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鉴赏——课程论文
中国茶文化课程小论文

《中国茶文化课程小论文》茶与健康茶是我们中华人民常饮用的饮料之一,因茶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利,如今已经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也许将来会垄断整个饮料市场。
目前饮茶嗜好已经遍及全球,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
当下品茶论道、以茶会友已渐渐成为现代人越来越认可的生活方式,而茶艺茶道更是提升自身品味、修身养性、保健安康的途径,因此茶文化对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什么说喝茶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呢?茶的传统功效大概可以归结为24项“少睡,安神,醒脑提神,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利水,通便,利尿解毒,杀菌消炎,降脂降糖助消化,降压强心,抗辐射,防癌抗癌,增强免疫力,预防龋齿,清除口臭,明目,美容护肤,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的功效成分很多,有茶多酚,有氨基酸,咖啡碱等,对人体的身体功能有很多的好处。
现在有人把茶里面的茶多酚叫做第七营养素,把茶多酚提到这个高度了,表示茶的功效成分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大。
现在有一个学说叫做“自由基病因学”,据统计,上万种的慢性疾病,老年病,包括我们衰老,都是由自由基引起的,而茶叶里面的茶多酚,尤其是它里面的儿茶素,能够清除自由基的基团,所以它能够起到抗氧化作用防止疾病。
《神农本草》里面提到,“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由此可见茶的功效极大。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记录说,茶治脓血甚效,名医华佗他也讲了一句“苦荼久食益思意”,就是说茶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他在《本草拾遗》里面说其他药都是各个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茶能够养生,能够延长我们的寿命。
20世纪80年代日本科学家报道了茶里面的茶多酚能够抑制人体的癌细胞活性之后又掀起了研究茶叶的热潮。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关茶与健康的话题越来越多。
现在全世界对茶与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科学家在研究茶跟健康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论文赏析

中国茶文化论文赏析中国茶文化论文赏析中国茶文化逐渐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论文赏析,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论文1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影响分析摘要:我国的茶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体系化内容,其中包含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和民族习惯,以及社会价值规范,同时也是值得我们长期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茶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该类文化特点的典故,这些典故的存在不仅成为茶文化传播推广的“明星符号”,同时也是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的最佳途径。
因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相关典故入手,结合分析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有效分析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历史档案;茶文化典故;形成影响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饮茶历史最长的国家。
我们已经很难确定我国饮茶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无法证明是谁发明了饮茶。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不仅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世界上多数地区的茶文化与茶叶生产理念都是从我国传递过去的,可以说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中国的茶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和内涵。
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相关典故分析1.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分析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进入新中国之后,茶文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相对传统文化来说,当前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更注重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
可以说,茶文化体系中更讲究“写真”,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认知的融入。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想要有效了解传统文化,就必须对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全面系统化了解。
首先,茶文化的内涵表现为传承性。
茶文化并不是在一天之内所产生的,如今整个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和产业,正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在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其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茶文化机制。
一直以来,我们的茶文化都没有断绝过,其关键原因在与茶文化被直接、有效的传承下来。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1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柔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奥妙。
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干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1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类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1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惟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会与升华。
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益于我们掌控和宏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收集活动当中的。
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1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是中国茶文化的构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期的时期。
从5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自元朝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明朝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柔弱。
清末明初,中国多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2、茶文化的作用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5个方面: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提倡忘我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利欲熏心。
主张义重于利,重视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重,重视修生养德,有益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
在剧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
参与茶文化,可使精神和身心放松1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10分显著;3.有益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陋。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茶文化的论文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茶文化摘要:茶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内涵丰富。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利用茶文化的功能作用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对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和弘扬茶文化本身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素质;教育;学生茶,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中国的茶业,最早发源于巴蜀地区,其后向南部和东南部蔓延发展,最后发展至全国。
到了唐代,又传到了日本以及朝鲜等东亚国家;在16世纪,传至西方国家。
中国对茶的发现以及发展,最终形成了茶文化。
茶文化作为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涉及社会、伦理、政治、文学、美学、音乐、绘画、书法、民俗、哲学、礼仪、历史等诸多方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野生药用阶段;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引用阶段;三,大量发展阶段;四,衰落阶段;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
对于当今社会,茶文化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体现,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茶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艺课程作为传承和弘扬茶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茶艺技能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分析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艺课程;实践教学;茶文化;技能培养;文化素养一、引言茶艺,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不仅包含了泡茶、品茶、赏茶等技艺,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茶文化的复兴,茶艺课程在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
实践教学作为茶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茶艺技能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技能培养: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泡茶、品茶、赏茶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2. 文化传承: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等历史,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3. 审美提升:茶艺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欣赏到茶叶的色、香、味、形,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4. 身心修养: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强调静心、专注,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三、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策略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茶艺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安排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 创设真实教学环境:利用茶艺室、茶馆等场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茶艺技能。
3. 多元化教学手段:采用演示、讲解、讨论、参观、比赛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注重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5. 定期举办茶艺表演和比赛:通过举办茶艺表演和比赛,提高学生的茶艺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茶艺教学设备和场地,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中国茶文化课程大论文

茶色生香作者:江西农业大学经济1002班学生梅轩章摘要这个学期学习了中国茶文化这门选修课,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了一份了解,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
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进深与源远流长。
茶,意味深长,寓意广泛,就如同我们的人生一样。
在品味茶的同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品味我们的人生呢?真可谓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啊。
关键字:茶文化,茶俗,茶禅一体,茶道,茶艺,茶诗1.中国茶文化就中国茶文化而言,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
在我国茶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一精神主旨被逐步灌注于一切茶事当中,进而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过程。
茶文化经历了秦汉的启蒙、魏晋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确立、宋代的兴盛和明清的普及等各个阶段。
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饮食文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的传统习惯。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君子之交淡如水,有朋自远方来,清茶一杯,相谈甚欢,不亦乐乎?于是客来敬茶成为人们日常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一直流传至今。
茶文化为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形势和新的内涵,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饮茶、赋诗、会友,根植于民间百姓的社会生活,为广大人民所普遍接受,逐渐沉淀、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这使茶文化得以顺利发展,且盛行、繁荣至今的坚实基础。
中国茶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时至今日,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普遍应用,人们首先把其当成饮料,以茶的自然功能,用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茶的又一重要功能得到了发挥。
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能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并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感情,以茶雅志,以茶会友。
《茶文化》论文.doc

《茶文化》论文《茶文化》论文我学《茶文化》有感《茶文化》所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绪论:让我们学生对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日后学习茶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1.茶文化的定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2.茶文化的性质和内涵:社会性,群众性,民族性,区域性;3.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人诗、以茶演艺、以茶为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等;4.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茶史学,茶文化社会学,饮茶民俗学,茶美学,茶文化交流学,茶文化功能学;第一章: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1.茶的发现与最初利用:饮茶起源说,饮茶的起因,茶的利用(药用,养生);2.茶树的起源地中国:古今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分布,茶树原产地的考证;3.饮茶业的开始:巴蜀茶文化的产生,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4.兴盛的唐代茶文化:唐代茶叶产生的发展(唐代的茶叶产地,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唐代的茶叶品茗),唐代茶文化的发展(茶饮的广泛盛行,文人介入,诗文吟诵,茶叶专著的出现),陆羽及其《茶经》的功绩;5.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饮饼茶时期,宋代茶类(团饼茶,散茶),宋代各种茶饮方式的兴盛(斗茶,点茶,分茶),茶馆文化,茶书和茶诗词的繁荣;6.中国茶的传播:国内的传播(巴蜀为中心的传播-先秦两汉,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唐代,茶叶生产向南扩展-宋代以后),国外的传播(来华的僧侣和节度使,派出的使节或馈赠,贸易),我国的茶区分布(华南,西南,江南,江北),世界的茶区分布。
第二章:茶叶的分类和加工:1.茶叶的分类:发酵程度,萎凋程度,原料和采摘季节,制茶形状,成品干茶的具体形状,茶树自然生态环境,产地,茶树品种,小路,包装形式,加工程度;2.绿茶的加工(不发酵茶,清汤绿叶):鲜叶摊放(晾青)杀青揉捻干燥;3.红茶的加工(红汤红叶):鲜叶处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的种类(小种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4.乌龙茶的加工(绿叶红镶边):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5.黄茶加工(黄汤黄叶):鲜叶处理(摊放)杀青揉捻黄(亦可在揉捻前或在初干后)干燥,黄芽茶,黄大茶,黄小茶;6.黑茶的加工(色泽黑褐油润,汤色橙黄或橙红,香气纯正,滋味醇和):鲜叶处理(摊放)杀青揉捻渥堆(亦可初干后)干燥,黑茶的主要花色品种,成品的共同特点(原料粗老,渥堆变色,高温气蒸,压造成型),普洱茶的加工分类;7.白茶的加工(干茶外表满披白色茸毛,色白隐绿,汤色浅淡、味甘醇、第一泡茶汤清淡如水):晾晒,干燥;8.茶之在加工:熏花(将茶与花依一定比例拌在一起),培火(减少茶花寒性),调味(假如香科),陈放(长中短期)。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鉴赏2篇

关于茶⽂化的论⽂鉴赏2篇 茶已不再是⼀种商品⽽是⼀种⽂化,是代表国家特征的标志。
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关于茶⽂化的论⽂鉴赏,⼀起来看看。
关于茶⽂化的论⽂鉴赏1 当代中国茶⽂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提升,中国茶⽂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和传播。
茶服成为⼀个全新的茶元素出现在⼈们的视野中,在茶⽂化的传播中呈现出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茶⽂化;茶服;⽂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化也发⽣了巨⼤变化,传统⽂化与现代⽂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并由此产⽣了极具中国特⾊的⽂化形态,中国茶⽂化也得到了⼴泛传播与推⼴。
茶⽂化是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在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历程后,茶⽂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创新。
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益频繁,中国茶⽂化成为世界⽂化的宝贵财富。
1中国茶⽂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即传统⽂化的传播与发展。
茶⽂化是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和优秀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化与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产⽣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的茶⽂化内涵。
儒家有内省、和亲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净、禅机;道家有天⼈合⼀的思想。
这些丰富的思想理念在⼀杯茶中得到凝聚和体现,并⾛出国门,⾛向世界。
中国茶⽂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量,在茶⽂化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寄托,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茶既丰盈了⼈的内⼼,也升华了⼈的品质。
从古⾄今,⼈们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将茶与情感、礼仪联系在⼀起。
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爱茶。
尤其是古代⽂⼈墨客,对茶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在茶⽂化的发展过程中,茶⽂化与其它艺术不断融合,体现了更强⼤的社会⽂化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中。
茶⽂化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们能够在平等、⾃强、⾃主的社会中⽣活,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中国价值被世⼈所接受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
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营养成分,药理功能以及文化内涵,踏遍了整个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养生饮茶宜忌
茶的种类:绿茶、红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乌龙茶。
中国茶历史
中国是茶叶的王国,自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据文献记载,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后来在医药实践中,人们才认识到茶不但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渴,味道也清香扑鼻,是一种很好的饮料。
时至今日,茶不仅中国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它与咖啡,可可竞长争高,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
中国茶的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
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
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
尽管现在人们对名茶的概念尚不十分统一,“十大名茶”的版本也众说纷纭,但综合各方面情况,“十大名茶”基本有如下几个,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其中尤以杭州的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普通百姓不可缺,名流雅士不可少。
茶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千百年来,国人在采茶、制茶、泡茶和饮茶的习俗中形成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中国茶文化。
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代酒,既蕴含、凝结着神州华夏文明之古韵幽香,又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明的高雅时尚,充溢着东方传统美和现代文明相交融的浓郁的文化韵味。
绿茶
绿茶是指采取茶树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或者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艺制作而成的产品。
其制成品的色泽,冲泡后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
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血脂和减肥,防电脑辐射。
吸烟者可减轻尼古丁伤害。
一般人均可饮用。
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油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
长期吸烟饮酒过多,发热口渴、头痛目昏、小便不利及进食奶类食品过多者也宜食。
泡绿茶采用两种方法冲泡:一是上投法,它适用于外形紧结的高档名优绿茶,即先将摄氏75—85度的沸水冲入杯中。
第一次:称为“头遍茶”
第一次称为“头遍茶”,品“头遍茶”应该要引导客人目品“杯中茶舞”,并且要着重的引导客人细啜慢品,以尝试到绿茶的鲜嫩茶香与鲜爽茶味。
第二次:称为“二遍茶”
当“头遍茶”喝到剩余1/3杯时,一定要及时的续水到七分满,如果太迟续水,会使“二遍茶”的茶汤变得无味。
品尝“二遍茶”时,你可以感觉到滋味最浓醇,而且还能体会到舌底涌泉、齿颊留香、满口回甘、身心舒畅的妙趣。
第三次:称为“三遍茶”
当喝到剩下小半杯时,也要及时的再次续水,一般绿茶冲泡到第三次后,基本上就变得淡薄无味了,因此,这时可佐以茶点,以增茶兴。
冲泡时注意:
1、水温控制在80℃~85℃左右。
2、冲泡好的茶要在30分钟~60分钟内喝掉,否则茶里的营养成分会变得不安定。
碧螺春
1.产地: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
碧螺春创制于明朝。
乾隆下江南时已是声明赫赫了。
2.品质特点: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翠隐,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嫩)三鲜(色,香,味)之称,是我国名茶中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而闻名中外。
竹叶青
产地:四川峨眉山海拔800-1500米高山茶区;
西湖龙井
1.产地:西湖龙井属于炒青绿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翁家山,虎跑,梅家坞,云栖,灵隐一带的群山之中。
杭州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龙井茶则始产于宋代。
2.品质特点:龙井茶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于世,素有“国茶”之称。
成品茶形似碗钉,光扁平直,色翠略黄呈“糙米色”,滋味甘鲜醇和,香气优雅高清,汤色碧绿清莹,叶底细嫩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大有赏心悦目之享受。
饮茶宜忌
我国民间有句老话:“当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话说明茶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
然而人们只知道饮茶很有乐趣,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却不知道饮茶还有学问,如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茶对提神醒脑、促进消化等都有良好的作用,但茶中的两种元素:鞣酸和咖啡因,对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来说,却成为是利是弊的不确定因素。
所以饮茶并不适宜所有的人,每个人在饮用茶的浓度、量度上都应该有区别。
这要具体根据不同的体质、年龄以及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等条件来判断。
从体质方面来看,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饮用红绿茶均可。
对于“宁可终身不饮酒,不可三餐无饮茶”的老年人而言,则以饮用红茶为宜,可间接饮一杯绿茶或花茶,适当饮茶有利于延年益寿,但茶不要泡得太浓。
对于女性而言,平时一般以淡绿茶为宜,但在行经期、妊娠期、临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等“五期”的女性则不宜饮茶,更不能饮浓茶。
对于儿童而言,应当讲究适度,饮茶千万不要过量,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
对于一些病人而言饮茶须谨慎,感冒发烧的不宜饮茶;神经衰弱的要有选择的饮茶;溃疡病人少饮茶;心血管病人应适量饮淡茶;低血糖病人莫饮茶;素食者和体瘦者少饮茶。
从工作性质来看,体力劳动者,军人,地质勘探者,经常接触放射线和有毒物质的人员,应喝些浓绿茶;脑力劳动者也应喝点高级绿茶,以助神思。
饮茶有益于健康,但饮茶当有四季之别。
一年有春夏秋冬之分,而茶叶也有寒热温凉之别。
古代养生家认为,要达到喝茶健身的理想效果,须根据四季气候的特点与各类茶叶的性能,以及人体生理代谢的适应能力等则而饮之,做到“饮茗不与四时同”。
一般认为春饮花茶长精神,夏饮绿茶身清凉,秋饮青茶可润燥,冬饮红茶暖心田。
除了以上两点的之外,需要注意还有长期饮浓茶易导致老年骨质疏松,睡前饮浓茶影响睡觉质量,酒后饮浓茶火上浇油,忌用茶水服药,忌空腹饮茶等。
尽管当今世界的广告充斥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及雀巢速溶咖啡等等最入
时的各种各样饮料,但具有独特性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中国茶,作为普通的饮料仍然雄踞着世界的饮料市场之首,而且因为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而全面的保健养生功效,使其成为一种影响最广的“饮料”。
当茶成为一种文化,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定义。
而当茶从单一的饮料成为了一种实惠便捷的保健养生饮料,则让茶在实质上得到了飞跃,同时也改变了传统中国茶文化只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茶的功用的局面,完善了茶文化的内涵,让茶名副其实得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参考文献:
1:《养生利弊道名茶》章胜利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茶文化与保健药茶》王惟恒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3:《龙井茶鉴赏》毛祖法等编著浙江摄影出版社
4:《中国茶与茶疗》余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中国茶文化趣谈》康乃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