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头痛

合集下载

六经头痛片治疗脑缺血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

六经头痛片治疗脑缺血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

六经头痛片治疗脑缺血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刘铭;李钦青;魏文一;张岱岩;胡元佳;张钊;楚世峰;张力;张俊龙;贺文彬;闫敬来【期刊名称】《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22(17)7【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六经头痛片治疗脑缺血的核心成分和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初步验证。

方法在TCMSP、CRD、HERB数据库查询六经头痛片9味组成药物的化学成分,在PubChem和Swiss ADME平台获取化学成分SMILES结构并进行标准化,利用化合物SMILES结构在SEA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在OMIM、Drugbank、CTD数据库获得脑缺血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0获得药物和疾病的共同靶点,把共同靶点放入STRING 11.5数据库进行PPI分析,利用Cytoscape 3.7.2绘制PPI网络以及六经头痛片治疗脑缺血“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利用AutoDock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

结果共得到六经头痛片63个有效化学成分和200个作用靶点,药物和疾病共同靶点27个,筛选得到核心化学成分β-石竹烯(Beta-Caryophyllene,BCP)、6-去氢姜二酮(6-Dehydrogingerdione,6-DG)、薄荷酮(Menthone)、落叶松脂醇(Lariciresinol),以及关键靶点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JUN)、半胱天冬酶3(Caspases3,CASP3)。

结论六经头痛片中的β-石竹烯、6-去氢姜辣二酮、薄荷酮、落叶松脂醇可能通过作用于IL-6、TNF-α、JUN、CASP3从而发挥治疗脑缺血疾病的疗效。

【总页数】8页(P1334-1341)【作者】刘铭;李钦青;魏文一;张岱岩;胡元佳;张钊;楚世峰;张力;张俊龙;贺文彬;闫敬来【作者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澳门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山西仁源堂药业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相关文献】1.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大黄素治疗脑缺血中风的作用机制2.当归芍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分子作用机制的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研究3.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四君子汤治疗IBS-D的分子靶点与作用机制研究4.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六味醒神颗粒治疗肝性脑病的分子作用机制5.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研究藏药六味木香丸治疗胃癌的分子作用机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恶阴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

对于头痛的形成的因,中医各经典皆有描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也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

”意思是说头痛等赖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导致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

张景岳日:“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素问•风论》日:“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意思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又日:“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刚洗过头后受了风邪就会成为首风病。

《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意思是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故,张景岳日:“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为巅顶之疾也。

”《伤寒论》用六经论证头痛病,在条文中明确分类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一、太阳病《伤寒论》开篇第一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

“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伤寒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头痛的病因、病机、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六经循行部位及特点进行论治,将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并描述其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现总结如下。

太阳头痛1.太阳中风证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为外感风寒,太阳受邪,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腠理不固,风寒束表,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致营卫不调,发为头痛,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不渴,舌苔白,脉浮缓或虚弱等症。

治疗上以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为原则,应用桂枝汤治疗。

方中桂枝辛温,祛风解肌,治卫强,为君药;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治营弱,为臣药;桂、芍相合,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益气补中,又益阴和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散中有补,滋阴和阳,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之主方。

2.太阳中风兼水饮证原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证为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所致,既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太阳经气郁而不宣的外证,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水郁气结的内证,从其内、外证综合分析,产生气结阳郁的根源在于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则水不行而气必结,气结则阳必郁,以上诸证便可发生。

治疗上采用健脾利水,宣通气化之原则,应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用桂枝汤去辛热之桂枝以防伤及表部气津,以芍药益营气以补益太阳脉络及胃络之营血不足而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渗湿,姜、枣补血和营,与芍草合而能补阴。

3.太阳伤寒证原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本证为太阳受风寒外袭,毛窍闭塞,卫闭营郁,太阳经气运行不畅,发为头痛,发热,恶风畏寒,腰痛身疼,无汗而喘,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头痛的中医治疗

头痛的中医治疗
上扰清窍 。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牛膝夜交苓,
杜仲益母桑寄生,平肝潜阳熄风灵。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 肝潜阳;黄苓、山栀—清肝火;牛膝、 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 神—养心安神。
加减:可参加牡牡蛎、龙骨加强重镇 潜阳之功。
如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 遇劳加剧,脉弦细,舌质红等,上方 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 子、早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
假设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 止呕。
假设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 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 闷,干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 薷饮]加霍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
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
证候: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 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 舌脉: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 病机:肝阳偏亢,
治法:祛风胜湿 。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 方歌:羌活胜湿独活芎,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身重,发汗升散有异功。
方解: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 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 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
加减:假设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溏, 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 中。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头痛——感受风、寒、湿、 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
内伤头痛 ——因于肝者:情志 所伤 、火盛伤阴 ;因于肾者: 禀赋缺乏,房劳伤肾 ;因于脾 者:饥饱劳倦、病后产后体虚 、
病机:
风上 邪犯 外巅 袭顶
挟寒 挟热 挟湿
气血凝滞,
络道被阻
不外
风热上炎, 脑络 通 感
侵扰清空 拘急 那 头

《内经》论头痛

《内经》论头痛

《内经》论头痛《内经》论头痛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其气与肾相通,手足三阳、足厥阴和手少阴之脉皆上于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故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精气亏虚、髓海不足等导致经气逆乱,邪气上逆于首,阻遏清阳,壅塞空窍,皆可致头痛。

头痛的病因外感病因《内经》认为,头痛的外感病因中以风、寒、湿、热邪多见。

风邪伤于头部,气血失和,阻遏清阳,故头痛。

《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寒邪侵犯骨髓,上逆于脑,则发头痛。

《素问·奇病论》云:“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

”李中梓注曰:“髓以脑为主者,诸髓皆属于脑也。

大寒入髓,则脑痛,其邪深,故数岁不已。

髓为骨之充,齿者骨之余也,故头痛齿亦痛。

”湿为阴邪,易于阻遏阳气,使得清窍不利而致头痛。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

”热邪所致头痛,则是由于热邪盛则气血涌于上,头部脉络壅塞不通。

《素问·刺热论》具体论述了五脏热病头痛的不同表现,云:“肝热病者……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肺热病者……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

肾热病者……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

”内伤病因《内经》认为,头痛的内伤病因中以瘀血、肠胃不适为多见。

瘀血所致头痛多因外伤堕仆而成,血瘀阻塞络脉。

《灵枢·厥病》云:“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

”张介宾注曰:“头痛因于击堕者,多以恶血在脉络之内。

”胃肠不适致头痛者,多因胃之火热上冲或胃肠食滞浊气上逆而成。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头痛的分类真头痛真头痛指寒邪深入留连于脑所致之剧烈头痛。

其临床特点如《灵枢·厥论》所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

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1.11.1.11.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1.1.4。

1.21.3《伤寒论》下利,22.1南星为主”。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2.2少阴头痛“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3六经头痛涵义辨析六经头痛已为学者与临床医生所接受。

然其涵义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中华医学大辞典》对六经头痛的解释是:太阳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太阴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2012年头痛诊疗优化方案.

2012年头痛诊疗优化方案.

2012年头痛诊疗优化方案病名头痛最早见于《内径》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素问。

风论》:“首风”“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素问·风论》:“首风”、“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素问·五脏生成》”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病因病机;外感:风挟寒邪,风挟热邪,风挟湿邪,内伤:肝、脾、肾. 肝火上升,肝阳上亢,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脾虚血亏,脾失健运,痰蒙清窍,瘀血阻络,诊查要点因外感风邪所致。

症见头痛、鼻塞、声重,自汗,恶风,脉浮缓。

风寒之邪外袭所致。

症见头痛,或连及项背,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风热上扰所致。

症见头胀痛,恶风,发热,或鼻塞流浊涕,或齿痛,或目赤面红,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苔薄黄,脉浮数风邪外袭、湿浊上蒙所致。

症见疼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纳呆,口干少饮,苔腻,脉濡或浮缓。

肝阳上扰所致。

症见头角及颠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

肾虚、髓海不足所致。

肾阴虚为主者,症见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

肾阳虚为主者,头痛而畏寒,四肢无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由风寒之邪外袭所致。

症见头痛,或连及项背,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疏风散寒。

可用桂枝羌活汤(桂枝、羌活、防风、甘草)、祛邪立效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川芎、荆芥、羌活、防风、桂枝、细辛、苏叶、生姜)等。

风热头痛:由风热上扰所致。

症见头胀痛,恶风,发热,或鼻塞流浊涕,或齿痛,或目赤面红,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

用清空膏:(川芎20克,柴胡26克,黄连、防风、羌活各40克,炙甘草20克,黄芩110克,为末,每服8克。

治风湿热上壅头目、偏正头痛年久不愈者)、石膏散(川芎、白芷、石膏)、桑菊饮(桑叶10克,菊花4克,杏仁8克,连翘6克,薄荷3克,桔梗8克,甘草3克,苇根8克,水煎服)等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二、阳明头痛
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

《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
三、少阳头痛
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
四、太阴头痛
1.部位: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五、少阴头痛
1.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

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

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六、厥阴头痛
1.部位: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明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厥阴肝经见证有“头痛”。

治疗阳明头痛(即前额痛)的引经药是白芷,葛根.头痛的辩证,除以脏腑,气血辨别之外,还可以从经络来辨别.三阳经和厥阴经都到达头面部.因此,根据头痛的部位,属于何经,而选用相应经脉之俞穴以治之.太阳经头痛:多在后脑,下连于项.选取后项,天柱,昆仑.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或眉棱.选取上星,头维,合谷.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选取率谷,太阳,侠溪.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项,或连于目.选取百会,通天,行间. 上述按部位分经取穴,采取病所与经脉远道相配合的取穴方法,借以疏通经络之气,而达治疗头痛之目的
治疗阳明头痛(即前额痛)的引经药是白芷,葛根.
头痛的辩证,除以脏腑,气血辨别之外,还可以从经络来辨别.三阳经和厥阴经都到达头面部.因此,根据头痛的部位,属于何经,而选用相应经脉之俞穴以治之.
太阳经头痛:多在后脑,下连于项.选取后项,天柱,昆仑.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或眉棱.选取上星,头维,合谷.
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选取率谷,太阳,侠溪.
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项,或连于目.选取百会,通天,行间. 上述按部位分经取穴,采取病所与经脉
远道相配合的取穴方法,借以疏通经络之气,而达治疗头痛之目的
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吴茱萸、藁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