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洪道(new)
溢洪道

5.2.2溢洪道出险加固设计根据安全评价报告及鉴定结论及现场检查发现溢洪道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山坳,人工开挖而成,为开敞式宽顶堰。
两侧为山体自然边坡衬砌,底板是全风化土,尾端无消能防冲设施。
无交通桥,行人从溢洪道上一座人工桥通过。
基于溢洪道存在上述问题,需要对溢洪道进行改造。
5.2.2.1溢洪道出险加固设计本次溢洪道出险加固主要包括:全面加固溢洪道、新建溢洪道交通桥。
(1)全面加固溢洪道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山坳,由人工开挖而成,为开敞式宽顶堰。
两侧为山体自然边坡为衬砌,底板无衬砌,尾端无消能防冲设施。
本次出险加固设计拟对溢洪道两侧和底板进行衬砌,两侧挡墙采用M7.5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墙顶宽0. 5.2.2.2溢洪道泄流能力复核 (1)计算公式溢洪道能力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开敞式溢流堰泄流能力按一下公式计算:2/312H g mb q s εσ=式中:s σ——淹没系数,取1.00; 1ε——侧收缩系数,取1.00; m ——流量系数,取0.34; b ——溢流堰净宽(m);b=8.0m H ——堰上总水头(m)。
(2)计算结果及分析溢洪道泄流能力复核计算成果见表5-2-13 表5-2-13 加固后溢洪道过流能力复核成果表 水位(m ) 60.8 61.0 61.50 62.0 62.50 63.0 63.5 对应库容V 28.6 30.0 33.5 37.4 41.3 45.5 50.0 泄量(m ³/s)2.015.034.058.085.0115上述结果和防洪要求,改建加固后溢洪道泄流能力满足要求。
5.2.2.3溢洪道水面线计算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水面线根据能量方程,用分段求和法计算,以起始控制断面为始计算断面,推算出陡槽段的水面线,再考虑掺气影响及安全超高,计算出边墙高度。
泄槽水面线计算公式如下:---+-+=∆J i gv a h g v a h l )2cos ()2cos 21122221θθ(---=Rv n J 22式中21-∆l ——分段长度,m ;h 1、h 2——分段始、末断面水深,m ;v 1、v 2——分段始、末断面平均流速,m/s ; a1、a2——流速分布不均匀系数,取1.05;θ——泄槽底坡角度,(0);i ——泄糟底坡,θtg i =;-J ——分段内平均摩阻坡降;n ——泄糟糟身糙率系数;-v ——分段平均流速,2/)(21v v v +=-,m/s ; -R ——分段平均水力半径,2/)(21R R R +=-,m ;依据能量方程,由起始断面的水深和流量分别计算出泄糟段水面线,计算结果如下表5-2-14。
6第六章 溢洪道

宽顶堰
宽顶堰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但流量系数较低 。(图1)
实用堰
实用堰与宽顶堰相比较,实用堰的流量系 数比较大,在泄量相同的条件下需要的溢流前 缘较短 。(图2)
驼峰堰
驼峰堰是一种复合圆弧的溢流低堰,堰面 由不同半径的圆弧组成,如图6-9所示。其流量 系数可达0.42以上,设计与施工简便,对地基 的要求低,适用于软弱地基。 (图3)
第三节 侧槽溢洪道
一、侧槽溢洪道的布置特点
组成:由控制段、侧槽、泄槽、消能防冲设施和出 水渠等部分。
适用条件:一般适用于坝址山头较高、岸坡较陡、 岩石坚固而泄量较小的情况。这种型式的溢洪道多 用于中小型工程。
特点:溢流堰可采用实用堰,堰顶一般不设闸门。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堰后可以是开敞明槽,也可 以是无压隧洞,也可利用施工导流隧洞,如图所示。 侧槽溢洪道与正槽溢洪道的主要区别在于侧槽部分, 其堰
堰顶高程
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特别是小型水库溢洪道常不 设闸门,堰顶高程就是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溢洪道 设闸门时,堰顶高程低于水库的正常蓄水位。堰顶 是否设置闸门,应从工程安全、洪水调度、水库运 行、工程投资等方面论证确定。侧槽式溢洪道的溢 流堰一般不设闸门。
折线形堰
胸墙
当水库水位变幅较大时,常采用带胸墙的溢流堰。 这种布置型式,可以减小闸门尺寸,在较低库水 位时开始溢流,提高水库汛前限制水位,充分发 挥水库效益。但在高水位时其超泄能力不如开敞 式溢洪道。
由于侧槽内的流量是沿流向不断增加的,所以侧槽 底末一较深宽般端,亦b断0/调应面bl越整沿底小段水宽,(流bl的则的方比侧工向值槽程逐对的量渐侧开也增槽挖相加的量应。工越增起程省加始量,。断影但所面响槽以底很底,宽挖大应b0与得。根 据b施0/工地bl采要形用求、1,地~1b质/l一2,条般其件选中用确b与定0的泄比最槽较小底经值宽济应相的满同b足。0/开bl 值挖,设通备常和
溢洪道工程施工内容(3篇)

第1篇一、施工准备1. 工程设计:根据水库的设计要求,确定溢洪道的布置、结构形式、尺寸等参数,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
2. 施工组织:成立施工项目部,明确施工组织机构、人员配置、施工方案、施工进度等。
3. 材料设备:准备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如混凝土、钢筋、模板、施工机械等。
4. 施工场地:平整施工场地,设置施工道路、排水设施、临时设施等。
二、施工工艺1. 土方开挖:按照设计要求,对溢洪道周边的土方进行开挖,确保溢洪道结构稳定。
2. 地基处理: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确保溢洪道结构安全。
3. 模板安装:根据设计图纸,安装模板,确保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4. 钢筋绑扎:按照设计要求,绑扎钢筋,确保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等符合规范。
5. 混凝土浇筑:采用分层浇筑、振捣密实的方法,确保混凝土质量。
6. 消力池施工:施工消力池,降低水流对下游的影响,确保下游安全。
7. 边坡防护:对溢洪道边坡进行防护,防止水土流失,确保边坡稳定。
8. 检测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检测,确保工程质量。
三、施工管理1. 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2. 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 施工安全: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4. 环境保护:做好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施工注意事项1. 施工期间,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做好防洪、防暑、防冻等季节性施工措施。
2.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确保施工工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3.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5.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总之,溢洪道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施工准备、施工工艺、施工管理、施工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为水库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6第六章--溢洪道

纵断面 底坡采用逆坡或平坡,渠底高程要低于堰顶高程。
二、控制段
(一)溢流堰旳形式 溢流堰一般选用宽顶堰、实用堰,有时也
是用驼峰堰、折线形堰。溢流堰旳体形应尽量 满足增大流量系数,在泄。
宽顶堰 实用堰 驼峰堰 折线形堰
宽顶堰
宽顶堰旳特点是构造简朴,施工以便, 但流量系数较低 。(图1)
泄槽旳横剖面
泄槽横剖面形状在岩基上多做成矩形或近似于矩
形,以使水流均匀分布和有利于下游消能,边坡坡 比大约为1:0.1~1:0.3;在土基上则采用梯形,但边 坡不宜太缓,以预防水流外溢和影响流态,大约为 1:1~1:2。
掺气水深hb(m)可用下式估算
v
hb
(1 )h 100
外墙水面与中心线水面旳高差Δh
三、泄槽
泄槽旳底坡常不小于水流旳临界坡
泄槽旳平面布置在平面上宜尽量采用直线、等 宽、对称布置
泄槽在平面上需要设置弯道时,弯道段宜设置在 流速小、水流比较平稳、底坡较缓且无变化部 位 (图4)
泄槽旳纵剖面
泄槽旳纵剖面应尽量按地形、地质以及工程量少、 构造安全稳定、水流流态良好旳原则进行布置。 常用旳纵坡为1%~5%,有时可达10%~15%,坚 硬旳岩石上能够更大,实践中有用到1∶1旳。 (图5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第三节 侧槽溢洪道 第四节 非常溢洪道
一、河岸溢洪道旳类型
1. 正槽式溢洪道 特点:水流平顺,泄水能力强,构造简朴,常用。
合用:岸边有合适旳马鞍形山口时,此时开挖量最小。 2.侧槽式溢洪道 特点:水流过堰后,转向约90°,进入泄水槽。 合用:水流条件复杂,水面极不平稳,构造复杂,对大坝有
溢洪道

2.4 溢洪道设计和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该规范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岩基上的1、2、3级河岸式溢洪道),对溢洪道进行计算和设计。
该工程中,河岸式溢洪道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消能防冲段及出水渠组成。
2.4.1 进水渠和控制段的设计2.4.1.1 溢洪道的水力计算由正常、设计、校核洪水位时所对应的下泄流量查坝址(厂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可得出相应的下游水位,并与上游水位相减得出上下游水头差,并以此列表。
表4、溢洪道水力计算成果表2.4.1.2控制段的设计控制段包括溢流堰及两侧连接建筑物。
堰型可选用开敞式或带胸墙孔口式的实用堰、宽顶堰、驼峰堰等型式。
开敞式溢流堰有较大的超泄能力,宜优先选用。
宽顶堰结构构简单,施工方便,但流量系数低故不选用。
实用堰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工程量相对较小,但施工较复杂也不选用,而驼峰堰的堰体低,流量系数较大,设计与施工简便,对地基要求低,所以工程设计中采用驼峰堰,并且在两侧设置边墙。
2.4.1.3 控制段的计算采用的驼峰堰为低堰,且开敞式堰面,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中,对于1 1.33d P H <的低堰,堰面曲线定型设计水头max (0.650.85)d H H =,则选用中间值0.75,其中max H 为校核流量下的堰上水头(校核水位与堰顶水头之差)为12.42m ,最后得出设计水头d H 为9.315m 。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中驼峰堰堰面曲线图((A.1.5)驼峰堰剖面示意图)及表((A.1.5)驼峰堰体型参数),选用a 型,得出了该工程中驼峰堰的剖面尺寸。
表5、驼峰堰的剖面尺寸示意图且得到堰底高程,即堰顶高程与上游堰高之差,为122m —2.24m=119.76m 。
2.4.1.4进水渠的设计图2 驼峰堰剖面示意图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进水渠的布置应依照下列原则: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在选择轴线方向时,应使进水顺畅;进水渠较长时,宜在控制段之前设置渐变段,其长度视流速等条件确定,不宜小于2倍堰前水;渠道需转弯时,轴线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4倍渠底宽度,弯道至控制堰(闸)之间且有长度不小于2倍堰上水头的直线段。
溢洪道常见类型及施工技术方案分析

溢洪道常见类型及施工技术方案分析溢洪道工程是项目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其设定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是不可缺少的。
现场需安排技术人员实施专业控制模式,才能更好地完成技术作业流程。
据此,结合工程案例,本文对溢洪道工程降水开挖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标签:溢洪道工程;降水开挖;专项;施工技术现代项目施工倡导技术原则,对溢洪道工程采取降水开挖技术模式,可确保项目施工质量达到预期要求。
因此,施工单位需围绕溢洪道工程拟定技术方案,确保后期施工达到理想状态。
1、溢洪道常见类型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防洪设备,多筑在水坝的一侧,像一个大槽,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
包括:进水渠、控制段、泄槽、出水渠。
现阶段,溢洪道主要类型包括:1)结构形式:正槽溢洪道、侧槽溢洪道、竖井式溢洪道、虹吸溢洪道、泄洪隧洞;2)泄水形式:1、开敞式溢洪道、封闭式溢洪道。
2、溢洪道降水开挖主要施工方法2.1 施工准备1、施工现场准备结合场地特点及总体规划,做好现场“三通一平”。
对钢筋场等区域进行硬化。
修建必要的临时生产设施。
合理安排施工、生活的电力配给,架设和布置动力和照明电路。
做好施工场地内的临时排水系统,将经过处理的废水排放到允许的城市污水排放系统中。
2、施工技术准备根据图纸要求制定基坑开挖专项监测方案,根据图纸和方案要求现场布点,及时测定初始值。
制定符合本工程的材料试验计划,根据工程施工的进度安排进行前期材料试验。
针对基坑开挖及围护结构施工,在现场设置导线点及水准点,保证施工期间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测量作业,及时指导施工。
2.2 施工技术方法2.2.1便道修建施工溢洪道主便道标准:路面宽8 米,按2%设置单侧路面横坡,边坡坡率1:1,线路外侧设一个1m宽1.2m深的排水沟。
结构层自下而上为80cm厚建筑垃圾+10cm厚级配碎石。
溢洪道辅便道标准:路面宽 5 米,按2%设置单侧路面横坡,边坡坡率1:1,线路外侧设一个1m 宽 1.2m 深的排水沟。
河岸溢洪道介绍

河岸溢洪道介绍第一节概述为了宣泄水库多余的水量,防止洪水漫坝失事,确保工程安全,以及满足放空水库和防洪调节等要求,在水利枢纽中一般都设有泄水建筑物。
常用的泄水建筑物有深式泄水建筑物和溢洪道。
河岸溢洪道一般适用于土石坝、堆石坝等水利枢纽。
河床溢洪道即溢流坝,通常用于重力坝枢纽。
基本概念:水库枢纽三大件由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组成。
溢洪道:宣泄水库中容纳不下的多余洪水,保证大坝及工程的安全。
布置方式:与大坝相结合,布置在河床中间,成为河床式溢洪道,如重力坝、拱坝的溢流坝段。
当大坝为土石坝,溢洪道就不能与大坝结合,不能布置在河床中,需要布置在河岸边(水库边),成为河岸式溢洪道。
一、河岸溢洪道的类型河岸溢洪道可以分为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两大类。
正常溢洪道常用的型式主要有正槽式、侧槽式、井式、虹吸式四种。
开敞式溢洪道包括正槽式、侧槽式。
封闭式溢洪道包括井式、虹吸式。
非常溢洪道:漫流式、自溃式、爆破引溃式1. 正槽式溢洪道这种溢洪道的泄槽轴线与溢流堰轴线正交,过堰水流方向与泄槽轴线方向一致,水流方向不变,进入泄水槽。
特点:水流平顺,泄水能力强,结构简单,常用。
适用:岸边有合适的马鞍形山口时,此时开挖量最小。
正槽溢洪道图2.侧槽式溢洪道侧槽溢洪道的泄槽轴线与溢流堰轴线接近平行,水流过堰后,在侧槽内转弯约90°,再经泄水槽泄入下游。
特点:水流条件复杂,水面极不平稳,结构复杂,对大坝有影响。
适用:两岸山体陡峭,无法布置正槽式溢洪道,可在坝头一端布置侧槽式溢洪道,此时溢流堰的走向与等高线大体一致,可减少开挖量,但水流就有转向问题。
适用于中、小型工程。
侧槽溢洪道图3.井式溢洪道:其组成主要有溢流喇叭口段、渐变段、竖井段、弯道段和水平泄洪洞段。
特点:是管流,泄水能力低,水流条件复杂,易出现空蚀,应用较少。
适用:岸坡陡峭、地质条件良好,又有适宜的地形的情况。
井式溢洪道图4.虹吸式溢洪道虹吸式溢洪道进口(遮檐)、由曲形虹吸管、具有自动加速发生虹吸作用和停止虹吸作的辅助设备、泄槽及下游消能设备组成,曲管最顶部设通气孔,通气孔的出口在水库的正常高水位处,当水库的水位超过正常高水位,淹没了通气孔,曲管内没有空气,泄水时有虹吸作用,可增加泄水能力。
探讨水利工程中水库溢洪道

T u f e i s h u i l i一、溢洪道及其分类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防洪设备,多筑在水坝的一侧,像一个大槽,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
包括:进水渠、制约段、泄槽、出水渠。
溢洪道按泄洪标准和运用情况,分为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
前者用以宣泄设计洪水,后者用于宣泄非常洪水。
按其所在位置,分为河床式溢洪道和岸边溢洪道。
河床式溢洪道经由坝身溢洪。
岸边溢洪道按结构形式可分为: 正槽溢洪道。
侧槽溢洪道。
井式溢洪道。
虹吸溢洪道。
进水渠起进水与调整水流的作用,制约段常用实用堰或宽顶堰,堰顶可设或不设闸门,泄水段有泄槽和隧洞两种形式。
为保护泄槽免遭冲刷和岩石不被风化,一般都用混凝土衬砌。
消能段多用挑流消能或水跃消能。
当下泄水流不能直接归入原河道时,还需另设尾水渠,以便与下游河道妥善衔接。
溢洪道的选型和布置,应根据坝址地形、地质、枢纽布置及施工条件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二、水库溢洪道设计施工中存在的基本理由溢洪道是在洪水盛行期间保证水库安全必不可少的建筑设备,某些水库由于当时的设计水平低或工程造价低等的理由,往往其设计的洪水标准相对来说较低、所选用的洪水洪峰、洪量等参数偏小。
以上理由肯定会带来溢洪道的设计尺寸偏小的后果,更有一些小的水库是群众自己的,资金不足,工程质量不过关,再加上长时间的外界环境的影响,周边的岩石风化坍塌,经常导致泄洪的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安全无误的泄洪。
在布置上来说,一些工程中设计的溢洪道距离坝身太近,而搁在坝肩和溢洪道之间的只有单薄的山脊,在进口段的位置如果没有安全有效的护砌,只要在泄洪是发生冲蚀现水利工程中就会危及坝肩的安全。
另外还有一些不合理的设计,例如说有些设计的陡槽末端和坝脚紧紧相挨,一旦发生横流冲刷就会危及坝脚的安全,这些情况都对大坝的安全运转有不利的影响。
由于溢洪道设计时平面弯道的半径过大和收缩剧烈等理由,这对泄洪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流消能(矩形差动式挑坎)
20
图7-8 扇形扩散挑坎 单位:m
21
溢洪道挑流坎布置图 单位:m
安吉老石坎水库
22
(二)底流消能
底流消能(一般消力池)
底流消能(带消力齿坎)
23
扩散消力池
24
六、尾水渠
当流经泄槽的急流经过消能后,不能直接进入原 河道,需布置一段尾水渠,要求短、直、平顺, 底坡尽量接近原河道的坡度,以使水流能平稳顺 畅地归入原河道。
弯道上的泄槽
18
(3)泄槽高流速段减兔空蚀措施
掺气槽式
掺气挑坎式
掺气跌坎式
挑、跌联合式
挑坎、掺气槽式
跌坎掺气槽式
19
五、消能设施
位于泄水槽出口处,作用是为了消除下泄水流具有破坏作用 的动能,从而防止建筑物被水流冲刷,保证安全。
消能方式:底流消能和挑流消能。 (一)挑流消能
挑流消能(平顺连续式挑坎)
9
实用堰的高度: 1、低堰(0.3<P/Hd<1.33), m值先随H0/Hd的加大而 加大,然后随H0/Hd的减小而减小,存在一个极值m; 2、高堰(P/Hd>1.33), m为递增函数.
WES堰m~H0/Hd,P/Hd的关系
10
安吉老石坎水库
11
四、泄槽段
工作特点:
在溢流堰后用泄槽与消能段相接,为使槽内水流呈急 流状态其纵坡常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因此又称其 为陡槽。由于泄槽内水流流速较高,设计时必须考虑 高速水流产生的冲击波、脉动和空蚀现象,在布置和 构造上予以重视,一般应加高、加固泄水槽的边墙, 以确保溢洪道的安全。
1
三、河岸溢洪道的适用条件
1、河谷狭窄,洪峰流量大,采用河床布置有困难; 2、坝体不宜作河床溢洪道; 3、有垭口地形; 4、利用施工导流洞改建。
2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工作特点: 开敞式正面进流. 泄槽与溢流堰轴线正交,过堰水流 与泄槽方向一致. 组成: 进水段(引水渠), 控制段,泄槽(陡槽), 消能段, 尾水渠. 优点: 结构简单,进流量大,泄流能力强,工作可靠,施工、 管理、维修方便,因而被广泛采用。
3
4
二、引水渠的设计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改善堰身及泄 槽的流态。 设计原理:在合理的开挖方量下,尽量减少水头 损失,以增加溢洪道的泄水能力。
断面形式:岩基上接近矩形,土基上采用梯形。 进口布置形式:喇叭口。
5
6
引水渠段
引水渠是溢洪道主体部分与上游水库的联结段。由于地形, 地质条件的限制,溢流堰常不能紧靠水库,需在溢流堰前 开挖引水渠,将库水平顺导向溢流堰。当溢流堰紧靠水库 时,此段只是一个喇叭口。 设计要求: 1.水头损失要小;引水渠段且平直,水流平顺,均匀;有足 够大的断面尺寸;流速应控制在不冲流速和不淤流速之间. 2.引水渠渠底视地形条件可做成平地或具有免断面突然变化和水 流流向的急速转变.
13
横山水库
沙河水库 阳江核电站 泄水槽模型
14
(2)泄槽的平面布置
从高速水流考虑,泄槽在平面上应尽量直线、等宽、对 称布置。 实际上,由于地质(形)条件的限制,或从减少开挖、 处理洪水归河、有利消能等方面考虑,往往改变横断面, 设置收缩段、弯曲段或扩散段。
泄槽的平面布置
15
断面型式
在岩基上一般接近矩形断面,土基上用梯形较多,边坡不 宜太缓以防止水流外溢和对流态不利,一般应做衬砌。
25
第三节 侧槽溢洪道
1、特点: 水流经过溢流堰,泄入与堰大致平行的侧 槽后,在槽内转向约90°,经泄槽或泄水 隧洞流入下游。侧向进流,纵向泄流。 2、适用: 坝址山头较高、岸坡较陡的情况,尤其适 于中小型水库中采用无闸门控制的溢洪道 中。
26
侧槽斜井溢洪道
27
侧槽溢洪道典型布置
28
侧槽内的流态
图7-5 泄槽变坡处的竖曲线
12
(1) 泄槽的纵剖面设计
泄槽的纵坡一般做成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通常 i=1%~5%,有时可达10%~15%。 *变坡:泄槽很长时,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而设。 由陡变缓,变坡处用反弧段连接R=8 ~10倍水深,易 出现动水压力破坏,应尽量避免。 由缓变陡:变坡处用抛物线连接。槽底易产生负压。
33
34
35
非常溢洪道粘土斜墙砂砾石坝(下游面) 非常溢洪道粘土斜墙砂砾石坝(上游面)
36
收缩段
收缩段的收缩角大小直接 影响由于断面收缩而产生的冲 击波的大小。收缩角越小,冲 击波就越小,通常收缩角 q<11.25º .
16
扩散段
扩散段一般设在泄槽的末端有利 于消能.在高速水流的条件下,扩散 角不宜过大以免水流于边墙脱离
17
弯曲段:
渠底超高法—作用是使流量分布均匀并适当改善流态。 对弯曲的泄槽,为使槽内流量分布均匀和改善流态,可将 渠底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横向底坡,用重力来平衡离心力。
7
8
三、控制堰段
作用: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 横断面:矩形 纵剖面:实用堰和宽顶堰 设计要求:有足够的泄流能力. 实用堰:流量系数大,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较之宽顶堰可减少 工程量。但施工复杂,多用于岩石地基上,尤其是岸坡较陡的大中型 工程。 形式:克-奥型、WES曲线型 宽顶堰: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但流量系数较小,需要的溢流前缘 较长。多用于泄洪量不大或附近地形较平缓的中小型工程中。 B----堰顶长度 H----堰上水头 P-----堰高
第4章 河岸溢洪道
第一节 概述
一、泄水建筑物:
用来宣泄洪水期间或其他情况下水库(或渠道)中多余水量以保证大坝安 全的建筑物。 溢洪道包括: 1 河床溢洪道(如溢流坝、泄洪闸、泄水孔等) 2 河岸溢洪道(明渠和泄水隧洞等)。
二、河岸溢洪道分类
1、正槽溢洪道 2、侧槽溢洪道 3、井式溢洪道 4、虹吸溢洪道 5、泄洪隧洞
29
30
侧槽溢洪道典型布置
31
侧槽沿程变量微分段
32
第四节 其它型式的溢洪道
一、井式溢洪道: 陡岸峡谷地区的高水头水 利枢纽有必要设置坝外溢洪道时, 采用井 式溢洪道可能是有利的选择,一般须建在坚 固岩基中. 二、虹吸虹吸式溢洪道:利用虹吸管原理,借 助大气压力泄洪的设备. 三、非常泄洪设施:非常溢洪道, 自溃式非 常溢洪道, 破副坝泄洪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