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_读后感_模板

合集下载

基辛格论中 国读后感

基辛格论中 国读后感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最近读了基辛格的《论中国》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基辛格,这位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的历史画卷。

他对中国的分析和解读,让我这个对自己国家有着深厚情感的人,有了许多新的思考。

书中,基辛格追溯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从古老的文明起源到现代的崛起,这漫长的历程仿佛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他提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这些思想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爷爷常跟我念叨的那些老祖宗的智慧,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时候懵懵懂懂,只觉得是些顺口的话,如今才明白,那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基辛格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在近代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挑战。

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抗日战争的英勇,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血与火的道路。

我想起家里长辈讲述他们经历过的那些艰苦岁月,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刻担心战火的侵袭。

但就是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中国人的脊梁没有弯,大家咬着牙,憋着一股劲儿,硬是挺了过来。

在谈到中国的外交策略时,基辛格分析了中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谋求和平与发展。

这让我联想到了如今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一带一路”倡议让许多国家受益,中国正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而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基辛格对于中国人民性格特点的描述。

他说中国人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大的适应能力。

这一点我太有体会了!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医护人员冲在前线,普通人在家自觉隔离,大家一起共渡难关。

还有那些在抗洪救灾中挺身而出的身影,在贫困山区默默奉献的扶贫干部,他们不都是坚韧和适应能力的最好体现吗?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着基辛格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看到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国家能有今天的成就,真的是来之不易。

回顾历史,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伤痛。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中国读后感(一)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

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

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

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始终将利益与意识形态明确区分的。

作为一个党员,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我也喜欢美国的电影,喜欢超级英雄,甚至还翻译过美剧和动画。

我认为,排除政治因素,这些都是全世界的财富。

在政策方面,中国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

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

”在外交上,中国含蓄而深刻,毛主席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

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美利坚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从长期敌对转变为盟友的?答案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共同反对苏修的霸权主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

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着名的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他多次访华,有幸与中国的三代领导人交流切磋,对他们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周恩来儒雅、随和,他还特别欣赏邓小平的实用、江泽民的灵活,认为这两人都在审时度势,为把中国带出备受孤立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

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

总把新桃换旧符——读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有感_作文1150字_小学六年级读后感_

总把新桃换旧符——读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有感_作文1150字_小学六年级读后感_

总把新桃换旧符——读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有感《论中国》一书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着。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这是我第一次读那么富有政治色彩的书籍,不习惯之余,我发现外国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理解其实很有意思,甚至可谓读到。

他提到,“在历史意识里中国永远都存在着,只需不断统一和复兴,不需创建”这一悖论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而他对中国却冠以了“传奇”这一词,在我看来是极其意味深长的。

在我们的传说中,黄帝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开辟华夏的英雄,却只是“重建”而非“创建”中国;无独有偶,被奉为中国文化礼教鼻祖的孔子当年也是宣称他并没有创立新的礼教而是复辟在动乱年代中丢失的旧礼。

起初我疑心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是我们国人一代又一代的“怀旧”致使了如许传承——毕竟我们大概是唯一一个能读懂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先人的文籍的民族了,然而就历史来看,我认为基辛格先生作为一个富有“创建”精神的美国人,是无法理解为何我们总是从过去中寻求先进的——一如当年的英国人局限的将中国看作是清政府手下那个东亚病夫,一如他们后来又惊叹于毛周邓们将战国时期的纵横排阖和三国时期的联盟抗强策略用得炉火纯青。

《三国演义》的开篇语“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约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根深蒂固,我们认为这是某种颠扑不破的自然法则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无意之间默认了“天下”这样一个抽象事物名词的永恒性。

看在基辛格先生眼里,那就是“在新的朝代到来前,旧的朝代被认为已不能保护人民的安全或不能满足人民的愿望。

初中读后感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

初中读后感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人都会知道基辛格,他是一位哲学博士,也是政治家,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他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同时也和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建立友谊。

与其说选这本书,不如说是选这位作者。

他的资历之深厚,知识之渊博,对中美文化、历史和关键利益了解之深造就了这本著作。

整本书大致以历史先后为时间轴,讲历史,讲文化,讲政治。

开篇总结中国人对政治、外交和战争的看法。

“在历史的意识里,中国是一个只需要复原,而无需建立的国家”,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次太平盛世就有多少次天下大乱,形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中央政府的每一次垮台,都会被重建”,作者将之称为中国人的韧性和创造力,这种品质让中国在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中获得胜利。

作者特别指出儒家文化、孙子兵法和围棋中“势”的概念对中国重大决策的影响。

儒家学说构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融入每一人的日常,对外我们号称中华正统,其他的都是蛮夷,清朝时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以夷制夷”的战略就是来源于此;《孙子兵法》则是中国军事领域的巨作,读后感.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大半受它的影响;而“势”的概念反映了中西方战略上的差异;中国注重运用计谋达到形势上战略上的胜利,西方看重通过实力的压制取得每一个细节的胜利,从而达到全胜,比如国际象棋。

新中国建立后,书中描写了许多中美间、国际上发生的大事。

朝鲜战争,台海危机,越南战争,对越反击,中美和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纵观下来,通篇讲的是政治上的权衡与决断,每一次看似偶然的突发事件背后都有着对国家利益的权衡,军事上的冲突,外交上的谈判,政治上的妥协每一步都充满决策者的智慧。

中国领导人性格鲜明:毛泽东自信从容,纵论天下大事,喜欢谈论哲学与文学,指引中国未来的方向;周恩来博学儒雅,平易近人,态度和蔼,顾全大局又不忘兼顾细节;邓小平则坦率务实,开门见山,不卑不亢,思维独特。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一)换一个视角看中国吴庆上周看完了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有一些感想记录在这里。

必须说一句:这些感想未必和基辛格及其著作有啥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明治维新"?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最大不同,就是佩里将军带着美国"黑船"到日本才一次,日本就开始变法维新。

仅仅几十年后,日本就加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中国受到列强冲击比日本还早几年。

虽然受到列强一次又一次凌辱,也有过变法图新的主张,但迟迟没有开始。

为什么呢?我现在提供一个解释。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本土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势力的冲击。

因此,日本民族缺乏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

中华民族就不同了。

中国周边,蛮族林立,历史上不乏突然崛起的豪强,也不乏周边豪强导致中土本帮政权更迭的案例。

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大的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其中单数的朝代,也就是秦、唐、元、清,是新近来到中原大地的外来民族夺得统治权。

双数的朝代,汉、宋、明,是久居本土的民族从原本外来的民族手中夺回统治权。

中原大地的统治权在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之间交替,似乎成为一个规律。

上一朝代,如果本土民族丢掉了统治权,下一朝代一定夺回统治权。

然后呢,下一朝代再丢掉。

这是巧合还是某种未知的规律在起作用,我到现在还不了解。

中华民族不只是在四次朝代更迭当中才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

翻翻中国历史,可以说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冲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甚至经历了多次丢失统治权的考验,也挺了过来。

过来人回头看,觉得不过如此。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当英国人船坚炮利地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处之泰然。

中国人没有丢失安全感,反而对洋人的种种雕虫小技心怀不屑。

不屑不是装出来的。

那时候音译"英吉利"三字,左边都有口字偏旁,意思是"不识王法者,与禽兽无异".于是中国人没有强烈愿望改变自己。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一):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

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透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

以前,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明白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

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

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

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

透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

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篇一: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 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

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通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

曾经,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

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

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

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

通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

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论中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篇

「论中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篇

「论中国」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作者:亨利·基辛格《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论中国」读后感心得体会第(1)篇还真是价值观不同,从时间上看中国和美国交集并不多,中国做了多年老大,都不怎么知道美国,结果美国突然变老大了,真理在炮弹射程范围内,自然是有摩擦。

可惜中国人太自尊,太倔强,他不听你的。

他又太大,你不能指望打他一顿解决问题。

他还勤奋努力,兢兢业业,也不干啥出格的事,你能怎么办。

特朗普着急了,我感觉很好笑。

就像英雄联盟,很大的优势非要浪,结果给翻盘了。

贼尴尬,以前美国人很幽默的,我们利用发展中国家帽子占点人家占便宜,也不太在意。

反正也听话。

后面不行了,现在撕破脸,5G华为不让进去。

像极了小孩子说这是我家,你不许进来。

体面是需要实力的,实力不够只能撒泼打滚。

原来美国人真有普世价值观。

还这么固执,也挺有意思的。

领导不好当,要演戏给国民,自己一冲动,外交就GG。

有些理解国家领导人当时的做法,人都长在特殊环境中,你的环境塑造了你,决定了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屈辱怕了,动荡怕了,穷怕了。

怕了就容易极端。

权力的行成很神奇,国家的较量很扯淡。

苏联说垮就垮,美国说打就打,满世界乱打绿苍蝇,觉得自己匡扶正义,尽职尽责。

回头一看,等级差没了,亏了好几波兵线,少了很多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一)换一个视角看中国吴庆上周看完了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有一些感想记录在这里。

必须说一句:这些感想未必和基辛格及其著作有啥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明治维新”?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最大不同,就是佩里将军带着美国”黑船”到日本才一次,日本就开始变法维新。

仅仅几十年后,日本就加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中国受到列强冲击比日本还早几年。

虽然受到列强一次又一次凌辱,也有过变法图新的主张,但迟迟没有开始。

为什么呢?我现在提供一个解释。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本土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势力的冲击。

因此,日本民族缺乏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

中华民族就不同了。

中国周边,蛮族林立,历史上不乏突然崛起的豪强,也不乏周边豪强导致中土本帮政权更迭的案例。

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大的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其中单数的朝代,也就是秦、唐、元、清,是新近来到中原大地的外来民族夺得统治权。

双数的朝代,汉、宋、明,是久居本土的民族从原本外来的民族手中夺回统治权。

中原大地的统治权在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之间交替,似乎成为一个规律。

上一朝代,如果本土民族丢掉了统治权,下一朝代一定夺回统治权。

然后呢,下一朝代再丢掉。

这是巧合还是某种未知的规律在起作用,我到现在还不了解。

中华民族不只是在四次朝代更迭当中才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

翻翻中国历史,可以说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冲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甚至经历了多次丢失统治权的考验,也挺了过来。

过来人回头看,觉得不过如此。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当英国人船坚炮利地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处之泰然。

中国人没有丢失安全感,反而对洋人的种种雕虫小技心怀不屑。

不屑不是装出来的。

那时候音译”英吉利”三字,左边都有口字偏旁,意思是”不识王法者,与禽兽无异”.于是中国人没有强烈愿望改变自己。

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这样难!日本民族正好相反。

正是因为日本民族缺少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他们在佩里的黑船面前立即自乱阵脚。

西洋人不费一枪一弹,日本民族就争先恐后地变法图新,屁颠屁颠地脱亚入欧了。

所以,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走向未来成功的障碍。

中华民族注定会受西方列强冲击?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充满了屈辱。

而记录这些屈辱的近代史教科书,我们这代人从小学到大学翻来覆去地学,学得我从小到大心情都是不那么爽朗。

历史上中华民族有过强大的时候,也有过落后的时候。

中华民族强大的时间远比落后的时间长。

可是中华民族的强大,没有赶上全球化的时代。

如果赶上了,就不会有那么多屈辱。

恰巧在中华民族落后的时候,西方民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幕。

这仅仅是巧合吗?现在看来,这不是巧合。

其实,中西方交往注定会在中国落后、西方发达的时候开始,中国注定被整合。

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民族无论衰落还是强大,都不会持续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交往,包括西方世界。

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强大的时候,没有愿望和外部世界交往。

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落后的时候,自己没有能力与外部世界交往,先进的民族会来到门前和我们交往。

一个看似例外的情况出现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比哥伦布早出生80年,郑和用过的宝船比哥伦布航海用的船大很多倍。

不客气地说,中国比欧洲国家早大约一个世纪就可以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圣上没有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愿望。

而圣上想成就的事业,国库又支撑不起。

郑和总共出海8趟,之后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人,再没有去过了。

而哥伦布的航海事业的参与者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为什么郑和出海不可持续而哥伦布可持续呢?因为郑和出海是皇上的事业,只赔不赚,而且赔很多钱,直到赔得明朝国库无力支撑下一次出海。

据说一位颇具正义感的小官,销毁了郑和用过的所有航海图,终止了这项浪费民脂民膏的事业。

支撑哥伦布航海的是商人的冒险,商人从航海当中赚很多钱,政府也可以收更多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航海,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支持航海。

东印度公司就拿着政府的特许,受到政府和军队的保护。

于是,曾经先进的中华民族等待着外部世界先进起来之后远道而来整合自己。

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崩塌得这么快?答案之一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勾心斗角没有诚信可言。

新中国早期的外交明显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只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交朋友。

朝鲜战争之后,中美之间相互敌视,中国失去了外交空间。

中苏交恶之后,外交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被迫开辟第三世界。

新中国的领导人早期对苏联老大哥抱了很高的期望。

建国伊始毛主席就出访苏联,而且时间很长。

但是苏联对中国从一开始就玩起信息不对称。

在斯大林时代,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半岛”的要求,让他找中国同志谈,其实是利用中国对世界的不够了解,让中国承担成本和风险。

在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有关斯大林的报告不让中国知道。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国领导人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赫鲁晓夫前脚离开中国,中国军队后脚就炮打金门,美国人以为赫鲁晓夫支持中国这么干。

这场报复过后,社会主义阵营里已经没有什么诚信可言。

名义上处在同一个”阵营”,相互之间的提防不减。

直到中苏直接兵戎相见,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中苏关系破裂还有一个视角,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际交流建立在”同志加兄弟”的”感情”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

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之间如果算计不成,那就直接索求。

金日成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支持他进攻南韩。

赫鲁晓夫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让苏联海军使用中国基地、建长波电台。

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要求中国向即将崩溃的苏联经济紧急输血。

这种关系,哪能持久。

是什么让中美两国关系迅速改善?关于中美建交的历程,中国人大多听说过一个传奇的版本:乒乓外交。

那就是一个传奇而已。

那么美方的说法呢?据说尼克松抵达中国,在机场见到周恩来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老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只有永恒的利益。

”其实,当年推动中美建交的动力,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共同的敌人。

这个敌人(哪怕只是看起来)如此强大,以至于中美迅速地、不顾一切(例如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地走到一起。

这个敌人就是苏联。

在东北亚,苏联是中国的敌人,它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军事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苏联也是美国的敌人。

与共同的敌人相比,共同的利益能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微不足道。

想想中美之间关于自由贸易(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很容易达成双赢,但是为了利益的分配久拖不决,耽误了不少时间。

直到恐怖分子攻击美国本土,中美两国有了新的共同的敌人,中美自由贸易谈判的僵局才得以打破。

虽然基辛格博士的这部著作没有细说中美在新世纪的外交细节,但这段故事刚刚过去,我们记忆犹新。

与美英、美欧关系相比,中美关系缺少宗教、人文、法治、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共识,因此基础不甚牢固。

那么拿什么维系中美关系呢?利益是选项之一。

最佳利益方案是双赢,偶尔利益输送也不是不可以。

但更奏效的是对抗,找到对抗中的共同的敌人,最有利于中美两国迅速而且紧密地站在一起。

作为参与早期中美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基辛格博士有资格权威地讲述那段神秘的历史。

作为中国数位领导人的老朋友,他对那段历史的讲述也会周到考虑到读者的感受。

这本书体现了他的权威,也体现了他的周到。

对读者来说,不仅要读白纸黑字的部分,也要读字里行间的部分。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二)读基辛格《论中国》,论民族自信最近随手翻开基辛格的《论中国》,惊异于一个外国人却对中国理解之深,论断之精的同时,突然间有写一篇论述”民族自信”小文的冲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初学入门者的以备后省之作吧。

很早的时候,我对”中国”的理解只是一个国家,她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阅历的丰富,慢慢地,我对”中国”这两个字的理解开始变得扩大化:她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带有”唯我独尊,舍我其谁”气势的文化,一种具有”整个宇宙中我为中央,其余皆受我教化,仰我鼻息”气魄的文化,一种含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霸气的文化……这种文化起始于远古,在自古即被称为宇宙中央之地(中国)的土地上,代代相传,繁衍、拓展不息,虽经无数战乱和变革,但这种有气势、有气魄、霸气无比的文化却始终没有断绝。

慢慢地,这种文化深入到生活在此地每一个人的骨髓中,成为支配他们行为的”思想意识形态”基础,他们每个人都相信,只有他们才是世界中心的优质者,他们在人种、物质、精神、文化……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

从历史上看,这些自身优秀的人民并不藏私,他们愿意教化”蛮族”,只要”蛮族”一心向善,他们愿意帮助和改造他们,即使在历史上有些时候”蛮族”在统治上占据了主动,而中华优秀的人民从心理和文化上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最终还是以优秀者的身份教化了”蛮族”……无数次后,曾经的”蛮族”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种长期正面的自我认同,最终造就了中华文明、最终成就了中华民族、最终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建立起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

这种自信,并非无根之水,她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精神、文化优势基础上的,几千年来,中华大地的富庶、稳定、文明,一直都是世界的最强点,从这个角度上讲,称中国为世界的”中央之地”也确是实至名归。

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自信存在于胸,生活在”中央之地”的人民们,即使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乱世,也始终没有产生过”自我否定”的情绪,所有中华民族的人民都依靠着这种强大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自信,使这个优秀的文明世世代代地延续着,就这样,这种专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在这片大地上延续了五千年……事物都具有多面性,民族自信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近代,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自信,变得有些过于膨胀,()因此转换成为了自负,在受到另一种文化和秩序冲击的情况下,我们的自信甚至转化成了自卑。

175年前,英国为了争取与中国成为平等关系国家的权利,不惜利用坚船利炮,攻击了已经有些膨胀过度的中国,在这样一次攻击下,中国失去了不少国土,也赔偿了很多金钱。

实事求是的地讲,这些土地丧失、金钱损失在我看来(我相信也在当时和后世许多人看来),其实都不算什么(因为,在中国人的眼中,文化、文明的边界才是国人眼中的边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损失的土地和金钱也都算是”同样的肉烂在一锅里”而已,反正土地还是咱们自己的地盘,金钱也是给了仰我中华文明鼻息的”蛮族”臣民们而已嘛)。

在这次打击中,真正让我们最为受伤的,其实是它击碎了我们的民族自信!英国人也很明白,要想与中国竞争,首先需要从”思想意识形态”角度使英国与中国成为平等关系的国家,这个愿望,终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得以实现(其以具有在首都北京常设使馆资格为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