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灭火系统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消防喷淋及气体灭火系统规定

消防喷淋及气体灭火系统规定

3 消防给水与消火栓系统
➢ 3.0
5 柴油机消防水泵应具备连续工作的性能,其应急电源应满足消防水泵随时自动启泵和在设计持续供水 时间内持续运行的要求。 3.0.12 消防水泵控制柜应位于消防水泵控制室或消防水泵房内,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消防水泵控制柜位于消防水泵控制室内时,其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30;位于消防水泵房内时,其防护等 级不应低于IP55。 2 消防水泵控制柜在平时应使消防水泵处于自动启泵状态。 3 消防水泵控制柜应具有机械应急启泵功能,且机械应急启泵时,消防水泵应能在接受火警后5mi
2 基本规定
➢ 2.0
2.0.1 用于控火、灭火的消防设施,应能有效地控制或扑救建(构)筑物的火灾;用于防护冷却或防火分隔 的消防设施,应能在规定时间内阻止火灾蔓延。 2.0.2 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应具有在火灾时可靠动作,并按照设定要求持续运行的性能;与火灾自动报警 系统联动的灭火设施,其火灾探测与联动控制系统应能联动灭火设施及时启动。 2.0.3 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的性能和防护措施应与防护对象、防护目的及应用环境条件相适应,满足消 防给水与灭火设施稳定和可靠运行的要求。
5 泡沫灭火系统
➢ 5.0
5.0.7 设置中倍数或高倍数全淹没泡沫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为封闭或具有固定围挡的区域,泡沫的围挡应具有在设计灭火时间内阻止泡沫流失的性能; 2 在系统的泡沫液量中应补偿围挡上不能封闭的开口所产生的泡沫损失; 3 利用外部空气发泡的封闭防护区应设置排气口,排气口的位置应能防止燃烧产物或其他有害气体回流 到泡沫产生器进气口。 5.0.8 对于中倍数或高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全淹没系统应具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的启 动方式,自动控制的固定式局部应用系统应具有手动和机械应急操作的启动方式,手动控制

气体灭火系统技术规格书

气体灭火系统技术规格书

气体灭火系统技术规格书一、管道要求1、输送气体灭火剂的管道采用内外热镀锌无缝钢管,其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5310等的规定。

2、输送气体灭火剂管道的连接,当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80mm时,采用螺纹连接,大于80mm时,采用法兰连接。

无缝钢管及钢制管道附件的内外壁应采用热镀锌法镀锌,应做镀锌层的重量测定。

其平均值应不小于500g/m²。

其中任何一个试样不得小于480g/m².无缝钢管应做镀锌层均匀性试验。

钢管试样在硫酸铜液体中连续浸渍5次不得变红(镀铜色)。

无缝钢管的内外表面应有完整的镀锌层。

不得有未镀锌上锌的黑斑和气泡存在。

允许有不大的粗糙面和局部锌瘤存在。

无缝钢管表面应进行钝化处理或其他保护层。

二、施工要求1、气体灭火系统安装分为气体灭火系统主设备和喷嘴管路系统,增加弯头和延长管路等须经设计同意。

2、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mm的主干管道,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至少应各安装一个防晃支架。

当穿过建筑物楼层时,每层应设一个防晃支架。

当水平管道改变方向时,应增设防晃支架,防晃支架见03S402室内管道支架及吊架支、吊架之间的最大间距3、管道穿过墙壁、楼板处设置套管。

穿墙套管的长度与墙体厚度一致,,穿过楼板的套管长度高出版面50mm。

管道与套管之间的缝隙采用柔性防火封堵材料填塞紧密。

穿墙、穿楼板钢套管尺寸4、管道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水压(气压)强度试验,水压试验压力为系统减压后管网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气压试验压力为系统减压后管网最大工作压力的1倍),持续5分钟无明显泄露,且不变形。

5、分布管系的水平定向敷设坡度取顺向0.001-0.003。

6、管道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气密性试验,试验介质为氮气或压缩空气,试验压力为减压后管网最大工作压力,在无气源补充的条件下,持续3分钟,压力下降不得超过试验压力的10%。

7、管网部分的管件采用锻件,工作压力为18MPa。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标准是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安装、试验和验收的技术指南。

这些标准的目的是确保气体灭火系统的正确和安全运行,以便为安装它们的建筑物或设施提供有效的防火保护。

通常,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标准包括以下要求:
设计: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或设施的特定消防要求,并考虑建筑物的大小、布局和用途等因素。

安装:气体灭火系统的安装应符合制造商的规格和相关规范和标准,例如美国国家消防协会(NFPA) 标准。

测试:应对气体灭火系统进行测试和调试,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并满足所需的性能标准。

维护:气体灭火系统应按照制造商的规格和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维护,以确保
其正确和连续的操作。

文件:应提供详细的文件,例如安装和测试证书,并存档以备将来参考。

检查和验收:气体灭火系统应定期进行检查和验收测试,以确保其持续满足要求的性能标准。

重要的是要注意,随着新技术和消防实践的出现,这些标准可能会发生变化和修订。

因此,必须咨询合格的专业人员并及时了解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和验收的最新标准和指南。

总之,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标准为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检测和验收提供了技术指导。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这些系统的正确和安全运行,并为安装它们的建筑物或设施提供有效的防火保护。

火探管式气体灭火系统技术规范(内容)

火探管式气体灭火系统技术规范(内容)

前言火探管式气体灭火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非电自启动灭火系统,它具有施工方便、灭火快速有效、能传递火灾信号、无须电源控制、可采用多种灭火介质的特点。

特别适宜于扑救相对密闭、容积较小的空间或电器设备火灾,目前已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

本规范由河南省公安厅消防局、陕西西能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

编制组遵照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的规定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对火探管式气体灭火系统在我省以及其他省的工程应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在总结已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经反复讨论和修改,最后经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六章和2个附录,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管理。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及审查人员:主编单位:河南省公安厅消防局陕西西能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参编单位:罗达莱克斯阀门(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省电力公司河南净瓶实业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审查人员:目次1 总则 (1)2 术语和符号 (2)2.1 术语 (2)2.2 符号 (3)3 设计 (4)3.1 一般规定 (4)3.2 设计参数 (6)3.3 系统组件 (8)4 施工 (10)5 验收 (13)6 维护管理 (15)附录A 火探管式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参数 (16)附录B 火探管式气体灭火系统竣工验收报告 (17)本规范用词说明 (18)附:条文说明 (19)Contents1 General provi sions (1)2 Terms & (2)2.1 Terms (2)2.2 S ymbols (3)3 Design (4)3.1 General specifications (4)3.2 Design parameters………………………………….. .(6)3.3 System components (8)4 Constructionn (10)5 Acceptance (13)6 Maintenance management (15)Appendix A : Design parameters of gas fire-extinguishingsystem uesd fire trace tube (16)Appendix B: Completion acceptance report of gas fire-extinguishing system used fire trace tube… (17)Explanations of terms (18)Explanations of regulation (19)1总则1.0.1 为了规范火探管式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 建标36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89〕30号文的要求,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97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七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公安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7年2月24日目次1 总则2 施工准备2.1一般规定2.2系统组件检查3 施工3.1一般规定3.2灭火剂贮存容器的安装3.3集流管的制作与安装3.4选择阀的安装3.5阀驱动装置的安装3.6灭火剂输送管道的施工3.7灭火剂输送管道的吹扫、试验和涂漆3.8喷嘴的安装4 调试4.1一般规定4.2调试5 验收5.1一般规定5.2防护区和贮瓶间验收5.3设备验收5.4系统功能验收5.5维护管理附录A 不同温度下灭火剂的贮存压力附录B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记录附录C 隐蔽工程中间验收记录附录D 气体灭火系统调试报告附录E 气体灭火系统竣工验收报告附录F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1 总则1.0.1 为了确保气体灭火系统的施工质量,保护设置场所内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卤代烷1211灭火系统和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的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

1.0.3 气体灭火系统的施工及验收,应遵循国家有关法规和方针政策,做到安全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气体灭火系统的施工及验收,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施工准备2.1 一般规定2.1.1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技术资料:2.1.1.1 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系统及其主要组件的使用、维护说明书。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施行日期:2 0 0 6 年5 月1 日复习时间安排表规范简称条目复习时间(分钟)各科分值2018备注实务综合案例012气规灭火机理105 5 有已熟记5、6 30 已熟记联动控制20 已熟记2-3.1 30 已熟记3.2-3.4 20 已熟记4 20 已熟记013二氧化碳1、2、3 30 已熟记5、6、7 20 已熟记014气体验收2、3、4 10 已熟记5.2-5.5 20 已熟记E1 20 已熟记5.6-E4 20 已熟记7、8 10 已熟记总复习时间260.00 4.5灭火机理和适用场所(整理在灭火器规范里)5 操作与控制归纳整理:启动方式有三种:自动控制、手动控制、机械应急操作(管网三种,预制前两种)手动与自动控制的转换装置:应设在防护区疏散出口的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

在防护区域内设有手动与自动控制转换装置的系统,其手动或自动控制方式的工作状态应在防护区内、外的手动和自动控制状态显示装置上显示,该状态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

补充:CO2系统防止误动作误喷,有人工作时,应置于手动控制状态。

手动控制装置:应设在防护区疏散出口的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和气体灭火控制器上。

机械应急操作装置:应设在储瓶间内或防护区疏散出口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

机械应急操作就是靠人为去开启选择阀和容器阀。

防护区门外设置的紧急启动/停止按钮不是启动方式,一旦灭火剂释放,就无法紧急停止,就不是联动;另外,即使及时紧急停止,报警信号仍然存在。

防护区设置:防护区应有人员疏散的通道和出口,防护区内的疏散通道及出口,应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

防护区内应设火灾声报警器,必要时,可增设闪光报警器。

防护区的出口外上方应设置表示气体喷放的火灾声光警报器(或带有声警报的灭火剂喷放指示灯)。

(消防交流蔻,群46944- 9530)5.0.1 采用气体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应选用灵敏度级别高的火灾探测器。

气体灭火系统一般规定及安全要求

气体灭火系统一般规定及安全要求

气体灭火系统一般规定及安全要求气体灭火系统是传统的四大固定式(水、气体、泡沫和干粉)之一,应用广泛,灭火效率高,灭火速度快,保护对象无污损等特点。

今天我们分享气体灭火系统的一般规定及其安全要求。

一、一般规定1.浓度确定1)对于受气体灭火系统保护的保护区,灭火剂的设计用量或惰性设计用量应根据保护区内可燃物的相应灭火设计浓度或惰性设计浓度计算确定。

2)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液体类火灾的防护区,应采用惰化设计浓度;无爆炸危险的气体、液体类火灾和固体类火灾的防护区,应采用灭火设计浓度。

3)当几种可燃物共存或混合时,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应根据最大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确定。

2.组合分配系统1)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保护区采用联合配电系统时,一个联合配电系统保护的保护区不得超过8个。

2)组合分配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应按储存量最大的防护区确定。

3.预制灭火系统一)一个防护区设置的预制灭火系统,其装置数量不宜超过10台。

2)同一保护区内有多个预制灭火系统装置时,必须能同时启动,其动作响应时间差不大于2S。

4.喷头保护高度和保护半径1)喷嘴的保护高度和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最大保护高度不宜大于6.5m。

最小防护高度不得小于0.3m。

喷头安装高度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宜大于4.5m。

喷嘴安装高度不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大于7.5m。

2)喷头宜贴近防护区顶面安装,距顶面的最大距离不宜大于0.5m。

5.其他规定1)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应为防护区设计用量与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和管网内的灭火剂剩余量之和。

2)如果灭火系统的存储装置在72小时内无法重新填充并恢复工作,则应按照系统原始存储容量的100%设置备用容量。

3)灭火系统的设计温度,应采用20℃。

4)同一收集管上的储存容器应具有相同的规格、填充压力和填充容量。

5)同一防护区,当设计两套或三套管网时,集流管可分别设置,系统启动装置必须共用。

各管网上喷头流量均应按同一灭火设计浓度、同一喷放时间进行设计。

七氟丙烷气体(FM200)灭火系统技术方案说明

七氟丙烷气体(FM200)灭火系统技术方案说明

七氟丙烷气体(FM200)灭火系统技术方案说明计算机房七氟丙烷气体(FM200)灭火系统技术方案说明(一)、设计依据计算机房七氟丙烷(FM200)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方案主要依据和参照以下的规范标准和资料:#《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9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J 116-88。

#美国防火学会NFPA2001标准(即洁净药剂灭火系统标准)。

#上海市《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技术规程》DG/TH08-307-2002。

#国家公安部公消[1998]001号,《七氟丙烷(HFC-27ea)?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及使用暂行规定》。

#七氟丙烷供货商提供的产品规格,参数资料。

#业主提供的保护区域建筑平面布置图。

(二)、主要设备七氟丙烷(FM200)气体灭火系统的设备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即药剂储存和喷放设备、报警和控制设备。

药剂储存和喷放设备主要包括有七氟丙烷(FM200)气体钢瓶、钢瓶固定支架、瓶头阀电磁启动器、瓶头阀手动启动器、高压软管、气动软管、喷嘴等。

报警和控制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气体控制盘、烟感火灾探测器、紧急启停按钮、警铃、蜂鸣器及闪灯、气体释放指示灯、压力开关等。

(三)、保护区概况及设计本系统用来保护四楼的计算机房。

根据经济合理、优化设计的原则,在保证系统性能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对保护区作了如下的划分,共用一套系统:计算机房,面积S=250 m2,净高h=4.0m,体积V=1000m3 ,所需七氟丙烷(FM200)气体120L钢瓶N=6个,七氟丙烷药剂用量为618Kg,设计浓度8%。

本方案钢瓶间设置在二楼。

系统采用氮气增压输送,增压压力为4.2MPa,在7秒钟内喷射一定浓度的FM200灭火剂,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保护区,并且要求浸渍时间不少于3分钟,将保护区的火扑灭。

(四)、系统设计性能1.基本设计参数(1)保护区有关参数:见附表(2)保护区为独立封闭空间(3)保护区设置通风设备(4)保护区设计环境温度为20℃(5)海拔高度修正系数为1七氟丙烷(FM200)气体灭火系统的最小设计灭火浓度为8%(20℃时),在7秒钟内喷射一定浓度的FM200灭火剂,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保护区,并且要求浸渍时间不少于3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气体灭火系统技术要求 2 目 录

1、定义 ........................................................................................................................................................... 3 2、系统执行标准 ........................................................................................................................................... 3 2.1、系统设计及施工标准 ............................................................................................................................ 3 2.2、产品生产检测标准 ................................................................................................................................ 3 3、系统基本技术条件 ................................................................................................................................... 4 3.1、系统构成及设备要求 ............................................................................................................................ 4 3.2、压力容器要求 ........................................................................................................................................ 4 4、设备运行的环境条件 ............................................................................................................................... 5 5、系统框架要求 ........................................................................................................................................... 5 5.1、 控制子系统要求 .................................................................................................................................. 5 5.2、 管网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框架要求 ...................................................................................................... 6 6、系统功能需求及技术指标 ....................................................................................................................... 7 6.1、系统操作方式及灭火过程 .................................................................................................................... 7 6.2、系统功能 ................................................................................................................................................ 8 7、系统可靠性和维护性 ............................................................................................................................. 10 7.1、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 10 7.2、系统提供必要技术手册 ..................................................................................................................... 10 8、管网子系统主要部件技术指标 ............................................................................................................. 11 8.1、气体灭火剂提供要求 .......................................................................................................................... 11 8.2、灭火剂贮存钢瓶要求 .......................................................................................................................... 11 8.3、容器阀及其组件要求 .......................................................................................................................... 11 8.4、电磁启动器要求 .................................................................................................................................. 12 8.5、压力开关(气体释放反馈装置) ........................................................................................................... 12 8.6、喷嘴 ...................................................................................................................................................... 12 8.7、安全阀 .................................................................................................................................................. 12 8.8、气体输送管道(技术要求) .............................................................................................................. 13 8.9、标志 ...................................................................................................................................................... 13 8.10、自动泄压装置 .................................................................................................................................... 13 9、责任范围 ................................................................................................................................................. 13 9.1、供货范围 ............................................................................................................................................. 13 9.2、设备及材料 ......................................................................................................................................... 14 9.3、测试耗材 ............................................................................................................................................. 14 10、施工图深化设计 ................................................................................................................................... 14 11、测试 ....................................................................................................................................................... 14 10.1、出厂前测试 ....................................................................................................................................... 14 10.2、现场测试 ........................................................................................................................................... 15 10.3、检验 ...................................................................................................................................................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