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平凡的世界(节选)_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7平凡的世界(节选)教案

7 *平凡的世界(节选)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路遥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孙少平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真实地记录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和生活的态度。
把握人物形象及理解小说主题。
激趣法、指导法、朗读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享誉文坛的作家路遥曾在书中说过:“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
”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后便不再平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路遥(1949—1992),作家。
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
(2)背景链接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注意到中国变革中的种种矛盾与希望,将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从1975年初到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2.生难字词(1)字音震撼..(méng lóng)冷酷.(kù)..(z hèn hàn)朦胧蓝莹.莹(yínɡ) 殷.勤(yīn) 谴.责(qiǎn)(2)词义【朦胧】不清楚;模糊。
【震撼】震动;摇撼。
【冷酷】(待人)冷淡苛刻;无情。
【殷勤】热情而周到。
【谴责】斥责;责备。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听录音,正音,自己朗读,读准字音,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2.熟读小说,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一)孙少平喜欢课余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
(二)孙少平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①插叙爱看书的原因。
②看书风波。
③因看书与郝红梅结缘。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默读这篇小说,概述主要情节并谈谈你对主要人物孙少平的看法。
交流展示:孙少平喜欢课余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并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因为爱看书,曾有过看书风波,也因为爱看书,与郝红梅结缘。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教案:7 平凡的世界(节选)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教案:7 平凡的世界(节选)7 平凡的世界(节选)【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概述主要情节。
2.品味语言,体会孙少平丰富的内心世界。
(重点)3.拓展阅读,理解平凡的深刻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路遥用生命写作,一部《平凡的世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那块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黄土地,演奏着一首首动人的乐曲,美丽而又忧伤,跟随这一首首乐曲,是否你也曾落泪,跟随这一首首乐曲,是否你也曾欢笑,或者,微笑着流着眼泪……让我们一起走进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出示题目)二、自主预习1.走进作者。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陕西榆林人。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
1988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1991年《平凡的世带有庄重色彩。
轻声慢语:说话时声音很小很慢,形容说话很温柔。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约,相约。
献殷勤:为讨好别人而细心伺候﹑奉承。
正经八百:正经的,严肃认真的,也有名副其实的含义。
毫不相干:指跟某个事物没有丝毫联系。
漫无目的:形容放纵散漫没有目标。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的主人公是谁?明确:孙少平(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孙少平进城在学校读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课文围绕孙少平在县城学校的读书生活叙述了哪些事?可以划分为几层?明确:围绕孙少平在县城学校的读书生活,叙述了这些情节:孙少平喜欢在城里各种地方转悠;孙少平因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孙少平在课堂上看《红岩》,被侯玉英揭发,却并没有受到班主任的谴责;孙少平认识了贫困学生郝红梅;孙少平和郝红梅因为都喜欢读书而成为好朋友。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孙少平喜欢在城里各种地方转悠,获得许多新奇的印象。
《平凡的世界》教案教学设计

《平凡的世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及其创作背景。
(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运用文本分析、作品比较等方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传达的对平凡人生的尊重和热爱。
(2)体会作品中人物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努力奋斗的精神。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攀人生高峰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及其创作背景,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1)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性。
3.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2)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路遥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平凡的世界》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本章节内容,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1)讲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性。
(3)深入剖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阅读:《平凡的世界》后续章节。
3. 准备课堂分享:挑选一个感兴趣的议题,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3. 课堂分享:评价学生在课堂分享中的表现,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把握。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及课堂分享,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晓霞的爱情故事,分析其对主题思想的凸显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平凡的世界教案 语文版

《平凡的世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感受小说的魅力,陶冶情操,获得生命成长的启迪。
2.初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感受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中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平凡的世界》思想内容,由此认识社会的变革。
【教学重难点】1.感受人物形象。
2.感悟小说中蕴含的哲理。
3.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多媒体演示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平凡的世界》是已故作家路遥的经典之作,既写出了一代青年的“中国梦”,也是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励志书”,既“叫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又“叫座”畅销了几十年。
在历年多种图书销量榜上,这部长篇小说的单行本总是名列前茅。
受热播的电视剧的氛围烘托,小说《平凡的世界》再度脱销、加印,而且读者大多是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
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平凡的世界》,走进它的作者路遥,走进那个时代,一起来感受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县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在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地位。
2.背景链接《平凡的世界》写的是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北方农村的变迁史,酝酿创作于1982年到1988年这6年间。
《平凡的世界》教案

《平凡的世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了解《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色。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1.2 教学内容作者简介:路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作品概述:作品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关系。
作品特色: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地域文化特色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作品及人物形象。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探讨作品主题。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2.1 教学目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
2.2 教学内容孙少安:坚韧、勤劳、有责任感、有理想。
孙少平:聪明、勤奋、有追求、有担当。
田润叶:善良、纯朴、有爱心、忍辱负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物形象特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探讨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二)3.1 教学目标进一步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
3.2 教学内容田晓霞:独立、勇敢、有思想、有担当。
贺秀莲:贤惠、体贴、坚韧、有爱心。
其他人物:如孙玉厚、田福堂、李向前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物形象特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探讨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四章:作品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2 教学内容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工业化等。
社会阶层:农民、工人、干部等阶层的冲突与融合。
爱情与婚姻:作品中的爱情观、婚姻观及其现实意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品中的社会现实。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课程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平凡的世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趣,拓展阅读视野。
5.2 教学内容回顾课程所学内容,梳理《平凡的世界》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
推荐相关阅读作品,如《红楼梦》、《围城》等。
《平凡的世界》教案

《平凡的世界》教案《平凡的世界》教案一、文章类型:小说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
3、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分析。
3、小说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
2、掌握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
五、教学难点:1、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2、掌握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背景,为学生理解打下基础。
2、演示法:通过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
七、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小说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通过PPT等手段,简要介绍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分析人物形象:选取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
4、深入探讨主题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
5、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八、教学扩展:1、推荐学生阅读原著《平凡的世界》,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文关怀和价值观的塑造,将小说中的启示应用于实际生活。
九、教学反思:1、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3、分析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
4、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十、作业布置:1、阅读《平凡的世界》原著第二章节,了解更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平凡的世界》教案

课题第14课《平凡的世界》课标要求1、分析作品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和孙少平做客时的心态;探究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孙少平这一类型人物的感受与理解;立足自我,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高个性化深入阅读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课前预习,学生自主查阅作家作品资料为基础,课堂上从小说的情节、关键语句、细节、心理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切入,分析归纳概括孙少平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在阅读与鉴赏,小组合作交流中,运用联想等有理有据表达自己对孙少平等人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孙少平平凡而卓越的品质;学习他面对苦难的哲学和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坚韧的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孙少平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精神品质的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现实生活,评议孙少平这一类型人物的不平凡的地方。
教学过程环节一孙少平的心理成长教学目标通过课内节选和课外延伸阅读,比较不同时期孙少平的心理特征,体会其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导入:视频《经典咏流传——苔花如米小》教师语:乌蒙山的孩子销量,沉稳淡定、清澈淳朴的声音打动了我们,是支教老师梁俊发现了他们心中的桃花源,让他们有机会和勇气站在央视的舞台上。
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平凡人,就像是生长在角落里的微不足道的苔,虽然阳光照不到,却仍然悄悄地绽放。
正如梁俊自己所言,我们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但是我们就是要活得有意义,要找到生命的价值。
学习方法板书设计自卑——自信平凡——不平凡教学反思《做客》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十四课的一篇课文,是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节选部分,课文主要讲述了学生时期的孙少平去田晓霞家做客的一件事从中能够看出学生时期的少平是自卑伴着自尊。
《平凡的世界》教案教学设计

《平凡的世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路遥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趣。
3.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认识到平凡人物身上的伟大品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平凡的世界》是我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通过对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成长历程进行描述,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社会的沧桑巨变。
2.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等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 主题探讨:讨论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人性的光辉以及平凡人物身上的伟大品质。
4.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路遥的创作风格,如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的社会写照等。
三、教学重点1. 了解《平凡的世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路遥的创作风格。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平凡人物身上的伟大品质。
2. 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动机、人物形象分析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平凡的世界》全文及其相关评论文章。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人物关系图、时代背景资料等。
3. 视频资料:关于《平凡的世界》的改编影视作品片段,作者路遥的采访视频等。
4. 作业准备: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了解作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弥.( )漫
被褥.( )
僻.( )静
不轨.( )
谴.( )责
2.本文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期?
瘦削.( )
明确:“文化大革命”时期。从文中出现的“县革委会”“无产阶级政治”“成
分不好”等可以看出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的生存状态,体会“平凡”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分析法。 2.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1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7 平凡的世界(节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死后墓碑的悼词中写了这样一句 话: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这个人就是路遥。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 这部作品《平凡的世界(节选)》。
4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7 平凡的世界(节选)
格? 明确:腼腆:面对郝红梅的问话,他手微微抖动,把头低下。 乐于助人:把自己借到的书籍转借给郝红梅看。 4.讨论:谈谈你对主要人物孙少平的看法。 明确:孙少平是一个来自农村的高中生,他的生活“艰难而痛苦”,怕别人
瞧不起,有着极强的自尊心、自卑感;但他不甘于现实的冷酷,沉浸在书的世界 里,胸中充满了“生活的诗情”,这又突显了他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着精 神追求的年轻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年轻人。
四、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
1.初到县城上高中的孙少平,似乎处处都与其他同学不同,他的这种“与众 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 地方转”。
(2)他还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他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在班上开会或 者政治学习的时候看“反动书”。
(3)每天吃饭的时候,在众人散尽而他一个人去取自己那两个黑馍。 2.孙少平除了这些“与众不同”的行为外,他还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请找 出相关的语句和语段,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明确:第 5 自然段中“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这段描写的是孙少平受到 保尔·柯察金的感染,一个人坐在禾场边上时的心理感受,突出他是一个有理想, 有信念,不甘于平凡的年轻人。 第 14 自然段:“这一件小小的事,使他对书更加珍爱了……没有这一点,他 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突出了孙少平在平凡生活中的精 神追求。 3.孙少平在与郝红梅共同探讨《红岩》的情节中,又表现了孙少平怎样的性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7 平凡的世界(节选)
7. 平凡的世界(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的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鉴赏人物形象,体会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鉴赏人物形象,体会表现手法。
2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7 平凡的世界(节选)
岁的哥哥孙少安支撑。孙少平买不起 5 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 馍充饥。17 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天课半天劳动的学习生活使他备尝饥肠 辘辘的折磨。但让他“最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他渴望穿一 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 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他非常自卑,虽然他 的个子在班上是最高的,但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但是“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 尊。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有一种变 态的对立情绪”。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才使得他没有转入偏执之中。他 喜欢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以此获得无数前所未有的新奇印象。同时,他还养 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课文节选部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5.从孙少平的身上你获得什么启发? 提示:从孙少平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要脚踏实地,立足于现实生活,学会 在逆境中磨炼自己,战胜自我。同时,我们也要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有执着 的追求和渴望,不向命运屈服。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能压倒一切的不算是强者,不被一切所压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孙少平正是凭借着他那坚韧不拔的精神、执着的信念,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苦难 的生活,战胜了自我,充实了自我的精神世界,在平凡的世界里成就了自己不平 凡的人生。而新世纪的我们,更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懈努力,以乐观、 健康的生活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3.文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孙少平、班主任、侯玉英、顾养民、郝红梅等,主要人物是孙少平。
4.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孙少平到县城上高中,只要学校没什么事情,他就一个
人去城里的各种地方转,还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看课外书丰富了他的精神世
界,也给他带来了麻烦,被同学告密。在潦倒的生活中,班里女生郝红梅却用“亲
六、课后作业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 表现了小说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质,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课 外阅读这部小说其他章节,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其他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孙少平
平凡的世界 自尊 自卑 有理想 有信念 腼腆 乐于助人
5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路遥(1949—1992),中国当代作家,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陕西文坛的“三 驾马车”(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一。原名王卫国,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 庭,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 临时性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 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1973 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 间开始文学创作。1992 年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年仅 42 岁。代表作《人生》《平 凡的世界》。 2.作品简介。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 1975 年到 1985 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 10 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 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 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 们,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 初期整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 3.节选部分前的主要情节。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章,前一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人物以及故 事的背景。故事开始于 1975 年二三月间,在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主人公 之一的孙少平刚刚考上县立高中。他出身于一个贫寒家庭,家里的境况十分凄凉, 父母年老体弱,妹妹也在上学,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祖母,整个家庭都靠 23
切而善意的目光”关注他,使他感到无限温暖,两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书的世界里找到了共同语
言。
5.理清文章的结构。
请学生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7 平凡的世界(节选)
明确:全文共 39 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交代孙少平初到县城时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 2—39 段)写孙少平对读书的渴望。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可 以分成三层: 第一层(第 2—7 段),写孙少平到润生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心灵受 到感染,“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 第二层(第 8—14 段),写孙少平偷看书的行为被告密,班主任当场没收了 他的书,后来又私下还给他。这件事,使孙少平更加珍爱书籍,精神上也得到了 安慰,觉得活着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层(第 15—39 段),写孙少平与郝红梅在潦倒的生活中相互关注,共同 讨论《红岩》,有了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