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安全系统实施要求规范
工业机器人全球标准

工业机器人全球标准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
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随着机器智能化的技术不断发展,在大型工厂的生产线上许多工作慢慢被机器人所代替,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同样的工业机器人对应的各国标准也在不断的完善,下面为大家介绍目前实行的工业机器人全球标准有哪些。
一、国际通用标准ISO 10218-1:机器人和机器人装置,工业机器人安全要求ISO 10218-2:机器人和机器人装置,机器人系统与集成ISO 12100:机械安全-设计通则,风险评估和风险降低IEC 60204-1:机械安全-机器的电气安全IEC 61508系列: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系统的功能安全ISO 13849-1:机械安全-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件,设计通则IEC 62061:机械安全-与安全有关的电气、电子和可编程电子安全系统的功能安全IEC 61000-6-2:电磁兼容(EMC)工业环境的抗扰度IEC 61000-6-4:电池兼容(EMC)工业环境要求的放射标准二、北美标准ANSI/UL 1740: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标准ANSI/RIA R15.06:工业用机器人和机器系统-安全性要求CAN/CSA Z434:工业机器人和自动控制系统-一般安全要求三、欧洲标准EN ISO 10218-1:机器人和机器人装置-工业机器人的安全要求EN ISO 10218-2:机器人和机器人装置-工业机器人系统与集成EN ISO 12100:机械安全-设计通则-风险评估和风险降低EN ISO 13849-1:机械安全-控制系统有关安全部件-设计通则EN 60204-1:机械安全-机器的电气设备-通用要求EN 61000-6-2:电磁兼容EMC-工业环境的抗扰度IEC 61000-6-4:电池兼容(EMC)工业环境要求的放射标准四、中国相关机器人现行标准汇总(这只是大部分)1、GBT 38244-2019《机器人安全总则》2、GB 5226.1-2019机械电气安全、机机械电气设备第一部分:通用技术条件3、GB 11291.2-2013《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工业机器人的安全安全要求第2部分:机器人系统与集成》4、GBT 15706-2012机械安全,设计通则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少5、GB1129.1-2011工业环境用机器人安全要求第一部分机器人6、GBT 20867-2007《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7、GB/T 5226.7-2020《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7部分:工业机器人技术条件》8、GB/Z 19397-2003《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和性能评估准则指南》9、GB 12668.3-2012 调速电气传动系统第3部分电磁兼容性要求及其特定的试验方法10、GB/T 17799.2-2003 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11、GB 17799.4-2012《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12、GB 17799.3-2012《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射13、GB/T 30819-2014 机器人用谐波齿轮减速器14、GB/T 37414.1-2019《工业机器人电气设备及系统第1部分:控制装置技术条件》15、GB/T 16977-2019《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坐标系和运动命名》16、GB/T 34897-2017《滚动轴承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用精密轴》17、GB/T 34884-2017《滚动轴承工业机器人谐波齿轮减速器用柔性轴承》18、GB/T 33267-2016《机器人仿真开发环境接口》19、GB/T 33262-2016《工业机器人模块化设计规范》20、GB/T 29824-2013《工业机器人用户编程指令》21、GB/T 12643-2013《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词汇》22、GB/T 14468.2-2006《工业机器人机械接口第2部分:轴类》23、GB/T 14468. 1-2006《工业机器人机械接口第1部分:板类》24、GB/T 19400-2003《工业机器人抓握型夹持器物体搬运词汇和特性表示》25、GB/T 12644-2001《工业机器人特性表示》26、GB/T 17887-1999《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自动更换系统词汇和特性表示》27、GB/T 38839-2020《工业机器人柔性控制通用技术要求》28、GB/T 38560-2020《工业机器人的通用驱动模块接口》29、GB/T 38559-2020《工业机器人力控制技术规范》30、GB/T 37414.3-2020《工业机器人电气设备及系统第3部分:交流伺服电动机技术条件》31、GB/T 37414.2-2020《工业机器人电气设备及系统第2部分:交流伺服驱动装置技术条件》32、GB/T 12645-1990工业机器人性能测试33、GB/T 12644-2001 工业机器人特性表示GBT 20868-2007工业机器人性能试验实施规范34、GB/T 12642-2013工业机器人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35、GB/T 38835-2020《工业机器人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36、GB/T 38642-2020《工业机器人生命周期风险评价方法》38、GB/T 37394-2019《锻迼机器人通用技木条件》39、GB/T 37392-2019《冲压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40、GB/T 34038-2017《码跺机器人通用技木条件》41、GB/T 26154-2010《装配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42、GB/T 14283-1993《点焊机器人通用技木条件》43、GB/T 20723-2006《弧焊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44、GB/T 20722-2006《激光加工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45、GB/T 4208-2017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46、GB 3836.1-2010 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47、GB 3836.4-2010 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48、GB 3836.5-2017 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49、JBT 10825-2008工业机器人产品验收实施规范50、JBT 5063-2014搬运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51、JBT 9182-2014 喷漆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
《工业机器人 安全实施规范》GB

《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G B精品管理制度、管理方案、合同、协议、一起学习进步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GB/T20867-2007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Industrial robot-Safety implementation specification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安全分析4 基本设计要求5 机器人设计和制造6 机器人系统的安全防护和设计7 使用和维护8 安装、试运行和功能测试9 文件10 培训参考文献前言本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景谬、郝淑芬、聂尔来、许莹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引言1 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制修订概况1.1 国际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概况ISO 10218是《工业机器人安全》国际标准的编号,此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84/SC 2/WG 3制定的,并于1992年1月正式发布实施,1997年9月经全体成员体投票复审,确认继续有效实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品种不断增加,功能扩展,性能提高,应用领域亦更加广泛,不仅从制造业扩展到非制造业,甚至扩展到医疗、服务和康复领域,因此机器人使用的安全及防护问题日益突出。
2000年,美国提出为了加强机器人和机器人系统的安全,使标准的制定者和使用者更便于交流和执行,并且标准还应考虑用于工业自动化的系统中除机器人系统以外的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对ISO10218:1992年的版本进行修订,同时提供了美国在1999年制定的标准版本。
2000年ISO/TC 184/SC 2在美国举行的年会上形成决议,决定成立工作组,对安全标准进行修订。
2001年在日本举行的年会上工作组提出了新工作项目建议草案,把安全标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设计、构形和安装时的安全,第二部分为机器人重新组装、重新布置及使用时的安全规范。
工业机器人安全操作规程

工业机器人安全操作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在设计、制造、编程、操作、使用、修理和维护阶段的安全要求及注意事项。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模具、数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进行数控机床实训操作的教师及学生。
2规范性引用文件青岛港《职工通用安全守则》、《设备安全管理办法》、《工业机器人使用说明书》、《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
3术语与定义3.1限位装置用停止机器人全部运动来限定其工作范围的装置。
3.2限定工作范围指由限位装置所限定的机器人工作空间。
3.3危险区域人或障碍物进入其中会发生危险的机器人周围区域。
其确定方法见附录A(补充件)。
3.4报警装置一种发光或发声装置,用于警告潜在人身或其他不安全因素。
3.5现场安全传感装置一种用来探测人或物体对现场侵优的安全装置(例如光帘、压敏地板垫、接近式探测器以及视觉安全系统等)。
3.6安全防护设备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设备或装置(例如安全防护栏杆、紧急停机装置、防止越程装置、报警装置等)。
3.7安全防护措施为实现安全防护所采取的手段、方法。
4内容与要求4.1入实训区域实习必须按要求穿工作服,要戴安全帽。
4.2所有实训步骤须在实训教师指导下进行,未经指导教师同意,不许开机器人。
4.3严禁在机器人开动期间离开工作岗位做与操作无关的事。
4.4严禁在实训区域嬉戏、打闹,机器人开动时,严禁在工作区域穿梭。
4.5机器人的开机、关机顺序一定要严格按照机床说明书规定操作。
4.6在机器人的工作区,要设置阻止人进入危险区域的安全防护栏杆,且当人误入危险区域时,机器应具有报警、停机功能。
因示教、检修、故障处理等不得不进入危险区域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
4.7在操作机器人应具有安全动作速度的功能,机器人速度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
4.8每台机器人都应具有紧急停机功能。
一旦发出紧急停机指令,机器人的运动应立即停止。
4.9紧急停机后,不应自动复位;恢复机器人工作,应按规定程序重新启动。
工业机器人国家标准

工业机器人国家标准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自动操作设备,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中,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为了规范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使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以确保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首先,工业机器人国家标准对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涉及到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方面。
标准要求机器人的结构应该稳固耐用,能够承受长时间的工作负荷,同时要求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活性和高可靠性,以满足不同工业领域的生产需求。
其次,工业机器人国家标准对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提出了详细规定。
标准要求机器人的安装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范,保证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对人员造成伤害。
同时,对机器人的调试和维护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确保机器人长时间稳定运行。
此外,工业机器人国家标准还对机器人的使用和管理提出了规范。
标准要求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标准还规定了机器人的管理要求,包括机器人的档案管理、定期检测和维护等,以确保机器人在整个使用周期内都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
总的来说,工业机器人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标准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工业机器人的质量和性能,还能够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各相关企业和单位都应该严格遵守这些标准,确保工业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5号——附件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5号——附件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6.12.09•【文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5号•【施行日期】2017.0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装备工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5号为推进工业机器人行业健康发展,按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部署,我们组织制订了《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现予以公告。
附件:附件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12月9日附件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一、总则(一)为贯彻落实《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加强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管理,规范行业市场秩序,维护用户合法权益,保护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按照鼓励技术进步、规范竞争行为、促进安全生产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制定《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
(二)鼓励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按照本规范条件自愿申请规范条件公告,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引导各类鼓励政策向公告企业集聚。
(三)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
二、综合条件(四)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并取得营业执照。
(五)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六)具有独立研发、生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七)有良好的资信和公众形象,有良好的履约能力,依法纳税,近三年无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无不正当竞争行为。
(八)具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
(九)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应具备与所开展的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等活动相适应的研发、生产、起重、运输等设施设备。
(十)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应具备与所开展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专业技术服务等活动相适应的研发、设计、生产、装配、起重、运输等设施设备。
机器人安全操作规范

机器人安全操作规范1.编制目的为规范各类机器人操作,防止在调试、操作工业机器人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规避各类不安全因素,使操作者及周围人员处于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制定本指导书。
2.编制依据《工业环境用机器人安全要求第1部分:机器人》GB11291.1—2011《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GB/T20867—20073.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机器人的使用、操作、调试、示教等人员及其相关的管理、操作人员。
4.管理规定4.1示教前安全规定(1)检查机器人的本体、控制柜等设备设施的完整程度,如发现任何异常请立即联系相关专业人员处理。
(2)示教人员应目检机器人系统和安全防护空间,确保不存在产生危险的外界条件。
示教盒的运动控制和急停控制应进行功能测试,以保证正常操作。
示教操作开始前,应排除故障和失效。
编程时,应关断机器人驱动器不需要的动力。
(3)示教人员进入工作区域前,所有的安全防护装置应确保在位,且在预期的示教方式下能起作用。
进入工作区域前,应要求示教人员进行编程操作,但应不能进行自动运行操作。
(4)将控制柜上的钥匙开关选择到本地,防止操作过程中外围信号的输入,引起机器人在操作者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误操作。
(5)确认急停键是否正常。
(6)在示教前,为安全起见,应该设立示教锁。
(7)在安全围栏内示教操作必须在机器人慢速并保证人员安全前提下才允许操作。
(8)所有相关操作需进行专业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允许操作。
(9)为了防止示教者之外的其他人员误操作各按钮,示教人员应挂出警示牌以防止误启动。
(10)确认在安全围栏内没有任何其他人。
(11)机器人系统有异常或故障时,禁止带病作业,应将故障排除后再进行操作。
(12)确认安全保护装置能够正确运行。
(13)如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均应停止操作。
4.2示教安全规定(1)示教期间仅允许示教编程人员在防护空间内,其他人员禁止入内。
(2)示教时,操作者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后退,并且后退空间没有障碍物,禁止依靠示教。
工业自动化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人机协同安全规范

工业自动化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人机协同安全规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
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还可以应对特定行业中的危险和困难工作环境。
然而,为了确保机器人技术的安全应用与人机协同工作,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安全规范。
一、机器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1. 生产线作业:机器人用于完成生产线上的重复性工作,例如装配、搬运和包装等任务。
通过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减少操作员的劳动强度和错误率。
2. 危险环境作业:机器人能够承担危险环境下的工作,例如高温、高压和有毒气体等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可以代替人们去完成危险任务,有效保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3. 精密加工作业:机器人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操作或长时间连续运行的工艺。
例如,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业中可以完成焊接、涂装和打磨等工作,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二、机器人技术与人机协同工作的挑战尽管机器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优势,但在实现人机协同工作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特别是与人员的互动和安全问题相关的挑战。
1. 安全问题:机器人在与人类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足够的安全保障措施。
这涉及到机器人的设计、编程、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机器人应该能够及时识别并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2. 人机交互:机器人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以便与操作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人机界面的设计应该简单易用,可以方便地进行指导或监控机器人的操作。
3. 缺乏统一标准:当前工业自动化中的机器人技术存在许多不同的标准和规范,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
这导致了不同厂商生产的机器人在安全性能上存在差异,需要制定统一的规范来确保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安全应用。
三、人机协同安全规范的制定与应用为了保证工业自动化中机器人技术的安全应用与人机协同工作,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规范和标准。
工业机器人操作技巧与安全注意事项指南

工业机器人操作技巧与安全注意事项指南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制造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业机器人的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人力成本,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工业机器人操作的技巧,并提出安全注意事项,以确保工业机器人的安全可靠运行。
操作技巧1. 熟悉工业机器人的功能:在操作工业机器人之前,首先需要彻底了解机器人的功能和特点。
包括了解机器人的操作界面、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
只有熟悉机器人的各项功能,才能够更好地操作机器人。
2. 正确设定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区域: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区域设置是非常重要的。
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和机器人的特性,合理设定工作区域。
在设定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机器人与人体的接触,确保工作空间的安全。
3. 清洁机器人工作区域:保持机器人的工作区域清洁是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清除工作区域中的杂物、油污和其他不必要的物品,避免机器人移动时被阻碍或发生滑倒事故的发生。
4. 注意机器人的姿态设置: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设置机器人的姿态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设置机器人的姿态可以确保机器人的动作准确、稳定,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在设置姿态时,还需要注意避免机器人与其他设备、物体的碰撞。
5. 训练操作人员:操作工业机器人的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良好的操作技巧。
操作人员应熟悉机器人的功能,了解应急措施,并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
只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人员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业机器人操作中的各种情况。
安全注意事项1.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在操作工业机器人时,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符合安全规定的个人防护装备。
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手套、防护服等。
个人防护装备可以有效避免意外伤害,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2. 规范操作程序:在操作工业机器人之前,操作人员应熟悉机器人的操作手册和安全规程,并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避免随意操作或擅自更改机器人的运行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GB/T20867-2007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Industrial robot-Safety implementation specification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安全分析4? 基本设计要求5? 机器人设计和制造6? 机器人系统的安全防护和设计7? 使用和维护8? 安装、试运行和功能测试9? 文件10? 培训参考文献前言本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景谬、郝淑芬、聂尔来、许莹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引言1? 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制修订概况? 国际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概况ISO 10218是《工业机器人安全》国际标准的编号,此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84/SC 2/WG 3制定的,并于1992年1月正式发布实施,1997年9月经全体成员体投票复审,确认继续有效实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品种不断增加,功能扩展,性能提高,应用领域亦更加广泛,不仅从制造业扩展到非制造业,甚至扩展到医疗、服务和康复领域,因此机器人使用的安全及防护问题日益突出。
2000年,美国提出为了加强机器人和机器人系统的安全,使标准的制定者和使用者更便于交流和执行,并且标准还应考虑用于工业自动化的系统中除机器人系统以外的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对ISO10218:1992年的版本进行修订,同时提供了美国在1999年制定的标准版本。
2000年ISO/TC 184/SC 2在美国举行的年会上形成决议,决定成立工作组,对安全标准进行修订。
2001年在日本举行的年会上工作组提出了新工作项目建议草案,把安全标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设计、构形和安装时的安全,第二部分为机器人重新组装、重新布置及使用时的安全规范。
此两部分的内容比1992年版细化和增加了不少具体内容,特别是对安全防护电路的设计及对各类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更加明确。
目前该标准正在制定中。
? 我国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情况工业机器人产品在我国的研制开发始于“七五”期间。
由于工业机器人产品有着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征,其运动部件,特别是手臂和手腕部分具有较高的能量,且以较快的速度掠过比机器人机座大得多的空间,并随着生产环境和条件及工作任务的改变,其手臂和手腕的运动亦随之改变。
若遇到意外启动,则对操作者、编程示教人员及维修人员均存在着潜在的伤害。
为此,为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在研制机器人产品的同时,也立项制定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
我国第一个安全标准GB 11291-1989是1989年3月发布,1990年实施的,它是参照日本标准JIS B 8433:1986《工业机器人安全法则》制定的。
1994年,经过五年的使用,发现原标准过于简单,且国际标准ISO 10218也已经发布实施,按照我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于1994年成立工作组对1989年版进行修订,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7年9月发布,1998年4月开始实施。
此版本完全参照采用了ISO10218:1992的版本,在内容上有所增加,首次提出了安全分析和风险评价的概念以及机器人系统的安全设计和防护措施。
目前该标准尚在实施中。
2? 编写实施规范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七条及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一)药品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兽药标准;(二)产品及产品生产、储存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标准,劳动安全、卫生标准,运输安全标准;(三)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设标准;(四)环境保护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五)重要的通用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六)通用试验、检验方法标准;(七)互换配合标准;(八)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产品质量标准”。
因GB 11291-1997标准是涉及产品使用中的安全标准,经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器人分委会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此标准定为强制性标准。
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属于技术法规的范畴,其范围与WTO规定的技术法规的五个方面基本一致。
根据WTO 的有关规定和国际惯例,标准是自愿性的,而法规或合同是强制性的,标准的内容只有通过法规或合同的引用才能强制执行,而强制性标准则必须执行。
因此为了增加GB11291标准的可操作性,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用户更准确、全面地使用和实施安全标准,特制定本实施规范。
?工业机器人? 安全实施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的实施步骤和细则,从而增加了GB 11291标准的可操作性,便于广大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的设计、安装、调试、操作和维护等相关人员全面准确地使用和实施机器人安全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环境中的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的设计、生产、销售、管理和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 机械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IEC 60204-1:2000,IDT)GB 1129l-1997? 工业机器人? 安全规范(eqv ISO10218:1992)GB/T 12644-2001? 工业机器人? 特性表示(eqv ISO 9946:1999)GB 14048(所有部分)?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GB/T ?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eqv ISO/TR 12100-1:1992) GB/T ?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eqv ISO/TR 12100-2:1992)GB/T 16856-1997? 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的原则(eqv PREN 1050:1994)3? 安全分析GB 11291-1997第4章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
首先是机器人产品在设计和使用时采取安全措施的必要性;第二是对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的应用进行安全分析;第三是根据安全分析提出采取安全防护的策略和减少风险的措施,以便使整个机器人系统达到可接受的整体安全的水平。
? 安全分析的步骤安全分析可按下述步骤进行:a)? 对于考虑到的(包括估计需要出、入或接近危险区)应用,确定所要求的任务,即:机器人或机器人系统的用途是什么;是否需要操作、示教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出入安全防护空间,是否频繁出入;都去做什么;是否会产生可预料的误用(如意外的启动等)。
b)? 识别(包括与每项任务有关的故障和失效方式等)危险源,即识别由于机器人的运动以及为完成作业所需的操作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故障或失效,以及潜在的各种危险是什么。
c)? 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属于哪类风险。
d)? 根据风险评价,确定降低风险的对策。
e)? 根据机器人及其系统的用途,采取一定的具体安全防护措施。
f)? 评估是否达到了可接受的系统安全水平,确定安全等级。
? 识别危险源识别可能由机器人系统本身或外围设备产生或由于人与机器人系统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危险或危险状态,使在进行机器人及其系统设计,和进行风险评价时,便于危险分析。
识别危险时,应从整套装备的各个方面来进行考虑:a)? 设备方面:机器人,安全防护设施,外围设备;b)? 设备的构建和安装:设备之间的端点,安装的稳定性,定位的位置;c)? 相互关系方面:机器人系统本身,机器人系统与其他相关设备之间,人与机器人系统相互交叉干涉而形成的危险。
危险和危险状态可以列表,对于各种机器人及其不同用途,其危险源不尽相同。
大致可分为下述各项。
3.2.1? 设施失效或产生故障引起的危险a)? 安全保护设施的移动或拆卸——如隔栏、现场传感装置、光幕等的移动或拆卸而造成的危险;控制电路、器件或部件的拆卸而造成的危险。
b)? 动力源或配电系统失效或故障——如掉电、突然短路、断路等。
c)? 控制电路、装置或元器件失效或发生故障。
3.2.2? 机械部件运动引起的危险a)? 机器人部件运动——如大臂回转、俯仰、小臂弯曲、手腕旋转等引起的挤压、撞击和夹住,夹住工件的脱落、抛射。
b)? 与机器人系统的其他部件或工作区内其他设备相连部件运动引起的挤压、撞击和夹住,或工作台上夹具所夹持工件的脱落、抛射形成刺伤、扎伤,或末端执行器如喷枪、高压水切割枪的喷射,焊炬焊接时熔渣的飞溅等。
3.2.3? 储能和动力源引起的危险a)? 在机器人系统或外围设备的运动部件中弹性元件能量的积累引起元件的损坏而形成的危险。
b)? 在电力传输或流体的动力部件中形成的危险,如触电、静电、短路,液体或气体压力超过额定值而使运动部件加速、减速形成意外伤害。
3.2.4? 危险气体、材料或条件a)? 易燃、易爆环境,如机器人用于喷漆、搬运炸药;b)? 腐蚀或侵蚀,如接触各类酸、碱等腐蚀性液体;c)? 放射性环境,如在辐射环境中应用机器人进行各种作业,采用激光工具切割的作业;d)? 极高温或极低温环境,如在高温炉边进行搬运作业,由热辐射引起燃烧或烫伤。
3.2.5? 由噪声产生的危险如导致听力损伤和对语言通信及听觉信号产生干扰。
3.2.6? 干扰产生的危险a)? 电磁、静电、射频干扰——由于电磁干扰、射频干扰和静电放电,使机器人及其系统和周边设备产生误动作,意外启动、或控制失效而形成的各种危险运动。
b)? 振动、冲击——由于振动和冲击,使连接部分断裂、脱开,使设备破坏,或产生对人员的伤害。
3.2.7? 人因差错产生的危险a)? 设计、开发、制造(包括人类工效学考虑)——如在设计时,未考虑对人员的防护;末端夹持器没有足够的夹持力,容易滑脱夹持件;动力源和传输系统没有考虑动力消失或变化时的预防措施;控制系统没有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系统构成和设备布置时,设备间没有足够的间距;布置不合理等形成潜在的、无意识的启动、失控等。
b)? 安装和试运行(包括通道、照明和噪声)——由于机器人系统及外围设备和安全装置安装不到位,或安装不牢固,或未安装过渡阶段的临时防护装置,形成试运行期间运动的随意性,造成对调试和示教人员的伤害;通道太窄,照明达不到要求,使人员遇见紧急事故时,不能安全迅速撤离,而对人员造成伤害。
c)? 功能测试——机器人系统和外围设备包括安全器件及防护装置,在安装到位和可靠后,要进行各项功能的测试,但由于人员的误操作,或未及时检测各项安全及防护功能而使设备及系统在工作时造成故障和失效,从而对操作、编程和维修人员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