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明史·张溥列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五人墓碑记练习题(含答案)

五人墓碑记练习题(含答案)

五人墓碑记练习题(含答案)五人墓碑记练习题(含答案)《五人墓碑记》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蓼(liǎo)洲溷(hùn)藩阉(yān)党曷(gé)故B.废祠(cí)??(léi)然?浊?(qīng)湮(yāng)没C.??(jiǎo)猝(cù)逡(qūn)巡缙(jìn)绅D.赀(zī)财缇(tí)骑户牖(yǒu)社稷(jì)2.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旌其所为众不能堪蹈死不顾矫诏纷出A.表彰忍受踏上假托B.表彰能够顿足纠正C.旗帜忍受履行匡正D.旗帜能够踏上假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C.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志于户牖之下E.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4.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B.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C.不能容于远近D.荣于身后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x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袢辉谀拐咭病?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

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望()为()堪()x()于()詈()函()(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

(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译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与“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5)与“谁为哀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C.独五人之??,何也D.轻重固何如哉(6)文中开头即写五人“激于义而死”,却没有写出他们具体姓名,直到第三段才写出五人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完整word版)《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及答案

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一)1。

正音蓼.州()废祠.( )皦皦.()敛.( )赀.( )财缇.()骑.( )抶.而扑之( )鞭笞.()呵.斥( )傫.然()詈.骂( )矫.诏( ) 逡.巡( )投缳.( ) 佯.狂( )户牖.( ) 扼.腕()溷.藩()湮.没()逮.捕( ) 逮.住( )湮没.()没.戏( )2.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同)(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3)亦曷.故哉(同)3.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2)缇骑按剑而前.( )(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人皆得以隶.使之()(6)不能容于远近..()(7)亦以明.死生之大.()(8)安能屈.豪杰之流()4.古今异义(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路中间(2)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今义: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家的(3)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带头人(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5)颜色..不少变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古义: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7)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古义:今义:意志和气概.5.一词多义(1)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与之争( )呜呼,亦盛.矣哉()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见大木枝叶盛.茂()使君盛.怒()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发.其志士之悲哉()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舜发.于畎亩之中( )夫鹓雏发.于南海(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号施令()(3)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卒.葬之()卒.与尸合()五万兵,难卒.合()直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4)徒慷慨得志之徒.(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寡君师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自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则徒.隶之人至矣()舍车而徒.( )(4)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明日,徐公来。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训练:第2单元+五人墓碑记+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训练:第2单元+五人墓碑记+Word版含解析.doc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抶:笞打,鞭打 B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按照(法律) C .素不闻诗书之训.训:教诲,训诫 D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缳:绳圈,绞索 【解析】 B 项,按:追究,查办。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76722033】A.⎩⎨⎧①敛赀财以.送其行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①慷慨得志之.徒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C.⎩⎨⎧①则噪而.相逐②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①死而湮没不足道者.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解析】 A 项,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凭借。

B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但。

D 项,都是代词,……的人。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034】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以至..于永嘉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⑦吴之民方痛心..焉⑧大阉亦逡巡..畏义A.①③⑤B.④⑤⑧C.②⑥⑦D.③④⑤【解析】④社稷:古今均指代国家。

⑤湮没:埋没,多跟抽象名词搭配。

⑧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敢前进。

①当道:古义为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义为路中间。

②以至:古义为到达;今义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③首领:古义为头颅,借指性命;今义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⑥颜色:古义为脸色;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

⑦痛心:古义为痛恨;今义为极端伤心。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035】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④安能屈.豪杰之流⑤亦以明.死生之大⑥不能容于远近..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④/⑤D.①③/②/④/⑤/⑥【解析】①③名词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④动词的使动用法;⑤形容词作动词;⑥形容词作名词。

五人墓碑记 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五人墓碑记 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魏之私人毛一鹭私人: 党羽B. 吴之民方痛心焉痛心:心疼C. 意气扬扬意气:神情D. 颜色不少变颜色:脸色解析:选B。

“痛心”这里指“痛恨”。

1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 为之声义C. 然五人之当刑也D.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解析:选C。

例句的“之”与C项都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与D结构助词,的;B 代词,他。

1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叙述了以五人为代表的民众与阉党斗争的经过。

B.选文叙议结合,“叙”突出五人的英勇,“议”强调五人之死的意义。

C.五人就义时的慷慨从容与毛一鹭躲在厕所逃命的丑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作者逐一写出了五人名字,紧扣题目,表达了对五人“死于义”的崇敬。

解析:选B。

“选文叙议结合”说法不对。

14. 对《沁园春﹒长沙》上阕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A.首句“独立”一词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孤独愁苦的形象。

B.作者徜徉在橘子洲头,陶醉于绚烂而有生机的湘江秋景。

五人墓碑记练习(含答案)

五人墓碑记练习(含答案)

五人墓碑记(答案)张溥一、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通“只”不过,仅仅;通“又”)2.独五人之皦皦(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钱财)4.中丞匿于溷藩以免(通“圂”,厕所)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6.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通“曝”显露)二、词类活用1.以旌.其所为(名作动)(表扬)2.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动)(筑墓)3.其疾病..而死(名作动)(患疾病)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动作名)(声名,声誉)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形作名)(表率,榜样) 6.为之声.义(名作动)(伸张)7.缇骑按剑而前.(名作动)(走上前)8.抶而仆.人(动使动)(使……倒下)9.谁为哀.者(形作动)(哀叹,感到悲痛)10.五人之当刑.也(名作动)(受刑)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名作动)(担任巡抚)12.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棺材收敛)13.素不闻诗书之训.(动作名)(教诲)14.不能容于远近..(形作名)(远近的百姓) 15.赠谥褒美.(形作名)(美名)16.以老.于户牖之下(形作动)(老死)17.人皆得以隶.使之(名作状)(像奴隶一样)18.安能屈.豪杰之流(形使动)(使……屈身)19.而为之记.(名作动)(作记)20.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名作动)(表明)(形作名)(重大意义)(形作名)(重要作用)2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形作动)(哀叹)2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形作动)(作乱)23.荣.于身后古(形使动)(使……受荣)24.不敢复有诛治..(动作名)(株连惩治的情况)三、古今异义1.至于..今古(动词和介词连用,到了)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路中间)3.去.今之墓而葬焉古(距离)今(往)4.慷慨..得志之徒古(情绪激昂)今(大方,不吝啬)5.在丙寅三月之望.古(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今(向远处看)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品行成为)今(指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7.为私人..毛一鹭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人)8.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恨在心中)今(痛苦伤心)9.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古(申告)今(请求)10.按.诛五人古(追究,查办)今(用手或指头压)11.颜色..不少变古(脸色,神态)今(色彩)12.意气..扬扬古(神情)今(意志和气概)13.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古(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黄金)1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十分,很)15.视.五人之死古(比较)今(看)16.赠.谥褒美古(追授死者官位)今(赠送)1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古(头颅,指性命)今(为首的人)18.素不闻诗书..之训古(指《诗经》和《尚书》泛指经书)今(泛指书籍)四、虚词用法1以①即除逆阉废祠之祉以葬之(连词,表目的)②以旌其所为(连词,表目的,来)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⑤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表目的,才)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⑦谈笑以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⑧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介词,因为)⑨人皆得以隶使之(介词,用)⑩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来)2.之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助词,取独)②去今之墓而葬焉(音节助词,无义)③凡富贵之人,慷慨得志之人(代词,这,同一类)④独五人之皦皦(助词,取独)⑤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结构助词,的)⑥为之声义(代词,他)⑦公之逮所由使也(助词,取独)⑧然五人之当刑也(助词,取独)⑨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音节助词,无义)⑩四海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⑾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的头)⑿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助词,取独)⒁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到)⒂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助词,取独)(代词,指石碑)⒃安能屈豪杰之流(代词,这,同一类)3.而①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②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③死而堙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④则噪而相逐(连词,表承接)⑤抶而仆之(连词,表承接)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4.其①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五人)②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指周顺昌)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指自己)④发其志士之悲哉(指示代词,那)⑤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5.于①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②至于今(助词,了)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④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⑤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6.为①以旌其所为(动词,做)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行者(动词,作为)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判断动词,是)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动词,是)⑤而为之记(介词,替,给)7.焉①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②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指五人)③吴之民方痛心焉(兼词,于之,对他)五、句式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判断句)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朝(状语后置)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4.谁为哀者(宾语前置)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状语后置)7.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判断句)9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10.四海之大(定语后置)1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状语后置)12.激昂大义(省略句)(被动句)1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定语后置)1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1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16.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1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状语后置)1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状语后置)19.以老于户牖之下(状语后置)20.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21.扼腕墓道(省略句)2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状语后置)23.断头置城上(省略句)24.显荣于身后(状语后置)25.周公之逮所由使也(被动句)26.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六、翻译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2021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春季)考试语文试题本试整分卷一 (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请在答题卡上答题,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 (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A.束缚.(fú) 刹.那 (chà) 为虎作伥.(chāng)B.掺.杂(chān) 潜.台词(qián) 提纲挈.领(qiè)C.侮.蔑(wǔ) 挨.日子(ái) 模棱.两可(lèng)D.百舸.(kē) 订.书机(dìng) 百折不挠.(náo)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他痴迷绘画艺术,经过长期锤练,他的绘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B.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以振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C.当代青年要实学实干,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D.每个人都应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励行节约,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①“十三五”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广大人民群众不已。

②国际奥委会专家代表团来到北京,对冬奥会场馆建设情况进行实地。

③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由于力量强大,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A.感愤考察不是就是B.感奋考察不是而是C.感奋考查不是就是D.感愤考查不是而是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今天,一场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的报告会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

B.如何制订计划,如何保证实施,如何验证效果?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C.老师推荐阅读:《奥秘》《探索》《博览》,这些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科学素养。

D.李清照,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西北)。

张溥的阅读及答案(精选10篇)

张溥的阅读及答案(精选10篇)

张溥的阅读及答案〔精选10篇〕篇1:张溥的阅读及答案关于张溥的阅读及答案张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倾利就,以故名高一时。

【注释】张溥:明代著名文学家。

一生著作宏丰,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1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

〔4分〕〔1〕日沃汤数次〔〕〔2〕以故名高一时〔〕12、以下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抄完再诵读过一遍后,就把书烧掉。

B.抄完再诵读过一遍后,就把手抄稿烧掉。

C.诵读过一遍后再抄,抄完就把书烧掉。

D.诵读过一遍后再抄,抄完就把手抄稿烧掉。

13、文中能印证张溥“名高一时”的.内容是“ ”。

〔2分〕14、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3分〕11. (1)热水〔2分〕 (2)原因,缘故〔2分〕 12. B〔3分〕A、D〔1分〕13.四方征索 14.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篇2:《明史·张溥传》阅读答案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以此也……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1.[甲]段文字作者是___朝_____。

2.解释以下句中加粗的词语。

〔1〕弗之怠〔〕〔2〕名读书之斋〔〕〔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完整版)五人墓碑记检测和答案

(完整版)五人墓碑记检测和答案

五人墓碑记》检测练习一、选择题(共39 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蓼( liǎo )洲湮(yān )没皦( jiǒo )皦B.赀( zī)财缇骑( qí)抶( chì)而仆之C.鼓噪( z ào )傫( lěi )然詈( lì)之D.缙( jìn )绅暴( pù)于朝廷户牖( yǒu )2.下列词语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张溥(p ǔ)溷(tún)藩阉(yān)党B.谥号(yì)猝(cù)发冏(qiǒng)卿C.逡(qūn)巡曷(hé) 故矫(ji ǎo) 诏D.社稷( jì)投缳(huán)扼腕(w ǎn)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B.敛赀财以送其行C.抶而仆之D.独五人之皦皦,何也4.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 )A. ①②③④B. ⑤⑦C. ③④⑥⑧D. ④⑧A. ①②③④B. ⑤⑦C. ③④⑥⑧D. ④⑧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 、吴之民方痛.心.焉①旌.其所为 ②众不能堪. ③蹈.死不顾④矫.诏纷出A. 表扬 忍受 踏上 假托B. 表扬能够 顿足 纠正C.旗帜 忍受履行纠正D.旗帜 能够 踏上 假托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呼中丞之名而詈 .之B. 在丙寅三月之望.C.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D. 按.诛五人詈:斥骂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匿:藏 ,躲藏 按:斩杀C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 .其所为 ③买五人之头而函 .之 ⑤不能容于远近.. ⑦ 亦以明死生之大.D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 )② 去今之墓.而葬焉 ④ 人皆得以隶.使之 ⑥安能屈.豪杰之流⑧ 是时以大中丞抚 .吴者A.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

已而采官临川。

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

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以葬亲乞假归。

读书若经生,无间寒暑。

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

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张溥列传》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又有剪发杜门杜门:塞住门,不与外界交往。

B.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借指性命。

C. 日沃汤数次沃汤:喝水。

D. 以葬亲乞假归乞假:请假。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能容于远近乃设九宾礼于廷
B. 佯狂不知所之者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 以故名高一时以资政殿学士行
1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通过对比表明五人忠义昭彰,荣于身后,充分肯定了五人死难的伟大意义。

B. 甲文议中夹叙的写法,使议论不流于空泛,记叙借此得到补充,叙议浑然一体。

C. 张溥勤奋好学,文思敏捷,又积极组建文社,交游广阔,因此在当时名声很大。

D. 张溥考取功名后虽然没有出仕,却在乡野之中遥控朝廷,以闲人之身执掌天下。

17.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2)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

【答案】14. C 15. B 16. D
17.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己/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18. (1)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与这五个人的死相比较,意义的轻重到底怎样呢?(2)张溥回到家乡,聚集郡里的名士们一起兴复古学,并把他们的文社命名为复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一词多义,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C项,“沃汤:喝水”错误,“日沃汤数次”意思是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

沃汤,浸泡在热水里。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

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于”,都是介词,前者表被动;后者解释为“在”。

C项“者”,都是代词,前者解释为“……的人”;后者和“也”连用,表判断。

D项“以”,都是介词,前者解释为“因为”;后者解释为“用……的身份”。

B项两个“之”都是动词,解释为“到,往”。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

D项,“在乡野之中遥控朝廷,以闲人之身执掌天下”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

……以葬亲乞假归。

读书若经生,无间寒暑。

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

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可知,张溥归乡后,读书就像手抄佛经的经生一样,寒暑无间断,人们争相拜入他的门下,张溥也尽全力接纳,声名闻于朝廷,所以“遥控朝廷”“执掌天下”之说于文无据。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溥幼嗜学”意思是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是主谓结构,“嗜学”,作谓语;“所读书”意思是读过的书,“所”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作“必手钞”的主语,所以“嗜学”与“所读书”之间应断开。

“已”,完成、完毕。

“钞已”,是抄写完毕,意思完整,之后应停顿。

“又钞”,意思是又重新抄写,与前文“钞已”相照应,“又钞”之前表示第一次抄写后的情况,所以“又钞”之前应停顿。

“如是者六七始已”意思是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是“又钞”之后接着发生的事情,所以“又钞”与“如是者六七始已”之间应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第(1)句得分点:“辱人贱行”,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视”,与……相比较;“固”,到底;“何如”,怎样。

第(2)句得分点:“集”,聚集;“相与”,一起;“名”,命名。

参考译文:甲: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

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
这篇碑记,也用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好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然后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

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与同乡张采一起学习,名声一样大,合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因为被选为贡生来到京城,张采刚考中进士,两人名声响彻京城。

不久,张采到临川做官,张溥回到家乡,聚集郡里的名士们一起兴复古学,并把他们的文社命名为复社。

崇祯四年考中进士,授庶吉士。

因为安葬亲人请假回家。

张溥读书就像手抄佛经的经生一样,寒暑间重无问断。

天下那些追逐名声的人争相拜入张溥的门下,都称自己是复社的人,张溥也尽全力接纳,交游日广,声名闻于朝廷。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向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所以他的名声在当时很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