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马列工程 第十一章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二版)——“马工程教材”》

第十一章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二版)——“马工程教材”》
什么是IS曲线?
指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 间的对应关系。
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 求相等。
5
第一节 IS 曲线 二、IS 曲线的含义和推导
回顾(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两部门经济中
y ci

或i s
c y

y

i 1
1500 2500 3500y 2000 3000
0
r
250 500 750 1000 1250 i
i (r)=y –c (y)
●A
4
i=i ( r ) 投

3

●E
2
求 函
1

0
1500 2500 3500 y 0 2000 3000
250 500 750 1000 1250 i 12
第一节 IS 曲线
举例 假定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如上例中的储蓄函数从s=-500+0.5y 变成了s=-250+0.5y,则储蓄曲线向左移动,如果投资需求不变, 则同样的投资水平现在要求有的均衡收入下降,因为同样的这一 储蓄,现在只要有较低的收入就可以提供出来了,因此IS曲线会 向左方移动,移动量等于储蓄增量乘以乘数。 上例中IS曲线移动量为250*1/(1-0.5)=500亿美元
IS曲线概括了当利
率变动时,产品与 服务市场均衡的这 一些变化。
②减少了 利率 r 计划投资
计划支出 AE
③将引起 计划支出 向下移动
45°
(b) 图 利率 r
I(r)
实际支出
计划支出
收入水平 Y ④均衡收 入将减少
①利率 上升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案-第十一章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曲线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案-第十一章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曲线

第十一章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曲线
本章教学内容:AD-AS模型
本章教学重点:AD曲线推导、AS曲线推导、AD-AS模型
本章教学难点:AD曲线的变动及影响因素、AS曲线的变动及影响因素
本章教学目标:掌握AD曲线的含义及推导、掌握AS曲线含义及推导、理解AD-AS模型
支撑课程目标
本章总课时:4
第十一章第一、二节 AD曲线、AS曲线
一、教学内容:AD曲线、AS曲线
二、教学重点:AD曲线推导、AS曲线推导
三、教学难点:AD曲线的变动及影响因素、AS曲线的变动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目标:1.掌握AD曲线的推导
2.掌握AS曲线的推导
3.理解AD曲线的变动及影响因素
4.理解AS曲线的变动及影响因素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十一章第三、四节 AD-AS模型、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一、教学内容:AD-AS模型
二、教学重点:AD-AS模型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对总需求扰动和冲击的反应
四、教学目标:1.理解AD-AS模型
2.了解对总需求、总供给冲击的反应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西方经济学第11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11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课后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总投资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所有投资,即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一般所说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净投资是指使资本总量发生变化的投资,即意味着原有资本存量的改变。

重置投资是指用来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本设备的投资,即折旧,它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

净投资是指使资本总量发生变化的投资,即意味着原有资本存量的改变。

2.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得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算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

3.自发投资指的是利率为零时将会有的投资量,自发投资与利率无关。

自发投资受到货币供给量、市场容量、社会资源状况和产出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

引致投资于自发投资相对而言,是指有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

4. IS曲线(IS Curve)表示的是投资等于储蓄(I = S)条件下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

或者说,IS曲线上任何一点所代表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会使产品市场均衡。

5.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某一时点上愿意并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

对货币的需求,也被称为“流动性偏好”,指人们愿意牺牲利息等收入而持有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交易需求是指由人们的交易动机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量,交易动机指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预防需求是指人们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量。

投机需求人们为抓住购买有价证券的有利时机而持有货币,一般投机需求与利率反相关。

6. 凯恩斯指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了,也就是说证券的价格不可能再上升而只会下跌,因而会将持有的所有证券换成货币,更不会去购买证券。

这种利率极低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的情况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称“凯恩斯陷阱”。

7. LM曲线表示的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

西方经济学马列工程第十一章

西方经济学马列工程第十一章

西方经济学马列工程第十一章西方经济学马列工程第十一章:西方经济学与马列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度剖析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理解和把握不同的经济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作为两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思想体系,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共同点。

西方经济学,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

它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能够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被视为经济运行的基础,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关注的是整体经济的运行,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问题,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则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并最终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

列宁则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探索。

在价值理论方面,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意味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视角下,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在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的决定因素更加多样化。

在分配理论上,西方经济学主张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即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都能获得相应的报酬。

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的不平等。

在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强调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创新等因素的作用,认为这些因素能够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则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经济的真正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宏观经济)-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宏观经济)-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任务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②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③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④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⑤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⑥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⑦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⑧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技能目标①能运用基本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进行刻画;②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③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④了解主要宏观经济学派,为今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重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程教案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程教案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案2017年11月导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怎样学习和对待西方经济学?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明确什么是西方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①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体系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微观经济学,二是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做出各种理性选择,以谋求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国民经济总量包括总产量(或总收入)、总就业量、物价水平等。

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稀缺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或既定前提,该研究对象的确定经过了长期发展过程。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具体分为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二节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的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从个人主义的自利和理性假设出发描述人类经济活动,阐述资源配置的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一些研究经济问题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借用来研究经济问题,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一些有用工具。

这些方法包括演绎法、经济模型与数学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等。

第三节阐述了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二要深入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三要精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的实践;四要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2.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性假设,经济人假设,演绎法,归纳法。

《西方经济学》 第十一章 chapter11 课件 PPT

《西方经济学》 第十一章  chapter11 课件 PPT

.A
E
i1
S<I,M>L
.D
S<I,M<L,i ↑ Y1 Y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C
.B
S>I,M<L
IS、LM曲线的变动 IS、LM曲线的变动
(1)自发总需求变动 自发总需求变动
自发总需求增大,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自发总需求增大,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自发总需求减小,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自发总需求减小,IS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二、IS 曲线
含义: 含义:与任一给定的利率相对应的均衡 国民收入水平。 国民收入水平 。 IS 曲线上任意一点都对应 一个产品市场均衡状态。 一个产品市场均衡状态。 IS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值。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值。 原因: 原因:利率下降意味着一个较高的投资 水平,从而有一个较高的储蓄和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 水平,从而有一个较高的储蓄和收入水平
货币市场均衡
货币需求函数
L = L1 (Y ) + L2 (i )
货币市场均衡
M = L = L1 (Y ) + L2 (i )
讨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表达, 讨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表达,即 LM 曲线的形状。 曲线的形状。
LM 曲线 i
LM
O Y
i L< M LM
i ↓压力 i↑压力 ↑
L> M
Y

在LM曲线以上的区域,因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LM曲线以上的区域 曲线以上的区域, 已经为国民收入锁定, 已经为国民收入锁定,利率偏高致使货币的投 机需求减少,所以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机需求减少,所以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而 LM曲线以下的区域 曲线以下的区域, 在LM曲线以下的区域,同样在货币的交易需求 为国民收入锁定的情况下, 为国民收入锁定的情况下,利率偏低致使货币 的投机需求增强,所以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的投机需求增强,所以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二)再贴现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 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率就是指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 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即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息率。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 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的 一种政策手段。
四、货币政策的类型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主要措施: 一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二是降低再贴现利率 三是公开市场业务 “道义劝告”
(二)调节性货币政策和非调节性货币政策
1.调节性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 不断地调节货币供应量 2.非调节性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并不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 不断地调节货币需求,而是把货币供应量固定在预定水平上。
四、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一)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二)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 (三)财政政策的政治阻力
第三节
一、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和汇率水平等, 以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二、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经济周期概论
(一)消费不足周期理论 (二)投资过度周期理论 (三)纯货币周期理论 (四)创新周期理论 (五)心理周期理论 (六)太阳黑子周期理论 (七)政治性周期理论
三、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1.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产出的变动与投资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设资本-产出比率固定不变: v =K/Y,其中K是 存量,Y是流量,K>Y,所以v>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卖出债券,把货币留在手中,这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
需求。
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人们便会预计价格会很快

上升,于是买进债券,减少货币持有量,即货币需求减少。
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人们预计价格会下降,于 是卖出债券,增加货币持有量,即货币需求增加。



L2=L2(r)=-hr h:利率对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的影响系数




由于放弃一部分手中的货币就等于丧失了一定的灵活性,所以
,凯恩斯把利率看作失去一定量货币(灵活性)而获得的代

价,或者为得到一定量货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出于各种目的而愿意持有的 货币数量(包含已经持有的货币数量)。 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三种: (一)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IS曲线的前提条件:产品市场的均衡 –IS曲线的含义和推导


–IS曲线的斜率及其变动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 IS- 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明两部门和三部门经济 均衡与波动的基本模型。 • 尽管IS-LM模型并不是凯恩斯本人提出的,但长期以来它都
观点
• 凯恩斯认为,利率由货币市场的均衡来决定。货币的总
供给是外生的,其大小与利率无关。只有货币的总需求





是内生的。这显然是宏观的观点。不过,这种观点忽略
了货币供给乘数所造成的货币供给内生化问题。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
凯恩斯认为,由于货币对于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具有最大的适应 性和灵活性,所以人们对货币具有需求。





(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三)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L1(y)=ky
ῶ 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 持有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假定:①可供人们选择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种:货 币和债券;②人们心目中对于利率的看法都有一个正常 值水平。



债券价格=债券收益/(1+利率)n
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 预期债券价格上涨(即预期利率将下降),买进债券, 以后高价卖出 预期债券价格将下跌(即预期利率将上升),则人们就

由公式可知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关系。


举例:假设投资函数i=1250―250r,

消费函数c=500 + 0.5y,
储蓄函数s=-α+(1-β)y=-500 +(1-0.5)y=-500 +0.5y,

根据
y
e dr 1
第二节 IS曲线
可得:

e dr 500 1250 250r y 3500 500r 1 1 0.5



被经济学界看作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典型代表。
• IS-LM模型的最大意义在于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 ,体现了凯恩斯强调总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思想。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一、IS曲线的前提条件:产品市场均衡
IS曲线是以产品市场的均衡为前提的。
在这里,价格对于经济的作用被忽略。这是符合凯恩斯理 论原意的。



m1
1250 1000 750 500 250
(3) m =L (y)=0.5y 1 1 交易需求
m1
1250 1000 750 500
(2) 货币供给
m=m1+m2 =1250


250

0
y 0
(4) 货币市场均衡 LM
250
500
750
1250 1000
m2

r
4 3 2 1
r
4 3 2 1

m=L1(y)+L2(r)
(1) 投机需求
m2=L2(r)=1000-250r
0
2500 500 1500 1000 2000
y 0
250
750 1250 500 1000
m2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
四、LM曲线的斜率和变动



(一)LM曲线的斜率
(二)LM曲线上的三个区域(图解)

L1=L1(y)


L2=L2(r)
凯恩斯陷阱
L


0 r
L=L1+L2 L1 L2

凯恩斯陷阱 L
0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
三、LM曲线及其推导
1.LM曲线的定义 利率由货币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决定。而货币 供给是由代表政府的中央银行所控制,在m已经既定的情



况下,货币市场均衡只能通过调节L来实现。衡:LM 曲线

(四)“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下降到社会公认的水平时,人们认为债券价格将会达到 最高,于是,全部抛出手中的债券而持有货币。这时,无论 有多少货币,人们都愿意拿在手中。这时的货币需求变得极 大。 这种情况就是“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




图中,货币供给曲线m1与货币需求曲线L相交于A点, 由此决定的均衡利率为r0。由于货币需求曲线L上的A点之 右呈现水平状,当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由m1右移 至m2时,利率并没有降低,仍然是r0。货币需求曲线L上A 点之右的水平区段,就是“流动偏好陷阱”。 r m1 m2
(s
y)
e dr y 1
(2)图形推


r
2 3 4
i=1250-250r
750 500 250
i=s
750 500 250
y=(500+s)/(1-0.5)
2500 2000 1500



s
1250 1000 750 500 250
(3) 储蓄函数 s=y-c(y) s=-500+0.5y
1.IS曲线的定义 上一章分析两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时,曾得 到均衡收入公式:




i y 1

公式中的i 是常量。 本章中 i是变量:投资是利率的函数: i=e-dr。 将 i= e-
dr式代入上式,可得
e dr y 1

r
e
d
1 y d
当r =1时,y =3 000;
当r =2时,y =2 500;




当r =3时,y =2 000;
当r =4时,y =1 500 ……由此得到一条IS曲线
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称为IS曲线,表示 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 合点的轨迹。 因为是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分析i为变量时利率r与 国民收入y之间相互的关系,而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必有i=s, 所以将曲线称之为 IS 曲线,

r ( %)
国民收入和利率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 线,向右上方倾斜


LM 4 3


2
1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y(亿美元)
2.LM曲线的推导 LM曲线实际上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

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
的三个关系中推导出来的: • 公式推导:



(1)货币交易需求与谨慎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函数:

L1=ky
(2)货币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函数:
L2=-hr
(3) m=L=L1+L2=ky-hr
• 图形推导


r 1 2 3
m2=1000-250r 750 500 250
m1=1250-m2 500 750 1000
y=2m1 1000 1500 2000





二、IS曲线的含义和推导
(一)IS曲线的含义 IS曲线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一条曲线。I代 表投资,S代表储蓄,IS代表储蓄和投资的均衡,





也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的形状如p85图
11-1所示。
(二)IS曲线的推导:两种方法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二、IS曲线及其推导




r
4 3 2 1 0

IS 1500
2000 2500
y (亿美元)
2. IS曲线的推导 (1)公式推

IS 曲线是从投资与利率的关系(投资函数: i=e-dr ), 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储蓄函数:s=-α+(1-β)y),
以及储蓄与投资的关系(i=s)中推导出来的。



i=s


r
i )

m1
(3) 交易需求
m1
(2) 货币供给



0 r
r3 r2 r1
中间区域

LM
y
0
m2 (1) 投机需求

古典区域
r
0
凯恩斯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