结果:根据各糖类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荧光颜色和位置,可以鉴定出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
4. 数据处理结果:计算各糖类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Rf值,分别为0.25、0.40、0.50、0.75。
六、实验讨论1. 层析分离效果:本实验中,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在薄层板上分离效果良好,说明薄层层析是一种有效的糖类化合物分离方法。
实验二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薄层层析分离与鉴定

实验二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薄层层析分离与鉴定[实验目的]糖类是自然界存在的数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它既是植物躯体和细胞的结构成份,又是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并且与植物体内各类物质的代谢密切相关,分离鉴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种类及其变化,对了解植物体内的组织代谢和农产品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硅胶G薄层层析法,分离鉴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种类,要求通过本实验,学习提取植物材料中可溶性糖的一般方法,掌握吸附薄层层析的原理,操作及其在糖类鉴定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植物组织中的可溶性糖可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提取出来,经除去杂质,即可获得较纯的可溶性糖混合物。
薄层层析是层析法的一种,层析法是利用被分离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这两个相通常使一个被固定在一定的支持物上的,称为固定相;另一个是移动的,称为流动相;当流动相流过固定相时,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情况不同,或吸附性质不同,或电荷分布不同,或离子亲和力不同等,而以不同速度前进,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是一种快速而微量的层析方法,它是将一种固定支持物均匀地涂在薄板上,对物质进行层析的方法,本实验只讨论吸附薄层层析,即所有支持物是吸附剂(如硅胶粉),层析时,主要是根据吸附剂对样品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因此个组分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
糖为多羟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极性,在硅胶G薄板上展层时,糖与硅胶分子有一定的吸附力。
硅胶分子与糖的吸附能力大小取决于糖的分子量和羟基数目,不同的糖分子由于分子量及羟基数的不同,因而它与硅胶分子间的吸附力不同。
造成各种糖分子在展层过程中移动的距离不同,从而将各种糖分离出来,一般吸附力的大小为:三糖>双糖>己糖>戊糖。
其中各种糖移动的速率可用Rf值表示。
通过与标准糖的Rf值比较。
即可鉴定出植物组织提取液中糖的种类。
溶质斑点中心到样点的距离:Rf( 值) = 溶剂前沿到点样点的距离[器材与试剂]1、材料:苹果或其他植物材料2、仪器:离心机及离心管、天平、研钵、量筒(25ml)、移液管(10ml)、恒温水浴、毛细管、层析缸、吹风机、烘箱、喷雾器、烧杯、铅笔,尺子,硅胶GF254薄层层析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类的提取分离与薄层层析分析
实验简介: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在吸附剂或支持介质均匀涂布的薄层上进行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氨基酸、多肽、核苷酸、脂肪酸、脂肪类、糖类、磷脂和生物碱等多种物质的分离和鉴定的层析方法。
本实验是从水果中提取单糖、双糖和多糖组分,采用硅胶G薄层层析法分析糖类成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初步掌握从水果中分离提取单糖、蔗糖及淀粉的原理。
2、学习薄层层析的一般操作及定性鉴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单糖及多糖的提取
凡不能水解为更小分子的糖即为单糖。
单糖种类很多,其中以葡萄糖分布最为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谷类、蔬菜和动物血液中。
由于单糖分子中有多个羟基,增加了它的水溶性,尤其在热水中溶解度很大;在乙醇中也有很好溶解性,但不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中。
而蔗糖等双糖分子也易溶于水和乙醇中。
因此,单糖和双糖一般可用热水或乙醇将其提取出来。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失水缩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在自然界中分子结构复杂而多种多样,有不溶性的结构多糖如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动物的几丁质等;另有一些为贮存物质如淀粉、糖原等;还有一些多糖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
多糖中的淀粉不溶于冷水及乙醇,但可溶于热水中形成胶体溶液。
因此可以用乙醇提取单糖及低聚糖,然后提取淀粉等多糖。
2、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的主要原理是根据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和吸附剂对样品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的斑点。
糖的分离鉴定可用吸附层析或分配层析,吸附层析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分配层析常用的支持剂是硅藻土。
在吸附剂或支持剂中添加适宜的黏合剂后再涂布于支持板上,可使薄层粘牢在玻璃板(或涤沦片基)这类基底上。
硅胶G是一种已添加了黏合剂—石膏(CaSO4)的硅胶粉,糖在硅胶G薄层上的移动速度与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羟基数等有关,经适当的溶剂展开后,糖在硅胶G薄板上的移动距离为戊糖>己糖>双糖>三糖。
若采用硼酸溶液代替水调制硅胶G制成的薄板可提高糖的分离效果。
薄层层析的展层方式有上行、下行和近水平等。
一般常采用上行法,即在具有密闭盖子的玻璃缸(即层析缸)中进行,将适量的展层溶剂倒于缸底,把点有样品的薄层板放入缸中即可(如图1所示)。
保证层析缸内有充分展层溶剂的饱和蒸汽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图1 密闭式展层缸
1.缸盖2.层析缸3.薄层板
4.点样处5.展层溶剂
三、实验用品
1、实验材料:新鲜葡萄或苹果。
2、实验试剂
(1)标准糖溶液:取果糖、葡萄糖、蔗糖、甘露糖,分别用75%乙醇配制成10mg/mL溶液。
(2)标准糖混合溶剂:取上述各种糖,混合后用75%乙醇配制成10mg/mL溶液。
(3)0.1mol/L硼酸(H3BO3)溶液。
(4)展层溶剂:①乙酸乙酯:乙酸:水=2:1:1;②氯仿:甲醇=60:40(V/V)。
(5)苯胺-二苯胺显色剂:1g二苯胺,1mL苯胺和85%5mL磷酸溶于50mL丙酮。
(6)1mol/L H2SO4
(7)1%碘-碘化钾(I-KI)溶液:将碘化钾20g及碘10g溶于100 mL蒸馏水中,使用前需稀释10倍。
(8)BaCO3
3、实验器材
电吹风,层析缸(带密封盖),烘箱,硅胶G,毛细管(Ф0.5mm),喷雾器,干燥器,玻璃板(5×10cm),玻璃棒,烧杯,直尺,铅笔。
四、实验操作
1、糖类的提取:
(1)还原糖及蔗糖的提取
称取25g新鲜葡萄(去核)或苹果,将其磨碎后转入250mL三角烧瓶中,加入80%乙醇50mL,放在50℃水浴中抽提30min。
5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沉淀用85%乙醇适量再提取1~2次(视样品不同而定反复抽提的次数)。
收集合并所有上清液,沉淀部分烘干留待提取测定淀粉等多糖用。
(2)淀粉的水解
取乙醇提取后的沉淀物0.5g,放入三角烧瓶中,加20mL1mol/L H2SO4,盖上表面皿,在沸水浴锅中加热水解,并经常摇动,1.5~2 h后,取一滴水解液放在白瓷板上,加1滴1%I-KI溶液,检查淀粉是否水解完全,如为紫蓝色,则说
明水解不完全,再继续水解0.5h,直至水解液对I-KI不显色为止。
样品冷却后,小心将三角烧瓶中的水解液转移至100mL烧杯中,并用蒸馏水冲洗三角烧瓶3次,加BaCO3中和至中性,过滤或离心,上清液水浴蒸发浓缩后用于TLC分析。
2、硅胶G薄层层析分析
(1)硅胶G薄层板的制备:将制备薄层用的玻璃板预先用洗液洗干净并烘干,玻璃板要求表面光滑。
称取硅胶G粉6g,加入12mL 0.1mol/L硼酸溶液,用玻棒在烧杯中慢慢搅拌至硅胶浆液分散均匀、黏稠度适中,然后倾倒在干净、干燥的玻璃板上,倾斜玻璃板或用玻棒将硅胶G由一端向另一端推动,使硅胶G铺成厚薄均匀的薄层。
待薄板表面水分干燥后置于烘箱内,待温度升至110O C后活化30min。
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备用(注意:避免薄板骤热、骤冷使薄层断裂或在展层过程中脱落)。
制成的薄层板,要求表面平整,厚薄均匀。
(2)点样:取制备好的薄板一块,在距底边1.5cm处划一条直线,在直线上每隔1.5~2cm作一个记号(用铅笔轻点一下,不可将薄层刺破)。
用管口平齐毛细管吸取标准样(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及糖的提取和水解液量约5~50μg,点样体积约1~5μL,可分次滴加,控制点样斑点直径不超过2mm。
在点样过程中可用吹风机冷热风交替吹干样品。
(3)展层:将已点样的薄板点样一端放入盛有展层溶剂的层析缸中,展层溶剂液面不得超过点样线,层析缸密闭,自下向上展层,当展层溶剂到达距薄板顶端约lcm处时取出薄板,前沿用铅笔或小针作记号。
60℃烘箱内烘干或晾干。
(4)显色:将苯胺-二苯胺显色剂均匀喷雾在薄层上,电吹风加热至层析斑点显现,此显色剂可使各种糖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五、结果
样品中糖的定性鉴定,薄层显色后,根据各显色斑点的颜色相对位置,测算R f值。
将混合样品图谱与标准样品图谱相比较或通过混合样品与标准样品R f值的比较,确定混合样品中所分离的各个斑点分别为何种糖。
六、注意事项
1、自植物中提取糖类时,一般都是利用水和醇进行抽提。
因此能溶于水的色素、蛋白质、丹宁、果胶、有机酸等也会随同糖二起被提取出来,从而干扰糖的分析。
为了除去干扰物,常需使用澄清剂,如中性醋酸铅、碱性醋酸铅、氢氧化钡等。
2、植物体内有许多能水解糖的酶,因此在分离糖时必须适当地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方能提取天然状态下的糖类。
比如采集的新鲜材料应迅速加热干燥或冷冻保存等,使用新鲜材料提取时,宜用沸水和提高乙醇的浓度至85%;如果材料的脂类和色素很高,可用石油醚浸提除去脂和色素。
3、由于糖是多羟基化合物,极性强容易吸附,故多采用含无机盐水溶液制备硅胶薄板,使硅胶薄层吸附能力降低,斑点集中,对分离有所改善,样品承载量也可有显著提高。
4、制备薄板时,薄板的厚度及均一性对样品的分离效果和R f的重复性影响很大,普通薄层厚度以250μm为宜。
若用薄层层析法制备少量的纯物质时,薄层厚度可稍大些,常见为500~750μm,甚至1~2mm。
5、活化后的薄层板在空气中不能放置太久,否则会因吸潮降低活性。
6、用于薄层层析的样品溶液的质量要求非常高,样品中必须不含盐,若含有盐分则会引起严重的拖尾现象,甚至有时得不到正确的分离效果。
7、样品溶液应具有一定的浓度,一般为1~5μg/μL,样品太稀,点样次数太多,就会影响分离效果,所以必须进行浓缩处理。
七、作业
1、薄层层析与其他层析法比较有哪些优点?
2、本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分析本实验的层析图谱。
参考文献
1、史锋等.生物化学实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惟杰.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第二版).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编著者-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