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会表征理论

合集下载

浅议以表征与意指实践为切入点的文化分析

浅议以表征与意指实践为切入点的文化分析

浅议以表征与意指实践为切入点的文化分析论文关键词:表征文化意义论文摘要:表征理论作为当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实践,其中斯图亚特・霍尔对“表征”的论述堪称代表。

“表征”一词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关键词,文化究其本质乃是借助符号来“表征”意义的人类行为。

在霍尔提出“文化即表征和指意实践”后,表征理论为文化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对符号学、表征、语言学等都涉猎不深的人来说,初次阅读斯图亚特・霍尔的《表征》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再次阅读时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虽然至今笔者也不敢说我就读懂了《表征》,但至少我对伯明翰学派的理解又进了一层。

“表征”作为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关键词之一,在文化研究以及实践中都极具关注度,以之为中心也形成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其中斯图亚特・霍尔对“表征”的论述堪称代表。

斯图尔特•霍尔编著的《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是本难得的好书,它是一部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理论的教科书,认为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意义的世界。

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都卷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的。

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

本书先概述“表征运作与表征社会”的文化研究理论,甄选了五个专题的个案研究:战后平民主义摄影中的法国和法国性、他种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他者”的景观、展示男人味、文类与性别:肥皂剧个案分析等,个案的选取角度侧重虽有不同,但都是用来表达“表征”理论的重要的理论观察,本书的大量插图都是这一理论的精彩分析对象。

一、文化和表征的权利思考霍尔从福柯的“话语”理论出发,探讨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认为话语建构了意义以及有效的主体位置,而无所不在的弥散的权力是隐藏在意义背后的动力和深层原因。

文化也是种种权力关系运作的场所,文化客体生产者不再具有独断的权力,受众可以通过自身的解读来行使其反抗的权力。

社会表征pdf

社会表征pdf

社会表征pdf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表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表征以及其作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会表征。

一、什么是社会表征社会表征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人传达出来的关于自己的信息。

这些信息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的,可以是语言、气质、穿着、行为等方式。

社会表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可以随着时间、环境、社交对象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

社会表征也不是简单地表达出一个人的个性,它还包含了许多与人们社交有关的因素。

二、社会表征的作用社会表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在社交中更加成功地与他人沟通。

一个人可以通过表征自己的方式,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特点,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同时,社会表征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当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中穿着、言行举止都能够适应环境,就会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

除了在社交中起到作用外,社会表征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

一个人通过观察自己的社会表征,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性格、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

三、如何提高社会表征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表征,首先需要认识到其重要性。

接着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表征:1.对自身进行准确评估首先,需要对自己进行一次准确的评估。

在评估中要考虑自己的外貌、气质、语言等方面的表现,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接着,要找到自己的目标社交群体,了解该社交群体的特点,以便更好地表现自己。

2.改善外貌和形象外貌形象是社会表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改善外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建立信任感和亲和力。

改善外貌可以从注意服装、化妆、体型等方面入手。

3.改善语言和行为表现除了外表形象,语言和行为表现也是一个人社会表征的重要方面。

在社交中,要注意口才、语音语调、个人形象、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表现。

4.保持自信和自律社会表征需要自信心和自律性。

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表征,需要时刻保持自信心和自尊心,并通过自律来塑造更好的自我形象。

总之,社会表征对每个人的社交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关社会表征三个典型特征的例证

有关社会表征三个典型特征的例证

有关社会表征三个典型特征的例证
11300240027 计科梁燊
1.社会共享性和群体差异性:(1)人们普遍认为,应当救助跌倒老人,这是一种社会共识;
(2)人们对应当如何救助跌到老人的态度呈现出鲜明区别,有的会立刻施救,有的则较为谨慎。

2.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1)美式民主的形成证明了社会表征的社会根源性。

美国人
民通过与英殖民主义的长期斗争最终取得了自由,这一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使美式民主高举自由的大旗;而美国社会的教育以及社会氛围又无不在推动自由作为一种社会表征根植于美国社会精神内核之中。

(2)崇尚自由乃至个人英雄主义的社会表征对每个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人民看待问题无不以是否符合自由民主的观念来定夺是非,美国各种政治运动(黑奴解放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无不是出于美国人对美式民主的维护。

3.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1)当代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腐败、贫富不均等问题
引发了较大的社会矛盾,这种社会矛盾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2)由于政府正不断采取措施解决以上问题,以及一些理性的舆论引导,人们对于以上问题的态度越来越理性,最终随着健全社会制度的确立,这种社会矛盾会被大大削弱。

浅议社会表征理论

浅议社会表征理论

浅议社会表征理论文/高树青摘要:社会表征理论是欧洲心理学在解构美国科学心理学话语霸权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社会表征理论致力于解释社会群体如何表征共享实在,并强调以多元取向研究社会、历史下的社会心理问题。

文章简单梳理了社会表征理论提出与发展,对社会表征和社会认同的联系进行了探讨,并对社会表征的未来研究提出来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社会表征;社会认同;meme社会表征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s theory)由法国心理学家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提出,莫斯科维奇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preconceptions)、形象(images)和价值(values)所组成的知识体系”[1]。

社会表针理论是所谓的欧洲社会心理学“三驾马车”之一,另外两个重要理论分别是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这些理论的出现与成熟也意味着欧洲心理学对抗美国科学心理学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通过一个个影响重大的理论逐渐解构了美国科学心理学的话语霸权,使得多元研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以往的美国科学心理学太过于强调客观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检验性等,并且常常将人的复杂心理还原为物性和动物性,最为主要的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也通常指的是社会情境中的个人心理,科学主义心理学坚持本体论知识的客观性与绝对真理观,忽视真理的相对性与知识的建构性[2]。

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在应对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能力不足之后,人们也重新审视美国科学心理学,并且人们开始探寻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表征理论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范。

社会表征理论强调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通过将其放在历史的、文化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最好的理解和研究[3],这种多元的研究取向与以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表征理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回归了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研究传统[4]。

表征是什么意思

表征是什么意思

表征是什么意思问题一:什么是问题表征表征,并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可能他百科有自己的语境,或者就是编者根本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

所谓的心理表征,只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存在形式,这个定义就巧妙地避开了主客观的混淆。

比如你对神这一概念的表征,你头脑中就会有关于神的形象(你想象的),概念等等。

但是百科他这样编,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所有的知识相对于自我来说都可以算是客观的。

就拿神这个概念来说,神虽然你说是主观概念,但是它对你来说是客观的,你听别人讲,看书,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关于神就会有自己的关于神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来自任何地方,是你自己主观得出来的,那不正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吗”,也就是说你关于主客观的区分界线稍变一下就能理常了。

所谓的客观,不是指客观存在。

还有值得提出的就是,你对于图式这个概念的理解有点不认同。

图式并不是一种表征方式,你那句话里应该用肖像或者图像表征来说才是准确的。

图式其实是你对于世界或者外界的一种认知结构,一系列知识可以想得到的排列方法。

一种偏内隐的东西,一般情况下难以察觉,但是图式却影响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展开了。

布鲁纳(一个心理学家),他归纳出三中心理表征形式:符号表征(神的概念),肖像表征(想象中神的形象),动作表征(做广播操什么的)。

问题二:社会表征理论是什么以下来源于论文内容摘要:社会表征理论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重要成果,有力地冲击了在相当长时间内主导现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美国版社会认知理论,为社会心理学走出“危机”带来了崭新的理论视角。

本文主要阐述了该理论发生的历史脉络及其理论内涵,并简要地评析了该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关键词:社会表征锚定客体化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实质上是人类省思自身社会存在的一种智识追索(intellectual pursuit),它围绕着中心论题――人类如何既是社会绵延不辍的原因,又是社会形塑而成的结果,逐渐发展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1]。

微博网络聚集过程的社会表征释义

微博网络聚集过程的社会表征释义

第18卷第4期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 12 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Vol.18 No.4 Dec.2016【网络社会变革与管理】微博网络聚集过程的社会表征释义邵力(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社会表征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对网络社会中人的互动行为具有理论解释力。

微博中呈现的网民迅速聚集现象,形成了符号、信息、意义和人的多层次聚合,并包含在社会表征内涵的不同层次之中。

在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梳理博主的成长历程后发现:符号系统与个人认知之间会建立某种“共有”关系,进而形成特定的社会表征。

在经过微博群体持续互动之后,则会逐渐完成社会表征“共有”系统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微博;网络聚集;“共有”表征;社会表征;微博群体中图分类号:G206; C912. 2 文章编号:1673-5420(2016)04-0021 -07从2006年微博平台开始建设到2009年年底微博注册用户达到0.9亿,我国的微博群体初具规 模,这是Web2.0技术带来的人与人交流的新体验。

随后,我国将2010年定义为“微博元年”,预示 着网络微博时代大潮的来临。

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2亿,到2015年,仅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就达到了 5.03亿。

可以说,这是我国建立互联网以来发展最快的网络平台 系统,无论是注册用户数量增长速度还是注册用户总量都达到了空前红火的状态,目前微博平台上 的活跃用户维持在3亿~4亿之间[1]。

网民迅速汇聚于微博的过程中究竟聚集了什么?网民在微博 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聚集期间对社会和个人带来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先认清微博 网络聚集过程的本质。

事实上,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人的聚集,它形成了人际互通的新样态并完成了 微博网络社会表征的建构。

中青年对临终者的社会表征研究_薛艺

中青年对临终者的社会表征研究_薛艺

为 , 一些与死亡有关的事件可能唤起人们对死亡及与死亡相关事物的思考 , 这些事件增高人们 的
死亡焦虑感 , 从而增加对世界观信仰的需要 。 恐怖管理理论则认为 , 人们为 了管理 “生的追求与 死的必然 ” 这一矛盾命题所带来 的焦虑感 , 需要文化世界观以及 自 尊作为焦虑缓冲器 。 虽然两者 有一定差异 , 但它们均指出 象 张向葵等 , 双 刃 印 一 印 人们对于死亡的焦虑是不可避免的 , 并且这种焦虑是人类的普遍现 。 临终者方面 , 也有初步的现象验证类似的结果 , 如北京某临终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 , 对词语联想的结果进行简化和合并 , 将之完成为句子 , 形成一份 由 为极不同意 , 个语句组 为极同意 。 要求被试完
成的临终者表征量表 。 要求被试在 一 点等级上评分 , 成表征量表 。 使用 邢
三 结果
对数据进行统计 , 并对 以往研究 目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 、 研究
一 研究对象
中青年对临终者社会表征的词语联想测试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 , 从北京市和安徽省芜湖市的城市与乡村地区选取中青年被试
名 。 取样考虑到不同年龄 一 印 岁 、 性别 、 受教育程度 小学 一 研究生 以及城乡 。
中 青年对临终者的社会表征研究
二 研究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 。 为了让被试更好地理解临终者的概念 , 问卷首先列出临终者 的定义 终病人是指那些患 ` 绝症 ' , 如恶性肿瘤晚期 、 脑死亡 、 四个 以上重要器官持续衰竭 “临 病 因可能
么 , 我国公众是否也会污名临终者呢 换句话说 , 我国公众如何表征临终群体呢 , 这样 的表征是 否可以发现公众对临终者的污名化呢
一 、 问题提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社会表征理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社会表征理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意识形式 意识 意向性 性特征 心理表征 广东 家班 存在句 基尼系数 国际经济法 困境 唯物史观 品牌的态 品牌的势 品牌生态位 启示 可废止逻辑 古典自由主义 原型理论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相对主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影响 利益相关者参与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分析哲学 分布式系统管理 内在紧张 关联原则 公民社会 公平与效率 修辞叙事学 仁爱 亲社会行为 乾嘉时期 中国古典戏曲 个人主义 世界历史 三重编码模型 sfg及物性新模式 am理论 agent "神经元复用"理论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曹植 文艺思想 心理表征 审美体征 马克思公正思想 马克思主义 郭嵩焘 道德主体 逻辑分析 连读变调 近代早期 转换方向 转换效应 身份构建 身份 语篇研究 语篇世界 语境理解 语义表征 语义学 语义(习得)表征 语义 词语翻译转换 词语翻译 诉讼价值 评估 评价 认知辞书学 认知语言学 视点定位 表征 行政诉讼 莫尔斯电码 范式 自我概念 胡适 联接规则 老乡观念 结构敏感性 管辖音系学 空间映射 空间效率 程序正义 社会转型时期 研究方法 研究任务 知识网络 知识产权 知性主体 电报线 电报机 理论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社会表征理论文/高树青摘要:社会表征理论是欧洲心理学在解构美国科学心理学话语霸权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社会表征理论致力于解释社会群体如何表征共享实在,并强调以多元取向研究社会、历史下的社会心理问题。

文章简单梳理了社会表征理论提出与发展,对社会表征和社会认同的联系进行了探讨,并对社会表征的未来研究提出来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社会表征;社会认同;meme社会表征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s theory)由法国心理学家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提出,莫斯科维奇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preconceptions)、形象(images)和价值(values)所组成的知识体系”[1]。

社会表针理论是所谓的欧洲社会心理学“三驾马车”之一,另外两个重要理论分别是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这些理论的出现与成熟也意味着欧洲心理学对抗美国科学心理学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通过一个个影响重大的理论逐渐解构了美国科学心理学的话语霸权,使得多元研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以往的美国科学心理学太过于强调客观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检验性等,并且常常将人的复杂心理还原为物性和动物性,最为主要的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也通常指的是社会情境中的个人心理,科学主义心理学坚持本体论知识的客观性与绝对真理观,忽视真理的相对性与知识的建构性[2]。

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在应对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能力不足之后,人们也重新审视美国科学心理学,并且人们开始探寻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表征理论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范。

社会表征理论强调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通过将其放在历史的、文化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最好的理解和研究[3],这种多元的研究取向与以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表征理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回归了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研究传统[4]。

一、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脉络社会表征是社会群体对于社会中人、物、事件等的表征,使得社会中人们共享实在能够被归类到特定的类别之中。

对莫斯科维奇来说, 社会表征是集体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向和知识,这种思想的共识形态(consensus universe)由社会产生, 并由社会的沟通而形成“共同意识”( common consciousness) 的一部分。

社会表征作为一种产生于日常生活的社会共识性知识,被同一组织群体内部的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并且成为群体成员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基础。

这种社会共识性的知识体系,主要源自于人们的经验基础,同时也源自于人们通过传统、教育和社会交流接收和传递的信息、知识和思维模式[5]。

通常而言,任何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唯物一点讲就是要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做基础。

同样社会表征理论的出现也有着其发展历史。

总的看来莫斯科维奇提出社会表征理论主要受到了涂尔干(E . Durkheim)、列维-布留尔(Lévy - Bruhl)、皮亚杰( J . Piaget) 和维果斯基( L . Vygotsky )等人的影响。

莫斯科维奇提出社会表征和涂尔干有很大的关系,莫斯科维奇受到涂尔干“集体表征”(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 概念的很大启发,涂尔干的集体表征具有共享性、再生性、功能性及社会建构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在他的构想中,集体表征虽然意蕴丰富,囊括了科学、意识形态、世界观和宗教神话等理智形式,但为了严格区分心理学与社会学这两个学科,以确立社会学独立的学科地位,涂尔干力主两门学科应分疆而治,即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微观的个体心理现象(或个体表征),社会学则应该研究宏观的社会会现象。

这些观点使得心理学运用集体表征受到了限制,同时莫斯科维奇因感念于态度、刻板印象等现有的社会心理学概念无力达成心理与社会的整合,而其他诸如意识形态、世界观等概念则又失之宽泛,无法解释社会知识的文化特异性,故才接续涂尔干的集体表征观点,在其著述《精神分析的公众表象》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表征理论,并对之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列维-布留尔提出了具有社会层面的心理概念集体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

布留尔使用“集体表象”这个核心概念来代表不发达部落的社会心理现象。

布留尔写道:“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有深刻的烙印,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6]。

布留尔提出的集体表象虽然是心理学概念却又缺乏个人建构层面的东西,所以这和莫斯科维奇提出的社会表征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不过集体表征已经将心理研究拓展到了社会层面,为之后的相关理论包括社会表征理论给与了启发。

在认知方面皮亚杰提出的图式理论为莫斯科维奇的社会表征理论提供了宽阔的思路,而社会表征理论也受到了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观的影响,使得文化历史得以在心理学领域探讨。

可以说社会表征理论的提出是在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产生的,但是也是在莫斯科维奇系统整理后首先提出,并且已经提出就被心理学界广泛接受。

二、社会表征的基本内容如果说个人表征是个人怎么看待世界,如何将世界上各个事物进行分类和标示的。

那么社会表征就是社会群体对人们共享的社会存在或者说共享现实进行表征。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表征存在的前提,而以往的研究又很少提及的就是社会表征的具有社会现实共享性这个前提的,如果人们面对的现实不具有共享性那么人们的表征水平还是很难形成社会表征的,事物的分类和“赋值”也无法在社会水平上进行,但是通常而言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正是人们通过交流对不熟悉的事物的看法,逐渐形成了一个事物的社会表征,并且随着时代的迁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社会表征也不断的改头换面,不断的改变其内涵。

社会表征理论基本内容包括了锚定(anchoring)和具体化(objectifying)以及基于两者之下的核心层面基耦(themata)。

首先锚定(anchoring) 是负责整合原有知识与意义并将其变成新系统的过程,是对不熟悉的事物命名或赋予特性,并以熟悉的名词来解释和定义,使其可以被解释和沟通的过程[7]。

锚定的作用机制就是使新异的事物能够通过既有的规则、规范而被人们所分类和识别,这个过程依赖于既有的社会规则和历史经验,依赖于整个社会的认知图式,其结果是人们经过锚定过程,新异的事物变成了熟悉的事物能够进行处理了。

而具体化就是人们进一步对事物进行的处理,人们通过沟通在社会规则下不断完善对事物的认识并逐渐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表征,从而实现了对共享现实的社会表征,这个过程的实现使得原来那些事物的内隐的抽象产物变成了可以交流和传递的产物。

社会表征的具体化有两个途径,拟人化(personification)和比喻(figuration)。

而社会表征的核心层就是基耦,也就是现象逻辑之下处于最为根源上的耦合机制,而这种耦合和个人认知层面的认知图式很相似,是社会层面的表征所依赖的图式系统。

很多事情所谓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见每个人的认知还是有差异,对事物的表征也有差异,而不同的社会对一个事物也有不一样的看法,这也就是说看待一件事物只有以它所在文化历史环境中去解读才有意义,顺着这个逻辑更为重要的,所谓的普世价值,绝对理性和科学就有了问题,不同社会对事物的建构方式不同使得社会表征也不相同。

基耦正是为了解释这种根源性的表征分野的现象。

比如在电影《刮痧》中一个中国爷爷打自己的孙子,在中国人看来打孩子是为了给别人面子从而打自己的孩子给上级面子,在外国人看来就是虐待儿童不可理喻。

可见中国人将这种“打”归类到了“人情面子”上,孩子受的惩罚是面子的代价,是人情的牺牲。

而外国人将这种“打”归类到了虐待,打自己的孩子和打别人的孩子都是一样不合情理的,这种归类方式的导致了不同的表征,这种社会表征的差异是不同文化规范引起的,原因是深层次的,而探讨其中具体缘由便是在基耦维度上进行。

三、社会表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心理学发展取得的两个重大的理论成就,并且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表征和社会认同可以说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社会表征是以社会认同为前提的,没有群体内认同也便很难通过社会规范和沟通形成社会层面的为大家共识的表征,而支离破碎没有核心特点的表征也便不能称之为社会表征:同时社会认同同样是建立在社会表征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事物共有的社会表征那么便不能有效的交流,那么群组内异质的社会认知会导致社会认同不复存在。

两者很难说两个理论谁为因谁为果,因为社会认同会影响到社会表征的形成,社会表征的同样会影响社会认同的形成,说以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两者的研究思路非常相似,通过群体内的个体行为样组来推测、归纳、总结社会层面上的认识,并且前提都要确定好群体的边界。

社会认同和社会表征理论都注重群体内整体性的认识,也都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

两者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差别,社会表征理论强调了社会层面的建构,从而使多元研究取向获得了理论上的支持。

而社会认同理论更加强调群体内的认同如何导致人们行为或者观念上变化。

社会认同理论涉及到了群体认同带了的感受,比如认同威胁带给人的疏离感剥夺感和自卑感,以及社会认同带来的群体间冲突,种族问题等等。

社会表征理论目前的一些研究多是探索社会表征的内部结构以及文化差异,其中也包括社会表征不同而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后果。

两个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答。

四、社会表征理论的评价与展望(一)社会表征的评价社会表征方面的研究为多元取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强有力地突破了美国版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范式,以其更贴合人类生存本体的理论视角揭示了宏大社会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认知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莫斯科维奇以其对社会共识或社会表征生成的历史、社会及文化脉络和意义的社会建构性的强调,重返人文主义话语形态。

也就是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取向将站不住脚,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另一文化之中,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更进一步地说,“科学”的表征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也不尽相同,也正是人们不断探索“心理学”,不断通过智识性的追求,才能够逐渐解构美国科学心理学,重新定义科学的心理学,这些都体现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多元取向的理论视角。

这种理论视角无疑非常契合当前世界多元发展而又需求同存异的发展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表征理论涉及了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非常好的结合个体与社会的视角,从社会表征的理论发展中可以看出,社会表征理论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得其理论解释横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大大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使得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力得到了提升。

尽管社会表征理论的创生迎合了众多学者的学术吁求,并激起了他们就此深入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热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会全然认同该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