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

合集下载

吸附技术知识点总结

吸附技术知识点总结

吸附技术知识点总结一、概述吸附技术是一种物理或化学过程,通过在固体表面或孔隙中吸附气体、液体或溶质来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

吸附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易操作、低成本等优点,在化工、环保、能源、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吸附技术可分为气体吸附和液体吸附两种类型,其中气体吸附主要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液体吸附主要用于溶剂回收和废水处理。

二、吸附过程的基本原理吸附过程是指物质在固体表面或孔隙中附着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可归结为几种主要机制:1. 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吸附,是指气体或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附着的一种物理现象。

其特点是吸附力弱,吸附物质易脱附。

物理吸附是一种可逆过程,通常在低温和高真空条件下发生。

2. 化学吸附:指气体或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形成化学键而附着的过程。

其特点是吸附力强,吸附物质难脱附。

化学吸附是一种不可逆过程,通常发生在较高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3. 吸附热力学: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基础是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吸附热力学理论可用于描述物质在固体表面或孔隙中的吸附行为,包括吸附等温线、吸附等压线等。

4. 吸附动力学: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基础是质量传递、传质速率、平衡时间等,用于描述物质在固体表面或孔隙中的吸附速率和平衡时间等动态过程。

三、气体吸附技术气体吸附技术是指利用固体吸附剂吸附气体分子的方法,常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领域。

1. 吸附剂的选择:气体吸附剂通常为多孔性固体,如活性炭、分子筛、铝土矿、氧化铝、硅胶等。

根据吸附剂的孔径、比表面积、孔隙分布等特性选择适合的吸附剂。

2. 吸附分离:气体吸附分离常用于分离气体混合物,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甲烷等。

通常利用吸附剂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对气体混合物进行吸附分离,根据各气体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力差异实现气体分离。

3. 吸附净化:气体吸附净化常用于去除气体中的有害成分,如有机物、硫化物、氮氧化物等。

通常利用吸附剂对气体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吸附,实现气体净化和净化剂再生。

第6章_吸附

第6章_吸附

V(C −C ) 0 e qe = W
(6-1) )
式中: 溶液容积; 式中:V—溶液容积; 溶液容积 W—活性炭投量,g; 活性炭投量, ; 活性炭投量 C0—溶液中吸附质浓度(g/L) 溶液中吸附质浓度( ) 溶液中吸附质浓度 Ce—吸附平衡时水中剩余的吸附质浓度 吸附平衡时水中剩余的吸附质浓度 (g/L) (平衡浓度)。 平衡浓度) qe=f(Ce、T), 当 T 不 变 时 , 即 T 恒 定 , 则 、 , qe=f(Ce), 叫吸附等温线 。 用数学公式描述则 , 叫吸附等温线。 叫吸附等温式。 叫吸附等温式。
二、吸附类型 1. 物理吸附:靠分子间力产生的吸附,可吸附 物理吸附:靠分子间力产生的吸附,
多种吸附质,可形成多分子吸附层。 多种吸附质,可形成多分子吸附层。吸附热较 在低温下就能进行,吸附速度快, 小,在低温下就能进行,吸附速度快,存在着 吸附━ 吸附━解吸的可逆过程 。
2. 化学吸附:由化学键力引起的吸附,能形成 化学吸附:由化学键力引起的吸附,
三、化学氧化法 湿式氧化法:液相状态下, 湿式氧化法:液相状态下,利用氧在高温高压 下将吸附的有机物氧化。 下将吸附的有机物氧化。一般用于粉状活性炭 的再生。 的再生。 电解氧化法:将饱和炭置于电解质溶液中, 电解氧化法:将饱和炭置于电解质溶液中,碳 作阳极,进行水的电解, 作阳极,进行水的电解,活性炭表面产生的氧 气将吸附质氧化分解。 气将吸附质氧化分解。 O3氧化法:利用臭氧将有机物分解。 氧化法:利用臭氧将有机物分解。 四、生物再生法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被活性炭吸附的有机 物加以氧化分解。 物加以氧化分解。
6.2 活性炭吸附 活性炭吸附
一、活性炭的制备
高温炭化 活化,800~900℃ ℃ 活化

吸附及其理论

吸附及其理论
(3)硅胶:硅胶是一种坚硬多孔的固体颗粒,一般作为 0.2~7mm 的粒状或球状体 来应用,其分子式为 SiO2•nH2O。硅胶的制备方法是将水玻璃(硅酸钠)溶液用酸处理, 然后再将得到的硅凝胶经老化、水洗,在 368K~403K 温度下,经干燥脱水制得、硅胶 是工业上常用的一种吸附剂,实验室所用的硅胶是经干燥脱水并加入钴盐作指示剂的硅 胶,在无水时呈蓝色,吸水后变为淡红色。硅胶吸水容量很大,它从气体中吸附的水分 量最高可达硅胶自身重量的 50%。吸水后的饱和硅胶,可通过加热方法(573K)将其 吸附的水分脱附,得到再生。在工业上硅胶多用于气体的干燥和从废气中回收极为有用 的烃类气体。
活性氧化铝 3.0~3.3 0.8~1.9
硅胶 2.1~2.3 0.7~1.3
活性炭 1.9~2.2 0.7~1
沸石分子筛 2.0~2.5 0.9~1.3
0.49~1.00 0.45~0.85 0.35~0.55 0.60~0.75
0.40~0.50 95~350 0.3~0.8
0.40~0.50 300~830 0.3~1.2
①气体的粘性流动②自由分子扩散③knudsen扩散确定吸附质在吸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机制对求取体系的有效扩散系数
第 2 章 吸附及其理论
2.1 吸附概述
2.1.1 吸附概念
吸附(adsorption)是指在固相—气相、固相—液相、固相—固相、液相—气相、液相 —液相等体系中,某个相的物质密度或溶于该相中的溶质浓度在界面上发生改变(与本 体相不同)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吸附现象都是界面浓度高于本体相(正吸附:positive adsorption),但也有些电解质水溶液,液相表面的电解质浓度低于本体相(负吸附: negative adsorption)。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adsorbate),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称为 吸附剂(adsorbent)。吸附质一般是比吸附剂小很多的粒子,如分子和离子,但也有和吸 附剂差不多大小的物质如高分子[36]。

生活中吸附原理的应用

生活中吸附原理的应用

生活中吸附原理的应用1. 吸附原理的概念吸附是指物质通过表面间的作用力吸附在另一物质的表面上的过程。

吸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空气净化到水处理,从食品加工到药品制备,都离不开吸附原理的应用。

2. 空气净化中的吸附原理空气净化中的吸附原理是利用吸附材料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进行吸附和去除。

常见的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分子筛等。

在空气净化设备中,空气通过吸附材料的孔隙结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会被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上或孔隙中,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空气净化器中的滤网就是利用吸附原理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如灰尘、花粉等。

3. 水处理中的吸附原理吸附原理在水处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水处理过程中,人们常常使用吸附材料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其中,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吸附材料。

活性炭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和极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异味物质和重金属离子等。

将活性炭加入水中,水中的污染物会因为吸附作用而被活性炭吸附住,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4. 食品加工中的吸附原理吸附原理在食品加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食品中常用的脱色剂就是利用吸附原理去除食品中的色素物质。

脱色剂通常是由活性炭、硅胶等吸附材料制成,它们能够吸附食品中的色素分子,从而使食品变得清澈透明。

此外,吸附原理还可用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去除,如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等。

5. 药品制备中的吸附原理吸附原理在药品制备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药品中的活性成分通常通过吸附剂进行固定和分离。

吸附剂通常是一种多孔材料,能够通过吸附原理将需要的活性成分吸附在表面上,而不需要的杂质则通过洗脱等方式去除。

这样可以实现对活性成分的纯化和富集,提高药品的质量和纯度。

6. 总结吸附原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无论是空气净化、水处理、食品加工还是药品制备,吸附原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和应用吸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活环境,保障健康和安全。

吸附的意思解释

吸附的意思解释

吸附的意思解释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唠唠“吸附”这个词儿。

吸附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东西把另一种东西给吸住啦。

就好像磁铁能吸住铁一样,只不过吸附的范围可广多了。

我给你说个事儿啊,你就明白啦。

有一次我打扫房间,发现桌子上有一堆碎纸屑,我就想用扫帚把它们扫起来,可那些碎纸屑就像调皮的小孩子,怎么扫都扫不干净,还到处乱跑。

这可把我气坏了,正发愁呢,我突然看到了旁边的静电拖把。

我就拿起静电拖把在地上拖了几下,嘿,你猜怎么着,那些碎纸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乖乖地吸附到拖把上了,我轻轻一拿,它们就都跟着拖把走啦。

这就是吸附的力量呀!那些碎纸屑被静电拖把给吸附住了,就跑不掉啦。

在生活中,吸附的现象可多啦。

比如,我们用的活性炭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让空气变得清新;还有那种粘毛器,可以把衣服上的毛发、灰尘吸附起来,让衣服变得干净整洁。

总之呢,吸附就是这么个神奇的事儿,它能让一些东西紧紧地贴在一起,发挥出各种作用。

不管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吸附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呢。

下次你再看到什么东西被吸附住了,可别惊讶哦,这就是吸附的魅力呀!哈哈,好啦,今天关于吸附的解释就到这儿啦,大家明白了不?。

名词解释吸附

名词解释吸附

吸附什么是吸附?吸附是指物质吸附在固体表面的一种现象。

当气体或溶液中的分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时,它们会被固体引力吸附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个薄的吸附层。

吸附过程通常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也称为吸附现象。

它是由于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而引起的吸附。

物理吸附通常在低温下、高压下发生,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较弱,吸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吸引力。

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在适当的条件下,吸附分子可以从固体表面解吸。

化学吸附化学吸附也称为反应性吸附。

它是由于吸附剂表面与吸附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形成而引起的吸附。

化学吸附通常需要高温和较高的能量才能发生,吸附剂表面的化学活性位点与吸附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

化学吸附是不可逆的,吸附分子无法轻易脱离固体表面。

吸附的过程吸附过程可以分为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两个方面。

吸附平衡吸附平衡是指吸附过程达到稳定状态的情况。

在吸附平衡状态下,吸附剂表面的吸附物质分子的吸附和解吸速率达到动态平衡。

吸附平衡与吸附剂的性质、吸附物质的性质、温度等因素有关。

比如,对于物理吸附,低温和高压有利于吸附的发生;而对于化学吸附,适当的温度和反应活化能是决定吸附平衡的关键因素。

吸附动力学是指吸附过程中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吸附过程的速率和机理。

常见的吸附动力学模型包括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等。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设计吸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吸附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吸附在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如催化剂、吸附分离、环境修复等。

催化剂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从而实现反应速率的增加。

催化剂的活性主要取决于其表面上的活性位点数量和吸附能力。

通过调控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性质,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进而提高反应效率。

吸附分离吸附分离是一种常用的物质分离技术。

吸附原理及应用

吸附原理及应用
实验证实: XAD-2上吸附,pH3~7吸附量都一 样;
头孢菌素 两性物质,应在什么条件下吸附? pK1=2.6(羧基);pK2=3.3 (羧基) ;pK3=9.8
(氨基)
大孔吸附剂解吸条件
1. 选择洗脱剂原那么
a. 洗脱剂应容易溶胀大网格吸附剂。
–溶质对聚合物的溶胀才能可用溶解度参数δ来表征。
溶剂 2-丁酮 2-丙酮 丁醇 丙醇 乙醇 甲醇 水 δ 19.0 20.4 23.3 24.3 25.9 29.6 47.3
吸附剂通常应具备以下特征: 外表积大、颗粒均匀、 对被别离的物质具有较强的
吸附才能 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 机械强度高 常再用的生吸容附剂易有、极性性的能和稳非极定性的两种。 价格低廉。
几种常用的吸附剂
按其化学构造可分为有 有机吸附剂 无机吸附剂
有机吸附剂有活性炭、球性炭化树脂、聚酰 胺、纤维素、大孔树脂等;
大孔吸附树脂
分 类
1. 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 2. 中等极性大孔吸附树脂 3. 极性大孔吸附树脂
大孔吸附树脂
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
苯乙烯--------二乙烯苯
交联、聚合
大孔吸附树脂
中极性大孔吸附树脂
单体 甲基丙烯酸酯
大孔吸附树脂
极性大孔吸附树脂 (硫氧基、酰胺、N-O基、磺酸基)
酰胺基团 硫氧基团 N-O基团
图21-1界面上分子和内部分子所受的力
吸附过程理论根底
吸附的类型
〔1〕 物理吸附: 放热小,可逆,单分子层或多 分子层,选择性差
〔2〕 化学吸附: 放热量大,单分子层,选择性 强
〔3〕 交换吸附: 吸附剂吸附后同时放出等量的 离子到溶液中
吸附过程理论根底
吸附过程理论根底

吸附知识点总结

吸附知识点总结

吸附知识点总结一、吸附的基本概念吸附是指物质接触而未形成新的化学键的情况下,受吸附固体表面收留。

吸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物质的传递、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等多个因素。

根据吸附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吸附分为吸附作用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1. 吸附作用吸附作用是由于物质分子和固体表面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力所产生的吸附现象。

这种吸附通常是可逆的,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吸附作用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和几种。

物理吸附是由于物质分子和固体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力所产生的吸附现象。

范德华力是一种弱的作用力,通常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

材料的孔隙结构和表面非极性部分对物理吸附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凡是物理吸附较强的材料,表面都应具有孔隙结构,空间大、形状规则、它有着高特异表面积。

另一方面,物理吸附还可作为实验测定孔隙结构、表面积等数据的重要途径。

2. 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指物质分子与表面原子或分子间发生共价键或象共价键相似的键合作用。

化学吸附通常比物理吸附稳定,也更难逆转。

化学吸附可以在低温和低压条件下发生,在化学吸附过程中,通常表面上会产生新的化学键,或者改变表面微观结构。

二、吸附的类型根据吸附过程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吸附分为气相吸附和液相吸附。

在工业生产中,气相吸附和液相吸附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 气相吸附气相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被吸附的过程。

气相吸附广泛应用于气体的净化、分离和纯化。

常见的气相吸附有固定床吸附、摩尔策尔吸附等。

2. 液相吸附液相吸附是指液体溶质分子在固体表面被吸附的过程。

液相吸附在化工和环境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水处理、废水处理、催化剂制备等。

三、吸附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吸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由于温度升高会增加气体分子或液体分子的热运动能力,使得分子从固体表面脱离。

2. 压力压力是影响气相吸附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吸附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达到一定压力后,吸附量会趋于饱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A、xB ——气体组分A、B的重量分数 ;
——吸附相中气体组分A、B的重量分数。
根据等温 吸附曲线 初始部分 斜率的大 小,把液 相单组分 吸附等温 线分为S、 L、H、C 四大类型, 而每一类 型又分成 5族,见 右图,
当吸附剂对溶液中 3溶液 溶剂的吸附忽略不 计时,构成了液相 液相单组分吸附平衡 单组分的吸附
保持温度不变,显示吸附
量与比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
吸附等温线。
纵坐标是吸附量,横 坐标是比压p/p0,p是吸附
质蒸汽的平衡压力, p0是
吸附温度时吸附质的饱和
蒸汽压。
通常将比压控制在0.3以下,防止毛细凝聚 而使结果偏高。
从吸附等温线可以反映出吸附剂的表面
性质、孔分布以及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
互作用等有关信息。
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如下5种类型:(图
中p/p0称为比压,p0是吸附质在该温度时的饱
和蒸汽压,p为吸附质的压力)
(Ⅰ)在2.5nm以下微
孔吸附剂上的吸附
等温线属于这种类
型。例如78K时N2在
活性炭上的吸附及
水和苯蒸汽在分子
筛上的吸附。
(Ⅱ)常称为S型等温
线。吸附剂孔径大
小不一,发生多分
子层吸附。在比压
V/Vm
则空白表面为(1 - q ) Vm为吸满单分子层的体积
V为吸附体积
r(吸附)=ka p( 1-q)
r(脱附)=kdq
达到平衡时,吸附与脱附速率相等。
r(吸附)=ka p( 1-q ) ka p(1 - q )=kdq
=
r(脱附)=kdq
设b = ka/kd
bp q 1 bp
V q 分母中为饱和吸附量;完全覆盖 Vm 这公式称为 Langmuir吸附等温式,式中 b称为吸附系数,它的大小代表了固体表面吸 附气体能力的强弱程度。
(2)气体或溶液的脱臭、脱色及溶剂蒸气的回 收,如在喷漆工业中,常有大量的有机溶剂逸 出,采用活性炭处理排放的气体,既减少环境 的污染,又可回收有价值的溶剂。 (3)气体中痕量物质的吸附分离,如纯氮、纯 氧的制取。 (4)分离某些精馏难以分离的物系,如烷烃、 烯烃、芳香烃馏分的分离。 (5)废气和废水的处理,如从高炉废气中回收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从炼厂废水中脱除酚等 有害物质。
图8-7 气相双组分吸附平衡曲线
• 吸附分离系数描述吸附平衡,定义为
yA / x A y B / xB
y B、x B ——分别为组分B在吸附相和气相中的摩尔分数。
2气体混合物
为活性炭吸附 • 氮和氧的混合 这样的系统包括吸附在内共三组分,所以标绘 氮氧气平衡的 三角相图(平衡数据时亦采用采用三角(等边三角或直角 气与活性炭充 150℃、 表示吸附相组成, 三角)相图表示 。 分接触达到平 1atm),三角 RE代表系线,表 吸附相中吸附质 衡时,气相中 表示单位质量吸附 示吸附平衡时气 形的三个顶点 的组成亦由横坐 氮和氧的浓度。 质所需要的吸附剂 相和吸附相中两 分别表示重量 标读出 氮和氧的重量 相的组成 . E点和 的量 组成为100%, 分率可用 AR 、 R点分别表示吸附 吸附相中 三角形AB边表 平衡时吸附相和 BR表示 三个组分 示氮氧共存, 气相中被吸附物 质的重量分数 的相对量 AC边表示氮和 活性炭共 表示吸附 存,BC则表示 相中吸附 氧和活性炭共 质的分率 存。G、H表 表示吸附平衡 示对单一气体 时气相组成 的吸附量 长度为C组分
2.2 吸附等温线方程式
• 亨利关系式
q=Hp Q=Hc
直线平衡关系。亨利型吸附等温线符合低浓度下的吸附。其中
H为常数, c p
分别为平衡时的压力、浓度。

弗兰德利希经验式
q kP
1/ n
q kC
1/ n
1 log q log k log p n
1 log q log k log c n
吸附质
解吸或脱附
2.1
吸附机理及分类
引起吸附的原因
范德华力
化学键力
静电引力
2.1
吸附机理及分类
吸附的分类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交换吸附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具有如下特点的吸附称为物理吸附: 1.吸附力是由固体和气体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引 力产生的,一般比较弱。 2.吸附热较小,接近于气体的液化热,一般在 几个 kJ/mol以下。 3.会有所不同。
对气体的吸附量(q或者a)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1)单位质量的吸附
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态)。
V q m
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101325Pa,273.15K, 1mol标准状况(STP)气体的体积为22.4dm3 (2)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 吸附气体物质的量。
n q m
吸附量
V q m
• 当吸附剂对混合气体中的两个组分吸附性能相 近时,可认为是双组分的吸附。通常温度升高、 压力下降会使吸附量下降。
右图反映了用石墨炭 吸附CFCl3-C6H6混 合气体,气相组成对 吸附量的影响。可以 看出,某组分在吸附 相和气相中摩尔分数 的关系与精馏中某组 分在气液两相摩尔分 数的关系非常相似。
现象。例如373K时,
水汽在活性炭上的
吸附属于这种类型。
吸附研究的 实验装置 之一
用气相 色谱动态法 研究气体或 蒸汽的吸附, 既快速又准 确。实验装 置如示意图 所示。
将活化好的吸附剂 装在吸附柱6中,将作为 载气的惰性气体N2或He 与适量的吸附质蒸汽混 合通过吸附柱。 分析吸附后出口气的成分或分析用惰性气体 洗下的被吸附气体的成分,从自动记录仪或与之 联结的微处理机处理的结果,就可以得到吸附量 与压力的关系、吸附等温线、比表面、孔分布等 有用信息。
1.吸附的功能与特点
功能 去除水中溶解态微量污染物。
有机物
胶体粒子
重金属离子
放射性元素 其他(微生物、余氯、臭味、色度)
1
吸附法功能与特点
特点 深度处理
可回收有用物料
净水预处理要求高
运转费用贵
2 吸附法基本原理
固体表面吸附
不同相表(界)面


剩余表面能
溶质浓集


吸附剂




c0 1 p p 1 或 0 q c p0 q P P q0 c0 0

(压力),C(P)为平衡 浓度(压力)。
A0 1 C C 1 0 0 q C C q0 A0 q0 A0 C


说明:
4.吸附稳定性不高,吸附与解吸速率都很快。 5.吸附可以是单分子层的,但也可以是多分子 层的。
6.吸附不需要活化能,吸附速率并不因温度的 升高而 变快。
总之:物理吸附仅仅是一种物理作用,没有 电子转移,没有化学键的生成与破坏,也没 有原子重排等。
化学吸附
具有如下特点的吸附称为化学吸附:
1.吸附力是由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之间产生的 化学键力,一般较强。
q0bC Vmbp q 或者q 1 bC 1 bp
重排后可得:
1 1 1 1 q Vmb p Vm
1 1 1 1 q q0b C q0
这是Langmuir吸附公式的又一表示形式。 用实验数据,以1/p~1/q作图得一直线,从斜率 和截距求出吸附系数b和铺满单分子层的气体体 积Vm。
Vm是一个重要参数。从吸附质分子截面 积Am,可计算吸附剂的总表面积S和比表 面S(比)。 m为吸附剂质量
B-E-T关系式
物理吸附、 等温方程
B-E-T关系式
q 0 c0 p q 0 c0、A0为单分子吸附的 0 p p 1 c 1) p / p 吸附常数、q0为单分子 q0 A0 C 层吸附时最大吸附量、 q 0 0 C0(P0)为饱和浓度 C C 1 A0 1)C / C
在中等压力范围内,比较多的吸附体系符合弗兰德利希 式。从吸附类型看,弗兰德利希经验式对介于I和II之间 的吸附现象描述准确。
LANGMUIR朗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描述了吸附量与被吸附蒸 汽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他在推导该公式的过程引 入了两个重要假设: (1)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2)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被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设:表面覆盖度q=
yA
AB -----组分分离因数;
y A、y A
AB x A P AB x A PB AB PA xB AB xB
k A PA / k B AB PA 分离因数不等 于1,值越大 PB k A PA / k B PB AB PA 分离效果愈好
p C (1) q P 0 P -P/P0或 q C 0 C 得一直线。




-P/P0作图,
(2)重要用途
可测定和计算固体吸附剂的比表面积
具体计算方法为:
由斜率和截距求得Vm,则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为:
Vm N 0 Sb 22400 W
式中:
Sb—吸附剂比表面积,m2/g ;
n q m
对于一定的吸附剂与吸附质的体系,达到吸附
平衡时,吸附量是温度和吸附质压力的函数,即:
q f (T , p)
通常固定一个变量,求出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
关系,例如:
(1)T=常数,q = f (p),得吸附等温线。 (2)p=常数,q = f (T),得吸附等压线。 (3)q=常数,p = f (T),得吸附等量线。
2.吸附热较高,接近于化学反应热,一般在 40kJ/mol 以上。 3.吸附有选择性,固体表面的活性位只吸附与 之可发生反应的气体分子,如酸位吸附碱性 分子,反之亦 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