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壁赋》看苏轼的情感突围

合集下载

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看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赤壁赋》教学设计

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看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赤壁赋》教学设计

在比较不同的练习设计时,我们可以发现模拟考试的练习设计与自我练习在 设计目的、练习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模拟考试的练习设计主要为了测试 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而自我练习则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 理解和独立思考。
另外,我们也可以将《赤壁赋》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作 品之间的异同点。比如,与曹操的《短歌行》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主 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虽然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但苏轼 的《赤壁赋》更加洒脱和达观,而曹操的《短歌行》则更加沉郁和忧愤。
最后,我们需要对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苏轼的《赤壁赋》体现了其豪 放、洒脱的创作风格,而这种风格也贯穿了其整个文学创作生涯。通过对作者创 作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赤壁赋》练习设计对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深 入分析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等关键要素,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比较不同练习设计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将《赤壁赋》与其 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也有助于我们拓展思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未来的文 学鉴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练习设计这一环节,以期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的提升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
本次演示将以《赤壁赋》练习设计为例,对练习在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中的重 要性进行阐述,同时对不同的练习设计进行比较,以期为未来的文学鉴赏教学提 供借鉴。
《赤壁赋》是由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 探讨了人生、宇宙和历史等诸多重大主题。在《赤壁赋》练习设计中,我们需要 的关键要素包括:文章的主题、主旨、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等。
感谢观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 响,常常以自然景物作为观照对象,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赤壁赋》中, 苏轼通过对赤壁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 悟。

《赤壁赋》: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

《赤壁赋》: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

《赤壁赋》: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1. 引言1.1 概述《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长篇叙事诗中,苏轼以雄奇壮丽的场景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人民疾苦的忧虑情怀。

本文将全面分析《赤壁赋》中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并探讨其在文学上的价值与影响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会介绍《赤壁赋》创作背景和苏轼写作的动机;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赤壁赋》中所展现出来的苏轼豪情壮志;接着,我们将深入剖析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出来的豪情壮志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关心之情,并评价其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苏轼《赤壁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意义。

通过分析苏轼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之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对于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同时,通过评价苏轼及其作品的意义,我们也将认识到《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传达出来的普世价值。

2. 赤壁赋的背景与创作动机2.1 时代背景《赤壁赋》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骈文,写于公元1082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然而,在这个喜乐盈门的时代表面下隐藏着隐忧。

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加之南方湖广地区洪灾频发和官员贪污腐败等问题,使得北宋政权逐渐陷入困境。

通过《赤壁赋》,苏轼想要表达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政府腐败现象的愤懑。

2.2 苏轼的创作动机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在诗歌、散文和辞章等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然而,在他创作《赤壁赋》之前,他曾经历过一段痛苦而坎坷的人生经历。

由于反对权贵集团控制下的朝廷政治,苏轼先后几次被贬谪到各地,甚至被迫远离家乡。

这段流亡生活让他深切地感受到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赤壁赋苏轼的情感

赤壁赋苏轼的情感

赤壁赋苏轼的情感综观《赤壁赋》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

赤壁赋里苏轼的感情是怎么变化?苏轼与众友人观月色下江景,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一曲洞箫,凄切婉转,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是作者继而思辨道: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这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最终表现了作者忘怀得失,胸襟坦荡.心情是一波三折,哲理是步步深入.由《赤壁赋》品苏轼人生政治上的失意,萧声哀怨。

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

从苏轼的《赤壁赋》中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

《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赤壁赋》。

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作。

这篇文章以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苏轼的笔触,将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对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下面从赤壁赋中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一、自我反思和审视赤壁赋开篇即道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连翘西陵,实为肝胆。

化为诗文,只如其人。

”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便对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史诗般的故事及本篇所要叙事的背景、历史、顿斜等展开了一系列自我审视的语句。

他不仅以至情至性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形态,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他把历史背景和自己的思想相融合,通过写山、水、云、石,来表达自己对过去事件和人物评价的观点,以此体现自己对时代变迁不断更新的认识和思考。

二、自我情感的表达在赤壁赋中,苏轼大量使用了诗歌的技巧。

他用自己的诗意来表达对于人生境遇和自身情感的表达。

例如“周郎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这是苏轼心灵深处感慨的自我表达。

此处踏歌声意喻了周郎故人赵云和其众将的挽歌,“欲去不能,住而言曰:‘定之后快也。

’船转而西,豁然开朗。

”这里,苏轼把自己内心的愁苦和沉重表达了出来,同时又通过主人公的转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态度。

三、时代变迁的感悟赤壁赋中,苏轼通过景物的独特描绘和对人物内心的描述,深层次地反映了他对于时代变迁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云横秦嶺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苏轼在此用自己的意境表达了对于久居异乡而思归人情的理解和同情。

他在文章中借着文艺的手法,从大自然的角度和人物的视角,塑造出多重形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一个浓墨重彩的时代变迁。

综上所述,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它融合了自我思考和审视、自我情感的表达、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悟等多种因素,体现了苏轼对于自己、对于历史、对于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于人生、对于时间的踏实思考。

《赤壁赋》:苏轼精神突围背后的情与理

《赤壁赋》:苏轼精神突围背后的情与理

《赤壁赋》:苏轼精神突围背后的情与理
陈颖彦;黄丹芳
【期刊名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创作的名篇之一。

该赋文化底蕴深厚,哲思论辩性强,既展现了苏轼内心由喜悦到苦闷,再到超脱的情绪起伏,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体察、审视与思考,是引导高中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得与失、常与变、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经典范本。

尝试深入文本,结合儒道思想,就该赋的情与理做简要梳理与阐释,供教师备课参考。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陈颖彦;黄丹芳
【作者单位】厦门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一次为苏轼平反的宫廷书画合作在马和之画、宋高宗题《后赤壁赋图》卷的背后
2.论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
3.《后赤壁赋》:苏轼的又一次精神突围
4.笑傲困境睿智突围--从《前赤壁赋》的景物描写看苏轼的人生智慧
5.大江流日夜,千古赤壁情--读苏轼《前赤壁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看苏轼《赤壁赋》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苏轼《赤壁赋》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苏轼《赤壁赋》个人观后感5篇观看苏轼《赤壁赋》个人观后感1暑假,一直教我们《论语》的宋老师又带着我们学习了《赤壁赋》。

我喜欢这篇文章,它讲述的是苏轼与朋友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读起来特别舒服。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以前我们还学过他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和《赠刘景文》等诗。

《上下五千年》中讲到苏轼多才多艺,一生留下来四千多首诗,他还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画家。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里,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来到长江边上的赤壁。

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赤壁赋》。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短短几句话,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长短结合,朗朗上口。

文章结尾时,讲到了世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属于自己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占为己有。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眼睛看到的美景,这些都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取用它们是没有禁止的,而且永远享用不完。

这些话给我的启示是,“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体会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之美好,才会更加珍惜生命,去学习无穷尽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的一生!观看苏轼《赤壁赋》个人观后感2想象一下:你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你刚得知你高考失利,又接到男朋友的电话要和你分手,家里的钥匙又丢了。

你独自在茫茫的夜色里徘徊,无家可归。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看到的月亮还会皎洁吗?你看到的湖面还会平静吗?你感觉到的清风还清爽吗?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是的东坡不是一个春风得意,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致的人,他现在正经历着人生的艰难时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探究《赤壁赋》中苏轼情感的变化

探究《赤壁赋》中苏轼情感的变化

62探究《赤壁赋》中苏轼情感的变化文/赵娜“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经典台词又何尝不可以来概括苏轼的人生经历呢?苏轼一生仕宦,一生沉浮,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黄州,此时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鼻矶,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苏轼一生几度起伏,历经生活磨砺,尝遍人生况味。

本文以游览过程中,几次情感的起伏变化为线索,深刻而精彩地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表现了苏轼旷达的人生观,也启迪了后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智。

笔者从文章中撷取其中一个亮点——情感的变化,以此作为探究本文的基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进一步把握苏轼的思想和人生观。

一、由景生乐,景中含情苏轼和客人一起来到赤壁之下,感受赤壁这一历史古迹的壮美。

开头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

风缓缓吹来,江面上没有半点涟漪,一轮圆月从东山上慢慢升起,在夜空中徘徊。

白茫茫的雾气弥漫在江面上,月光仿佛浮在水面上,可谓是浮光跃金,水光相映成辉。

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足以赏心悦目,作者也确乎陶醉于其中,以至感到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所止”,而后进入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通过作者这样精彩的描写,我们也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与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的良辰美景。

如此美景,作者举酒诵歌,任一叶扁舟在茫无边际的江面上飘荡,独占风月无边,冯虚御风,俗虑尽除,宛若仙人,此时身心与自然相融,于是发出了“饮酒乐甚”的感慨,又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

这开头一段,正面突出了一个“乐”字。

二、乐极生悲,悲不自禁“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一开始就写了秋夜泛舟,饮酒放歌,此情此景,可谓快乐至极,那么作者是否会一直乐下去呢?作者纵声放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全篇之文眼。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苏轼的《前赤壁赋》千古佳作,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水光、山色、明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

那么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呢?欢迎大家阅读下文学习相关的知识。

一、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文中写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为一叶之扁舟,握匏樽以杂言;递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煞长江之无穷。

恃飞仙以浩瀚,抱著明月而长终。

”作者借客之口讲出人的一生和茫茫的宇宙较之就是较长时间的、可悲的,这种有限性不禁并使人引起哀伤之美感,即为“言不容乎骤得,塞遗响于悲风。

”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从人长大的第一天起至就预示着着一步一步迈向丧生,这就是每个人都无法彻底摆脱的命运,文中作者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他的提问就是:“客亦言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例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砌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无法以一瞬;自其维持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的这一实事求是思想似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德充符令》中存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即为从维持不变的角度,“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就是无穷尽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人生就是非常有限的,不可逆的,较长时间的,苏轼的观点似乎无法驳斥人生较长时间这一事实,就可以就是自我抚慰的一种说词罢了。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是不是就应哀伤恐惧呢?其实,人生固然较长时间,但就因为其较长时间而宝贵,假使人能长生不老,同日月天地同为永恒的存有,那么人的存有也就丧失了意义,人生显得所志无趣。

恰好相反,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在非常有限的时空中人们回去崇尚和缔造,就可以赢得存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人生就是较长时间而宝贵的,因较长时间而宝贵。

二、人生有无意义文中筹钱“客我”之口说至历史人物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关在周郎者乎?方其溃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了,而今云讷哉?”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小的功绩,到头来还是随其滔滔江水永远消逝,而自身也可以沦为花下之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情感突围
了解文体——赋 • 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是 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包含浓厚的 诗意。 • 写法上讲究铺陈,讲究文采、押韵和句式的对称。 • 内容上讲究体物写志。 • 从赋的演变来看,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魏晋 南北朝)、律赋(唐) 、文赋(宋)几个阶段。 • 赋一般采用主客对答的形式。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写作特色
•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 结合 • 形象优美,善于取喻 • 句式有偶有散,错落有致 • 主客问答的形式
苏 轼
•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 东坡”。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 家、诗人,美食 家,豪放派词人 代表。中国文学 史上少有的全才 之一。
苏轼诗词所表现的宽阔胸襟与豁达态度,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入世有为,忧国忧民(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 佛:静达圆,不计得失(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道:清静无为,追求内心调和(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从容 自如)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面对人生悲慨,苏轼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的块垒的?


盈虚如彼 卒莫消长

生老病死 代代相承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不变
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第四段: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超 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 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 艺 全 才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 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书法四大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 音律造诣极高。
乌台诗案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 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 臣弹劾,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进乌台(御史台), 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 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 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加上太后曹氏 爱才,不肯杀轼,以及众人的营救,神宗才对苏 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 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 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乌台 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 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年。它通过野外途中偶 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神医,与寻常处生奇 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 哲学和处事态度呈现在读者面。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 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 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 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 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 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 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 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生平

1056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获得主考 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 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 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 •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 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 •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 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 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 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 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理清思路: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 世俗的快乐心情;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 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
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 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宏伟抱负,积极入世,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 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 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向往出世。心胸宽广、 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 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 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 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最终 达到了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统一。
互文见义 对偶 比喻 对偶、夸张 对偶 对偶 对偶 对偶
) ) ) )
) ) ) )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而今安在哉? 介词结构后置 2.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被动句式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5.凌万顷之茫然。 主谓倒装 6.渺渺兮予怀。 宾语前置 7.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8.何为其然也? 介词结构后置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定语后置 10.客有吹洞箫者 判断句 11.固一世之雄也 1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纵观苏轼贬居黄州期间的创作,向我们展示了他心境 的起伏变化,从困惑矛盾到挣脱精神枷锁再到淡远超 然,他一步一步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适应现实环境的 变化。虽说年轻时的那种激扬豪情慢慢减弱,归隐之 心慢慢增加。然而他骨子里的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 抱负却挥之不去。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没有改 变。尽管时不与我,仍然不忍离去,仿佛让我们看见 一匹仍有壮志而却年迈的老马在历史的年轮上悲情的 徘徊。 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东坡先生离开 我们,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但是,他那鲜明的个性、 丰富的情感、卓绝的才智,坎坷的命运所构成的多姿 多彩的形象,一直令人魂牵梦绕。直到今天,依然能 跃然纸上。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知识点整理
一.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 嘱 3、山川相缪—— 缭 2、冯虚御风—— 凭 4、杯盘狼籍—— 藉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修辞手法(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修辞手法(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修辞手法(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修辞手法( 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修辞手法( 7、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修辞手法(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修辞手法(
肠。
人生如梦,历史人物都 已被大浪淘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 中,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 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间。在饮酒赏月中, 诗人实现了对人生挫折的超脱,表达了一种豁达的胸襟。
《 赤 壁 赋 》 《赤壁赋》苏轼对人生注入了最深沉的思考。文章先触景 生情,生出古今如梦功业难久,人生渺小年命不永,与求 仙无望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生失意、生命无常的苦闷与感喟。 继而又对这人生之大困惑作出超然的解答。既看到生命流 逝,又看到其常住不尽有永恒的价值存在,故无所慕无所 憾恨。物各有主,人有定分,惟与江上之清风明月适值相 遭,取之于自然而形成恬淡自适之审美人生,从哲思与历 史的高度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获得一种超脱旷达快乐的 人生观。
著 名 赋 文
《闲情赋》陶渊明 《洛神赋》曹植 《恨赋》》《别赋》 江淹 《长门赋》 司马相如
《思旧赋》向秀 《登楼赋》 王粲 《登楼赋》 王粲 《采莲赋》 萧绎
夜游赤壁——乐
清风徐来 游 事 水波不兴 月出 景
白露 水光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情
思考:第一段写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展现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愉悦心情; 为全文奠定悠扬和谐的基调。 为议论作铺垫 首尾呼应
认为即使到了暮年, 也不应有那种“黄 鸡催晓”、朱颜已 失的衰颓心态,体 现了作者在贬谪期 间旷达振作的精神 状态。
1
1
1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中期
1
后期 乐观豪迈 了悟人生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意而安
洒脱旷达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 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 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 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 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 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这首词写在抒写苏轼远贬黄州的 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 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 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 幻的深沉喟叹。 上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 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以哀惋的笔 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 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把一个天 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 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